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脾胃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23113000000018

第18章 总论(17)

3.洗胃法以胃管经口腔插入胃内,灌入适量1%盐汤,利用虹吸原理引出胃内宿食毒物的方法称为洗胃法。适用于宿食毒物尚留胃脘,经药物、探吐等法治疗不佳者,或不愿接受药物涌吐治疗者。

4.峻吐法用于病人体壮邪实、痰食留在胸隔、咽喉之间的病证。如宿食停于上脘者,以瓜蒂散、盐汤涌吐为代表;浊痰壅塞胸中的癫狂者,以三圣散为代表;中风闭证,痰涎壅塞、喉中痰鸣者,以急救稀涎散涌吐为代表。

(二)注意事项

(1)催吐之后,嘱患者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不可恣进油腻煎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更伤胃气。

(2)涌吐法易伤正气,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凡老年体虚、气喘、失血、孕妇、产妇等,一般禁用吐法。

(3)若非涌吐不足以祛邪时,只宜用探吐法、缓吐法。凡用吐法,要求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

五、消导法

消导法又称消散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消导法是用具有消导、消散、软坚、散结功效的方药治疗有形积滞的一种治法。消导法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诸如饮食停滞、癓积肿块、痰核瘰疬、结石疮痈等病证,均可用消导法治疗。

(一)临床应用

1.软坚散积法选用具有软坚散结的药物,如贝母、牡蛎、鳖甲、夏枯草、山慈姑之类配以行气活血之品,治疗痰核、瘰疬、瘿瘤、癥块、结石、疮脓等病证。如治疗瘰疬之消瘰丸,治疗瘿瘤之海藻玉壶汤,治疗癥块之鳖甲煎丸,治疗结石之排石汤,以及在治疗疮疡证的清热解毒方中伍以皂刺、穿山甲之类,皆属软坚散结法的应用。

2.消食导滞法运用有助于消化饮食和输导积滞的药物治疗因饮食不节、食滞肠胃所引起的病变,如纳差厌食、脘腹胀满、嗳腐呕吐、舌苔厚腻等证。一般多选保和丸、楂曲平胃散、枳实导滞丸等。

(二)注意事项

(1)消法用药多为克伐之剂,对气血虚弱、脾肾虚寒者应慎用。

(2)久用消法会耗损人体正气,故临床常和补益法结合应用。

(3)“消”,是逐渐消磨之意,如癥积,结石、痰核、瘿瘤等坚积病变形成之后,其消散必须有一个过程,用药只宜软坚削积,渐消缓散,不可峻猛急攻,急于求成,否则积未消而己伤。

六、理气法

理气法,是运用具有疏畅气机的药物,治疗脏腑经络气机紊乱的一种治法。脏腑经络、气机运行失常,应“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一)临床应用

1.降气法

(1)升脾气。适用于气机下陷之病证,如短气、久泄、胃下垂、肾下垂、脱肛等。升气法常选升麻、柴胡、桔梗、葛根等具升提作用的药物,因气机下陷的本质多为气虚,故升气应以补气为主,参以升提之品,方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为代表。

(2)降肝胆气。肝胆之气上逆之证见头痛、眩晕、易怒者,常用石决明、珍珠母、赭石等重镇之品以降逆,因肝胆气逆常伴肝热、肝风,故临床常将降肝胆之法与清肝泻火、镇肝熄风等治法一并应用。

(3)降胃气。适用于胃气上逆之证见呕吐、呃逆、嗳气者,降胃气常选陈皮、竹茹、旋覆花、丁香之类,如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散、旋覆代赭汤等为降胃气之代表方。

2.行气法

(1)行胃肠气。适用于胃肠气滞之证见脘腹胀满、嗳气则舒或脘腹疼痛、攻窜不定、不矢气或矢气频转者,常用木香、陈皮、厚朴等行胃肠之气,代表方如排气饮、十香丸等。

(2)疏肝解郁。适用于肝气郁滞之证见情怀不舒、胁肋疼痛、少腹睾丸胀痛、月经不调、咽中如有梗阻等,常用香附、柴胡、郁金之类疏肝解郁,代表方如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等。

(二)注意事项

(1)理气药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应适可而止,勿使过剂。

(2)注意病之虚实、气机之升降,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如应补气而行气,则气更虚;当行气而补气,则气愈滞;当降气而升提,则气更逆;当升气而误降气,则气益陷。但气机下陷固多补气与升气并用,若气滞、气逆而正气又虚者,亦不乏补气与行气、降气并用之例,具体运用,当把握虚实、气机升降,临证斟酌。

(3)单纯气虚、阴虚火旺者忌用本法;气滞而兼阴亏者,或孕妇见气滞证,应用本法亦当慎重。

七、和解法

和解法又称和法,“和之为义广矣,……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和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应用也很广泛,究其大要,凡病证复杂,如疾病在表里之间、二脏同病、二腑同病、脏腑同病、虚实互见、营卫不和等等,应用单一治法难于奏效时,都可视作广义的和解法的适用范围,用以调和诸矛盾。但习惯上将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和解肝脾、和解胃肠的治法称为和法。

(一)临床应用

1.调和肝脾法适用于肝脾不调、胸胁疼痛、脘痞食少、腹痛泄泻,每因情志郁怒不遂则病情加重者,法宜疏肝健脾,调和肝脾,代表方如逍遥散。

2.调和胃肠法适用于寒热互结胃肠、气机壅塞之心下痞硬、烦热欲呕、或肠鸣泄泻者,宜苦辛通降,寒热互用为治法,以协调寒热、调和胃肠,以半夏泻心汤等为代表方剂。

(二)注意事项

(1)应掌握适应证,不可认为和法药性平稳而滥用。如邪尚在肌表,或邪已入里而用和解表里法,则治不对证,病必不解,甚或变证迭起,则为害甚矣。

(2)应用和法协调表里、寒热、虚实时,应重视辨别病证的偏表偏里、偏寒偏热、偏虚偏实,不能平均用药,应根据病情,于和解之中适当增损,变通用药。

八、补益法

补益法又称补法,是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以治疗人体阴阳气血或某一脏腑虚弱不足之证。凡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后证见阴、阳、气、血、津液等不足之虚证,或应用攻伐之剂而须固护正气者,都是应用补益法的适应证。《素问·三部九侯论》“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

(一)临床应用

1.补阴法适用于阴虚证候之证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者。补阴法主要运用具有补阴养阴作用的药物,根据亏损部位的不同,有补心阴、补肺阴、补胃阴、补脾阴、补肝阴、补肾阴之别,代表方如天王补心丹、百合地黄汤、益胃汤、一贯煎、左归饮等。

2.补阳法适用于阳虚证候,如畏寒肢冷、腹痛久泻、阳痿滑精、尿频清长、水肿、舌胖而淡、脉沉迟等证。常选右归丸治肾阳虚,理中丸治脾阳虚,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

3.补气法适用于气虚证侯,如面色晄白、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以及易感冒汗出、食少便溏、脏器下垂、气不摄血的出血证等。根据五脏气虚的不同,补气法又有补心气、补肺气、补肝气、补脾气、补肾气之分,但临床以补益脾肺之气最为常用。因脾为生气之源,补益各脏之气都以补益脾气为基础,故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可视作补气的代表方。

4.补血法适用于血虚证候之面色爪甲苍白无华、唇舌淡、头晕心悸、目眩耳鸣、失眠、月经量少者。应用补血法,除直接选用具有养血补血作用的药物外,尚应结合血的生理特点,适当配用补气药物以生血,如当归补血汤;活血以养血,如四物汤;温阳、养心化赤以生血,如人参养营汤之肉桂;精血同源,补精以生血,如近年治疗虚劳血虚等广泛应用紫河车、地黄、山茱萸、淫羊藿等补精之品于补血方中,都是按照血的生理特点,结合临床实际,灵活运用补血法的例证。

(二)注意事项

(1)虚证当补,无可非议,若没有虚证时,不可妄补,否则,容易造成新的生理失衡,甚至留邪于内,犯“实实”之戒。

(2)运用补益法时,应根据生理特点,气血阴阳互相兼顾,才能提高疗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补血时应兼顾健脾益气,气旺可以生血。

(3)补气时佐以养血,如补中益气汤中之用当归,血充有助益气。气与阳,血与阴,有着密切的联系,气损可及阳,血虚可及阴,故益气时注意补阳,补阳时注意补气,养血重视补阴,滋阴不忘养血。

(4)阴阳互根,阳损可及阴,阴损可及阳,故《景岳全书》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5)运用补法时,要注意照顾脾胃,如果脾胃不能运化,则任何补剂都不能起补益作用。滋阴补血药大多滋腻,应用时宜配合一定量的芳香理气健脾药,以免脾胃壅滞。补气助阳药性多燥热,可配合一定量的滋润敛阴药,以防化燥伤阴。

九、理血法

应用活血、止血等药物,通过调血理血的作用,治疗血分病证的方法,称为理血法。血病的范围很广,治疗方法比较繁多,常用的有活血化瘀、止血、补血等治法。补血已见于补血法,此处主要介绍活血化瘀法和止血法。

(一)临床应用

1.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治疗一切血行不畅或瘀血内停病证的一种治法。活血化瘀法,近年受到广泛重视,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凡因瘀血所致的疼痛、肿块、出血、发热、痈肿等,均适用本法治疗。

(1)清热化瘀。适用于温病热煎血凝,或瘀阻化热、痈疡等热瘀并见的病证。本法是于化瘀方药之中佐以清热之品,代表方有大黄牡丹皮汤、大黄当归散。

(2)温经活血。适用于因寒凝致血脉瘀阻的病证。本法是将温经之品加入活血化瘀方剂中,代表方有少腹逐瘀汤、生化汤、温经汤等。

(3)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虚不能行血所致之血瘀证,或血瘀证又见气虚者,通过补气、活血并用,以达气旺血行之功,方如补阳还五汤、二味参苏散。

(4)行气活血。活血化瘀法与行气法一并应用,可达到气行血亦行的目的。此法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如血府逐瘀汤,即是于活血化瘀药物之中加柴胡、桔梗、枳壳以行气活血。

2.止血法用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治疗如吐血、咳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等各种出血病证的一种治法。

(1)收敛止血。本法是固涩法的特殊应用,选用具有收敛止血功效的药物,如花蕊石、棕榈炭之类组方,适用于出血久治不止的病证,代表方如十灰散。收敛止血法常与其它止血法配合应用。

(2)益气止血。又称益气摄血,适用于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的血证。本法以益气健脾为主,于益气药中佐以止血之品,以归脾汤为代表方。

(3)温经止血。适用于阳虚而不能统血的出血证,或出血而兼阳虚的病证,多于止血剂中加入温经之品,代表方如柏叶汤、黄土汤等。

(4)凉血止血。此法用于火热迫血妄行的出血证。选用既有凉血作用又有止血功能的药物,或于止血药中加清热之品。实热血证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方;虚热血证以滋阴清热止血之茜根散为代表方。

(5)化瘀止血。适用于因瘀血阻滞、血不循经的出血证,实际上是活血化瘀法的特殊运用,以既能活血又能止血的药物,如三七、蒲黄、没药等为首选药物。

(二)注意事项

(1)新瘀证急,宜用汤剂,取其力大效速;久瘀证缓,宜用丸剂,取其力小性缓,缓消瘀血而不伤正气。

(2)应用活血化瘀法,应注意做到活血而不破血,化瘀而不伤正,一般瘀血轻者,选用当归、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等活血之品;瘀血重者,选用三棱、莪术、五灵脂、水蛭、虻虫、蟅虫等破血化瘀药物,以使药物活血作用与病情轻重相适应。

(3)应用止血法要防止止血留瘀之弊。除非是急性大出血,一般可在止血剂中佐以少量活血之品,以达血止而不留瘀之效。选择具体方药时,应审因论治,反对滥施大剂寒凉收涩之品。

(4)出血的病证,有血热妄行和气不摄血之分,前者宜凉血止血,后者宜益气摄血。

(5)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活血祛瘀法可配合理气法同用,以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6)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故可配伍温经散寒法,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

(7)活血化瘀法,对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应用。

十、固涩法

固涩法是运用收敛固涩的方药,控制气血津精耗散滑脱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不禁、遗精滑泄、小便失禁等病证。

(一)临床应用

1.固脱法适用于大吐大泻、大失血、热病后期、久病衰竭所致之气脱、阴脱、阳脱者,证见神识昏蒙、气息奄奄或气促喘喝、冷汗淋漓、目睛直视、聋瞆不闻、撒手遗尿、四肢厥逆或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等危在倾刻之病。

本法用药少而精专,多选大补元气、补阴回阳之品,运用时当辨别病之属气脱、阴脱还是属阳脱而分别选方。气脱证以独参汤益气固脱为代表方;亡阴证以生脉散、三才汤敛阴固脱为代表方;亡阳证以参附汤、四逆汤、四味回阳饮、参附龙骨牡蛎汤回阳救逆为代表方。

2.涩肠止泻法适用于久泻久痢、大便滑泄不禁等。本法多以肉豆蔻、诃子、罂粟壳等具有涩肠功效的药物组方,如真人养脏汤、赤石脂禹余粮丸即是代表方。

3.敛肺止咳法适用于肺虚久咳、无痰或少痰、甚则喘促自汗及慢性虚喘等。常选乌梅,罂粟壳、银杏、五味子等,代表方如九仙散。

4.涩精止遗法适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小便余沥不禁等病证。涩精多选芡实、莲须、金樱子;缩尿多用桑螵蛸、益智仁等药物。如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分别为涩精、缩尿的代表方。

5.固表敛汗法适用于自汗、盗汗的多汗病证,常选用浮小麦、麻黄根、牡蛎、糯稻根等具止汗功效的药物组方。敛汗法常与益气、养阴等配合运用,代表方如牡蛎散。

(二)注意事项

(1)本法为正气内虚,滑脱不禁的病证而设,凡热病汗出,痢疾初起,伤食泄泻,火动遗精等,均不宜应用。

(2)本法非治本之法,故应审证求因,标本兼顾,如阳虚自汗,应收敛与补气温阳并用;阴虚盗汗,应收敛与滋阴同用。

十一、祛痰饮水湿法

痰、饮、水、湿异名同类,均为津液停滞的病理产物,因津液停滞的部位及患者临床特征的不同而异其名。痰饮水湿停滞于体内,会阻滞气机,导致许多新的病证,如咳嗽、哮喘、癫痫、昏迷、纳呆、泄泻、淋证、水肿等病证,故祛除痰饮水湿法是常用治法之一。凡能将痰饮水湿予以祛除的方药和措施,都是祛痰饮水湿法的内容。

(一)临床应用

1.化湿法

(1)祛风胜湿。运用既能祛风又能祛湿的药物,如羌活、独活、防己之类以祛除湿浊的方法,称祛风胜湿法,代表方如羌活胜湿汤、鸡鸣散等。本法适用于风湿阻滞肌表之证见身体困重、肢节疼痛肿胀者。治疗慢性泄泻患者,有时也可灵活运用。

(2)祛风胜湿法,如东垣升阳除湿汤,即用羌活、防风、苍术祛风以胜湿治慢性泄泻。如运用芳香的药物如藿香、佩兰、砂仁、蔻仁、草果之类醒脾、振奋脾气运化水湿之功能,以达祛除湿浊的方法,称芳香化湿法。适用于湿浊阻滞中上焦之证见胸脘痞满、纳食不香、泛恶欲呕或腹胀泄泻、舌苔白腻者,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

(3)苦温燥湿。燥能胜湿,运用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等苦温辛燥之品以除湿浊的方法,称苦温燥湿法,代表方如平胃散等。苦温燥湿方药兼善运脾除湿。本法适用于湿从寒化、困阻中阳、湿浊较甚的病证,以苔白厚腻为运用指征。

2.祛痰法

(1)祛风化痰。适用于痰涎阻滞经络机窍之证见口眼斜、半身不遂、昏仆搐搦等具风象特征的病证。常以善祛风痰的药物如南星、白附子等组方,代表方如定痫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