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松的这一举动是想向美国施加压力,他知道美国不可能让其独立,但这样做一定会引起美国对菲律宾的重视。奎松想试图改变现在这里有些惨烈的状况。而这个报告确实让华盛顿当局大吃一惊。罗斯福在与马歇尔等人商量后,立即给奎松回电答复:“本政府完全没有可能同意奎松总统建议中的政治内容。”同时华盛顿也明白必须使奎松总统知道,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菲律宾。罗斯福再次亲自写信给奎松,信中一再表示美国绝对不会抛弃自己的老朋友。同时,他授权麦克阿瑟在必要时可以安排菲律宾部队投降,但是只要还存在一点抵抗的可能性,美国部队就要进行抵抗。
“我打算在巴丹和科雷希多战斗到底,直至毁灭。”麦克阿瑟复电表示。
麦克阿瑟也耐心地做奎松的思想工作,劝慰他不要太激动,要理智行事。奎松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但他也明白这并没有解决关键问题。
为防止菲律宾政府再度发生动摇,华盛顿方面建议麦克阿瑟迅速把菲律宾领导人和美国的非作战人员转移到澳大利亚。麦克阿瑟对此同意建议表示同意。
1942年2月20日,奎松总统一家和美国驻菲律宾高级专员塞尔一家乘潜艇,躲过日军海上封锁线,顺利到达澳大利亚。罗斯福总统和华盛顿方面长长松了一口气。
但面对着日益严重的巴丹战局,麦克阿瑟并没有走,在妻子的支持下,麦克阿瑟全家继续留在了菲律宾,他誓与巴丹守军共存亡。
但华盛顿方面不能不考虑麦克阿瑟的人事安排问题。自日军1941年12月8日发动进攻以来,英国在其殖民地香港、马来亚及新加坡已经崩溃,关岛和威克岛等地也先后失陷,惟独菲律宾巴丹半岛还在继续着与日军的顽强抵抗,这使麦克阿瑟成了美国公众心目中的英雄,许多国会议员提出把他调回国担任军方领导人。
这时,罗斯福总统和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正在物色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的人选,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麦克阿瑟,他们认为虽然麦克阿瑟有些固执,有些不好相处,但他毕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具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干。让他困守巴丹或者就这样牺牲在菲律宾战场,无法向美国公众交待不说,国家也不该白白损失一名干将,在此国家危难急需军事人才之时,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2月22日,麦克阿瑟接到罗斯福总统的亲自致电,罗斯福命令他尽快转赴澳大利亚,准备担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刚接到电报,麦克阿瑟仍然不愿离开。他是一个看重军人荣誉的人,自尊心很强,他告诉自己要履行和巴丹守军共生死的诺言。他甚至考虑辞去高级军官的职务,以一个老志愿兵的身份留在巴丹守军中,和日本人斗争到底,兑现自己的诺言。但是他的参谋长萨瑟兰及其他参谋人员都反对他的这种想法,并给他做思想工作:他需要先撤出去,然后卷土重来,再率领援军解救巴丹,解放菲律宾乃至整个西太平洋地区。
于是两天后,麦克阿瑟回电总统同意转赴澳大利亚,但要求自己选择离开的时机,他需要作好人事调整等方面的安排,以避免因他的突然离去而引起守军的混乱。麦克阿瑟让温赖特接替了他的职务,而爱德华·金少将接替了温赖特的职务,任巴丹守军司令。当一切都安排完毕,3月11日夜,在麦克阿瑟在从科雷吉多尔登上鱼雷艇离开菲律宾之前,发誓“我还要回来”。
1942年3月11日晚,麦克阿瑟一行22人乘PT-41号等4艘鱼雷快艇离开科雷希多岛。出发前,温赖特等几位高级军官为麦克阿瑟送行。麦克阿瑟叮嘱温赖特“一定要坚持下去”。按照原来的计划,海军准备派潜艇去接送他,但是麦克阿瑟执意不坐潜艇,麦克阿瑟要率领由他掌握的最后4艘鱼雷快艇冲出日本人的海上封锁线。他想向海军证明冲破日军的海上封锁并非难事,这也是一次冒险的行为。
麦克阿瑟一行离开马尼拉湾,4艘鱼雷快艇成一路纵队,高速驶向夜色中的大海。当天晚上的航行,除了在舰队行驶到卡夫拉岛时差点与日本海军巡逻舰队遭遇外,没有其他情况发生,舰队绕过日军巡逻舰队溜走,闯过了日军第一道封锁线。然后,12日拂晓前,他们差点被日军巡洋舰发现。这次是因为日军巡洋舰上的观察哨听到了引擎声,但他们打开探照灯向海面上搜索却什么也没发现,就熄灭了灯光,快艇安然无恙的闯过了封锁线。正当麦克阿瑟等人庆幸躲过一劫的时候,他们险些挨上自己人的鱼雷。
在航行前制定的计划中,麦克阿瑟要求遇有敌情时各快艇必须绝对保持无线电静默,更不得打开识别灯。于是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PT-32号鱼雷快艇跑到PT-41号快艇的前边,他们在黎明的微光中,依稀看到一艘大艇从后边追了过来,航速达30多节,还以为是日军的巡洋舰,立即为快艇装填鱼雷,准备战斗。在即将开火的那一刻,他们才惊异地发现鱼雷瞄准的正是麦克阿瑟的PT-41号快艇。
“PT-41号快艇在黎明的微光里被奇异地放大了。”PT-32号鱼雷快艇上的人在事后心有余悸说。
为躲过敌人电子侦察,每只快艇都保持无线电静默,4艘快艇在通过封锁线时失去了联系。黎明时分,PT-41号快艇遇到了失散的PT-32号快艇,傍晚驶抵第一个预定会合点塔瓦加延时,它们与先期到达那里的PT-34号快艇会合,但是失散的PT-35号快艇仍旧不见踪影。12日晚7时左右,夜幕降临,3艘快艇再度起航,PT-34号快艇首先高速驶出隐蔽地点,然后是PT-41号快艇,PT-32号快艇断后,它们继续全速向目的地航行。
海面上波涛汹涌,他们不久遭遇了大风。快艇随着波浪上下起伏,左右悠荡,把舱室里的麦克阿瑟等人折腾得够呛。浪头又涌上甲板,灌进了舱室,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此时他们又碰上了一艘日军巡洋舰,这艘巡洋舰可能是开向马尼拉湾的。指挥航行的巴尔克利紧张极了,双方距离太近了,要躲避或者逃跑已经根本不可能,他命令关掉发动机,准备发射鱼雷。
“当时,我们几乎停止了呼吸,等待那即将让我们暴露身份的第一批炮弹打过来,几秒钟过去了,几分钟过去了,敌人的战舰没有作出任何向我们攻击的行为,他们穿过我们的航道缓慢地向西行驶了。”麦克阿瑟后来回忆说。
这里已经远离封锁线,日本人根本就没有想到他们遇到小船竟是东京悬赏捉拿的头号敌人麦克阿瑟,所以虽然看到了快艇却没有引起警觉,而是按照原来的速度继续开走了。直到事后日本人得知麦克阿瑟已经乘快艇逃跑,才突然反应过来。
3月13日上午7时,麦克阿瑟一行终于到达了卡加延湾,在夏普将军指挥的美菲军地盘上,吃上了自从马尼拉撤退以后就再也没有吃过的丰盛的饭菜。17日;麦克阿瑟乘B-17轰炸机飞往澳大利亚,中途因被日本轰炸机发现而被迫改在巴切勒机场降落,又换乘C-47飞机。
17日下午1时,麦克阿瑟安全抵达澳大利亚小城艾丽斯斯普林斯,然后前往最后的目的地墨尔本。
在乘座火车途经阿德莱德车站时,麦克阿瑟应邀向闻讯赶来的新闻记者发表讲话,作了一个世界军事史上非常著名的声明:
“据我所知,美国总统命令我冲破日本人的防线、从科雷希多岛来到澳大利亚的目的是组织对日本的进攻。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解放菲律宾。我脱险了,但我还要回去!”
通过媒体,这些话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篇恺撒式的讲话,成为美国军事史上的一句名言。其中一句“我还要回去”,体现了反法西斯力量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它随后被写在沙滩上,还被涂抹在各地的墙壁上,人们将其在打印在邮件里,甚至在教堂中辗转相告。这句话变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战斗口号,鼓舞着在日军侵略下的反抗者。
战后,人们在当时美军撤退的罗沙码头为麦克阿瑟将军修建了一尊塑像,并将刻着“我还要回去(I shall return)”这句话的金属牌钉在塑像旁的水泥墩上,以表示对麦克阿瑟本人和那场战争的纪念。
4.“将军”和“决策者”
麦克阿瑟顺利到达澳大利亚,并在记者面前向全世界发表了声明。
东条英机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发雷霆。他对本间雅晴十分恼火,东条英机责令大本营修改菲律宾方面的作战计划、增加兵力,准备新的攻击。
当麦克阿瑟乘坐的火车驶进墨尔本时,当地群众一个个把他当作救星一样来欢迎,华盛顿为表彰他在菲律宾的英勇行为,特授予他国会荣誉勋章,这是麦克阿瑟等了28年才得到的最高奖赏。
嘉奖中写道:“在敌人的猛烈爆击和飞机的情况下,他把个人置之度外,在每一个危机关头,镇定自若,沉着应战。他以行动鼓舞了部队的斗志,激励了菲律宾人民对其武装部队的信心。”
在美国国内,麦克阿瑟成了光彩夺目的英雄。一些街道、场馆、建筑,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有人希望他重返陆军军部担任最高军事统帅,还有人甚至请他参加1944年的总统竞选。
可是,麦克阿瑟面对这些荣誉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满怀信心的来到澳大利亚,希望能得到一直强大的部队,率领他们打回菲律宾,解救被围困在那里的守军,但澳大利亚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一支军队。整个澳大利亚不足2.5万陆军,且大部分是工兵等支援部队,空军有约250架飞机,但大部分不能用,海军的情况也不是很好。麦克阿瑟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他在这里得不到任何可以去反击日本人力量。
“当麦克阿瑟发现这‘整个该诅咒的战争中最令人震惊和吃惊的事实’时,他的脸色死一样苍白。”一位从马尼拉起一直跟随麦克阿瑟的新闻记者曾这样写道。
麦克阿瑟因此苦恼沮丧,整个一个多月闷闷不乐,他甚至开始认为这是华盛顿方面对他的出卖。
更糟糕的是,不仅这里没有可以打回菲律宾的军队,就连澳大利亚本身也处于危险之中。这个时候,日本人已彻底完成了对荷属东印度的侵略,他们在所罗门、新不列颠及新几内亚建立了据点,严重威胁着澳大利亚在巴布亚东南部的前哨基地和在南太平洋诸岛的补给基地。而澳大利亚方面当然了解这些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于是恐慌笼罩着整个澳大利亚,他们甚至认为日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这里。
其实,日本在讨论“作战第二阶段”战略时,日海军军令部极力主张进攻澳大利亚,但陆军参谋本部以超出国力为由加以反对。最后,日军大本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通过了一项的“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大纲中决定要先实施印度洋作战,然后才在太平洋攻占中途岛及南太平洋和大洋洲一些岛屿。
当然澳大利亚人不知道这些。于是绝大部分澳大利亚人情绪都很低落,不但存在着失败主义,还预想不久就会遭受像北部邻邦那样的厄运。他们对主要由民兵组成的极为薄弱的澳大利亚防御力量毫无信心,认为这样一支部队根本不可能击退日本人的攻势。军方决策者们甚至已经决定撤退到“布里斯班—阿德莱德”一线,准备把整个澳洲的四分之三拱手让给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