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
2303000000019

第19章 煞费苦心上厕所(1)

排泄大小便,是人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这个意思怎么表达,用什么方式什么词语表达,古往今来,人们可是为此煞费苦心。当然,也可以说“我要屙屎、我要撒尿”,“你要不要拉屎,你要不要尿尿?”等,但那样一来,周围的人马上会对你侧目而视,人们会说你“不文明、没修养、粗俗、老土”。于是,你为了显得文雅,显得绅士,显得有教养,就不得不绞尽脑汁去寻找语词库中一些有关解大小便的替代品。等你打开词库大门一看,还好,从老祖宗到现代人,已经为你准备了一大堆的代用品。除了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的“便利、便溺”等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的一些称呼外,“如厕”可能属于它们中老资格的一类。如厕

“如”是“到、往、去”的意思,“如厕”就是到厕所去,去厕所一般是解大小便,于是,“如厕”也就成了解大小便的代名词。鸿门宴上,张良看到危机四伏,赶紧出门把樊哙叫来,刘邦看到危机四伏,情况不妙,坐了一会儿之后,就假装要上厕所,“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然后带着樊哙一起溜之大吉。(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97年缩印版,83页)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如厕”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范例。遗矢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用了一个雅称来表示解大便,这就是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廉颇老将军“一饭三遗矢”的典故。真正让“遗矢”这个称呼全面普及,人人皆知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他的《送瘟神》词中写道:“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溷

“溷”前面说过,溷既是名词,用来表示粪便等污浊之物,也可以作为动词,表示解手。宋人江休复在《江邻几杂志》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苏大舜,元为浙宪,登杭州黄皮塔,索溷床,溷于其颠,群僧恶之。”一个堂堂的省府高官,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佛家视为圣地的塔顶上解起了大小便,真正是成何体统。难怪和尚们都非常厌恶他了。起居

“起居”的本来意思是站起和蹲下。通常人们解大便也要做这两个动作,所以,起居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解大便的代名词。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说,吴王问手下人,什么是“粪种?”左右的人回答说:“盛夏之时食生瓜,起居道旁,子复生。”手下人说,在盛夏季节吃生瓜,然后在路边上解大手,大便中不能消化的瓜子就会发芽生长。起夜

“起夜”,夜里起身。这也是夜间起来解手的一种委婉说法。《三侠五义》第五回中“(张三)说道:‘不是我爱小便宜,我上了年纪,夜来时常爱起夜。你把那小盆给我一个。”《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中,姨奶奶对邓九公说:“你老要起夜,有我这马桶呢。你跟我一堆儿撒不好喂?”大家听了,笑个不止。安公子忍不住回过头去把茶喷了一地。(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华夏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197页)黄济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第二十二章中:“连你这个从不起夜的人,我也晓得出了两次门。”起身

“起身”是和起夜意思相同的一种称谓。笔者的家乡现在使用这个称谓的人仍然很普遍。比如两个老人在闲谈,一个说:“年纪大了就是不行,一夜要起身好几回!”那个说:“可不是,年轻时一觉睡到大天亮,根本就不要起身!”起旋

“起旋”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称谓,今天大概已经没有人使用,只能在古籍中见到它的身影了。旋是快,时间短,故用来婉指小便。唐代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序》中说:“贼缚(张)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唐‘韩愈:《韩愈集》,岳麓书社,2000年9月第1版,171页)更衣

“更衣”本来是指更换衣服。旧时贵族士人或有身份的人通常都穿长衫。作为一种地位的标志,长衫当然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风光,但也有诸多不便,比如上厕所就很麻烦,在进厕所前都要先解去长衣,后来就婉称解大小便为“更衣”。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更衣”也指休息更衣的场所。说来好笑,当年汉武帝的后宫卫皇后与汉武帝一见钟情,而堂堂一国之君居然就在更衣室里了却了一段风流债:“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中华书局,1997年缩印版,502页)汉武帝不光喜欢女人,还喜欢打猎,但又惧怕太后干预。手下人知道他的这些花花肠子,于是投其所好,在都城附近搞了一个围猎场,“后乃私置更衣……中休更衣,投宿诸宫。”颜师古注:“为休息易衣之处,亦置宫人。”(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97年缩印版,725页)就是说私自(瞒着太后)在打猎的地方修建了一个休息的场所,白天玩累了就在那儿休息,晚上别宿于诸宫。帝王陵寝的便殿也叫更衣。可见更衣室实际上是一个临时休息室,而更衣室中往往备有厕所。这样一来,公共场合有人要解手,常常以去更衣为托词,久而久之,更衣就成了上厕所的同义语。关于更衣有一句非常有影响的哲理名言,这就是王充在《论衡·四讳》中说的:“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鲍鱼之肉,可谓腐矣。然而有甘之更衣之室,不以为忌;肴食腐鱼之肉,不以为讳。”这里,更衣室毫无疑问地作为了厕所的代名词。

《资治通鉴》讲到赤壁大战之前,曹操派人给孙权下战书,东吴群臣“莫不响震失色”,以张昭为首的一帮人更是力主投降,孙权越听越恼火,以上厕所为名,拂袖而去。鲁肃追到门外,向孙权陈述利害关系,力劝孙权不可投降,并建议他把周瑜从外地召回,这才有了名垂千古的一仗。《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李逵杀了几只老虎后,被众人当作英雄请到了曹太公庄上,却被李鬼的老婆认了出来,报告了里正。里正暗地使人去请正陪李逵喝酒的曹太公,“曹太公推道更衣,急急的到里正家里。”(明.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北京第l版,332页)笋出恭

“出恭”应该是关于如厕的所有称呼中最文气,最典雅的一个。它的来历当然也很高雅。在科举考试的年代里,考场纪律非常森严,考生不能随便出入。但是,考生也是要解大小便,要去厕所的。所以,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中开始设立“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考生如要大便,须先领取此牌,拿着它作为通行证才可以去厕所。因此,后来人们就把解大便婉称为“出恭”,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西游记》里,猪八戒一旦发现打不过对手,马上就逃之天天,还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后来,人们把解小便也称为“出恭”。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在《四春园》第三折里写道:“俺这里茶迎三岛客,汤送五湖宾,喝上七八盏,管情去出恭。”这里的“出恭”,从常识推断,应该是指“小恭”——喝了那么多水,当然要小便。到了明朝,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里也用上了“出恭入敬”牌。每个班级都发一块这样的牌子,以防生员擅离本班。考试时,在考场内亦设此牌,以防考生擅离座位。国子监的学规里,对此有专门的规定。甚至在一般私塾里也有这样的制度,这从汤显祖的《牡丹亭·闺塾》里可以找到证明:丫头春香陪小姐杜丽娘读书,对先生也要执弟子礼,也得遵守学塾规矩。要上厕所了,得向塾师请假:“先生,学生领出恭牌。”(《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牡丹亭》,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446页)“出恭”这个称呼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时不时地用到它。《收获》1994年第11期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大老爷家的茅厕里撞见正在出恭的大老爷。”

因为“出恭”到后来包含了解大小便的含义,为了区别是解大便还是解小便,人们就在“恭”的前面加上限制词,大恭乃大便,小恭为小便。《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程相公也在那里悄悄儿的问刘住儿说:“哪里好出大恭,我也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华夏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575页)《老残游记》第二十回:“两人商议要害小人性命,适逢小人在窗外出小恭听见,进去捉住。”(清·刘鹗:《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2版,199页)《红楼梦》第九回说到在贾府的义学里,秦钟和香怜挤眉弄眼,递暗号儿,“二人假装出小恭,走至后院说梯己话。”(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北京第1版,91页)

近代长沙人张冥飞看不惯新体诗,就专门写一首新体诗加以嘲讽,诗名《出恭》:“忽然问肚皮痛,急急忙忙跑到茅坑里。褪下裤子,蹲了下去。哼哼哼哼哼,不通不通,不通不通,不通不通。原来是坑深粪落迟。”(柴小梵:《梵天庐从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982页)作为新体诗,我们不好妄评优劣,要说描写出恭之情状,倒是颇为形象的。便旋

“便旋”中旋是说时间短暂,解小便一般比解大便时间短,故用“便旋”婉指解小便。唐代韩愈《石鼎联句诗序》说,道士弥明与进士刘师服等三人谈了一夜的诗文,天要亮时,二人昏然睡去,待醒来时,道士已不知去向。问童奴,童奴说,天亮时,道士起来后就出门了,好像是要去解小便,“若将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门觅,无有也。”(唐·韩愈:《韩愈集》,岳麓书社,2000年9月第1版,269页)纪晓岚说过一个故事:“有二村民同行,一人偶便旋……”(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352页)两个农民一起走路,其中一个人忽然要小便,小便把一块瓦片冲开了,瓦片下却有一坛白银。

在这儿是排泄的意思。戚继光在《练兵实纪》里规定:“第十八,处夜解……各开厕坑一个于本地方,遇夜即于厕中大小解。”从这一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解”,本身就可以包含了大便和小便的两种含义,如果要强调说明,则在前面加上限制词“大、小”——“大小解”。“大解”、“小解”是解大、小便的一种通俗而委婉的说法,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至今仍习惯这样说。《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安老爷给何玉凤讲她周岁生日的事:“你笑嘻嘻的赶着要我抱……一句话不曾说完,且喜你姑娘不曾小解,倒大解了我一袖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华夏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240页)《卖油郎独占花魁》里秦卖油空陪美娘一夜,“此时天色大明,美娘起身,下床小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秦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49页)解手

与“解”相关联的说法还有“解手”。

——《练兵实纪》卷七:“夜问不容许一人出营解手。”戚继光这里规定夜间不容许一人出营解手,除了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外,恐怕最主要的还是减少士兵开小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