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聪明孩子要读的365个好故事(超值金版)
23108300000023

第23章 中华成语故事(3)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写诗的故事。他从小热爱山水自然,注意实际观察。每天早晨出门,骑着一匹瘦马,带着一个书童背着一个很大的锦锻布袋。沿途观赏景物,遇有灵感就写成诗,装到锦袋里。有一天晚上外出归来,他母亲让书童把书袋接了过来,打开一看,里边都是书籍和诗作,便说:这孩子,非把心吐出来才停止啊!后来,由于他身体瘦弱,作诗辛苦,以致英年早逝,死时年仅27岁。

呕心:吐出心。沥:滴。这个成语喻指苦思冥想,埋头写作费尽心血。做事情用心投入固然好,但投入过头便会得不偿失。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如果你爱惜生命,活得更长久一些,不是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吗?因此小朋友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锻炼,注意健康。

97抛砖引玉常建如何获得一首好诗

唐代,有一个人叫赵嘏。他的诗写得特别好,就连大诗人杜牧也喜欢他的诗。传说此时,有一个人叫常建,也是个诗人,他一向倾慕赵嘏的名气。赵嘏有一次去灵岩寺游览,常建想得到赵嘏的诗句,便先在寺里墙上顺手写了两句诗。后来赵嘏看见墙上只有两句诗,于是顺手写了两句,续成了一首完整的诗,这就达到了常建想得到他的诗句的目的。常建的诗没有赵嘏的诗写的好,而常建的这种做法称之为“抛砖引玉”。(说明:这个成语故事是虚构的。常建与赵嘏不是同一个年代的人。由于不少古籍都这样引用,所以本书也做了引用。为防止以讹传讹,特作此说明。)

这个故事出自《景德传灯录·十》。这个成语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粗浅意见,引出他人高明的见解。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们参加考试,或去参加书法、美术、作文等各种比赛,不都是一种抛砖引玉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获得学习的机会。

98披荆斩棘刘秀是怎样评价冯异的

东汉光武帝刘秀,有一位得力的大将军,名叫冯异。刘秀在建立了东汉政权后,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派他前去平定关中。冯异镇压赤眉军大战后,又用武力扫清残部,圆满完成了刘秀交给的使命。当冯异从驻地赴京城朝见刘秀时,刘秀指着他对朝廷中人说:“他在我身边多年,现在又为我像‘披荆棘’那样平定了关中。”

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冯异传》。荆棘,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成语由“披荆棘”演变而来,后来人们以此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是勇敢的人。人生路上一定会荆棘丛生,只有敢于披荆斩棘般向困难发起挑战的人才能战胜困难。

99破釜沉舟项羽如何打败秦军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他的大将章邯打败赵国大将军张耳。张耳保护赵王逃往巨鹿,章邯又派人围攻巨鹿。赵国向楚怀王求救,怀王派宋义做上将军,项羽做副将,带领部队前去救赵。宋义到安阳(今山东曹县)听说秦兵强大便停军不前。项羽要求进兵,宋义不准。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派黥布、薄将军率兵三万过漳河救赵国,但没有取得重大胜利。于是项羽就亲自统率部队作战。大军刚过漳河,他就命令全军砸破所有做饭的大锅,凿沉全部渡船,烧掉营房,每人带上三天的干粮,决一死战。结果楚兵以一当十,锐不可挡,打败秦军,救了赵国。

这个故事出自《孙子·九地》。釜,做饭的大锅。砸破所有做饭的大锅,凿沉全部渡船。成语意思是下定决心,决不后悔去达到自己的目的,现在常常用来比喻决不更改自己的意向。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具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气魄,不然在关键时刻就不能扭转局势,取得胜利。

100杞人忧天有一天地会陷下去吗

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害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安身,忧虑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于是,有个人向他解释说:“天不过是聚积起来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这种气,你成天都在天里面活动和休息,怎么还忧虑天会塌下来呢?”

杞人又问:“地如果陷下去又怎么办呢?”那个人又向他解释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到处都是,没有一个地方没有这种土地,你成天在地上活动和休息,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样一番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了心。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天瑞》。人们通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即多余的担忧。成天胡思乱想,不如踏踏实实做事。小朋友,你现在的任务就是专心学习,什么工作、爱情之类的事,就别急着考虑了。不然,你就跟这个杞国人一样了。

101取长补短孟子为什么很受当时人们的尊敬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很受当时人们的尊敬。人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懂的,就去向他请教。孟子往往会给人提供好的建议,让人们的困难得到解决。

战国时期的滕国,是个非常小的国家,很多大的国家,都欺侮滕国。滕国没有办法,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但是后来滕文公又想,一味地让大国保护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滕国很快富强起来才是硬道理。如何使国家富强起来呢?他同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办法。

滕文公去向孟子请教。孟子勉励滕文公,要想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实行仁政。孟子说:“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叫颜渊。颜渊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这样的人。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现在,滕国把土地长的地方割下来,补在短的地方,组成一个正方形,那每边之长,也将有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很好的国家。”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用众》。后来,人们就根据孟子所说的,归纳了“取长补短”这个成语。意思是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己得到提高。小朋友,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短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别人学习。

102塞翁失马腿摔断了会不会是一件好事

古代一位老人,住在边塞的一个关口,因此人们称他为塞翁。一天,塞翁家的马跑到塞外去了,邻居们替他惋惜,跑过来安慰他。可是他却不在意,反而说:“说不定会成为好事呢!”过了不久,那匹马自己回来了,带来了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们又前来向他庆贺,他却并不因此而高兴。他说:“白白得到一匹好马,谁知道是不是坏事呢?”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他不小心从那匹马上摔下来腿断了。邻居们前来安慰塞翁,可是他并不难过,他说:“这没什么,腿虽然断了,谁知道会不会是一件好事呢?”不久,爆发了战争,边塞上的青壮年被抓去打仗,塞翁的儿子因摔断了腿而不能去当兵,与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成语常与“焉知非福”连用,比喻暂时受到损失,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包含有坏事变成好事或好事转化成坏事之意。从这个角度上说,有钱人家的孩子或许还不如穷人家的孩子学习用功呢。小朋友,不管你家里是不是富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你要靠自己立足社会。

103舍本逐末君王身体和百姓生活哪一个更重要

战国时期,齐襄王派使臣带着国书去问候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把信拆开,就问齐国使臣:“贵国今年庄稼的收成好不好?百姓也无病无灾吧?齐王好吗?”齐国使臣听了大为不满说:“我奉齐王的使命来问候王后,王后也应该先向齐王问好,现在你却先问年成和百姓的生活如何,这不是抬高低贱轻视尊贵吗?”赵威后向使臣解释说:“你说的不对,要是没有好的收成,哪儿还有百姓?要是没有百姓,哪儿还有君主?我们不应抛开根本而去问枝节事情。”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上农》。成语原意是说抛开根本的追逐枝节的。后来比喻办事和思考问题不从根本上着力,只在枝节上使劲。现在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芭蕾舞、打太极拳、上各种辅导班,但愿孩子别因为上辅导班而耽误了功课,否则就舍本逐末了。

104四海为家天下还不安定为什么要建造豪华的宫殿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但是各地割据的局面仍然存在,边区仍不安定。公元前199年,刘邦带兵到东垣肃清韩信的残余势力,丞相萧何未向刘邦禀告便在长安为他修造了“未央宫”。宫殿建造得十分雄伟壮丽,刘邦回来一看非常生气,他对萧何说:“天下还不安定,为什么要把宫殿建造得这么豪华?”萧何说:“正是因为天下没有最后安定,我才想把宫殿造得好些,让天下的人看一看皇家的气派。天子以四海为家,皇家宝殿不建造得雄伟壮丽,就显不出您的威严来。我们建造这座‘未央宫’,不但要使现今所有的建筑比不上它,而且要使后世的人无法超过。”刘邦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转怒为喜了。

这个故事出自《荀子·儒效》。成语原意是夸耀帝业宏大,整个天下都是皇家的,后来形容志在四方,不留恋本土和小家庭生活。男子汉大丈夫四海为家。可有的小朋友连上学都舍不得离开妈妈的怀抱,这样的孩子将来又怎能自立自强呢?

105胸有成竹北宋著名画家文与可怎样画竹子

北宋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非常出色。文与可当初为画好竹子,下了一番苦功。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细心观察。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自己胸中形成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竹子的形象。因此,在他作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廊。动笔时,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随时都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出色地画出各式各样的竹子。因此,他的一位朋友晁补之赞扬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个成语原意是画竹子之前心中已有竹子的大致轮廊。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考虑,或形容有了成功的把握。学习也像文与可画竹,平时的用心和积累极其重要。如果我们平时用功学习,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不用愁能否取得好成绩了。

106笑里藏刀李义府的为人如何

在唐代,有个人叫李义府。他担任着中书侍郎的职位。他平常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不管和谁说话,他总是一定自己先张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的样子。其实他的心地刻薄,为人奸诈,经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俗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后来,人们发现了他的假面目,就称他是“笑中有刀”。

“笑里藏刀”这个成语就是从“笑中有刀”变化而来的,形容某人表面虽好心里阴险毒辣。小朋友年纪还小,自然不可能笑里藏刀,但我们从小就应该做到表里如一,别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别当着老师的面表现得很乖,背着老师又去调皮捣蛋了。

107学富五车惠施读了多少书

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学派蜂起,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学派是当时有名的学派之一,庄子学派认为他们自己的理论是当时学术的高峰,因此对其他学派都有所批判,而对惠施为首的名家学派及其辩论的命题批判得尤为严厉激烈,认为他们的理论片面而狭隘。庄子在《天下篇》中说道:“惠施多方,其书五库,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意思是说惠施的本领很多,他看的书有五车之多,但是他道术错误杂乱,他所讲的话都不中肯。

这个成语是指看的书有五车之多,形容学识渊博。在这个故事中,倘若庄子说的都是事实,惠施看了五车书却连话都说不中肯,那可真是白费劲了。我们可不能像惠施一样,做劳民伤财的事。我们要学以致用!我们哪怕只读一车书,也得将话说得头头是道。

108小题大做割让齐国57个小镇这事大不大

赵国的孝成王是个昏君,一点知识都没有,而且喜欢贪小利,独断独行,往往将事情办错。

有一年,燕国与赵国因为边境问题发生了战争。燕国派大将高阳率兵10万攻打赵国。赵国也是个大国,如果双方打仗,赵国未必会输。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让些边境上的领土给燕国。

但是孝成王听说燕国来攻打,却吓得要命。他想来想去,认为赵国没有人能带兵打仗。其实,赵国有很多能打仗的人,如平原君、赵奢等。于是孝成王就派人到齐国去请大将田单来带领赵国的军队。

齐国的国王看孝成王这样可笑,就暗地想,要狠狠地从赵国多要好处。于是他就对赵国使臣说:“要田单去当将领完全可以,但是你们必须将靠近我国的三座城市57个小镇全给我们。”

孝成王听了以后,左思右想,最后还是决定答应齐国。因为他害怕燕国攻打赵国,把赵国灭了。

赵国人知道孝成王处理的这件事后,非常气愤,都认为他出了毛病。赵奢更是气愤至极。他跟平原君说:“燕国攻打我们,最多丢了几个小镇。如今割让三座城市57个小镇给齐国,这难道不是小题大做吗?把这样小的问题,当作如此大的问题来处理,真让人气愤!”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把小事情渲染得很大,或把它当成了大事来处理。小朋友你觉得孝成王这样做对吗?小题大做是自寻烦恼。我们应该学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别为小事分心。要将时间与精力用在真正值得关注的事情上去。

109一毛不拔思想家杨朱为何一声不响

墨子反对战争,主张“兼爱”。杨朱反对墨子的学说,主张“为我”。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说:“如果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可以使天下的人得到好处,你肯干吗?”杨朱回答说:“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所能帮助的。”禽滑厘又说:“假如能够,你肯干吗?”杨朱听了一声不响。

针对此事,孟子批评杨朱:“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而对天下人有利,他也是不干的。”

墨子主张“兼爱”,如果把自己身体磨成粉末对天下有利,他也是愿意干的。

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尽心》。毛:身上的汗毛。成语用来比喻极为自私小气、吝啬。瞧,世界上居然有这种人,连一根汗毛都舍不得拔下来。小朋友,是杨朱值得我们尊敬呢?还是孟子值得我们尊敬?你是愿意做杨朱这种人呢,还是愿意成为孟子这种人?

110专心致志同一门下的俩徒弟为何如此不同

从前,有个叫秋的人,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但是这两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态度。其中一个,非常专心,注意力集中。而另外一个,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那样认真,就马马虎虎地听。教师讲解时,他虽然眼睛像在看着棋子,可是心里在想:“现在天空中大概正是飞着鸿雁,我要能把它射下来,美餐一顿多好!”因为他这样胡思乱想,老师的讲解,他一点也没有听进去。结果,这两个学生在一起学习,又是同一个名师传授,一个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有学到什么本事,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告子上》。志,志向。成语用来形容集中注意力,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志向上面。小朋友,你上课时是在用心听讲呢,还是在想别的事情?你是愿意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呢,还是甘做一个平庸的人?如果你想有所作为,老师讲课时你该怎么做呢?

111众志成城乐官酒鸠为何反对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