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烽火东南亚
23044200000001

第1章 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1)

★“北进”作为日本陆军的主要战略思路,为了谋求北方的安全和孤立中国,其可谓是十分的“处心积虑”。

★“满”蒙在哈拉哈河畔意外地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冲突,这使关东军将领们闻之欣喜若狂,因为他们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的战争种子,终于可以在“满”蒙边境破土而出。

★“当时日本就像是一个半大小子,舞舞扎扎的向河畔的俄国彪形大汉频频挑衅,最后大汉恼火了,一拳将毛小子揍到河里。”战后一个日本老兵,形象的回忆诺门罕战争的经过。

★因此东南亚成为国际列强互相争强的一块“肉”。16世纪到17世纪,先是葡萄牙人侵入这里,他们以香料贸易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后来英国和荷兰用更为强大的海军将葡萄牙人赶走,发展橡胶、茶叶和锡等原料贸易。

1.小小岛国的野心

几乎都是“不宣而战”,这可以说是日本有史以来侵略战争的主要特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支最高统帅为“日本天皇”的军队,带着日本“征服世界”的疯狂野心,给亚洲以及整个世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

早在明治维新后,走上近代工业化国家之路的日本,就对从大陆获得领土一直非常向往,在日本的大陆政策中,一直认为如果要在大陆获得领土,就不得不先从朝鲜和中国做文章,这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是后来日本“北进”战略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与其相似的大英帝国也有类似的憧憬,但经历了百年战争的英国,从自己与法国的对战中认识到大陆政策的死胡同,他们抓住契机转而建立海权,用争夺全球殖民地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扩张自己的势力。只可惜日本崛起太晚,没有如此觉悟,再加上此时世界已被其他列强瓜分的所剩无几,所以日本只能盯上其近邻国家。

日本的大陆政策最终导致了很多个必然的战争。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战争,就是发生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也是对中国、日本、朝鲜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一场战役,日本称此次战争为“日清战争”,并冠之以“圣战”之名,而战败的清政府则称此次战争为“不义之战”。发生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源于朝鲜殖民地的问题,但结果却是清政府在1895年时不得不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割让给日本。

甲午战争在朝鲜人看来,是日本人主导发动的战争,根据《朝鲜史》的记述,甲午战争和经济争夺有关。在1880年到1890年期间,日本虽然取得了朝鲜沿海的渔业权,利用贸易和产业,将经济侵略扩大到朝鲜各地,轻易打败朝鲜的竞争对手,但却必须和在袁世凯保护下的中国商人竞争。中国商人比起日本人更会做生意,并且中国在朝鲜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逐渐赶上日本。这个情况使得日本大为不满,因为正面临迅速工业化的日本,正积极从事着军事上扩张主义的计划,所以渴望从海外市场赚取作为工业化的资金,于是他们打算采用各种手段来获取他们的目的,正当那时,东学党叛乱,日本就决定抓住此绝好的下手机会。在这场战争之后,不仅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其国际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招致了后来国际列强对其的加深侵略,日本也因此搭上列强末班车,成为了亚洲唯一参与侵略瓜分他国领土的国家。

日本政府利用朝鲜反封建、反西方列强和日本入侵的东学党起义,发动甲午战争,胁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但《马关条约》中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却招惹到了俄国人,甚至激怒了他们。于是演出了“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修改《马关条约》的事件,日俄在远东的利害冲突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由于1891年3月,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始修筑,这对俄国向远东侵略扩张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铁路一旦建成,俄国便能向远东输送大量人力和物资,为沙俄向中国东北的扩张提供有利条件,但是这对于日本争霸远东的“大陆政策”无疑是严重的挑战。因此,俄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日本舆论界的极大震动,政论家大石正巳甚至警告说,日本的“国家之寿命”将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延长而缩短。

对于此等状况下的日本来说,已经不能再稳稳的享受其在战争中获得的“果实”。日本立即加紧了对俄战争准备,1895年它从中国掠夺的赔款白银2.3亿两,大部分用于战备。日本的国家开支在1893到1894年间为8400万日元,到1897年增至2.4亿多日元,其中军费大幅度增加。甲午战后,日本通过一项陆海军军备计划和铁路建设计划,所需款项总额达5.16亿日元,这项计划在1901年时基本完成,这标志着日本已经作好对俄战争的准备。日本大资本家和武士集团的联盟确信,在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之前尽快发动夺取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争,是对日本最为有利的时机。虽然日本国内的进步人士也曾开展过反对日本统治集团侵略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但是他们的力量尚不足以制止战争的爆发,日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开始了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这就是1904到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

★战争前夕俄日实力对比

日俄战争前夕,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1904年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其中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区,而远东正规陆军部队只有9.8万余人,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其中太平洋分舰队拥有60余艘作战舰艇。整个战争期间进行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有线电报电话只装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一律采用徒步或乘马通信。

日本作为另一方,当时的总人口约为4400万,战争初期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其中2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陆军以师为最大的战术单位,一般由2个旅,加上骑兵团和炮团等单位组成。战时两三个师编为1个军,火炮中37%为山炮,适于东北战场的地形特点。海军方面,战争前夕日本海军有战舰约80艘,多数是在英国建造的新型舰只,性能良好而且规格统一。又加之日本军队兵役制度比较严密,后备力量动员准备的程度较高,官兵受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的毒害甚深。全军有统一的作战思想,基本上是学习德国名将毛奇的理论。核心是强调进攻,进攻的主要样式是翼侧迂回,力求避免正面进攻,以减少伤亡,对刺刀白刃战并不完全排斥,但更加重视火力,特别是交叉火力。

所以总体来说,俄国人口和陆海军数量都大大超过日本,但具体到远东战场,日本的实力则超过俄国。再加上其他的有利条件,比如日本的后方近,训练和装备较好,指挥能力上日军统帅大山岩元帅的指挥艺术比俄军高明,以及对我国东北情况熟悉等等因素,使得日本的优势更为明显。

战争期间,日本所谓的“天才”特工明石元二郎在欧洲资助列宁发动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把俄国自己的地盘整的天翻地覆。就这样,在经历了对马海战以后,以尼古拉二世为首的政治集团,直接失去了胜利的希望,其试图利用胜利来扼杀革命的计划更是完全落空。此时日本方面的人力和物力的消耗也十分巨大,认为继续打下去对自己已无有利之处。于是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俄国被迫于1905年9月5日在朴茨茅斯同日本签订和约。合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的“卓越利益”,并且不得阻碍或干涉日本对朝鲜的任何事务。俄国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俄国将由长春(宽城子)至旅顺口的铁路及一切支线,以及附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和煤矿,均转让与日本政府。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日俄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虽然日清战争争夺朝鲜,日俄战争争夺远东霸权暂且停歇,但日本的扩张计划和大陆政策并不会停止。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先后制造了给中国带来空前灾难和损失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前者的目的是占领我国的东北,而后者则是为了发动全面侵华的战争。这样的大陆政策必然与英荷等国在远东的利益产生冲突,并且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产生矛盾。

1937年12月中旬南京沦陷后,日军认为中国已经彻底战败,整个内阁和日军的大本营都为自己取得了最后胜利而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等待着中国政府的求和投降。可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却使日本措手不及,一个星期后中国断然召回驻日大使,关闭在日本的使馆,同时宣布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虽然没有宣战,但中国已经实行全民动员,准备全面抗战,中国民众的抗战热情也空前高涨。随着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方认为,中国军队之所以能坚持长期抗战,主要是依靠外国的支援,于是制定“国际政策”,其核心就是要破坏第三国对中国的支援,使各国外交使团脱离中华民国政府,尤其是要做好美、英、意、德、捷克等国的外交工作,使其停止从军火和道义上援华。

1938年,大岛浩升任日本驻德国大使。他曾一直努力巩固日德关系,还积极促成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和《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由于他对纳粹党意识形态的盲目信仰,希特勒称他为“具有钢铁意志的真正的纳粹党人”。

1886年,大岛浩出生在日本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大岛建一是德国军队的崇拜者,在父亲的熏陶下,大岛浩自小就对德国有着特殊的好感。1934年,大岛浩出任日本驻纳粹德国大使馆武官,他凭借一口流利的德语活跃于纳粹德国的上层,不久便和希特勒最赏识的外交政策顾问里宾特洛甫结交,在里宾特洛甫的引见下,大岛浩与希特勒举行了秘密会晤,从此便成了希特勒的忠实信徒。

应该指出,在希特勒德国及其伙伴意大利墨索里尼独裁政府的全球战略中,远东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因此,他们与中国建立比较密切的军事关系,同时也和日本有着同样密切的关系往来,特别是德国,从1928年起,大批的军事顾问就一直在蒋介石的军队中供职,在许多部队中,德国的顾问配到了营一级。德国、捷克曾卖给蒋介石数量可观的军事物资。

日本外相广田弘毅还为了破坏德、中关系,抓住希特勒与共产主义不共戴天的这一特点,指责蒋介石政权。

“蒋介石跟苏俄打得火热,国民党已与共产党搞统一战线,蒋介石的抗战是受了斯大林的唆使”。经过广田外相的外交挑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对中国的抗战有了明显的转变,也完全转向怂恿日本侵略中国。

早在1937年9月份,日军向中国大举进攻之时,蒋介石就派孔祥熙去柏林活动,希特勒拒不接见,不久便下令中止向中国提供军用物资,撤回驻华军事顾问团。德、意两国情况如此,而美、英等国又怕惹火烧身,采取中立态度,不介入冲突。

就这样,“北进”作为日本陆军的主要战略思路,为了谋求北方的安全和孤立中国,其可谓是十分的“处心积虑”,正当这时,国际形势也在一步一步的发生着新的变化。

在1938年7月日军进攻武汉之际,日本关东军情报机构就截获了远东苏军的一份密码电报。其内容是关于“苏军香山洞以西高地配置兵力”问题。日本参谋本部决定发动一场战斗来进行火力侦察,试试苏军的反应。如果战斗进展顺利,日军则趁机开进苏联的沿海地区。

2.“惹火上身”——诺门坎事件

1936年6月,日本《帝国国防方针》把苏联列为了第一敌对国,并悄悄的为战争做着准备。8月,日本制定了或北进苏联或南下南洋的《基本国策纲要》(《国策基准》),紧接着1936年11月,又与德国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日本认为有纳粹德国在欧洲“帮忙”,可以放手在远东大干一场了,极为亢奋的日本正虎视眈眈的注视着这里。诺门坎处在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之中。

诺门坎事件,亦称“哈拉哈河战役”,是1939年日本和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诺门坎之战是在双方都比较匆忙的情况下打响的,也是一直以来日军对苏军进行军事挑衅的必然结果。

在这之前的1938年7月末至8月初,日军对苏军就已经有过一次十分失败的试探。

张鼓峰位于中国、朝鲜和苏联的交界处,是一个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在图们江口上游20多公里的东岸,海拔只有150米左右。山的东边有一个小湖泊,被当地人称为长湖,这里的冬天长达8个月,就是说一年中有200多天都覆盖着冰雪,但到了4月份以后,就成了黑天鹅和丹顶鹤的家园。这一带长满了亭亭玉立的东北美人松,小湖往东是无边的草原。沙草峰是位于张鼓峰北方2公里多的一个山峰,其高度略低于张鼓峰。“张鼓峰事件”,就是1938年夏天,日苏军队围绕这两个山峰反复进行决死战斗的事件。

1858年,沙俄与清政府签署的《中俄瑗珲条约》,俄国割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按条约中划定的国界张鼓峰是中国领土。但是外国列强为了争夺张鼓峰却又一次要拼个你死我活。1938年6月底,苏军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在山上构筑工事,布置铁丝网。已经把东北划为“满洲国”,把朝鲜作为自己殖民地的日本人怎么可能会坐视不理,日本人认为,苏军占据张鼓峰就如同拥有了可以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可此时的日本军队正准备进攻武汉,部队的调动十分频繁,不容易与苏军大规模的冲突,就只好命令日本关东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同时内阁指示日本驻苏大使重光葵与苏联进行调解。但重光葵的外交陷入了僵局,苏联的表态十分坚决,不可能从张鼓峰撤军。于是日军大本营痛下决心,夺回张鼓峰。为了不让事态的进一步扩大,避免将战火引向东北,影响与中国军队决战的华中战局,大本营命令驻朝鲜日军完成此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