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脾胃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23113000000042

第42章 脾胃病症诊治精要(1)

脾胃病症诊治精要

“胃欲热饮,肠欲寒饮,虽好恶不同,春夏先治标,秋冬先治本。衣服,寒无凄怆,暑无出汗;热无灼灼,寒无怆怆,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此规矩法度,乃常道也,正理也,揆度也,当临事制宜”。

——《脾胃论·卷中·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第一节口腔异味

口腔异味的产生源于人体的各种急慢性疾病,临床以口臭为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口臭主要因为口腔疾病,其次为全身疾病的一种表现,如糖尿病、肾衰竭病习钟可出现口臭。

【文献述要】

中医学认为口臭与脏腑功能的异常关系密切,正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口臭候》所言:“口臭,由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然腑脏气臊腐不同,蕴积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口臭方》所言:“夫口臭者,由五脏六腑不调,壅滞之气,上攻胸膈,然脏腑之燥腐不同,蕴积胸膈之间而生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清·吴谦《医宗金鉴·口舌证治》云:“口出气臭,则为胃热。”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亦说:“口臭者,胃热也。……口臭一症,乃热气蕴积胸膈之间,挟热而冲发于口也。”而且“胃火之臭,其气浊秽,亦必兼口热口干”或“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口臭。”即胃阴耗伤,虚热内生,胃阴受损,津液不足,虚火上蒸;肺阴受损则气逆上冲;精气血受损则虚火郁热;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杂证·论口病》云:“凡口臭,有胃火;亦有脾弱不能化食,而作馊腐之气者,宜调补心脾。若专用凉药,反生他病。”由文献论述可知,口臭的发生与脏腑虚实病变有密切关系。

【病因病机】

口臭大多由于脾胃运化失常,脏腑积热所致,以脾、胃、肺等脏腑功能失常为主。

(1)肺胃郁热:热邪犯肺,胃腑壅热,熏经上蒸,导致口舌糜烂,甚则生疮,浊邪上泛而发为口臭。亦可发于单纯的胃火内盛证。

(2)食积口臭:饮食不节,或恣食肥甘,纳食难消,腐熟为酸,上泛于口则为口臭。

(3)虚热口臭:肺胃阴虚,阴虚生热,热盛伤阴,口舌失其濡养,粘腻滋生而发为口臭。

(4)肝胆湿热:邪热蕴结肝胆,肝胆气机不利,郁而化热,熏蒸胆液,上蒸于口则为口臭。

【诊断要点】

一、口腔疾病引起的口臭

(1)牙周炎:牙龈充血、肿胀、易出血、牙周袋形成、甚至溢脓,牙槽骨吸收,咀嚼无力,牙齿松动及移位,口臭。

(2)牙槽症:多见于下颌磨牙,尤其第三磨牙拔除后。拔牙后2~3d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向下颌及耳领区放射,拔牙窝存有腐败变性血块,嗅之极臭,清创血块后,骨面暴露、牙槽壁触痛,对冷热敏感。

(3)冠周炎:多发于年轻人,以下颌第三磨牙最多见。有全身诱发因素或反复发作史。局部肿胀,张口受限,探及有阻生牙或萌出牙存在,口臭。

(4)坏疽性口炎:多发生于儿童期,多有传染病、高热病史。病程进展迅速,软组织全层坏死、坏疽,常损坏颌骨,牙齿松动、脱落。口腔有恶臭。涂片可见奋森螺旋体和梭形杆菌。

(5)口腔癌肿:严重口臭伴有口内长期不愈溃疡及持续生长的肿块,保守治疗无效,必要时活检检查可确诊。

二、鼻咽部疾病引起的口臭

化脓性上颌窦炎、萎缩性鼻炎、滤泡性扁桃体炎、鼻咽部肿瘤等均可发出臭味。上颌窦穿刺、X线摄片、脱落细胞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等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三、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

(1)血液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等,可出现牙龈出血、牙龈肿胀、坏死,因合并感染而发生口腔恶臭。

(2)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消化不良及便秘时,暧气时可将消化道腐臭气息排出。贲门癌伴溃疡形成时,有恶臭。

(3)代谢系统疾病:糖尿病,患者有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和皮肤易生疮疖等病史。严重者可致酮症酸中毒而出现丙酮气息。

(4)重金属中毒:如铅、秘汞中毒,常诉说口中带有一种发甜的腥味或金属味。一般该类患者有以上金属接触史,并有中毒的其他特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

一、胃火内盛

主症:口臭,口干,牙龈红肿,消谷善饥,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兼症:面赤身热,口渴饮冷,或口舌生疮,或牙龈肿痛,或牙龈出血。

病机:胃火内盛,浊气上泛。

治法:清热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清胃散加减。

黄莲6g,生地20g,丹皮10g,藿香10g,苏梗10g,水牛角(先煎)20g,当归15g,生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热痰犯肺或热痰郁久化脓化腐应清肺涤痰,未化脓化腐者,宜用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治之;化脓化腐者,宜用千金苇茎汤(桃仁、苇茎、冬瓜子、苡仁)加味治之。郁热烦重者可用银翘散和凉膈散。

二、肠腑实热

主症:口臭,小便短赤,便秘、心烦,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兼症:酸腐臭味,脘腹胀痛,嗳气,胸腹痞满。

病机:肠腑实热,腑气不通。

治则:清热通便,调畅气机。

方药: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

生大黄12g,白芍10g,枳实10g,厚朴10g,藿香10g,生地20g,槟榔10g,山楂10g,神曲10g,茯苓10g,半夏10g,陈皮12g,莱菔子10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天花粉,元明粉;胸腹痞满者加木香,甘松;痢疾初起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虎杖;里急后重者加白头翁、秦皮;谵语潮热者加琥珀;若兼烦燥大渴者加芦根、天花粉、生地;若兼鼻衄者加白茅根、侧柏叶;若兼阳毒发斑者加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败酱草。

三、虚火上浮

主症:口臭,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兼症:鼻干,干咳,五心烦热,口燥舌干,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上浮。

治则:养阴滋肾,潜降虚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熟地10g,山药20g,枸杞子10g,山芋10g,丹皮10g,麦冬10g,龟板10g,杜仲10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若兼五心烦热者加知母、猪脊;若兼口燥舌干者加生地、麦冬、石斛,若兼头晕耳鸣者加北沙参;若兼记忆力减退者加何首乌、丹参。口臭而兼见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肌肉跳动,爪甲不华,为肝之阴血亏损,当补益肝之阴血,用酸枣仁汤(酸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合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加减治之。

四、肝胆湿热

主症:口臭、头痛目赤,胁痛,口苦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兼症:小便淋浊,耳聋,耳鸣,妇女带下黄臭。

病机:肝胆湿热,循经上扰。

治则:泻热化湿,清利胆经。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g,黄芩12g,山栀子10g,泽泻12g,通草9g,车前子10g,当归6g,生地黄20g,柴胡10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若兼小便淋浊者加萹蓄、萆薢;若兼耳聋者加僵蚕、蝉蜕;若兼妇女带下黄臭者加马鞭草、黄柏、鱼腥草;口舌生疮碎痛者加黄连、生甘草。

【口腔异味食疗方】

1.咸鱼头豆腐汤

组成:咸鱼头1个,豆腐数块,生姜数片。

制法:洗净所有材料,咸鱼头斩件稍煎后与生姜同放入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煎约半小时,放入豆腐再煎20分钟便可。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5~6天为1个疗程。

功效:咸鱼头味甘兼具清热作用,而豆腐性凉,有清热解毒之效,对于口腔溃烂、牙龈肿痛、口臭及便秘等都甚有功效。

2.生芦根粥

组成:芦根30g,大米50g。

制法:芦根洗净后放入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15分钟,隔渣留汁,加入米煮成粥。

服法:每日1剂,宜每早空腹服用。

功效:专治因舌干或牙龈肿烂造成的口臭。

3.黄瓜粥

组成:黄瓜50g,大米100g。

制法:黄瓜去皮切片,与大米同煮粥,

服法:随意服食。

功效:专治肝火盛或内湿导致的舌干口臭。

4.麦冬粳米粥

组成:取麦冬煎汤取汁,加粳米、冰糖、清水。

制法:置铝锅中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煮粥,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3~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专治肺胃郁热导致的口臭。

5.砂仁内金粥

组成:粳米100g,白糖适量,水800ml。

制法:入砂锅,煮至米开汤未稠时,加入砂仁末3g,鸡内金末6g,文火煮沸。

服法:每日早晚温热服,3~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专治宿食停滞导致的口臭。

6.百合芦根杏仁粥

组成:取百合30g,干芦根20g,杏仁15g。

制法:置瓦煲内,加水1000ml煎汁,去渣后加粳米50g与适量清水煲粥,加少量食盐。

服法:每日分2次食用,3~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专治痰热壅肺导致的口臭。

【典型病案】

病案一

韩某,男,30岁,2004年7月13日就诊。口味恶臭,若糟若醋,素喜厚味,爱食生冷,多因饮酒而口臭加重,查见口腔黏膜充血,齿龈红肿,探之渗血。舌体红大,苔黄厚,脉滑数。

辨证:胃火上蒸。

治法:清胃泻火,消肿止痛。

方药:清胃散加味。

当归10g,生地10g,生石膏10g,升麻10g,黄连10g,牡丹皮10g,香薷12g,丁香6g,苦参3g,3剂药后口臭顿减,厚苔渐薄。

二诊:药后口臭减轻,但有口干喜饮。原方去石膏、苦参,加麦冬、沙参各10g,5剂服后口腔黏膜充血消除,呼清气而不浊臭。

按语:此型多见年轻体状及饮食不节者。过食辛辣,则胃肠积滞而蕴热,火热之邪裹酸带腐,循经上冲于口,发为口臭。升麻、黄连、苦参直折胃火;生地、牡丹皮、当归清热凉血,香薷和中辟秽,善治口中臭气,后用沙参、麦冬,为防伤阴。

病案二

付某,女,35岁,2004年10月11日就诊。口臭逾月不消,不敢近人,经期尤甚,口疮不断,鼻衄时作,口渴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心脾积热。

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导赤散加减。

生地10g,淡竹叶10g,大黄10g,芒硝10g,栀子10g,连翘10g,黄芩10g,薄荷6g,生甘草6g。5剂后口臭减轻,二便如常。

二诊:微有口粘腻,故去大黄、芒硝,加藿香、佩兰各6g,10剂后诸症消失。

按语:劳心劳力、饥饱无常者,心脾之火俱旺。心主神志,心火盛则心神不宁,夜不安眠,脾主统血、主肌肉,脾有积热则热腐肌肉,口臭作焉。导赤散可引热下泄,甘草、薄荷载药上行,藿香、佩兰疏理中洲,诸药相配,上导下疏,清心泻脾,辟秽除臭。

病案三

刘某,女,65岁。2005年3月25日就诊。口臭数年,味若腐尸,齿龈退萎,牙根宣露,全口牙齿松动,口腔黏膜极度干燥,进酸热食物时刺痛明显,腰痛耳鸣,有时彻夜不眠。舌质嫩红,干而无苔,舌面光滑如镜,脉细数。

辨证:心肾阴虚。

治法:滋阴降火除臭。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生地10g,玄参10g,天冬10g,五味子10g,丹参10g,柏子仁10g,桔梗10g,黄柏10g,知母10g,人参10g,茯苓15g。10剂后口干、口臭改善,苔薄,进食疼痛不明显。继服药30剂,口臭不著,余症均瘥。

按语:年老体衰多属此型。心肾亏虚则精气无从,阴虚生内热,虚火久熏,化肉为腐故口有尸臭。口干舌裂俱是阴亏虚热之兆。心失所养则心神不宁,彻夜难眠。然阴虚不可蛮补,补则更助虚火;属火而不能峻泻,泻则阳损及阴。治当调和阴阳,标本兼顾。黄芩、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益气养血;丹参、柏子仁、阿胶清心养心;石斛、花椒益肾;设桔梗为载药之舟,与甘草相配,意在使药性更柔和。

附:口味异常

口味异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的味觉异常,如酸、苦、咸等感觉,这往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现代医学认为,口味出现异常,常常是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消化腺分泌过多或过少引起的,病变器官常涉及胃、肠、胰腺、肝、胆等内脏。中医认为,口腔出现异常,常常是肝、脾、胆、心等脏腑功能失调,如胃气不和、脾气不运、肝胆湿热等,因此患者口味异常变化常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辨证依据之一。口腔异味的常见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口苦:口苦多由于情志郁结或五志过极化火,肝胆郁火内蕴,疏泄失职,胆气上溢所致,表现为口苦心烦、口干欲饮,太息易怒、头晕头痛、目赤止眩、两腹胀痛、小便黄、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苔薄或黄腻、脉弦数。宜清热利湿,可灵活选用小柴胡汤或龙胆泻肝汤。

口甜:又称“口甘”,指患者常自觉口内发甜,饮白水也觉得甘甜,多由于脾胃热蒸或脾胃气阴两虚引起。脾胃热蒸者表现为口中发甜,口干欲饮,多食善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而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胃泻火。脾胃气阴两虚者表现为口甜,不思饮食,口干欲饮不多,神疲乏力,脘腹作胀,便秘,小便黄短,舌质嫩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宜补脾益气、养阴生津。

口酸:多为脾虚肝乘所致,表现为口中觉酸,或吐酸呕苦,或嗳气太息,纳谷不香,食后腹脘痞胀,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苔白,脉细弦或弦缓。宜健脾和胃,兼以平肝,可灵活选用左金丸。口酸还常见于宿食停滞,纳呆恶食,脘腹胀满,便下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有力,当消食导滞,可灵活选用保和丸。

口咸:口咸多主肾虚,但有阴虚阳虚之别,其共同症状是腰酸腿痛、夜尿频多、全身无力。肾阳虚则表现为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印,脉细无力,当补肾壮阳,可灵活选用桂附地黄丸;肾阴虚伴见咽干口燥、头昏耳鸣、舌红苔薄、脉沉细而数无力,宜补肾滋阴,可选用六味地黄丸。

口辣:口辣是指口内常觉辛辣或舌体麻辣,如食辣椒样感觉,常由肺热或胃热引起,肺热者常见口味辛辣,鼻咽干燥,咳吐粘稠黄痰,烦躁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宜清肺泻热,可灵活选用泻白散。胃热者常见口辣,口舌干燥,消谷善饥,胃脘灼热,齿龈肿痛,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等,宜清胃泻火,可灵活选用清胃散。

口淡:多为脾胃虚弱,表现为食不知味、神疲短气乏力、脘痞腹胀、便溏、舌淡、脉缓弱。当益气健脾和胃,可灵活选用香砂六君汤。

口腻:口腻是指口舌粘腻,滞涩不爽,甚则食不知味,多由寒湿困脾而引起。表现为口中粘腻,口淡不渴,不思饮食,胃脘满闷,肢困乏力,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体淡胖,苔白腻水滑,脉濡缓等,宜健脾燥湿、芳香化浊,可灵活选用平胃散。

§§§第二节口疮

口疮是口腔黏膜上生有黄白色如豆大的溃疡,又名“口疳”,口中糜烂而疮曰“口糜”,多为湿热所致。《内经至真要大论》:“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现代医学认为口疮为口腔肌膜上(多在唇、舌、颊及齿龈部位)出现黄白色如豆大、表浅的小溃点,反复发作,此起彼伏。其溃疡形态有四大特点:红(溃烂边缘色红),黄(假膜色黄),凹(溃疡凹陷),痛(灼热疼痛)。溃疡点中央凹陷,周围黏膜鲜红,微肿,甚或融合成片,单发或复发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灼热疼痛。

【文献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