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桃爱岗敬业,进厂不到两年,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积极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主动大胆地将看车能力由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为了让大家共同进步,赵梦桃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让一个伙伴儿掉队!"车间里有个女工叫赛娟,全身力气都用上了,产量总是上不去,赵梦桃提出要和她换车,组长不同意,经多次请求,车子换来了。赵梦桃起早贪黑,摸透了车子的脾气,制定了一套新的办法,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她的带动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在7年当中,她创造了月月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记录,还帮12名同志成为企业的先进工作者。1956年她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八大,后又被评为劳模,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她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人民做出了不平凡业绩。
十、张秉贵的一团火
张秉贵(1918—1987)是北京百货大楼一名普通的售货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他取货能"一抓准",算账能"一口清"。他还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每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心理,为使说话亲切动人,让顾客满意,他又自学了语言学。
张秉贵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为国家服务怎能不先为人民服务呢?他说:"我们售货员胸中要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站柜台三十多年,接待顾客近四百万人,除了刚工作的那一次外,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本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他说,站柜台不单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不单是买与卖的关系,还是相互服务的关系。他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种器官的功能,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商业服务的简单操作,被他升华为艺术境界。许多外地的顾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艺术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热情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他乘公共汽车有人让座;他去洗澡时有人给他搓背。看张秉贵工作,也成了许多人的一种享受。一位音乐家看他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人的旋律"。
十一、平凡做奉献
雷锋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他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平凡工作结合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把青春奉献给党和人民。在他身上不仅洋溢着共产主义精神,而且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常说:"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他干一行爱一行,无论是当拖拉机手还是开汽车,工作都干得很出色。当了班长后,他教战士学文化,又给战士缝衣服。一个星期天,轮到他休息,他自己的事一点没做,却给班里的同志洗了五床被单,帮一个战士补了一床被子,帮炊事班洗了600斤大白菜,还打扫了室内的卫生。一次他去火车站帮忙,正好一列火车进站,他看见一位老太太包袱重,走得慢,急忙跑过去,接过老太太的包袱扶她上了车,找了座位。车开去了,他又到候车室扫地,给顾客倒水。有一天,他出差到沈阳换汽车,看到一位从山东去吉林探亲的中年妇女,把车票和钱丢了,心里很急,他二话没说,掏出钱给她买了车票,并送她上了车。当这位妇女问他的名字和地址时,他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有一次出差他着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在雨中艰难地走着,就急忙赶过去,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那位妇女身上,又背起孩子陪她们上了火车。下车后小孩冷得打颤,他就将自己的绒衣脱去,给小孩穿上。并把她们母子送到家里。
雷锋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所做的却是一件件平凡的事情。但就在这些平凡的事情中,却表现了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品德。这正如董必武写诗称赞道:"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
十二、奠基航天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钱学森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24岁时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同年赴美留学,第二年就获得硕士学位,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历任两个学院的教授。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他与人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研制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与卡门一起提出了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钱学森的出色工作,使他成为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负责人,被当时公认为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心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1955年9月,钱学森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亲自过问下,回到祖国的怀抱。5个月后,他向周总理和政府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还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等筹备组建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领导机构。他作为机构成员,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院长。
此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则,参与了近程导弹、中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为我国的航天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91年中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家"称号,1999年他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十三、斗志凌云
华罗庚(1910—1985)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当过杂货铺的小店员,18岁染上伤寒,左腿落下残疾。尽管如此,他以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通过顽强苦学,最终登上了清华大学的讲坛。后经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堆垒素数论》。他访问过苏联,曾去美国讲学三年,并被聘为终身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毅然回国,把科学奉献给祖国,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方面堪称大师,但更成功的是他注重数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他受毛泽东《实践论》的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中走向生产实践,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964年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主席给他回了信大加赞赏,其中有八个大字:"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使他受到了极大鼓舞。从六十年代起,在近20年的时间里,华罗庚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大兴安岭到珠扛流域,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北,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他深入到工厂、矿山、农村、城市,冒酷暑、顶严寒,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工人和农民介绍优选法和统筹法,使数万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取得了数以万计的成果。"双法"之花,开遍了祖国大地。毛主席又一次给华罗庚复信说:"你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高度评价了华罗庚将数学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做法。如今华罗庚的"双法"推广工作正与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为祖国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四、一丝不苟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京市的北海公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北门进,由南门出,晚上从南门进,由北门出。如此坚持不懈,走了十几个年头。这位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竺可桢。
解放后,竺可桢(1890—1974)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给他配备有一辆小车,可他却不坐,坚持走路上班,每天用月票进出北海门,一来锻炼身体,二来观察物候。哪天北海的冰化了,哪天桃花绽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他都要细心观察,详细纪录下来。他一生写了40多本日记。翻开日记来看。每一天的正文前都记载着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情况。这看起来极其平凡,却使竺可桢掌握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竺可桢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1921年他在南京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气象台,还亲手筹建了全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几十年中,他观察气象,研究物候,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他写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赞扬。他发表的《关于我国气侯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长的关系》的论文,给气象工作开辟了崭新的思路。他写的一本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科教书《物候学》,为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可贵贡献。
竺可桢为我国气象事业奋斗了一生,就在他逝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手,在病床上写下了最后一篇气象记录:"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1—2级,晴转多云。局报。"因不是自测,而是来自气象局的报告。
十五、皇冠摘珠
在世界数学领域,"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是各国数学家攻克的难题。尽管经过无数次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却一直找不到严格的科学记录。有的外国数学家竟哀叹:"这不是当今人类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把数学称为自然科学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面对数论的高峰,不畏艰险,毅然向这一世界难题冲击,决心摘取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自幼痴迷于数学,对许多概念、公式预定理都非常感兴趣,上中学时就读过了《微积分学》,《高等代数引论》等书籍,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被福建学院和厦门大学录取,他为了心爱的数学专业,选择了厦大。经过几年苦读,毕业后,几经辗转,又回到母校任教。他住在名叫"勤业斋"的宿舍里,不分昼夜地研究数学,忘记了休息和娱乐。1956年他的数学论文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和赞扬,不久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这里,他有良好的数学环境和大量的图书资料,他以惊人的毅力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为此,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消耗了大量心血。他也曾被人批斗、追赶,但都没有摧毁他的信念。他在仅有六平方米的小屋里,挑灯夜战,不是跪在麻袋上,就是爬在床上,忘我地进行钻研。日积月累,他演算的手稿就有两麻袋。就这样,陈景润的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终于发表了,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距"皇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这个结果被外国数学家称为"陈式定理"。
十六、忘我拼博
罗健夫(1935—1982)是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1969年,他接受了研制图形发生器的任务,并担任这个课题组组长。这是个填补国家空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一切都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罗健夫过去是学核物理的,对电子设备不在行。国外禁运这个产品,国内无图纸、无资料、无样机,面对这一系列困难,罗健夫没有畏缩,而是迎着困难前行。他承担了图形发生器电子电路的设计,顶替别人搞计算机,作为组长还要懂一些机械制造、半导体应用等专业知识。因此,罗健夫不得不改变生活习惯,挤出足够的时间忘我地拼搏。在几年时间里,他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在他的带动下,经过全组同志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972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填补了电子工程的一项空白。三年后,又研制成Ⅱ型图形发生器。接着,他又和同志们向Ⅲ型图形发生器发起了冲击。正当研制工作进行到最紧张的阶段,他突然感到胸部隐隐作痛。这时,工作需要他去北京搞协作,他带着巨大的痛苦在北京坚持工作了三个月。回到西安,组织催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让他好好休息,可他又坚持上班了,并通宵达旦地进行工作。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是在抢时间啊!
1982年6月,癌症夺去于罗健夫的生命,他永远离开了心爱的科研工作。遵照他的遗愿,遗体经解剖,他周身布满了癌瘤,胸骨已酥脆,一碰就碎了。人们含着泪说:"他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