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理想犹如一盏明灯,它照亮和指引着人们的路程,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与追求;一旦丧失了这盏明灯,一切都变得徒劳。
一个缺乏远大理想的人,不会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只能是情绪低沉,行动无力,昏昏沉沉,虚度一生。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一段形象而又深刻的话:“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请每一位家长将这句话推荐给你的孩子,让他们明确:人是需要有理想的,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青少年如缺乏理想与追求必然会陷入厌学的沼泽。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使厌学的上初中的孩子鼓起理想的风帆呢?
其一,应抓好对孩子的理想教育。邓小平同志曾说过:“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在孩子生命的早春,给孩子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是每个做父母的责任。
其二,应注意到,理想既是分层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至于孩子将来干什么,家长当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家庭情况,及早进行定向培养,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把理想的风帆鼓得满满的,把追求的目标定得高一点。正像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说的那样:“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这是因为越是远大、崇高的理想,越能激励人的斗志,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只要早立大志,从小就踏踏实实,人人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要让孩子永远记住,人生是海洋,理想是灯塔,只有在远大理想的光芒照射下,才不会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
其三,要引导孩子将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使孩子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眼前的拼搏奋斗,理想只能化成泡影,将来哪一行的“状元”也当不成。要运用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例告诉他们:冠军的奖杯里盛满的是苦练的汗水;科学家的发明证书上凝结的是心血,超人的成就要付出超人的劳动。
3.减轻压力是消除厌学情绪的关键
过分加压会使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逆反和厌学的情绪,家长一定要理性地给孩子施加适当的压力。
现在不少父母都在给孩子,尤其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学习上重重加压。有的父母要求孩子数学考多少分,语文考多少分,英语考多少分等;有的父母要求孩子考上什么什么高中,什么什么大学等等。
这种过分的要求和期望,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一份心理重负,有许多孩子为此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干预孩子的学习,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的事件非常普遍。当然,父母为孩子加压,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常常令人沮丧。干预的结果是束缚了孩子智力的发挥,束缚了孩子潜力的发掘,使他们喘不过气来,只是忙于完成各种作业,机械重复地背诵~些东西,这不仅阻滞了孩子能力的发展,而且使孩子越学越累,越累越厌。
那么,作为父母,究竟应不应该干预孩子的学习呢?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是教育专家对部分优秀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的调查,这些家庭的家长对他们孩子学习的态度有下述几个特点:
·他们相信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不是强行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而是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发展孩子的特长。
·他们不给孩子规定每门课考多少分,只要求学习尽力就可以。
·他们没有给孩子规定具体考上什么学校。
·考试前他们不是给孩子加压,而是给孩子减压。他们对孩子说,只要尽力就可以,考什么样是什么样。
父母体贴的话无疑给孩子以很大的鼓舞,使孩子能轻装走上考场,以平常的心态来参加考试。
合格的家长相信自己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他们既不对孩子的学习包办代替,也不对孩子的学习过分干预,而是让孩子自己学。
从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让上初中的孩子拥有轻松的心理是保证他们正常学习的关键。对孩子过分施加压力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孩子的心灵蒙上更深的厌学阴影。因此可以说,不给孩子加压是克服和消除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4.用良好的自我意识冲淡厌学情绪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动因。帮助上初中的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于纠正孩子的厌学情绪有独特的作用。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自我意识能使人正确认识自己,常常表现为积极、乐观、自信;而自我意识较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得消极、自卑、怯懦。而后者往往正是一些厌学孩子的意识反映,可以说是心理不够健康的一种状态。
要帮助一个自我意识较弱的孩子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常常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前苏联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表现最愚笨、长相不甚漂亮、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努力从心里认定她是最漂亮聪明的姑娘,并争先恐后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目的是帮助她改变对自己形象的看法。结果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位姑娘身上渐渐出现了奇迹:她变得妩媚婀娜,姿态动人了。她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重新发现了自己,一扫过去的自卑猥琐心理,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使潜在的优点焕发出光彩来了。
有一个初中学生是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儿,入学成绩在班内排二十多名,而在小学则是个尖子生。入学后他觉得自己在班内的名次较差(实际上作为省重点高中,已属于尖子生了),所以表现得十分消极、自卑、怯懦,一次单元测试成绩不如意就逃避回家,几天不来校上课,甚至想退学以至产生活着没意思的念头。他的班主任教学经验极为丰富,认为对于这样的自我意识较差的学生不能采取强硬的手段,而应该千方百计温暖他的心田,使他从消极、自卑中坚强起来。班主任对同学们讲,当这位同学来校时,大家应用鼓励的目光和语言激励他,不允许有任何冷言冷语。对他的无故旷课,采取极为宽容的态度;每当开主题班会,尽可能让他发言。老师的信任、同学的鼓励使他慢慢从消极、自卑、怯懦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生活,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到初二下学期就跃入班内前六名。
自我意识是人在认识自身和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年人往往在不经意中给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制造了许多障碍,如在孩子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耐烦的家长往往打断孩子蹩脚的表达或抢先代孩子说了:在批评孩子时常常使用“你真笨”,“我看你也不会有多大出息”之类的话;对孩子的创造和成绩持不屑一顾、漫不经心的态度;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意愿等。家长这些做法大多是因为他们习惯于以成人的目光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的幼稚,而未必是有意要伤害孩子。但这样做的结果却妨碍了孩子自我意识的确立,妨碍了孩子的成长。
家长应该关心、信任和尊重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应严而有格,切忌用贬损性的语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少家长正是由于忽视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或缺乏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导致了家庭教育未能收到应该收到的效果。为此,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应做到:
·提供一个温馨且可依赖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和他是站在一起的。
·帮助孩子制订出通过努力所能实现的目标。
·多与孩子谈论将来,让孩子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帮助孩子既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又学会以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
·孩子即使有十分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鼓励。
·对自我意识较弱的孩子,要多讲他们的优点。
·对孩子的批评应该立足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上。
·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引导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把失败视为学习的一部分。
·鼓励孩子写日记,这是一种使孩子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达的良好途径。
总之,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孩子对生活的适应和心理、行为素质的良好发展,对纠正厌学情绪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5.先做容易做到的事以树立信心
改变初中孩子的厌学需要家长运用适当的方法。针对原因,对症下药,先让孩子做好他能做到的事,使他看到希望,对增强其自信有奇效。
有许多家长说孩子厌学是最令人头疼的。厌学的孩子旷课、逃学、厌倦学习,尽管家长苦口婆心地说服,但效果甚微。家长不妨找出一些原因来对症下药,如孩子学习较差,失败感强,缺乏信心等,家长可以通过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孩子,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
(1)从孩子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逐步攻克其余科目
放暑假的时候,家长督促孩子做作业总是要让孩子先做比较难的,把自己会做的、简单的问题放在后面做。可是这样一开始就给孩子一种挫败感,那么孩子又怎么会喜欢学习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开始的几天,只让孩子做他擅长而且喜欢的科目。最初的成就感,会减少孩子对于接下来要学习比较困难的,而且自己又不喜欢的科目的抵触情绪。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许多经验表明,一开始进行得比较愉快,那么后面也会很顺利。反之,如果最初受到障碍,之后要想走上正轨就要大费周折。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
(2)集中精力学习一门,让孩子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人们都有同样的心理,一种体验带来的心情会感染到以后做事的情绪,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泛化”。孩子如果有一门擅长的科目,那么这种自信心也会“泛化”到其他科目上。可见,成功的体验对于治疗孩子的厌学症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在一段时间里丢开其他科目,只集中精力主攻一门,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果孩子在这一门功课上取得进步,那么孩子的喜悦心情一定会波及其他科目上,因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这样就可以通过突破一点来影响全局。
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上初中的孩子明白,“我在这门课上用功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那么如果我在其他科目上也这样用功的话,一定也会有进步的。”能够让孩子自己想通这个道理,是这个办法最大的优点。
6.撵走学习中的过度焦虑情绪
学习中的过度焦虑对学习极为不利。这种焦虑常表现为心神不安、自卑自责、头疼头晕、惶恐急躁等,而且注意力难以集中,干扰记忆过程,影响思维活动。这样的焦虑心理必然会导致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同时对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过度焦虑不仅是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而且可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慢性自杀。有的孩子可能曾呼喊过:“我好紧张呀,简直透不过气来!”“我简直要爆炸了!”“我心里烦闷,我想摔东西!”这些都是学习焦虑的具体表现。
那么,孩子的过度焦虑都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般来说,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可能有下面一些情况:
·不能接受或不愿接受一些不能改变的情况,如这一次考试的成绩很低或自己在班里的名次落后等;
·正追求着一个目标,可又害怕这个目标不能实现,如想在明天的演讲比赛中争取第一,但高手云集,对自己的威胁很大;
·盼望着一件快乐的事情到来,但又怕会发生另一件破坏这快乐的事,如参加全国作文竞赛初赛,选拔复赛选手,凭自己的实力估计可能被选中,但又怕老师在阅卷时标准掌握不准而把自己漏掉。
产生这类过度焦虑的原因,固然有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但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与影响也不可忽视。
弄清了过度焦虑产生的原因,父母就应该教育和帮助上初中的孩子采取积极行动,把过度焦虑的情绪从思想中撵走。其主要方法有:
(1)让孩子自己忙碌起来
萧伯纳说过:“悲哀的秘诀,在于有余暇来烦恼你的快乐。”把学习生活安排得尽量充实严谨,目标一经确定,便一头扎进去,享受紧张,体验充实,欣喜于收获,唯独不给焦虑留出时间。也就是说,尽量让自己忙碌起来,焦虑也就无可乘之机了。
(2)保证孩子能适当休息
有时候,过度焦虑是由疲劳过度而引起的。那么,适当安排休息就是一个消除它的妙方。在一次紧张的学习开始之前,最好找个角落,适当休息一下,如能小睡一二十分钟,则效果更佳。不必顾忌环境,在教室里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下也可。
(3)教孩子学会放松
体育锻炼、欣赏音乐、沐浴都可以令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使肌肉放松的方法有多种,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4)告诉孩子不要为小事垂头丧气
每个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天分和经历,不可能发展得完全一样。要让孩子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一定做什么事情都去跟别人比较,有的时候虽然未能达到既定目标,但与自己的以往相比,迈进了一大步或一小步,这足以说明自己正在进步。如果老是与别人比较,往往就会灰心丧气。从而陷入悲观的厌学泥潭。因为在自己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进步,所以无论怎样努力,都可能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对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已经取得成功,这样积小成为大成,不一定非要胜过某人。
(5)适应不可避免的事实
“坚韧不拔地正视各种障碍”是适应不可避免的事实的前提。
贝多芬是位天才的音乐家,可是他的耳朵聋了;密尔顿是位诗人,却瞎了眼睛;柴可夫斯基创作出不朽的乐曲,可他那悲剧性的婚姻几乎把他逼上绝路……人的一生中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样的不幸,在学习中也会遇到诸多的不如意。这就需要首先能分析出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形。其次,要想办法改善。心理学家阿佛瑞德·安德尔曾指出过人类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负变成正的力量”。这就像“两个人从监狱的铁栏里向外望,一个看见烂泥,另外一个看见星星”。应该看到满天闪烁的星星,然后信心十足地去寻找光明,获取成功。
7.改变对学习的“头疼”印象
学习是艰苦的,然而又是快乐的,如何使上初中的孩子消除对学习的痛苦印象,认识到学习的快乐,当是家长培养和引导孩子的关键。
厌学的孩子大多对学习感到“头疼”,他们厌倦书本,害个白作业和考试。在他们的心里常常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折磨和痛苦。为此,家长必须尽力帮助孩子改变这种对学习的痛苦印象。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应从这里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