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食趣:关于吃的那些事儿(超值金版)
23054600000037

第37章 小吃名点:不要命的“鬼城”抄手(2)

回民很讲究饮食卫生,智慧勤劳的回族妇女能做出许多独具风味的特色食品,大家知道的有馓子、牛肉拉面、油香、手扒羊肉、“夹板”等等,如果您能在回族人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和圣纪节到回民家中做客,定能一饱口福,大开眼界。

羊眼儿包子是回民饮食中的佳品。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曾乔装打扮到前门外,品尝回民羊肉包子铺的羊眼儿包子。康熙皇帝走进羊肉包子铺,殷勤的回民掌柜用小托盘送来了两杯盖碗茶。向康熙皇帝问安后,陪着笑脸说:“不怕爷恼,爷在里边(宫廷)什么山珍海味没尝过,还屈驾来尝羊眼儿包子,小的实在不敢孝敬。”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识破,还是佯装要吃包子。掌柜的无奈,只好说:“爷尝脸,一定要吃,那请稍等会儿。”不一会儿,便送来了热腾腾的小包子。康熙用筷子挟一个放在碟子里,细心地观察。只觉阵阵香味扑鼻,放到嘴里一尝,果然昧道鲜美,质地不一般。但是,康熙帝左找有找也未看见“羊眼儿”,便问掌柜的:“为什么看不见羊眼儿?”掌柜忙回答说:“回爷的话,有罪不敢欺瞒。馅肉没有羊眼儿,只是做的精细些,包的个头小一点,像羊眼儿,就给起了个‘羊眼儿包子’的名字。”康熙尝了两个,觉得非常可口好吃,便传旨:“朕觉得羊眼儿包子很好,可经常送到宫中,找内务府开银。”

从此,羊眼儿包子名声大噪,誉满北京城。于是,四城各处的回民都做起羊眼儿包子,遂成了回民喜食美味。

羊眼儿包子做法并不太难。一种做法是把发好的白面切好,再加入适量的白糖、碱,揉和均匀。选用肥嫩绵羊的上脑剁成馅,加入水发干贝和玉兰片、葱、姜汁,把馅打成后,再加入香油和少许盐,现包现蒸,每个包子的个头儿如“羊眼儿”一般大。另一种做法是把发好的精白面粉和好,不放白糖,放适量碱,搅和匀适。羊肉馅同上,加配料水发虾仁和水发木耳块、葱末、姜汁、盐、香油等搅均匀。包的大小与蒸发与前一种完全一样。

软滑甘香双皮奶

关于双皮奶的由来,有好几个传说。一种说法是,旧时有一人将头天卖剩的奶搁置一旁,摊冻后发现面上结了一层奶皮,他觉得有趣,第二天在上面倒上一层奶,就这样“双皮奶”出世了。另一种说法是指,当年顺德一位叫何十三的农家子弟,在清晨烹制早餐的时候,不小心在水牛奶里翻了个花样,不久有个识货的老朋友买去了配方,开了间食档,顺德双皮奶便吃成了传统,而双皮奶也便由清末流传至今。

而仁信双皮奶的创始人——董洁文与其父董孝华在顺德大良白石村以养牛为生,并跟着父亲做牛乳。大良附近多土阜山丘,水草茂盛,所养的本地水牛产奶虽少,但水分少,油脂大,特别香浓。故大良水牛奶极受欢迎,水牛养殖业一直十分繁荣。当时没有电冰箱,董父常为牛奶保存绞尽脑汁。有一次,董父试着将牛奶煮沸后保存,却意外地发现牛奶冷却后表面会结成一层薄衣,尝一口,居然无比软滑甘香。一试再试,制成了最初的双皮奶。

正宗双皮奶的做法非常地考究,一步都不能马虎。将清晨新挤的水牛奶煮热,但不能开,趁热倒在碗里,热气会使鲜奶表层结出奶皮;待到牛奶完全冷却之后,再留皮去奶,在倒出的牛奶里添加细糖和蛋白,搅拌均匀,放到火上去蒸,不久就又可以结出一层皮来,双皮奶就做成了。顺德双皮奶白而滑,香气浓郁,奶味浓,入口香滑,口感细腻。

烧卖的来历与传说

烧卖是非常引人喜爱的特色小吃,据说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主要区别除了使用未发酵面制皮外,还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最早的史料记载:在十四世纪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载。该书关于“稍麦”注说是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做“卖”。又云:“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如果把这里“稍麦”的制法和今天的烧卖作一番比较,可知两者是同一样东西。

到了明清时代,“稍麦”一词虽仍沿用,但“烧卖”、“烧麦”的名称也出现了,并且以“烧卖”出现得更为频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清代无名氏编撰的菜谱《调鼎集》里便收集有“荤馅烧卖”、“豆沙烧卖”、“油糖烧卖”等,其中“荤馅烧卖”是用鸡肉、火腿配上时令菜作馅制成。“油糖烧卖”则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馅制成。

关于“烧卖”的来历、传说,早年的烧卖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的砖茶或各种小叶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麦,故烧卖又称“捎卖”,意即“捎带着卖”之意。

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卖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卖馆吃烧卖。这里的烧卖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卖馆。从此烧卖馆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时至今日,烧卖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现时各地烧卖的品种更为丰富,制作更为精美。如河南有切馅烧卖,安微有鸭油烧卖,杭州有牛肉烧卖,江西有蛋肉烧卖,山东临清有羊肉烧卖,苏州有三鲜烧卖;湖南长沙有菊花烧卖;广州有干蒸烧卖、鲜虾烧卖、蟹肉烧卖、猪肝烧卖、牛肉烧卖和排骨烧卖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元宵与汤圆的区别

元宵、汤圆是两回事。可以说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渊源所致。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机器做元宵的操作过程如下: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机器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份变糊。

南方的汤圆:(北京人按四川习惯叫做汤圆)做法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圆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做得好的汤圆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圆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圆才出现在商店里。

南方的汤圆有多种“流派”,现在最出名的是宁波的“黑洋酥”汤圆。所谓“黑洋酥”就是猪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猪油不是熬出来的纯油,要用取自猪肚子里的原块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网膜后用手工挤压、揉搓它,再一点一点地掺入黑芝麻粉。这东西从现代保健观点看是绝对的糟粕,可吃起来口感极佳:滑糯软烫,值得一试。

汤圆越软滑越好,所以对糯米原料很讲究。要选粘性特强的品种。加工工艺上也有说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说,把糯米粒用水泡过后,连水带米一起上磨(像磨豆浆那样),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时间长了会发酸)。可见,好的汤圆很难工业化生产出来,这又是它与元宵不同的一个特点。

美味又粘牙的姜糖

姜糖最早发源于南方,是用生姜提炼姜汁和红糖混合制成。目前超市里出售的,大多为固体糖块,配以高级淀粉精制而成;在南方,还有加上糯米,做成姜糖团的。由于姜有驱湿祛寒的作用,还可以减轻口干舌燥时人口中的苦涩味道,因此特别适合南方潮湿气候,以及北方多雨季节时食用。

传统姜糖的做法:把白糖熬成糖稀,加入切碎的姜末再煮一段时间,把糖稀倒在石板上等待冷却。当糖稀已经凝固成半流质半固体的时候,就把一大团糖稀放在个大铁钩上拉啊拉啊拉,等姜糖完全变硬,再也拉不动的时候,重新放在石板上,用剪刀剪成小块状即大功告成。

姜的健康作用在中医中十分推崇。按照中医理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主要作用是散寒、止呕、化痰,能够治疗风寒感冒,还可解鱼蟹之毒。因此,患有感冒或容易晕车的人,最好身边常备些姜糖或姜茶,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关于生姜防治疾病的效果,国外有很多新的研究。英国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含较高浓度的姜的食物可以起到止痛片的作用,使2/3的关节炎患者减轻病痛。美国一项研究则发现,含姜的食品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此外,生姜中还含有一种“类似阿司匹林”的物质,它的稀溶液是血液的稀释剂和防凝剂,对降血脂、降血压、防心肌梗死均有特殊的作用。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平时多吃点含姜的食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的健康。含姜食品一般都会有一股辛辣的味道,这主要是因为生姜中含有姜辣素,它能促进唾液腺和胃肠消化腺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起到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因此,平时消化不好、胃肠容易胀气的人,身边也可以常备些姜糖。

孩子和胃溃疡患者不宜食用姜糖。由于它的刺激性较大,容易损伤孩子的口腔、食道和胃黏膜,因此,家长在为孩子购买零食时,一定注意最好不要选择含姜的食品。此外,含姜的食物大多属于热性,阴虚火旺体质及患有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糖尿病、痔疮的人,也不宜长期食用。

附:姜糖做法

一、配料

50公斤成品需原料量为:红糖28.5公斤,优质熟油4.5公斤,糯米11公斤,芝麻2公斤,鲜姜1公斤,蜜玫瑰1公斤,桃仁2公斤。

二、制作工艺

1.制姜汁:将鲜姜洗净,用搅肉机搅碎,加少量水拌匀挤出姜汁待用。

2.制糕粉:将糯米用50~60℃温水淘洗4~5分钟,捞起摊在簸箕里滤干水分,次日晨用河砂大火炒泡,切勿炒黄,然后磨成细粉丝(糕粉,又称雄粉),再摊在簸箕里放在地上露2~3天,使手捏粉成团时无响声即可。

3.熬红糖:将红糖加水熬化,进行过滤沉淀,除去杂质,再放入锅里加姜汁和糕粉(要少量逐步加入,以免成团),继续熬制。温度掌握在80~90℃,不宜大火,边烤边搅拌均匀,使碘粉、姜汁渐渐成浓糊状态。再加入优质熟油,继续煮开,然后加芝麻和香料拌匀即可。

4.上案扦薄切条:将调好的姜糖糊舀到案上摊开冷却后,用扦棒扦薄,开条切成8厘米长,3厘米宽的条形姜糖装盒。

乾隆亲赐“锅巴菜”

锅巴菜是天津独有的地方风味小吃。锅巴菜的主料锅巴,以上等绿豆和优质小米水磨成浆,摊成薄煎饼,切成柳叶块。以香油、姜末、葱花、面酱、酱油、酱豆腐等打成卤。然后,将锅巴放入卤内,轻轻拌和,以锅巴完全沾满卤为止,随即盛入碗内,再加上辣油、香油、麻酱、酱豆腐汁、香菜叶等。锅巴菜酥爽清香,滑润适口,再配以芝麻烧饼,风味异常。锅巴菜不是菜,而是羹汤一类。早年做锅巴菜最好的当属大福来,其创始人张兰,据说是当年水浒英雄“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的后人。

多年以来,老张家都一直延续着在天津卖煎饼的营生。到清代乾隆年间,这张记的煎饼铺生意在市面上做得很有起色。有一回赶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打此地路过,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特别想尝尝民间最爽口的煎饼卷大葱。吃得舒坦,着急难免犯噎,他就想跟店家要点热汤,店里本来不卖汤,可掌柜张兰觉得这老爷子谈吐不俗挺有身份的,赶忙招呼内人郭八姐着手打点。这郭八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出身,干活做事麻利活泛,见客人嘴急,就想起当年自己常吃的煳饭嘎泡菜汤,又解饱又解乏。

当即就把现成的煎饼撕成碎片浸入菜汤中,再放上点油盐和香菜等佐料,一大碗热乎乎的清汤就端了上来。乾隆正噎得难受,见了汤,不由分说就一口闷掉。煎饼爽口,清汤顺口,乾隆指着汤就问:“叫什么名字啊?”郭八姐以为问她名字,接着就回答:“郭八……”乾隆一听,“锅巴倒也合理,锅巴的嘎巴嘛!若再加个菜字,叫锅巴菜,最宜下干粮,更好。”

第二天,乾隆的侍卫来到张记煎饼铺,开口就说:“掌柜的,你的大福来了!”搞得张兰莫名其妙。“可知道昨天吃煎饼的人是谁吗?是当今皇上乾隆爷!皇上夸你们的锅巴菜好,看你们生活清苦,特赏银200两。”张兰接过银子又惊又喜,立即喊出内人叩头谢恩。

从此,张兰将这个侍卫所说的“大福来”取代“张记”,成为店铺字号,煎饼铺也改成锅巴菜铺,借着乾隆的赐封,锅巴店生意十分兴隆。到了光绪年间,张兰重孙张起发又改进了工艺,发明了大小卤制法并添加了六种小料,不断完善提高,才有了今天人们交口称赞的中华名小吃——大福来锅巴菜。

草原美食羊油馓子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同胞,居住、穿衣、骑乘等方面都充满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羊油馓子就是他们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

从外形看,羊油馓子很像是蒙古族牧民家的羊圈门子。它是根据蒙古族牧民生活的特点而产生的。这种食品携带方便,食之香甜。牧民放牧或外出,饿了可以咬着吃,也可以背上一壶奶茶,将其泡着,与炒米同食,既耐饿又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