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清后面有没有跟进来不怀好意的人。
——是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舒适感透气感的。
………………
一再启发之后,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正确答案:肢残人摇着轮椅进来,不必费心转身即可从镜子里看见层高显示灯。原来是这样!
原本活泼靓丽机智风趣的嘉宾们多少有些尴尬,其中一位颇有些抱屈地说:那我们怎能想到呢?
是啊,怎能想到呢?时至今日,我们的确越来越聪明,我们的知识面的确越来越宽广,我们想一个问题常可以想到海阔天空,但不幸的是,思路无论散射到多远,它往往只是从自己出发的。
而若不能想及他人,再辽远再辉煌的思路都是狭窄的。
七、人的光芒
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城的。
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
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厅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硝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像的。
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了,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
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民:人心不泯,坚强高贵。
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岿然不动,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为死城。
整整900天,3个轮回的冬季,这个被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没有取暖的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躅,棺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女子便冻僵在路边。
我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粮和棉毯。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处的逆境。
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
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
丹娘·萨维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稚嫩的字迹: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后来,亲人们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
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弱小的不屈的灵魂发出了烟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怀软弱的人陡生了几许豪气。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
顺便提一句,即使是在最苦难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了生计去砍伐过一棵树。胜利之夜,那些遍布城市的树依然郁郁葱葱,似乎在欢呼人类的傲骨与人心的博大。
八、谁入地狱
赵州禅师说了一句话:但愿所有人升天,惟希望你沉人苦海。这句话其实是对我而言。
那场"文革"开始不久,与"三家村"有牵连的我掉进了20多年苦海。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双手被铐从合肥被押回淮南,路经水家湖转车,这是一个肮脏和混乱的小站。押送我的人饿得下车就找饭馆,我虚弱的身体跟着跑得筋疲力尽,好歹在一个包子铺前停了下来。他们将手铐解下一只,把我锁在一个自行车架上。其实我已经两天没有吃饭,哪里跑得动呢?我口袋里只有两分钱,不够买半个包子的,押我的人为了与我划清界限,当然也不会给我买。我手被铐在车架蹲在地上,以便等他们两人吃完后上路。这时,我旁边一个农村妇女端着几个包子喂孩子,贪嘴的苍蝇围着他们嗡嗡叫,挑食的孩子只吃馅不吃皮,5个包子皮都滚落在地上。尽管这时行人围了一大圈,像是观看动物园新来的动物一样看我,还有些打人打红了眼的陌生行人,不时地给我几脚,我满脑子里是难以忍受的饥饿,这时"自然需要"绝对超过了"社会需要",我已顾不上什么羞耻,抓起爬满了苍蝇的5个包子皮,连土带沙狼吞虎咽地塞到了我饥肠辘辘的肚子里……
5年之后当我跨出监狱大门登上公共汽车的台阶时,好像是登上了天堂之门。又一次回到人间,听到"卖冰棍"、孩子哭、车铃响……浑身激动得手足无措……
这酸甜苦辣的人生,这天堂地狱的世界,才能造就出一个个伟大的艺术家,这就是炼狱,这就是苦海!
艺术家不仅仅需要阳光雨露,他更需要的是粪肥沃土。
艺术上的成功,不能说是你已经脱离了苦海,在鲜花与掌声中,不一定你就升了天堂。不少艺术家一看到这个眼花缭乱的世界即驻足不前,这里有金钱、美女、名誉、地位,有前呼后拥,有人前马后肉麻的吹捧,中了魔一样的陶醉……这里不是天堂,只是堕落,艺术生命在这里已经窒息,这些艺术家就在"此地"落户安家不再前进了。他们改了名,叫"大师",叫"客户",叫"葡萄李",叫"牡丹崔"……他们去了江湖。
但是一个艺术家的全部意义不在这里,他不沉湎于那些名利、美女、上下、高低,他陶醉的是那些无休止和探索不尽的未知数。
6年前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了韩美林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为社会做了大量贡献,但是我们的人却都是平平之辈,没有一个上过大学。一进工作室,每人发一盘《第九交响乐》的磁带。我说:要指挥就要去指挥《第九交响乐》,不要去耍猴的那里敲锣,同样都是指挥,目标要定得大一些。我们墙上有一副对联:英雄笑忍寒天,上牙打下牙;好汉不怕茹饥,前心贴后心。横批是:上下贴心。寒冬腊月我们工作室的同事们在高空架上做雕塑,扔着馒头汽水,唱着(红高梁》,分不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也分不出是泥、是汗、是血、是石膏……这就是炼狱,这就是苦海。
我对学生们讲:你们可知道什么是一条汉子吗?我说:一个多么高多么大的男子汉,就要有多么高多么大的支撑架。但这个支撑架全部是由苦难、羞辱、辛酸、失落、空虚与孤独组合起来的,那无数的唾骂;防不胜防的卑鄙的陷害;自己无休的勤奋(不勤奋的话,这条汉子两天就垮);没完没了的接待。你得踢着石头打着狗,你得忍无可忍地再再忍,难舍难分地再再舍。我有女儿见不到,我有家庭聚不成,七情六欲被夺了个精光,美满完整被中伤得缺腿少胳膊。
你知道当一条男子汉是个什么形象吗?就是那只压在床底下垫着床腿铮铮有神而不死的癞蛤蟆!这里是十八层地狱,是锻炼汉子的最高学府。我是从那里来的!
20年后的今天,那5个包子皮在我身上产生了多大能量?它成就了我多少事业?壮了我多少胆?它让我成了一条矗立天地的好汉,它炼就了我一身铮铮铁骨,它让我悟出人生最最深邃的活着的真理,它让我得到了满分的社会大学的文凭……我虽然沉入了这无边的人生苦海,我却摸到了做人的真谛。
这个世界非常美好,但记住,所有的幸运不会来到一个人头上。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我愿意为了艺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九、胡萝卜、鸡蛋和咖啡
一天,女儿满腹牢骚地向父亲抱怨起生活的艰难。
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厨师。他平静地听完女儿的抱怨后,微微一笑,把女儿带进了厨房。父亲往三只同样大小的锅里倒进了一样多的水。然后将一根大大的胡萝卜放进了第一只锅里,将一个鸡蛋放进了第二只锅里,又将一把咖啡豆放进了第三只锅里,最后他把三只锅放到火力一样大的三个炉子上烧。
女儿站在一边,疑惑地望着父亲,弄不清他的用意。
20分钟后,父亲关掉了火,让女儿拿来两个盘子和一个杯子。父亲将煮好的胡萝卜和鸡蛋分别放进了两个盘子里,然后将咖啡豆煮出的咖啡倒进了杯子。他指着盘子和杯子问女儿:"孩子,说说看,你见到了什么?"
女儿回答说:"还能有什么,当然是胡萝卜、鸡蛋和咖啡了。"
父亲说:"你不妨碰碰它们,看看有什么变化。"
女儿拿起一把叉子碰了碰胡萝卜,发现胡萝卜已经变得很软。她又拿起鸡蛋,感觉到了蛋壳的坚硬。她在桌子上把蛋壳敲破,仔细地用手摸了摸里面的蛋白。然后她又端起杯子,喝了一口里面的咖啡。做完这些以后,女儿开始回答父亲的问题:"这个盘子里是一根已经变得很软的胡萝卜;那个盘子里是一个壳很硬、蛋白也已经凝固了的鸡蛋;杯子里则是香味浓郁、口感很好的咖啡。"说完,她不解地问父亲,"亲爱的爸爸,您为什么要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
父亲严肃地看着女儿说:"你看见的这三样东西是在一样大的锅里、一样多的水里、一样大的火上和用一样多的时间煮过的。可它们的反应却迥然不同。胡萝卜生的时候是硬的,煮完后却变得那么软,甚至都快烂了;生鸡蛋是那样的脆弱,蛋壳一碰就会碎,可是煮过后连蛋白都变硬了;咖啡豆没煮之前也是很硬的,虽然煮了一会儿就变软了,但它的香气和味道却溶进水里变成了可口的咖啡。"
父亲说完之后接着问女儿:"你像它们之中的哪一个?"
现在,女儿更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只是怔怔地看着父亲,不知如何回答。
父亲接着说:"我想问你的是,面对生活的煎熬,你是像胡萝卜那样变得软弱无力还是像鸡蛋那样变硬变强,抑或像一把咖啡豆,身受损而不堕其志,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向四周散发出香气、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周围所有的人?简而言之,你应该成为生活道路上的强者,让你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变得更好、更漂亮、更有意义。"
十、顽强的挑战精神
1988年1月27日,刘雨田以中国第一个普通公民所能有的资力,历行70天,只身徒步穿过塔克拉玛干,从于阗到达沙雅,从而完成了在最宽幅度线上,穿越被称作"死亡之海"的世界第二大流沙沙漠——这一人类旷古绝今的壮举。
20世纪初的一天,瑞典人斯文·赫定开始了令他后来在人类探险史和考古史上彪炳千秋的非凡历程,那是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最初的探寻之一。大半个世纪过去之后,比刘雨田稍晚些,有法国著名作家、探险家雅克·朗兹曼和他的探险队到达塔克拉玛干。80年前后的这两支探险队,在装备、交通工具及人数上都远远优于刘雨田这仅以工资维持生计尚不能保证的炎黄子孙。从选择路线上看,斯文·赫定和雅克·朗兹曼走的是和田河故道,刘雨田则选择了从于阗到沙雅,这是横穿塔充拉玛干最长的线路,穿过真正的沙漠腹地。雅克·朗兹曼事后曾有一番评论,说像刘雨田那样走,是无法想像的。
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没有一刻宁静,特别是在这沙漠腹地,一场风会使昨日的面貌全部为之改观,找一个固定标志极难。沙丘、沙坎儿、沙谷、沙窝子,地表都是这种软软绵绵、清一色的细沙,一脚下去一个窝儿,每迈一步都很难。刘雨田只身负重140公斤,走一会儿,不得不再往返两次拖东西,人家一个单程,他得走两个半来回。沙地的太阳格外毒,地表温度高达68摄氏度。在后来断水的那些日子,白天无法走,他不得不用大半的时间来躲避太阳的毒焰。找一个红柳包,背阳挖下去,让自己偎在里边。有时红柳包突然塌落下来,人给埋了大半截……
水已用去了一半,走下去无异于一步步逼近死亡。他已多次面临绝境。可以去死,用他最后的资本——他的躯体,去表明他的意志。依着奇特的个性,他会这样做。但是,身后的一百多万字的日记、几百个照相胶卷怎么办?答应几家出版社陆续要写的长城纪行、丝路纪行和塔克拉玛干纪行就会落空。那些对他寄予厚望、并且始终在关心他的人们将感到遗憾。何况,他们所表现出的这份理解连同刘雨田行为本身也将被另外一部分并非不善良的人们耻笑。相对于死,他对此看得更具一种分量。
刘雨田放弃行囊,以让自己最大限度地保持体力,那里边有日记本、照相机、胶卷等用具,只留了一壶水。天气仍是持续不断的高温,人的身体仅以水维持平衡,一壶水很快喝完了。他平生第一次接了自己的尿,刚端到嘴边又泼掉。作为一个人,一瞬间他迷惑自己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不觉潸然泪下。很久,他又捡起了那只口杯,接了尿喝下去。以后便尿也没有了,他开始吃胡杨叶,扒开树皮吸吮他所想像的水分,其实仅有点湿气,连树皮底下的苍蝇、蜘蛛和蜥蜴都变成了不可多得的佳肴。
不久,刘雨田跌人一种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刘雨田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爬。不知是第几天了,突然,嗅到一种湿腥气,没多久眼前就出现了壮观的景象:仿佛是从那片遥远的天空中伸延下来的,克里雅河闪烁着银光,挟着凉气蜿蜒飘来。刘雨田丢开了一切,奔跑着,奔跑着,一下子跌倒了,再也走不动了。
后来,一个维吾尔牧人发现了他。第一次他失败了……
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仍以失败而告终,可能许多人都会选择放弃。但刘雨田决心向自己挑战,1987年底,他毅然开始了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然而,刘雨田并没止步。他要继续向自己也是向自然挑战。他用笔勾画着地图,计划着重赴罗布泊,由那儿再向帕米尔高原走,以走完他的丝绸之路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