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成熟的思考者,意味着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具有运用人类的知识进行正确判断的智慧和能力。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组织、评价和运用,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只是掌握了一些信息,这并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这也就是中学生们为什么需要改善知识的来源和自己的思考过程。约翰·钱斐博士总结了转变命运的三条原则:
1.创造地生活
创造性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丰富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实现自我,达到生活中和谐的平衡。创造性能使我们胸怀世界,展现自我。创造性是一种能赋予你生活以意义的强大的生命力,它与批判地思考相结合,就能使你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当你用发现和发明的眼光对待生活时,你就能不断地用你丰富的想像力创造生活。当你任你创造的冲动自由地发挥时,你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会发出光彩。你能摆脱习惯的思考模式,每一分钟都生活得很充实,一切行为表现都很自然。用创造性的眼光看待生活,就能使一切变得更美好。问题成为发展的机会,创新方法是对庸俗的惯例的挑战。
如果你缺乏创造性生活的能力,那么,你的思考能力能使你做事有根据,有技巧,但是,你的工作却缺乏想像力,由于你害怕承担失败的风险,因而你不敢大胆地尝试,你的人格将失去他人所钦羡和仰慕的、出自自然的生气和活力。很快,你就会成为一个称职但却缺乏想像力的“工作蜜蜂”,只会循规蹈矩地做事,而不能达到你本应达到的高度。这样一来,你的选择范围就会被你的想像力所限制,你实现自我的道路也就十分狭窄。
2.批判地思考
你的思考过程就挖墙角一盏明亮的灯塔,为你塑造人格和丰富生活阅历指各个方面,都已经确立了正确的、能指导其行为选择的信仰。为了尽可能地确立最科学、最正确的信仰,你需要意识到你自己的偏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有力的理由来支撑你的观点。
如果你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你就无法在最具挑战性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因为你不能做到清晰地思考,解决复杂的问题,作明智的决定。此外,无论你提出什么样的有创造性的思想都没有根据,缺乏实施的明确的框架或实际的可操作性。你将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家,注定不能有所作为,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足,你的自由将会受到禁锢,因为你不能明确地认识自己的选择,或从限制你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3.自由地选择
人们有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的权利,而且,他们的选择是真正自由时,才能转变他们自己。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你必须对你的选择有明确的认识,并能据此作出明智的选择。如果你认为你是真正自由的,那么,你就会以一种全新的态度重新确定你每天的生活和未来。通过努力消除对你自由意志的限制,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你就会看到由于你视野狭隘而以前无法看到的多种选择。你的未来变得更加广阔,选择的可能性和活动的空间更多更大。自由的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充满了想像不到的机会,也能带给每个人巨大的成就感。
如果你缺乏自由选择的能力,那么,你批判地思考和创造性生活的能力也无法使你从失望和沮丧的生活中摆脱出来。虽然你可能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力,但你将缺乏面对困难作行为抉择和坦然面对挫折和险境的能力。虽然你可能有独特的和有价值的思想,但你却无法集中精力,实施你的构想,最终你的构想只能化为泡影。如果你缺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强大的、具有诚实品德的个体的意志,你所接触的人们就会把你看成是一个随风而倒的浅薄之人,而不是一个可以赋予职权和职责的人。
把创造的生活,批判的思考和自由的选择这三个方面和谐地结合起来,能使你具备走向成功的三个要素——明智、有创造性和果敢坚决,从而使你的“自我”达到最理想的生存状态。
这三种能力是人生转变的三条生活原则,它们把中学生如拼图般生活的碎片联结在一起,作为一种合力,这些原则能赋予你的生存以意义,为你答疑解惑,使你有成就感。
激发思维能力要注意三个方面
1.不要忽视“理所当然”的事物
有时能够激发创造思维的珍贵的资料就在眼前,中学生却往往载视而不见。一名探险家史考特·拉夫曾说过这样一句幽默名言:“除非是最笨的老鼠,否则不会躲入猫的耳朵;但除非是最聪明的猫,否则不会搜察自己的耳朵。”
以下所举便是常见的“忽略理所当然的事物”的例子。假如我们调查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自行车的发展状况,将会发现在初期阶段前轮与后轮的大小不一致,但逐渐地,前轮的直径愈变愈大,而后轮却愈来愈小。这是由于传动齿轮尚未发明(还没有人想到过),踏板直接装设在前轮的缘故。以致竟有前轮直径长达1.5米的车型出现,是这类扩大前轮的车种发展的极致。
这段历史后来发生奇妙的转变。某些了解脚踏车结构的人寻找更优越、更安全的改良模式,于是联想到将传动链条的技术应用于后轮的转动。H.J.洛逊便是第一个完成这种装配的人。数年内,这种高安全性的便捷车型便广为使用了。
2.关注别的领域
中学生要知道很多卓越的创意都是创作者从自己的事业领域外找到资料,辗转运用到自己的范围之内而产生。橄榄球教练库努特·勤克尼在观赏歌舞表演时,由队伍的动态变化构思出著名的“四骑士”后卫防守战略;布里克林由会计学中获得财务分析表的概念,从而设计出名为“维西卡尔容”的微电脑工业程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方的设计家借用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派画作,构想出枪炮所使用的迷彩;数学家约翰·佛洛伊曼分析玩扑克牌的人惯有的动机,进而开发出成为经济模式的“游戏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无法解读”的美军密码,是以那巴赫族的语言为基础;莱特兄弟本为汽车修理工,从生物学可以得到设计广告的灵感;更有由垃圾堆看出新机的投资者。汤姆斯·爱迪生为同事所作的建议的确饶有深意:“要培养经常注意是否有人正利用新鲜有趣的资料进行构思的习惯,至于要如何在自己的问题上活用新资料,则须多方面运用个人的独创力。”
3.找到更多的资料
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莱那斯波林说:“想得到好材料的最佳方法是获得很多材料。”这句极富启发性的话,最初的含义是美材难求。而更积极的诠释则为:不论任何信息,对眼前的问题都可能助益有限,但搜集愈广泛,便愈接近目的地。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获取大量的“正确答案”,即使未必全派上用场,但请把判断的工作交给法官执行吧,切莫因此压抑探险家旺盛的活力。
通常,摄影工作者在重要的摄影活动中会采用大量拍摄的方式,可能30张、50张,甚至数百张或者更多。他们事先安排妥曝光、照明、滤镜等变因,在不同的设定下大量拍摄,因为他们深知,真正出色的作品可能只有二三张而已。诚如一位摄影师,坐上一艘捕鲸船,拍下近850张照片,但其中真正令他而乐于向朋友展示的,竟只有11张而已。
构想出“个人电脑”这个新语汇的电脑学者阿兰凯,就坚信搜索大量材料的价值。他表示:即使是平时众所公认的强人,在酒后的闲谈中也会吐露,在他所找到的材料中,20个里面可能有19个是不能用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想出超越一般人的少数卓见,主要在于优异的想像力,以及材料多寡的差距。”
发明家雷·多鲁比也抱着相同的信念:“发明是一种技术,有些人具备这种技术,有些人则不幸没有。但发明的方法却可以学习,那就是,必须努力抑制自己立刻采用第一个解决方式的冲动。因为很可能在前面不远处,或转弯的地方,有个完美的答案正在等候你。作为一个好的发明家,必须时时如此警惕自己:‘那的确是一个方法,但并非最好的。’并继续锲而不舍地追求。愈不愿以一而足的人,愈能够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
改善思维能力的方法
人们常说:天才和愚蠢仅一步之差。其实,每个中学生都会明白,这一步之差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智力不同,倒不如说是思维方式不同,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思维,即使智力平平,有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做出天才的决断。
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家,医科研究教授爱德华·迪·波诺提出了改进思维能力的简易方法。目前,他的这套思维体系已经被教育部门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中去。下面就是他总结的改善基本思维能力的7种方法,中学生需要认真加以学习:
1.面面俱到法
这种思考方法告诉中学生们要确切地看清楚你所考虑的任何细节,不要有所遗漏,也不要有所忽视,任何细节的遗漏和忽视,都会影响你做决定的质量。
假设你要买一所新房子,就要考虑到所有与房子有关的因素,显而易见的问题自然要引起你的注意,如房间规模的大小,售价高低,陈设是否适当等等。但是其他一些不很明显的情形也不能忽略。如,电视机接收效果如何?周围人们的风俗习惯怎样?到上冻季节,煤气管道是否会由于积水不能迅速抽出面导致管道不通等等。
有一对夫妇看中了一幢房子,他们认为那幢房子夏天的景色很别致。但是一个朋友问他们:冬天,叶落花凋以后其景色将会如何?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实际上,那幢房子的冬景是不堪入目的。
2.剔除成见法
这是优化思维中很关键的第一步。它告诉中学生,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事物。
当一个新的事物闯入人的思维中来时,人们首先总是本能的有所反映,不是喜欢,就是厌烦。然后就带着自己的感情对问题加以理解。这样做的后果常常会使人陷入某种困境而不易自拔。为了能够避免类似现象发生,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去掉你的成见。迪·波诺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我们大家现在都在讨论公共汽车的设计问题。有人建议把车厢里的座位全部去掉。此刻你会有何感想?为什么有这些感想?
想像一下这样设计有哪些优缺点,就当做到会人员所发表的不同见解。用3分钟的时间把这些优缺点写下来。写完之后,也许你会对你所写出的大吃一惊,这种设计的优点竟能与缺点数量相当,诸如造价低廉,容易修理等等,而且,使乘客舒适这样一条非常重要的条件也许还会被你所忽视。
这种剔除成见法的目的,是要使你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不要受头脑中的定势所左右。
3.先见之明法
恰当地运用前两种方法把各种问题和可能的因素揭示出来以后,如能具有先见之明,可使中学生得到最佳选择。
迪·波诺认为,人们对其将来的预见,从时间上划分,大体分为4个阶段,即:眼前、短期(1~5年)、中期(5~25年)和长期(25年以上)。
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还可以使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正确的抉择。
多年前,年近中年的杰克时常和一位年轻的姑娘来往,当时他说是并无他意,只不过逢场作戏罢了,朋友们曾告诫他,这样下去他可能爱上那姑娘……可能会导致夫妻痛苦的离异……可能会导致包括子女在内的众判亲离……可能20年后,新妻会不甘心与老朽为伴,还要出现再度的离异……。但是遗憾的是,他当时没有能够接受朋友们的忠告。但他们当时给他描绘的那些可怕的情景后来都一一地变成了不幸的现实。
4.明确目的法
这种思维方法要求中学生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把所做事情的目的铭记在心。
如果行为的目的明确得法,可以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解决问题上,这样会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迪·波诺曾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奶奶在打毛衣的时候,他的那个学走路的小孙子总是在她身边转来转去。把他的毛线弄得一塌糊涂,使她无法再打下去了。于是她就把她的小孙孙放到小栅栏里面去了。这个孩子于是就在栅栏那里大哭不止,使她仍无法工作下去。这时她想到:我的目的是把我和这个孩子分开,而不是把孩子圈起来,既然如此,我何不自己进入这个栅栏里去,而把孩子放在栅栏外面呢?于是她就这样做了,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5.主次分明法
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中学生在事物的诸多因素中,选择出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和最可能发生的情况。
假设某人想向你借一点儿钱,你这时就一定要考虑一下他想借钱的所有因素,然后要选择几个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什么时候能还我钱?”再其次可能是:“这个人是否可信?”如果是你们的儿女向你们借钱的话,可能你们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她要钱干什么?”。
我们的许多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分不清主次,只凭一般的感觉,殊不知一般的感觉不能代替已经深思熟虑而选择的重要因素。
6.设身处地法
人们在各抒己见时,常常与对方的见解发生抵触,在邻居之间,上下级之间,甚至夫妻之间,这种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如果你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的话,也许可以打破僵局,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个方法对中学生来说同样适用。
前不久,在一个商店老板的鼓动下,乔治给他的小汽车换上了一个新的收音机,因为这个商店老板说他的收音机质量如何如何地好,价格又如何如何的便宜。但是换上以后,实际效果还不如原来的那一台。乔治当时很生气,想跟那老板讲讲道理,索回自己的钱。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我是那老板的话,这种态度是决不能被接受的,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反而会惹一肚子气。于是,他和善地与老板讲清原因,尽量不损伤他的自尊心。最后他给乔治换了一台很好的收音机,而且价钱照旧。
这件事证实了一句老话:“用蜜比用醋更能捉到苍蝇。”这正是“设身处地法”的生动描写。
7.思想解放法
有时,我们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已经绞尽脑汁了,但仍是百思不得其解。这种思维方法告诉你如何开拓你的思路,使你进入一个柳暗花明的境界。只要中学生敢于进行大胆的设想,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时候,仅做灯丝这样一项内容,就试用了不下数千种材料,包括砍木、钓鱼线、沥青和碳化纸片等等。最后才找到了金属钨。
要学会“狂想”。要想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使被认为不着边际,乃至荒诞不经,也不妨试它一试。最优的抉择产生于各种可能因素的展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