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情操篇
22970800000024

第24章 爱国与守法(3)

有一年,有个将军误砍了唐太宗陵墓上的柏树,狄仁杰上奏罪该免职,唐高宗认为太轻,叫马上处死那人。狄仁杰说此人罪不当死。高宗生气了,旁边的人示意狄仁杰赶快走开,狄仁杰不理睬,冒死继续他的慷慨陈词:"无期徒刑、流放刑、死刑,都得按照罪行大小轻重来判处,哪有所犯罪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刑法就无常规,教万民如何是好?"高宗终于听进了狄仁杰的意见,那个人也因此得以免死。后人因此编写了《狄公案》一书,来歌颂他,此书曾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十、法不容情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发生了这样一个案子。当初,朝廷的一名官员杨汪杀了张审素以后,就改名万顷。张审素的两个儿子张瑝和张踊年纪都还小,也获罪被流放五岭以南的地方。不久,两个人又逃了回来,计划等待时机报仇。三月十一日,他们亲手在都城杀死了杨万顷,并把状子挂到斧头上,说明自己父亲死得冤枉,结果被官府抓获。

这件事一时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大家都认为他们的父亲无罪而死,这两个小儿年纪尚小却忠孝刚烈,能够为父亲报得大仇,应当怜悯宽恕。丞相张九龄也想救他们一命。而裴耀卿、李林甫则认为,如果这样,就会破坏国法。玄宗也认为是这样的,并对张九龄说:"孝子的感情,为了义而不顾一死,但杀死了人却赦免他,这种风气不能开啊!"于是玄宗下令说:"国家之所以制定法律,就是希望禁止杀人。各人都去申明作为儿子的大义,哪一个又不是遵守孝道的人呢?如此辗转复仇,冤冤相报,又哪里会有尽头呢?咎繇在虞舜时代做掌管刑法的官,有法必依。就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杀了人,也不能被饶恕。应该交付河南府杖杀。"尽管民众都为他们的死而惋惜,但法律却是不能容情的。

二十一、不赦故吏

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山东莱州挖出了一个贪污犯,此人就是担任莱州刺史的叶仁鲁。他曾在周太祖身边做官,和太祖有一定的交情。可他徇私枉法,巧取豪夺,共贪污丝绢一万五千匹,钱一千缗,犯了大罪。周太祖闻知此事后大为震惊,他忆起叶仁鲁在他身边工作多年,是他的老部下,是有一定的功劳啊,如今违犯刑法,罪孽难逃,是姑息包庇呢,还是严肃纲纪呢?周太祖权衡再三,决定赐他自杀。他指派朝廷官员送去酒和食物,并说:"你自己触犯了国法,我也没有办法救你。你家中的母亲我会关照抚恤的。"对此,叶仁鲁感动得哭了。周太祖不念旧情,执法如山,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二十二、大义灭亲

这是一个发生在五代十国南唐时的故事。当时后周大举进攻南唐,寿春城危在旦夕。主管防务的刘仁赡请求让大臣边镐守城,自己率众人与后周决一死战,齐王李景达不允许,于是便忧愤成疾。他的儿子刘崇谏深夜乘船准备渡河到淮北去叛变,被军中的一个小官抓住了。此事如何处置,关系到军心的稳定与否和寿春城的存亡。刘仁赡命令部下将儿子腰斩,他左右的人都不敢去救。一名叫周挺构的军宫大哭着向刘仁赡求情,他坚决不答应。这时,周挺构派人向夫人求救,夫人深明大义,坚决支持丈夫的做法,并说:"我不是不爱我的儿子,但军法不可徇私,名节不能损害,如果宽恕了他,那么刘氏就成了不忠之家,我和刘公有何面目去见将士呢!"她催促命令腰斩刘崇谏,然后收尸埋葬完成丧事。刘仁赡夫妇大义灭亲,使将士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二十三、守法拒礼

清朝乾隆间,江西广昌县的黄静山在河北永年做官,他主办刑事案件,为老百姓着想,事以法理,勤奋不懈,殚思极虑地处理了各种冤案、假案,为许多投人监狱的人平反昭雪,洗却罪名,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信赖,称他是为民办事的大清官。

一天,有一名广东客人,特意找到他的住处,给守门人送了一张名帖,说要见黄大人,因不认识他,就将来人报告给黄静山。此时,黄静山正在休息,就招呼让其快进来。见面后,黄静山开门见山地问,先生远道而来有何事干。那人就说今世又获新生,全凭大人的恩惠。另有一件很大的冤狱之事,非大人出面不可,要不就死路一条了。随即那人拿出一盒珠宝献给黄静山,定让他收下才是。并连声说:"谢公大德,谢公大德,我今世不忘您的恩情。"黄静山听后大怒,声色俱厉地说:"我作为刑官,知法守法,是我应尽的职责。我不能和你相比,如果我收了你的礼,那不是污染了我的名声了吗?公事公办,你还是把东西拿走吧!"那人听后大为惭愧,最后什么话也没说,就悄悄溜走了。

二十四、对友人执法

东汉时,有个叫苏章的官员,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汉安帝时,因举贤良被任命为武原令。汉顺帝时被升为冀州刺史。在他管辖的一代郡县中,有一位清河太守陈平,是他的老朋友。有一次苏章在巡视冀州辖区内各郡县情况时,收到了不少检举揭发他老朋友贪赃枉法的罪状。对陈平的问题怎么处理呢?若看在老朋友的情面上包庇他,把这些事情掩盖起来,还是把他的罪状向朝廷奏明,对陈平依法治罪?苏章考虑再三,认为还是要公私分明,友情归友情,公事公办,不能含糊。

于是,一天晚上,苏章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请老朋友来家叙旧。清河太守来后,苏章热情款待,亲自为他把盏劝酒,和老朋友开杯畅饮。他讲起了他们当年的友谊,又畅谈了阔别后的经历,说得兴高采烈。陈平见苏章对他如此友好,便放了心,他欣慰地说:"人们都只有一个天,唯独我有两个天,多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好朋友。"苏章见老朋友忘乎所以,就严肃地对他说:"你我是老朋友了,今天晚上我请你来喝酒,这是朋友之间的感情,但是,明天我要以冀州刺史的身份办公事,却不能因为朋友就不讲法纪原则啊。对朋友也还是要秉公执法的。"

苏章说到做到。不久,他就把清河太守的不法行为如实向朝廷报告了,要求依法惩办。陈平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二十五、痛斩顺和

1929年冬天,杨虎城(1893—1949)率领暂编21师进行整顿。规定的纪律中有一条:严禁吸鸦片。九团副官主任刘顺和觉得自己和杨是同乡,杨年幼时吃过自己母亲的奶,两人一块长大,情同手足,所以他不管这一套。夜里,杨虎城巡视中闻到烟味,喝问:"谁在抽大烟?"刘顾和不敢吭声。杨说:"部队禁止吸食毒品,你带头抽,怎么去教育士兵?"当即命令逮捕了他。当夜,杨虎城回忆着刘顾和同自己生死与共的情义,但又想到,假若这次不按军法办事,今后将如何带兵打仗?经过激烈思考,他亲笔起草了一个"告示"。第二天清晨,在全体官兵面前,宣读刘的罪状,然后沉痛地说:"我是长官,没有管好部下,责任首先在我。但是刘顺和带头破坏军令,罪责难赦,立即枪决!"刘顺和被拖走时,杨虎城悄悄抹去了滚出眼眶的泪水。

事后,杨虎城派人给刘顺和的家属送去一份优厚的抚恤金,又给刘顺和的母亲送去养老金,对刘的家属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二十六、严治内弟

有一年暑假,李大钊(1889—1927)回到河北省乐亭县老家探亲,正巧他的内弟赵晓峰也从天津回家来了。赵晓峰一见李大钊,又是握手又是寒暄,又是倒茶,又是点烟,真是格外亲热,因为李大钊是他的"保人"。

在旧社会,要想找到工作,往往需要委托一位在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做介绍当"保人"。赵晓峰就是有李大钊做保,才得以到天津汉沽盐务局当职员的,而且此工作很称心。所以,他很感激这位姐夫。说话间,赵晓峰得意忘形地对李大钊说:"您给我找的事太好了,每月能挣六七百元钱。"

"怎么能挣这么多?"李大钊感到意外。"姐夫,你是不知道,干我们这行的,除去工资之外,还有"私吃"呢?""怎么,你也搞"私吃"?"李大钊听到后十分不悦,因为"私吃"就是用非法手段赚钱。

从此,李大钊再也没有理这个内弟。过了些日子,赵晓峰赶回汉沽盐务局上班时,一到局里,负责人就对他说:"你已被辞退了,不必再来上班了!"赵晓峰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辞退我?""你姐夫已经撤保了。"

赵晓峰气急败坏地赶到北京找李大钊,问他为什么要撤保,为什么砸了他的饭碗,李大钊平静地笑笑说:"因为你"私吃"太多!干这样的事,谋取非法收入,实际上就是坑害百姓!"赵晓峰听得目瞪口呆,半晌没说出话来。

二十七、不念旧情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发生了一桩发人深思的包湘之案件。包湘之何许人也?他就是福建省厦门市的市长,因为喜新厌旧竟将妻子溺水而亡。恰巧这案件发生地点在江苏泗阳,公安局长正是包湘之的"老部下",所以包湘之"笃定泰山,安然无事"。未料这位部下全然"翻脸"不认人,硬是不念"老上级"的情份,逮捕了这位首长大人,并交给了法院。

包湘之被泗阳法院打入死牢,仍然有恃无恐,因为他除了有一位"翻脸不认人"的老部下以外,还有一位权力更大又以极重情义而著称的"老上级"在,那便是官居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

陈毅(1901—1972)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的司令员。包湘之曾给陈老总当过警卫员,不但朝夕相处,常侍左右,而且黄桥一战,还救了陈老总的命。于是包湘之狱中传书,请老总出来说话,他想陈老总看在过去"阶级感情"的份上,总会"一令既出,刀下留人"的。然而这个包湘之又是一个"未料"到,陈老总禀然一书。信就送到当地公安处,说是"包湘之在战争年代曾救过我的命",但"不可因为他过去有恩于我,就赦免其杀人罪恶",所以明确表示"同意驳回包的上诉,处以极刑,立即执行!"陈老总严明法纪,不念旧情,依法处死"老部下"的做法令人敬佩。

二十八、亲属也要守法纪

毛泽东同志对亲属、子女要求极为严格,无论是谁,都要严守法纪,不能有丝毫的特殊。

那是党中央驻在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已经27岁了,他和女友刘思齐确定了恋爱关系,岸英觉得自己不小了,该到结婚的时候了,便和思齐一同向父亲去汇报。

毛泽东问刘思齐:"你正在学习,学校还没毕业,现在结婚不怕影响学习吗?"思齐说:"结婚后好好安排,不会影响我的学习。"毛泽东又说:"岸英是1922年生的,思齐你是哪一年生的呀?""我是1931年生的。"毛泽东又问:"他比你大八九岁,你知道吗?""知道。""哪着急干什么呀?反正我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毛泽东很和蔼地与他们交谈着。毛岸英也答应听爸爸的安排。

可两人离开不久,一会儿岸英又来到父亲的住处。毛泽东看着儿子的神情,问到:"你怎么又回来了?"这时岸英就吐露了自己的心思:"我想结婚以后,好好专心学习和工作,这样,就不必在这方面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毛泽东继续说;"你的意思,是不是让我同意你们结婚?思齐还小,不到结婚年龄,现在不能结婚。"岸英急了:"我都27了,思齐也18了。""她是虚岁!"毛泽东态度很坚决,并对儿子进行了严肃训斥和教育。开始岸英想不通,可没过几天,岸英感到自己错了,主动向父亲作了检讨。毛泽东见儿子有了转变,高兴地说:"很好,这样,你就是一个模范的守法者,而不是一个违法者了。"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要求他的亲属们自觉守法。解放初期,毛泽东外祖家的亲戚经常到北京来,回乡后,非常神气,摆架子,不把当地政府放在眼里。毛泽东知道这一情况后,1954年4月29日给石城乡党支部、乡政府写信道:"我的亲戚唐家托文家,过去几年常有人来北京看我。回去后,有些人骄傲起来,不大服政府的管,这是不对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