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世界上不少地方有“厕所日”或日“厕所节”,届时人们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这个日子,以表示对环境卫生的重视,表达对环卫工人的敬意,而中国人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在这方面什么表示也没有。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老的国度,对环境和环境卫生自古以来就是相当重视的,并且,我们也许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厕所日”的国家,虽然没有“厕所日”这样的时髦叫法,表现方式也是通过迎神敬神等仪式,但其实质是一样的。中国有风日,有谷日,有人日……当然也就有厕所日。关于风日、谷日、人日,等等,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季节气候不一样,种植出产不一样,要纪念庆祝的内容和日子当然也不一样。笔者的老家在苏北黄海边上,因此,这样的日子从大年初一开始依次是:一天、二地、三风、四雨、五草、六盐场、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即初一是天日,初二是地日,初三是风日,初四是雨日,初五是草日,初六是盐日(海水烧盐和晒盐),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豆日,初十是棉花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刮风下雨,阴天晴天等自然征候都预示着一年中这些代表物的兴衰荣枯,安危休咎。中国的“厕所日”
中国的“厕所日”是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在元宵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迎紫姑”——紫姑者,厕所女神也。
唐朝人熊儒登在《正月十五夜》一诗中写道:
汉家遗事今宵见,楚郭明灯几处张。
深夜娇歌声绝后,紫姑神下月苍苍。
熊儒登把迎紫姑称为“汉家遗事”,按照这个说法,迎紫姑的习俗应该起源于汉代,可惜我们今天已经很少看到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迎紫姑的习俗已经相当流行。元宵佳节,人们酒足饭饱,观灯赏灯,闹够了玩够了之后,民间妇女又开始了一项几乎完全属于她们自己的祭祀活动——迎紫姑。紫姑是哪路神仙卑微艰难的身世
那么,紫姑到底是哪路神仙,值得妇女们对她如此崇拜,如此虔诚呢?宗教最初都是穷人的宗教,神仙最初也都是穷人的神仙。紫姑是一位司厕之神,是最贴近基层生活、最贴近下层劳动人民的一位神祗,因此,她的创作蓝本也应该是以劳动人民为原型。事实也确实如此。紫姑本身就是一个苦大仇深,受侮辱,遭迫害,说不上有什么社会地位,在家庭中也备受欺凌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关于紫姑的身份有很多传说,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南朝人刘敬叔在《异苑》里所说的:“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娘,莱阳人。寿阳李景之妾。不容于嫡,常役秽事。于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世俗的紫姑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叫何丽娘,本来是山东莱阳人,嫁给了寿阳人李景做小妾(家庭只要能过得去,是不会把女儿给人家做妾的,可见紫姑的娘家家境贫寒)。李景的大老婆是一个妒忌心强而凶狠的女人,她当然容不下紫姑这样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在丈夫身边,常常逼迫紫姑去干一些粗
紫姑显异圈重肮脏的事情,如打扫厕所、猪圈等。紫姑终于受不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而于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还有一种说法更干脆,紫姑就是被大老婆谋杀的。《显异录》记载:“紫姑……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阴杀于厕间。”不管是含恨而死还是被谋杀而死,总之,紫姑死得非常冤屈。然而,上天是公正的,紫姑在人间遭遇的冤屈在另一个世界得到了平反昭雪,天帝觉得应该让正义得到伸张,于是,“命为厕神”,紫姑得以位列仙班,享受人间敬奉的香火。
大文豪苏东坡据说是以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展示了紫姑的另一个形象:
有神降于州之侨人郭氏之第,与人言如响,且善赋诗……予往观之,则衣草木为妇人,而置筋手中,两小童子扶焉。以筋画字,曰:“妾寿阳人也。姓何氏,名媚,字丽卿。自幼知读书属文,为伶人妇。唐垂拱中,寿阳刺史害妾夫,纳妾为侍妾,而其妻妒悍甚,见杀于厕。妾虽死,不敢诉也。而天使见之,为直其冤,且使有所职于民间,盖世所谓子姑神者,其类甚众,然未有如妾之卓然者也。”……赋诗十篇,敏捷立成,皆有妙思。
子姑就是紫姑,但这位紫姑与前述紫姑已相去甚远。她成了唐朝人,是寿阳刺史的小妾,借童子之口说了那么长一段话以介绍自己的身世,而且还作了十首诗——唐朝人当然要会作诗。这其实是江湖术士装神弄鬼的把戏,即使苏轼是亲眼所见,也不过是为其障眼法所蔽而已。通俗众多的称呼
紫姑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子姑、戚姑、坑三姑娘、田三姑娘、三姑或三姑娘、七姑娘、厕姑、茅姑、九娘神、蚕姑、瓢姑、帚姑、淘萝头娘子、筷仙姑娘等。
子姑应该是与紫姑音同而通。戚姑的来历可能与戚夫人有关。戚夫人就是与吕后争宠失败,最后被折磨得没有人样,扔进厕所而死的那个妃子。不管她得宠时怎样专横跋扈,但她是失败者,死得又很惨,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同情,最重要的是她死在厕所,有人就把紫姑的形象附着在她的身上,让她当了一个厕所的主宰之神。七姑娘和戚姑应该是一回事。坑三姑娘、田三姑娘、三姑或三姑娘这样一些称呼可能是因为紫姑排行第三。坑当然是厕坑、茅坑之坑,田是桑田之田,紫姑又被称为蚕姑,妇女们迎紫姑常常是为了祈求蚕桑的丰收。有人认为三姑不是因为排行,而是云霄、琼霄、碧霄三位仙姑的综称。三位仙姑的说法源于《封神演义》,那上面有一座三仙岛,岛上住着云霄、琼霄、碧霄三位神通广大的仙姑,三位一体而为紫姑。实际上,中国古代语言中,三和九(九娘神)这样一些数字常常是虚指,并不表示一个确切的数目或排序,如果非要考据出一个“三三得九”的结果不可,那就难免胶柱鼓瑟之讥了。蚕姑是说乡村女子迎紫姑常常是为了蚕桑的丰收,故尊称其为蚕姑。其他如“瓢姑、帚姑、淘箩头娘子、筷仙姑娘”等名头,都是因为在祭祀时经常要用到这样一些器具而以之为代称,积久成习罢了。从这些称呼上也可以看出紫姑身上的平民性:瓢用来舀水、帚用来扫地、淘箩用来淘米盛饭、筷子用来吃饭,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下层劳动妇女自己的神,是劳动妇女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形象的化身,她就生活在老百姓中间,生活在日常琐碎甚至有些肮脏的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中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紫姑有着不同的称呼,今天上海尤其是上海郊区的老人还尊紫姑为“坑三姑娘”,而常熟一带则称紫姑为“门枢娘娘”。
许多民族信奉的是一神教,只有一种信仰,只拜一个偶像。汉民族是一个特别讲求实际的民族,只要无害,什么神灵都信,只要有用,哪路神仙都拜,只要能带来好处,是个偶像就求,就许愿,就烧香,就磕头。三教九流,个个都有祖师爷,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保护神,有的行业觉得一个不保险,就找上两个甚至三个亡灵来祭拜。这种现象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一位名人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既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那么,打扫厕所的人们给自己找一个神灵来拜一拜也就没有什么不妥当了。人们照着自己的影子塑造了紫姑这个形象,一方面是在她身上寄托了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自己塑造的这个神那里得到心灵的慰藉,希望神灵降福于自己,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人们在紫姑去世的那一天,家家户户举行虔诚的仪式,迎接紫姑到家里来作客,同时享受人们敬献的香火和牺牲,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也非常女性化的活动。祈福辟邪的尊神
人类造神的首要目的是祈福,第二个目的就是镇恶辟邪。厕所是泄秽聚污之处,是人们能够想象到的最肮脏的场所,许多病痛灾难就是以厕所为媒介而传播扩散的,以古人的科学认知水平,他们有理由认为厕所也是病魔疠鬼的藏身之所。《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人们定期于正月的“未日”做很大的火把照亮厕所,这样厕所里的“百鬼”就会被赶走。但这毕竟是权宜之举而非长久之计。因此,为厕所找一个保护神,委托她正常地司掌厕所,镇邪驱魔,就显得非常必要,厕所神也就应运而生。每年的正月十五请她到厕所巡察一次,既可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当然也有狐假虎威,借助神灵的威力驱赶妖魔恶鬼的私衷,无非也就是打鬼借助钟馗的意思。迎紫姑与打粪堆
迎紫姑活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很流行,“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由此可见当时的活动还比较简单,就是把紫姑迎回来,再问问她今年蚕桑的丰歉及其他事情的好坏就行了。虽然简单,但它已经为后世的迎紫姑活动定下了基调。与此同时,北方人还在这一天举行一个“打如愿”的活动。《荆楚岁时记》注《如愿》条说:“今北人正月十五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178页)南方迎紫姑,北方打如愿,可见当时南北风俗不一,各行其是。但南方祭的是厕神,北方打的是粪堆,都是围绕着人类的“拉”做文章,这是一致的,两种方式的融合统一是迟早的事,就看是南风大还是北风强了。到了近代,北方也流行迎紫姑,可见最终是南风占了上风。月上中天时紫姑降尘世迎紫姑活动大体有这么几个内容组成。紫姑的人形偶像
首先是要为紫姑的神灵准备一个可以附体的人形。唐宋以来多是取饭萁或饭淘箩一只,外面套上一件女子的衣服,或是罩上绸布,插上簪子,挂上耳环,缀以花朵,再插上两只筷子象征嘴巴,一个紫姑神的偶像就做成了。到后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由两个女子抬着迎于厕所或猪圈旁边。厕所和猪圈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也有的是女人们用紫草或稻草扎成一位少妇形象,用纸和颜料给她包裹涂抹一新。拿着紫姑的神像的女子站在厕所或猪圈边上迎候紫姑神的到来。明朝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说:“(正月)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香,打鼓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吉;倒不起者,咎也,男子冲而仆。”据南朝的宋人刘敬叔《异苑》记载,南北朝元宵节迎紫姑时不仅要手拿紫姑形象,口中还要念念有词:“子胥不在,曹姑归去,小姑可出。”意思是说:你的丈夫(子胥)离开家了,曹夫人(子胥的大老婆)也已经回了娘家,你(紫姑)可以出来了。相传这样祷告过之后,紫姑的神灵就会悄无声息地飞来,附着在她的偶人形象上。神仙降临有心知
凡人怎么知道紫姑来没来呢,很简单,手中的紫姑形象如果显得沉重了,这便是紫姑被迎来了。于是,妇女们焚香礼拜,献上酒肴瓜果,猪头三牲等供品,虔诚地向她祈祷,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无事,家境康宁。据《荆楚岁记》记载,当时平昌县有一位姓孟的人就是用这种方法迎来了紫姑,并亲眼看见紫姑穿过自己的屋子。
说实话,紫姑到底来不来,只有天晓得,说手上感觉重了,那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大家心知肚明就罢了。但偏偏就有较真的人,且看这一段历史记载:元宵节迎紫姑的风俗,到民国时还很流行。在黑龙江省双城县的一些地方,人们是这样迎紫姑的:以木勺为首,横缚一木为两臂,下缚有叉之木为两足,勺上包纸,绘眉、目、口、鼻,顶插花,身著衣,携之厩中念数语,入室以秤秤之,较重于前,则神至矣;扶置炕桌旁,向问诸事,以前后磕头为休咎所由判。读了这一段话,谁还能说中国人缺少认真精神!不过,按照一套通行的原则,那秤杆儿一定会高高翘起,紫姑一定会大驾光临的。何况,紫姑来了,是不能说的,天机不可泄漏。不要说感觉到了,即使真的看到了,也不能说。不说,大家都有好处。诚心诚意感紫姑
《异苑》上记录了以珍惜时光著称的陶侃的一则故事:晋朝的陶侃出身非常贫寒,但他十分注意清洁,厕所也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一次上厕所时,他看见一个身穿单衣,头戴平头巾的人向他讲,我是后帝,只要你三年内不说看见了我的事,三年后你必然大富大贵。信守诺言的陶侃三年后果然官封长沙郡公,都督八州军事。所以,也有人据此认为厕神名叫后帝。
五代时人写的《葆光录》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说只要虔诚地坚持不懈地祭祀厕神,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浙江天台有户姓王的人家,经常祭祀厕神。一天他又去祭祀,就看见一位穿黄衣服的漂亮女子对他说:我是厕神,感谢你经常祭祀,你以前听到过蝼蚁说话吗?王回答说没有。厕神就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盒子,用手指挑了一点盒子里面像口脂一样的膏,涂在王某右耳根下,告诉他说,你再见到蝼蚁群聚的时候,靠近它们仔细听听,必然会有所收获。第二天,王某果然看见柱子下蚁群云集,熙熙攘攘的样子。就走过去蹲下来侧耳细听。只听那些蝼蚁议论说:柱子下面埋有财宝,我们住在这儿不得安宁。还是把家搬到温暖一些的地方去吧。蝼蚁们的行动相当迅速,时间不长,蚁穴里已搬迁一空。王某挖开洞穴,果然得到了十锭白金。羞逐乡人赛紫姑
迎紫姑的风俗发展到了唐代有了很大的改进,既具有宗教崇拜的神秘性,又具有了民间休闲的娱乐性,成为一种竞奇斗智的赛事。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中写道: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赛紫姑,就是迎紫姑的比赛,看谁能真的把紫姑神又快又早地迎来,看谁能得到紫姑的保佑以获得蚕业的丰收,等等。可惜今天已经不知道当年的细节,不知道当年的人们用什么标准来判定赛紫姑的胜负。从李商隐的《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中可以想象,赛事应该是非常热闹有趣的。问富贵穷通 占丰歉休咎见祭令蚕桑百倍
迎来了紫姑,请来了真神,当然不能轻易让她走,总要留下点儿什么才行。南朝的宋人东阳无疑撰《齐谐记》记载说:“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干宝在《搜神记·蚕神》里记载了相似的故事:“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南角,举手招成日:‘此是君家之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后年年大得蚕。今之作膏糜像此。”原来,问蚕桑也是有根据的。这里虽然没有说蚕神是谁,但她是正月半来的,又管蚕桑,不是紫姑又能是谁呢。不过,这位蚕神还是食人间烟火的世俗之神:我可以保证你蚕桑百倍,年年大得蚕,但你也必须给我意思意思:见祭或是来一份白粥。见祭说得通俗些就是你要用香烛瓜果等供品来祭拜我!和如来佛“真经不可空取”的道理是一样的,很现实。偶人演进退荣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