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丹和卡迈尔虽然深知保住达米埃塔的重要性,但也清楚达米埃塔被攻陷已经在所难免,于是便和东征军的首领商量,提出以“东征军撤离埃及”为条件,将整个巴勒斯坦送给东征军。没想到,经一个无知而又狂热的红衣主教派拉吉斯劝说后,这些东征军的领导轻信了“那些异教徒们从不信守诺言,他们的条件是骗人的,只是为了愚弄东征军”之说,愚蠢地拒绝了对东征军有利的条件。东征军的首领们通过协商,决定向达米埃塔城展开最后一击。在受困者几次无力的、希望渺茫的反抗之后,东征军攻下了这座城。进城后,他们才发现瘟疫和饥荒已经将这座拥有7万居民的热闹城市变成了只有3000人的冷清城市。
在达米埃塔城待了几个月后,不知道是因为气候导致的体格虚弱还是智力下降,东征军丧失了所有斗志,他们成天在那里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制造骚乱。布里安的约翰凭借妻子的关系成了耶路撒冷城名义上的统治者,但他却非常厌恶东征军首领们的骄奢淫逸、优柔寡断和内部纷争,于是便率领自己的士兵彻底退出东征军,返回阿克尔。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了返回欧洲,只留下红衣主教派拉吉斯继续推进这项事业。他为了取悦约翰,便率东征军从达米埃塔出发前去攻打开罗,但却在差几个小时就要到达开罗的时候发现了兵力不足,不得不掉转马头回去。然而,尼罗河在他出发后就已经涨水,水闸已打开,他根本回不去。无奈,派拉吉斯请求与土耳其人缔结那个他一度拒绝过的和约,让他庆幸的是,慷慨的卡迈尔和克里丹兄弟竟然答应了。在拱手让出达米埃塔城后,这位红衣主教回到了欧洲。约翰退回阿克尔,为自己王国的丧失感到十分悲痛,对朋友的虚伪更是感到愤慨,因为他们原本应该帮助他,但却将他的整个王国断送了。第六次东征就此结束。
为第七次东征皇族联姻
与前一次东征相比,第七次东征效果更加明显。在温和而开明的君主克里丹的统治下,叙利亚的基督教徒开始休养生息,但布里安的约翰对丢掉的王国很不甘心。而欧洲的教皇们想得最多的却是如何搅乱欧洲各国,以伺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在当时欧洲的君主中,除了德国的皇帝腓特烈二世之外,谁也帮不了约翰。但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虽然经常发誓要率军保卫巴勒斯坦,但却因为其他的事一再将行程延缓。为了激起他的热情,约翰决定将自己年轻的公主,耶路撒冷王国的女继承人芙瓦郎特嫁给腓特烈二世。
这位德国皇帝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答应了。于是,年轻的公主立即便从阿克尔被请到了罗马,并在那里与腓特烈二世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礼上,约翰把自己所有的权力都给了他的女婿,耶路撒冷便出现了一位不仅有意愿而且有实力实现自己理想的君王,新一次东征的准备工作也马上开始了。6个月以后,腓特烈二世已成了拥有6万名士兵的军队首领。据作家麦修·帕里斯所言,在英格兰也组成了一支同样数量的军队。在没有想到将女儿嫁给腓特烈二世之前,约翰曾在英格兰请求过英王亨利三世和英国的王公贵族帮助他收复失去的王国,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但当欧洲政治舞台上更有影响的人物腓特烈出现时,英国的贵族们却又像“狮心王”理查德在位时那样,非常愿意在东征事业中贡献所有的一切。
由于被一场传染病袭击,德皇驻扎在布伦都邑的大军不得不将行程又推迟了几个月。就在这个时候,德国皇后芙瓦郎特却因难产而死。约翰开始懊悔将自己的权力全部交给腓特烈。更让他生气的是德皇经常对他表现出的那种傲慢和鄙视。因此,在看到女儿这一维系他和德皇之间关系的纽带不复存在后,约翰便开始请求罗马教皇宣布自己先前的承诺无效,试图重新夺回已经放弃的王位。
教皇格列高历九世是一个自负、固执而且报复心还很重的人,因为腓特烈以前多次挑战过他的权威,因此便对德皇怀恨在心。正是这样,教皇虽然力不从心,但还是很支持约翰。腓特烈对两人的联盟却不屑一顾,在军队摆脱病魔后,便向阿克尔挺进。不过,他们在海上航行了几天后又遭遇了疾病的侵扰,不得不返回最近的港口奥特朗托。这个时候的格列高历已经公开地站到了约翰这边,他以腓特烈二世中途返回为借口,将其教籍开除了。
刚开始的时候,腓特烈二世对教籍被开除一事只是一笑置之,但很快他就觉得这是对他的冒犯,而冒犯他的人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于是便派出一支军队骚扰和破坏教皇的领地,但事情却被弄得一塌糊涂。格列高历派信使赶去巴勒斯坦,严禁那里的信徒和腓特烈二世领导的东征军交往,否则将给予严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东征的事业可能会被毁掉,他不想让撒拉逊人梦寐以求的情况出现。
对于腓特烈二世来说,他不是为基督教世界,也不是为它代表的格列高历教皇而战,而是为了他自己,他现在是耶路撒冷之王,因此他依然满腔热情地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当他得知约翰要离开欧洲时,他便立刻起程,快马加鞭赶到了阿克尔城。不过,他却在这个地方首次尝到了教籍被开除造成的后果。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徒拒绝向他提供任何方式的帮助,非但不信任他,而且讨厌他。在刚开始的时候,圣殿武士和慈善团以及其他的骑士和大家一样,不信任这支军队,但他们也不是盲从的人,尤其是当他们发现东征军的利益和自己的一致时。因此,在腓特烈二世即将率军攻打耶路撒冷的时候,他们全部加入了腓特烈二世的军队。
据说,腓特烈二世在离开欧洲以前曾就关于重夺圣城一事和卡迈尔苏丹有过谈判。因为卡迈尔担心自己兄弟克里丹的雄心勃勃会危及自己,所以便和腓特烈二世商量,如果腓特烈二世帮他巩固在埃及的权力,他就支持东征军夺取圣城。但东征军还没到巴勒斯坦,卡迈尔就听到了兄弟的死讯,于是所有的担忧消除了。由于不愿与东征军争夺那片沾满基督徒和撒拉逊人鲜血的不毛之地,卡迈尔以“穆斯林应被允许在耶路撒冷的清真寺中自由出入”作为唯一的附件条件,议休战三年,但如此有利的条件也没让城里心胸狭窄的基督徒们满足。
城里的基督徒们认为,不应如此宽容撒拉逊人。因此他们大声抱怨,不应给敌人这样的特权。突如其来的好运让城里的基督徒变得粗鲁无礼,对腓特烈二世有无签约的权力也提出了疑问,因为腓特烈二世被开除了教籍,不该再打着基督教的旗帜。腓特烈二世也开始厌恶他的新子民,他愿意前往耶路撒冷行加冕之礼也完全是因为圣殿武士和慈善团的骑士们对他忠心耿耿。但他去了之后却发现,所有教堂都对他关上了门,甚至连一位主持加冕典礼的牧师都没找到。由于早就对教皇的权威感到失望,因此他决定“勇往直前”,无人为自己加冕,他就自己为自己加冕。他无所畏惧、雄心勃勃地走上去,从祭坛上双手捧起王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除了士兵举起林立的刀剑来证明他们将誓死保卫他们的新国王外,这次加冕没有臣民响彻云霄的欢呼声,也没有回荡在耳边的牧师们歌功颂德的祈祷。很难理解腓特烈二世竟会为了巴勒斯坦那块不毛之地和那顶不舒适的王冠而长时间离开自己的国家。
6个月后,由于腓特烈二世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新子民,加之国内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返回(约翰明目张胆地与教皇格列高历组成联盟,正准备率领一支教皇军队前去破坏德国的领土),德皇便决定返回欧洲。在返回之前,腓特烈二世惩罚了那些蔑视其权威的人,他要让那些人痛苦地知道,他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那些人的主人。因为惩罚,腓特烈二世在巴勒斯坦人的诅咒声中离开了那里,第七次东征就此结束。此次东征虽然途中遇到了很多挫折,但对圣地作出的贡献却比以前任何一次东征都要大。对于这个成果,英勇无畏的腓特烈二世和慷慨大度的卡迈尔功不可没。
大获全胜的第八次东征
腓特烈二世离开后不久,塞浦路斯皇后艾丽斯(Aeris)便提出要接替耶路撒冷王位。最终由于耶路撒冷城中的许多武士都更支持腓特烈二世,这位皇后不得不选择放弃。欧洲并没有因为东征军取得的极大和平结果而有太大的喜悦。腓特烈二世与撒拉逊人签订的停火协议远没有结束,法国和英格兰的骑士们早就闲不住了,他们已经在为第八次东征做着积极的准备。圣城附近不属于停火协议签约方的很多穆斯林小国不断对耶路撒冷王国的边境城镇进行骚扰。圣殿武士们也一直在与叙利亚的一座古城阿勒颇的土耳其人苦战,直到最后几乎被全部歼灭。巴勒斯坦的很多人感到不满意。
大屠杀不断发生,圣城的教徒们关于悲惨命运的讲述不断在欧洲人耳边回响。因为这座多灾多难的城市关系到很多珍贵的、能唤起崇高情感的纪念品的安危,因此很多高贵的武士拿起武器维护当地的秩序。得知欧洲人准备再次东征之后,卡迈尔认为自己之前已经足够慷慨大度,因此在停火协议期满的当天就率兵前往耶路撒冷,击败了圣城里武士的抵抗,拿下了这座城市。这一消息传到欧洲之前,一支由位于法国西南部与西班牙北部王国的那瓦尔王、勃艮第公爵、布列塔尼伯爵以及其他首领率领下的大军正在行军途中。他们到达后才知道耶路撒冷已经被占领,而卡迈尔已经死去。这个苏丹王国已被王位争夺者们分成了很多小国。
敌人的不和原本是东征军团结一致夺取胜利的好时机,但东征军和以往一样,每个封建领主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擅自行动,完全不考虑总体计划,首领们率领的各支分队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其结果当然也就一事无成了。由于各分队不能协同作战,因此当一支分队打了胜仗后也无力再扩大战果。同样地,当一支分队吃了败仗后,也没有援军来帮他们脱身。这样的战争一直持续到加沙巴勒斯坦西南部的海港。——译者注之战。在此次战役中,被敌军重创后的那瓦尔王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不得不与敌军的首领卡拉克签署了一份于己十分不利的条约。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一支由康瓦尔伯爵理查德这个名字是根据狮心王的名字取的,他是狮心王勇猛精神的继承者。——译者注率领的援军很快从英国赶来。
康瓦尔伯爵理查德的军队强大且富有朝气,士兵们对自己和首领都充满了信心。这支常胜军队的到来让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由于埃及的新苏丹正在和大马士革的苏丹交战,因此他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对抗这两个强劲的敌人。他便派使者去与这位英国伯爵交涉,提出愿意通过交换俘虏和割让圣城来换和平。对己方如此有利的条件,不是为打仗而打仗的理查德当然乐于接受。于是,理查德不费吹灰之力便成了耶路撒冷的解放者。
埃及的苏丹把自己所有的兵力投入了与穆斯林人的战斗中,康瓦尔伯爵也回到了欧洲。于是,最成功的第八次东征就此结束。基督教徒们再也找不到向东方派遣军队的理由了。种种迹象表明,圣战好像已经走到了尽头:耶路撒冷、特里波利、安条克、埃德萨、阿克尔、雅法和朱迪的大部分已经全部被基督教徒占领。如果不发生内讧,基督教徒们完全能够轻松克服邻邦的忌妒和敌意。但一个意外的灾难改变了这幅极有可能出现的画面,并再次点燃了东征军的满腔热情和怒火。
路易带领的最后一次东征
成吉思汗和他的后继者像一股热带风暴一样席卷了整个亚洲。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不论是北方还是东方,一个个王国都在铁蹄踏过之后成了他们的天下。在他征服的国家中,有一个王国叫克拉斯敏王国。克拉斯敏人被从自己的家园赶出来后,就在亚洲南部四处烧杀抢掠,寻找安身之地。在持续不断地四处征战的行程中,这个凶悍而未开化的种族将矛头指向了埃及。由于阻挡不住这群早已对肥沃的尼罗河谷垂涎三尺的野蛮人,埃及的苏丹便派使者去邀请他们到巴勒斯坦安家。
这支部落欣然接受了邀请,在基督徒完全不知道他们即将到来的情况下,他们就像一股夹带黄沙的热风般掠进了巴勒斯坦,情况之突然甚至让当地居民还没来得及打量他们。而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又是如此具有灾难性。他们在当地肆意烧杀抢掠,就连妇女儿童也不放过,他们将妇女、儿童以及牧师屠杀在祭坛上,而且还故意践踏那些已经逝去了几个世纪的圣者的坟墓。他们将所有能体现基督教信仰的遗迹都破坏掉,造成的惨状在战争史上前所未有。大约有7000多居民为了保住性命撤出了耶路撒冷,但在他们逃离得还不太远,回头还能看见圣城时,这些野蛮人却在城墙上升起基督教十字架旗帜,故意引诱他们回来。结果他们的诡计得逞了,可怜的逃亡者们误认为是从另一个方向来了援军,为了重新夺回家园,就赶紧掉头返回。等待他们的却是惨死在刀剑下的结局,而且无一幸免,街道上血流成河。
大敌当前,圣殿骑士、慈善团骑士和条顿骑士们虽然积怨已久,但他们还是决定联合起来肩并肩作战,扫除这群恶魔般的敌人。他们召集了巴勒斯坦所有幸存的骑士,坚守在雅法城,还努力去联合埃米萨和大马士革的苏丹来协助他们共同抵抗敌人。很快,苏丹派来的援军到了。尽管刚开始的时候,援军只有4000人,但雅法城的首脑瓦尔特还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与克拉斯敏人开战。发起此次冲突的一方发誓要拼个你死我活,但哪扛得住凶猛残暴的克拉斯敏人。两天的战斗中,虽然形势也有过好转的时候,但最后还是寡不敌众,埃米萨苏丹逃回了自己的城堡,瓦尔特则落入了敌军之手。这位勇敢的骑士被捆绑在一个雅法城的守军可以看到的十字架上,吊在城头。克拉斯敏人的首领放言说,如果雅法城不投降,瓦尔特将永远被吊在那里。瓦尔特用微弱的声音向他的士兵们发出了坚定的命令: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绝不能投降!但他的勇敢已经无力回天。在之后的大屠杀中,他的骑士们只有16名慈善团骑士、33名圣殿骑士和3名条顿骑士幸存。这些骑士和其他残兵不得不逃回阿克尔,克拉斯敏人完全占领了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