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好语文课本呢?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上初中的孩子加以指导。
概括起来说就是四个字:看、读、思、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课前预习课文。上课前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预习,把不懂的东西记下来,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课和领会这部分内容。
第二,上课阅读课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选编在一起的规范的优秀文章。在听课时,要结合老师的讲解,认真阅读、仔细品味这些文章在措辞、造句、谋篇上的妙处,具体分析文章围绕什么而写,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的段落应怎样划分,各段说明什么问题,段落中的层次又是怎样划分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对课文中的好词妙句、精彩段落可用红笔圈点划出,认真琢磨,必要时加以背诵,并在写作中学习使用。这对于学习语文知识、更好地理解课文大有好处。
第三,课后温习课文。下课之后要针对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结合作业题的要求,再次反复阅读课文,仔细体会、理解其中含义,养成先阅读课文,后做作业的好习惯。
8.提高学习话丈的预习效率
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二是训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及时预习的方法比较好。这也需要父母平时多督促自己上初中的孩子。
(1)通读课文
课文一定要通读,而且应该朗读。朗读不仅训I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过好字词关
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呢?找一找参考书,看看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找不到参考书,就用彩笔标画出来,以便讲这部分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3)初步分析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识别层次与段落。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也可在课文边作上符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一下。
(4)归纳中心思想
用笔把归纳的内容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
经过上面四步,找准了听课时的重点、疑点和难点,一篇课文的预习就基本解决了。总之,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思考。
9.掌握技巧话学话用文言丈
由于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较远,不少初中生学起来会感到吃力,所以,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要提醒孩子注意活学活用,这样才能驾驭自如。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等,知识点零散,但如果善于分类,善于总结,并且活学活用,就~定能够“课内开花课外香”。高中文言文考查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实词、虚词用法,文言句式,内容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注意分类总结,把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进行强化记忆。当读到来自课外的一些文段时,就不会感觉陌生,词的用法都是一样的,联想平日所记的知识就能融会贯通。
文言文的翻译是初中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平时父母要多学习,多向孩子们介绍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筛选法
先将古今汉语一致的地方划出来,对译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然后将与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圈起来,逐步筛选:之后,完全不懂的地方就突出来了,这样,也就抓住了全文翻译的难点。
(2)推测法
将筛选出来的难点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在人物传记的文章中要了解作者针对的是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这样就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大致推断出它的基本含义。
(3)协调法
在文章整体内容大致清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文章前后的协调和语句的通顺流畅。使古文与现代文能保持一致,加深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不要对它有恐惧心理,只要掌握了方法,孩子们就会发现,其实文言文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难。
一、让初中生喜欢上做作文
在中考中,语文举足轻重。而作文几乎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成了初中生考试中的关键。
写作能力是一种书面表达能力,它是初中生多种能力的综合
体现,因此,培养与提高写作的能力十分重要。
写作能力是一种由多种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在初中生的
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写作是最难培养的一种能力,
也是初中生需着重培养的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能力。对于初中生
来说,写作就是写作文。
1.多练笔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一提写作,许多初中生就感到头疼,面对于干净净的作文稿纸,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据中国教育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初中生怕写作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原因是他们没有熟练的写作技巧。如果掌握了写作文的规律、方法与技巧,写作文将是一件有趣而轻松的事情。
古谚说:“读十篇不如作一篇。”清人唐彪说:“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也。”叶圣陶也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唯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只有勤写多练,方可熟能生巧。
写作是一种创新活动,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多读多写文自工”,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
对很多初中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有时,他们会把写作文看做是比数理化还要难的一个问题。
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作业,许多初中生会觉得这是一种折磨。他们冥思苦想,可是总也想不出一个头绪,不知从何下笔才好。挖空心思地想了半天,才在作文本上写下了一段不痛不痒或似流水账的话,比如:“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四条腿……”或“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等等。
这些平铺直叙的话没有任何新意,有些东西即使不用写出来,人们也是非常清楚的,像猫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四条腿等。因此,这些东西有时不必写出来,写出来了倒让人觉得乏味和累赘。
作文要写得好,必须常练笔。只有勤练笔,才能把从老师、书本或名著那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其实,好的写作方法、技巧都是从写作实践活动中一点点摸索、总结出来的。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
白居易谈自己的写作时曾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就连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可以说,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写作水平的提高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诀唯有“勤练笔”。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艺熟必精。这道理用在写作上同样适用。
许多著名作家都是坚持“勤练笔”的。俄国作家果戈理就坚持“天天写”:法国作家左拉的座右铭是“每天必写”;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了51年的日记,其中许多素材,酝酿成了他的不少名篇。
下面是家长指导上初中的孩子勤练笔要注意的几点:
(1)要求孩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
对老师留的结合课文来写作的作文,一定要认真进行模仿性写作。不过,随着训练的深入,要逐渐增加创造性的因素。要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真情实感来,使文章更富有魅力。
(2)要求孩子坚持做读书笔记、记日记
可以记下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也可以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阐述一下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等,在这方面,你可以“海阔天空”一点,以免束手束脚。这样既可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可以积累资料、陶冶情操、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3)要求孩子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文学活动
积极参加学校或区县乃至全国组织的征文比赛、影评等活动。通过和其他人的比较、交流来激发自己的写作意志,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4)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写作兴趣
事实上,读名篇佳作,可以享受其意境、情趣和艺术美;写文章,可以抒情达意,这实在是乐在其中,其乐无穷的!
2.提高写作能力的三十重要琢节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层次,它是各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想具有比较强的写作能力,一时半会儿,靠一两篇文章是达不到的,必须要在平时下工夫练习,做到眼高手也要高才行。
作文如做人,文品如人品,一般来讲,那些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的人品也不会太差。作文首先应该先学会做人,做人不是一日之功,同样,作文也不是一时之事。但是只要我们充满信心,认真细致地观察和体味生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相信作文水平一定会达到某个水准的。这样不仅平时的作文不用愁了,就是在考试的时候也能如鱼得水,运用自如了。
要提高写作能力,父母必须提醒孩子把握以下三个重要环节:
(1)要有自信心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就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语文是典型的文科科目,智力因素在这里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一些同学自认为自己不是写作文这块料,所以文章写不好,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人人都可以写好作文,这取决于他自己是不是真的想把作文写好。要攻克作文这一难关,仅有想法是不行的,还要付诸行动。
怀着坚持的信心,多下工夫认真练习,这样经过不断地总结,思考,再积累下一点写作的经验,每个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要有恒心
作文不是一日之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使作文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一些作文速成法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也会起到一些作用,但却不可以完全依赖它。提高写作水平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最根本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就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不断地练习,能够长久地坚持。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则坚持不下来,提高写作能力也将成为~句空话。
(3)要细心和有耐心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想写出一篇相对比较好的作文是离不开细心观察和体味生活的。另外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要明白作文水平不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它是“不见所长,日有所长”,在短时间内不一定会看出有多大的进步和提高,因此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放弃,如果是这样的话,以前的努力就全部白白浪费了。
3.作文中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正确地运用语言,就能使写出的文章,既充满文采又清楚准确地表达情感、叙事状物与说明道理。在写作中正确运用语言,就是要做到语言的准确、生动与得体。这些,都是父母要提醒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的。
(1)语言要准确
准确,是语言运用最基本的原则。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这就是著名的选词造句的“唯一”说。这里所说的“唯一”,并非如数理化习题中的“标准答案”一般,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而是指出了一种努力方向,一种精益求精地追求尽可能完美的境界。
汉语的词汇丰富,给我们作文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我们要善于辨析某些词的细微差别。有些词意义似乎相差不多,但仔细辨析,它们所代表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有些意义相近,但是适用的对象不同。有些词除了它的基本意义之外,还带有褒或贬的感情色彩;有些词孤立地看是“中性”的,可是在特定的场合也会带上褒贬色彩。有些词的差别在语意的轻重上。有些词则存在着风格上的差异,往往与文章体裁或内容有密切关系。我们作文时要仔细推敲,准确地理解词的意义,准确选用词语。
(2)语言要生动
所谓生动,是指写什么,像什么,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写江河,如闻水声,如见水波;写花园,如见群芳,如嗅奇香;写战场,如闻杀声动地,如见血肉横飞,写联欢会,如闻欢歌笑语,如见彩灯舞影……达到这一步,你的语言便登堂入室了。
那么,怎样使你的语言生动起来呢?可在“生”和“动”二字上下点功夫。
所谓“生”,是指“栩栩如生”的“生”,强调的是“形似”。一般地说,“具体”、“形象”,便可产生“形似”的效果。所谓“动”是指“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的意境,强调的是“神似”。这一步比较难,但如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也是不难达到的。
比如毛主席的词《水调歌头·游泳》中有这样的名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其中“飞”字用得就别有韵味:首先“飞架”的“飞”表示了建桥速度之快,武汉长江大桥十个月就建成通车了,可谓快矣;其次,桥墩高大,托起长桥,使之产生了“凌空欲飞”之感。一个“飞”字便含有如许丰富的内涵,难怪人们格外欣赏这一名句。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也有一处用活了“飞”字:“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在这里,作者写母亲的动态是“迎着出来了”,而写“八岁的侄儿宏儿”却用了一个“飞”字。从字面上看,用“飞”来写人,似为语病,但细一想,便可领会作者的意图。作者是在以“飞”夸张地形容侄儿宏儿从房里跑出来的迅速,而且,这个“飞”字与其年龄特征也很符合,年仅八岁,天真烂漫,腿脚轻捷,给人以“飞”出来的感觉。
(3)语言要得体
传说乾隆皇帝当年到镇江金山浏览。当地的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做向导。当乾隆皇帝上山时,小和尚边走边说:“万岁爷步步高升。”乾隆听了很高兴。一会儿,下山了。乾隆皇帝有意试试小和尚的口才,便问:“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我怎样?”
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更比前步高!”——下山时后面脚步的位置当然比前一只脚要高,所以,仍然暗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
这个小和尚能随地点的变化而更换恰当的用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奖赏。这种因地、因时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的言辞,就是为了语言更加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