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脾胃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23113000000040

第40章 敦煌医书中脾胃病方证规律研究(9)

【用法】上捣筛为散,二三岁以来,饮服半钱许,日再服,稍稍加至一钱。四五岁以上,量大小以意加服之。日并再服。忌食猪、鱼、生冷、油脂、蒜、面等。

【方证】小儿热毒痢疾。症见下痢脓血,赤白相兼,渴欲饮水,日久未愈。(原文:孩子两三岁至五六岁,患赤白脓血热痢。)

【分析】痢疾常为湿热下注而成。湿盛于热,病在气分,则为白痢;热盛于湿则为赤痢;气血同病,则为赤白脓血痢。下痢日久,营血必伤。

【治法】清热止痢,固涩调营

【配伍】痢疾因于热毒,当先清热解毒,消除致病因素;下痢日久不愈,遂呈滑脱之势,则宜收敛固涩;久痢伤营,法当补充耗伤之阴血。本方配伍结构即体现了上述三法的合用。方中重用黄连为君以清热燥湿解毒。犀角咸寒入血分清营血分之热毒,与黄连同用,一气一血,气血两清,颇为对证,黄柏、黄岑苦寒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三药共为方中之臣药。阿胶甘润质粘,既可滋阴补血,又可收敛止血,茜根凉血止血,又能活血散瘀,二药合用,共奏补血、止血、散血而达调和营血;乌梅肉、龙骨固涩止痢以治其标,上述共为方中佐使之用。诸药合用,解毒之中兼有固涩,凉血之中兼有和营,气血两清,标本兼顾。

(五)疗五蒸下利方(S.1467)

【组成】苦参三两、青葙二两、甘草二两

【用法】以上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份,灌下部更好。

【方证】湿热痢疾。症见痢疾日久不愈,骨蒸劳热,乏力。(原文:疗五蒸下利方、力弱方)

【分析】五蒸即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的总称。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本方所治为湿热痢疾日久不愈,邪热留恋阴分所致。

【治法】清热燥湿止痢法

【配伍】方中用苦参清热燥湿,为君药。臣以青葙清泻虚热。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以疗力弱。

二、肠虚滑泻

肠虚滑泻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泻、痢久延不愈所致。本证以久利不止,滑脱失禁为主证,兼见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脉迟,反映了虚、寒、泻三类证象,是脾肾阳虚,脾胃功能低下,肠失温照,气化失常,津停为湿,湿浊下注的病理改变。

针对此证可拟定温中涩肠的治法。敦煌古医方中的此类方剂主要以温中补虚,涩肠止泻立法。温中补虚是振奋阳气,恢复脾运,补其亏损,为治本之法;涩肠止泻是固涩肠道,以治泻痢,为治标之法。其组方常以温补阳气的干姜、肉桂、附子及固涩止利的诃黎勒、赤石脂、五味子、乌梅、龙骨、无食子等为主药组合成方;适当配伍补气健脾的人参、炙甘草及养血止血的阿胶、当归等共呈温补结合,涩肠止泻的配伍法则。此处选录并分析研究了姜桂诃子汤、小儿冷痢方等2首代表方剂。

(一)姜桂诃子汤(P.3378)

【组成】干姜、桂心、诃梨勒、甘草

【用法】以水一升,煎取半升,服之即瘥。

【方证】脾肾虚寒之泻痢证。症见大便滑脱不禁,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得温则减,舌淡脉迟。(原文:疗风冷热不调方)

【分析】本方所治当为脾肾阳虚,寒邪内凝所致,主证应为泻痢不禁。久利不愈,伤及脾阳,穷必及肾,遂呈脾肾虚寒,则见泻痢不禁。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得温则减,舌淡脉迟均为虚寒之象。

【治法】温阳散寒,涩肠止泻

【配伍】脾肾阳虚,泻痢不禁,法当温脾肾之阳,散阴寒之邪,脾肾功能恢复,运化、固摄有权,泻痢庶可自愈。方中以干姜温中散寒,恢复脾运,为方中之君药。桂心主入下焦,以温肾助阳,恢复固摄,与干姜相配,温先天以生后天,温后天以养先天。佐以诃梨勒,即诃子涩肠止泻以抬标。甘草调和诸药,又可益气和中,与干姜相配以温补脾胃。本方原文未载剂量,但从组成分析,总体应突出温涩之法。

(二)小儿冷痢方(P.2565)

【组成】厚朴十分、(炙)黄连十二分、龙骨八分、赤石脂八分、无食子六枚、人参六分、阿胶七分(炙)、甘草六分

【用法】上切,捣筛为散。服法多少、禁忌同前散法(注:本方在P.2565卷“黄连散”后,故其服法、用量、禁忌同黄连散。)

【方证】小儿虚寒痢疾或泄泻,日久不愈。症见下痢色白,完谷不化,食少不消(原文:主孩儿冷痢,下水谷白色,食不消等)

【分析】原文冷痢,是指痢疾之由肠虚寒客所致病者。《诸病源候论》:“凡痢色青、色白、色黑并皆为冷痢。”本方所治当原为寒湿内凝所致痢疾或泄泻,故见下痢色白;由于小儿生理特点的易虚易实,久利不愈,很易致脾胃损伤,伤及阴血,脾胃纳运失调,则见完谷不化,食少不消。

【治法】燥湿补虚,涩肠止泻

【配伍】方中没食子又名无食子、没石子,为没食子蜂科昆虫没食子蜂的幼虫,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幼枝上所产生的虫瘿。苦温,性偏止涩,可固气涩精,治大肠虚滑,泻痢不止。

本方重用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为君药。厚朴温中化湿,下气除满,人参健脾益气,固脱生津,阿胶滋阴补血,二药气血双补,恢复脾运,扶助正气,共为方中之臣药。佐以温涩之龙骨、赤石脂、没食子温中涩肠止利。甘草调和诸药,与人参合用以益气和中,培补后天,为方中使药。本方虽重用黄连,但全方仍以温涩药物居多,故仍不失温中涩肠之法。同时须意识到本方之温阳散寒之力不足,临床应用必须增添肉桂、干姜、吴茱萸等温里散寒之品则效力益甚。

三、阳明腑实

阳明腑实证是指邪热传里、热盛津伤,导致肠中燥结形成,热与燥结相合,或痞、或满、或燥、或实诸证。临床常以大便不通为其主证。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下者,引而竭之”的原则,宜用苦寒泻下的治法。敦煌古医方中的这类方剂主要针对服石后,石发之热壅三焦而设。组方主要以大黄、芒硝为主,以泄热荡结;配伍苦寒泻热之黄芩、黄连、栀子;及行气除满之枳实、厚朴,共呈苦寒泻下之效。

此处选录并分析研究了大三黄汤、小三黄汤、三黄五味汤、栀子方、升麻汤、麻子汤、大黄汤、石发前胡汤、小腾蛇汤、大腾蛇汤、大黄甘草汤11首代表方剂。

(一)小腾蛇汤(《辅行诀胜腑用药法要》)

【组成】枳实三两、厚朴二两、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用法】上四味先以水六升,煮取上三味至二升许,去滓,内芒硝,待焰己,顿服之。

【方证】邪热壅肺,阳明腑实证。症见脘腹胀满,大便不通,气逆而喘,汗出不止。(原文:治天行热病,胃气素实,邪气不除,腹满而喘,汗出不止者方。)

【分析】本证为中焦素有实邪,复外感热邪,从上而受,温邪犯肺,肺失宣降,故见气逆而喘,热邪入里由上焦顺传中焦,使阳明热结,腑气不通,则见脘腹胀满,大便不通,里热壅盛,迫津外泄,故汗出不止。因此,本方证的特点在于邪热壅滞,内实气滞,肺与大肠同病。

【治法】泻热导滞,下气除满

【配伍】方中重用枳实为君药,下气导滞,以通腑气。臣以厚朴下气消胀除满,同时又能下气平喘。佐以芒硝润燥泻热,通利大便。使以甘草,以其甘以缓和芒硝泻下之势,勿使伤中。

(二)大腾蛇汤(《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组成】枳实三两、厚朴、甘草、大黄、葶苈(熬黑打如泥)、生姜、芒硝(后下)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上六味至四升,去滓内芒硝,待焰化己,温服二升。(生姜一作大枣)

【方证】邪热壅肺,阳明腑实证。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汗出而喘,神昏谵语。(原文:治天行热病,邪热不除,大腑閟结。腹中大满实,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宜此方,急下之方。)

【分析】本方证为邪热壅肺,阳明腑实之重证,较小腾蛇汤病情重,病势急。外感天行热邪,从上而受,由上焦顺传中焦,致肺与大肠同病。肺与大肠相表里,温邪犯肺,肺失宜降,故见气逆而喘;里热壅盛,迫津外泄,故汗出不止;脏病及腑,热邪灼伤津液,使燥屎内结,与热互结,阻滞肠腑,使阳明腑气不通,传导失职,则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

【治法】峻下热结,泻肺平喘

【配伍】方中大黄味苦性寒,能涤荡实邪,泻下结热,为君药。芒硝咸寒,润操软坚,泄热通便,与大黄相须为用,泻下结热之力大增。葶苈子辛苦大寒,泻肺热,平喘逆;枳实、厚朴下气消胀除满,畅通腑气,厚朴又可助葶苈子以止咳平喘,上述共为佐药。生姜、甘草以调理脾胃,防止大寒药物伤中败胃,又可缓和泻下之势。

【按语】腾蛇,为古代六神之一,方位为中央,五行属土,内应脾胃。《韩非子·难势篇》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古经方以腾蛇可能喻意此二方泻下荡涤之能。

大、小腾蛇汤在仲景经方中均未见到,但与仲景承气类方较为接近。小腾蛇汤可看作《伤寒论》大承气汤易大黄为甘草之方;大腾蛇汤可看作大承气汤加葶苈子、生姜、甘草之方。如此变化方剂在仲景承气类方剂中未曾见到。可以说敦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之古经方,足以弥补仲景承气类经方之不足。

(三)三黄丸(P.3378)

【组成】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四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琴□两、大黄□两、黄连□两、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冬三月、黄等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

【用法】凡三物,随时令捣筛,白蜜和丸,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三服。如不觉,增至服七丸,米饮下。服一月,百病皆差。

【方证】三焦积热证。症见目赤肿痛,头项肿痛,口舌生疮,或消渴烦赚,或吐血衄血,血色鲜红,或小便赤涩,大便闭结,或妇人赤黄带下等。(原文: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脱肉,妇人带下,手足发寒热。)

【分析】本方证为火热积聚三焦所致,为热、实之证。火热毒盛,充斥三焦,上焦热盛,火热上逆,故见目赤肿痛,头项肿痛,口舌生疮;热盛伤津则口渴咽干,甚则消渴;血为热迫,随火上逆,则呈吐血、衄血;小便赤涩,大便闭结,或妇人赤黄带下等均为下焦热盛之证。

【治法】泻热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