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理想篇
22955800000005

第5章 人生的需要和目的(2)

(二)人生需要的内容和层次

1人生需要的内容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把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自然性需要是指人体的机能性需要,如饮食需要、休息需要、配偶需要等。自然性需要产生于人的生理机制,从外部获得一定的物质就可以满足,多见诸于外表,容易被察觉,但超出一定限度就要变成灾害。

社会性需要是指超出人体机能需要之外,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等。社会性需要的产生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能力、经验以及工作的性质等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比较内含,往往蕴藏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轻易外露,难以直接观察,而且具有连续性和较大的伸缩性。

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是人生需要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从需要的发展看,社会性需要以自然性需要为前提,是从自然性需要发展而来的;从需要的构成看,自然性需要是社会性需要的基础,社会性需要是自然性需要的质变,自然性需要从属于社会性需要,离开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就会变成动物的本能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离开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标,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就是动物的机能。"

(2)根据需要的社会功能,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衣、食、住、行等生括资料的需要,也包括对劳动资科、劳动对象等生产资料的需要。物质需要具有直观性、实在性和具体性等特点。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需要,包括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发展自己的丰富个性,对艺术、美、理想、事业,知识,真理的追求等。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它既是人的其它一切需要的基础,又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没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就无以立足。精神需要是人创造性活动的永恒源泉,它决定着人生需要的内容和性质,保证物质需要的发展方向,没有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就失去了人的需要的意义。大量事实说明,生活上的"富裕"并不能同思想上、政治上的先进划等号,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幸福,但如果失去精神文明的指导,也可以使人堕落。一般说来,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主要的精力放在生存和温饱上,对于精神需要并不迫切。但当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后,人们的精神需要便提到日程上来。总之,物质需要给人以血肉,精神需要给人以灵魂。一个只有物质需要的人是不健全的人,只有同时具有精神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物质需要是外在的,从外部使人满足;精神需要是内在的,能从内部使人充实。这种内部不断充实的过程,就是人自身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一个人精神需要水平越高,他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程度也就越高。

(3)根据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可把需要分为个体需要和社会机体需要。

个体需要即个人需要,是指个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个体需要既体现时代的历史的特征,又有着现实的个人差别。不仅处在不同社会关系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需要,就是同一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

社会机体需要主要是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既体现着社会共同利益和愿望,又有着时代的、历史的差别。

个体需要和社会机体需要都是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在私有制社会里,二者的关系具有对立的性质,社会机体需要只与少数统治者的个体需要相一致,它是建立在剥削大多数劳动者个体需要基础上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二者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机体需要包含着个体需要,发展和壮大社会机体需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个体需要。但是,二者有时也会发生矛盾,因为社会机体需要只代表个体需要的主导方面,并不代衷个体需要的一切个别方面。在二者发生矛盾时,应当把个体需要统一到社会需要之中,以个体需要服从社会需要。

(4)按照需要的性质,可把需要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

凡是有利于人和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都是合理需要。相反,凡是不利于人和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则都是不合理需要。不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第一、虚假的需要。所谓虚假的需要就是主体自以为需要而实际上并不需要,如吸烟,这种需要并不反映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只不过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主观嗜好,而且对身体健康有严重损害,是一种不正当、不合理的需要。第二,过量的需要。人的现实需要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就会失去它本来的合理性,变成不合理需要,如酗酒。第三、冲突的需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内部冲突",即每个人都有多种需要,构成一个需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需要应该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一种需要的满足应有利于其它需要的满足。反之,如果一种需要的满足严重干扰和阻碍其它需要的满足,那么这种需要就是一种不正当不合理的需要。二是"外部冲突,即一个人的某种需要,如果把它孤立起来,就这个人来说可能是无可指责的,是一种正当的需要,但是如果把它放在集体、社会关系之中就有了两种可能性,既可能相互吻合,也可能相互对立、冲突,当个人需要的满足有损于他人、有损于集体和社会需要的满足的时侯,它就成为不正当、不合理的需要了。

2人生需要的层次

人生需要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对于人生需要的层次性,古今中外许多学者曾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当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类存在着某些共同的需要,按一定的层次状态排列,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敬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一个金宇塔式的结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许多合理因素,它反映了需要内部构成的某些一般特点,基本上把握了在需要上个体心理的某些特征,注意到了人生需要的丰富性。但它的片面性也是明显的,突出的是他只从需要谈需要,忽视了社会复杂关系对人生需要的制约性,没有把人的需要放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考察;他忽视了上层需要对下层需要的反作用,以及各层次需要的相互依赖及量与质的统一,没有对人生需要作出全面概括,特别是他把"自我实现"做为最高层次的人生需要是不科学的,离开社会需要,脱离社会的改造与发展空谈"自我实现",是根本实现不了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早就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人生需要层次结构。恩格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明确地把消费资料科学地划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与此相适应。我们可以把人生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

(1)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是指人对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包括对生活资料的需要,也包括繁衍后代的需要。生存需要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最起码的条件,也是人生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这是因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恩格斯说:"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就是对生存的需求"。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性质不同,生存需要实现程度也不同,即使在同一个社会形态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生存需要程度也会有一定的差距。

(2)享受需要

享受需要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意在优化人的生存条件,是人对物质生活更舒适,精神生活更愉悦的需要。它是人类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的和较为恒定的满足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享受需要是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扩大的结果,是人性的一部分,无缘由地压制人的这种欲望是违反人性的。因此,不能把"享受"一词误解为铺张浪费。劳动者的享受是同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相结合的,与剥削阶级依靠剥夺他人剩余劳动而进行的花天酒地有着本质区别。人的享受需要是多方面的,但是享受需要的内容,即享受资料又是受历史条件、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制约的。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逐步摆脱贫穷和落后的阶段,各种物质生活条件还不十分丰富,人民生活水平远未普遍达到享受的程度,人们的享受需要只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得到满足,那种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讲享受,脱离现实国情提倡"超前消费"是不合理的,我国目前还不存在"高消费"的条件。

(3)发展需要

发展需要是人生需要的高级形式,是人固有的本质力量。人们不仅要维持生存,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且要逐步使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发展。发展需要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实现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这种双重改造中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由于分工和阶级压迫,无论是剥削者还是被剥削者,都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同时并存的,三者统一于人这个客体之中。那种认为只有当生存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享受需要,或者认为只有充分满足了享受需要后,才会滋生发展需要的看法是形而上学的。

(三)实现人生需要的正确途径

1劳动创造是实现人生需要的首要条件

人生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实现人生需要的手段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手段和途径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人的劳动创造。首先,劳动创造着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采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施展自己的才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物质产品。人们需要房屋、衣服、食品、交通工具、各种机器设备及动力等等,都是依靠人类自己的艰辛劳动和创造实现的。若没有劳动创造,自然物永远也不会按照人们的要求,自动地提供出全部人类需要的对象。其次,劳动创造着人类需要的精神财富。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上,还创造着人类需要的精神财富。人们生产劳动的实践,是人们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实践出真知,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智慧和科学技术成果,都是劳动的结晶。人类的求知需要、审美需要、社交需要等精神需要,都是在劳动创造中不断得以实现,不断得以提高和深化的。再次,劳动还不断创造着需要本身。劳动不仅满足人的需要,而且还会使人产生新的需要,逐渐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靠自身的体力和简单工具进行的,劳动的收获量很少,人们的需要水平也很低。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见识逐渐扩大,人们的需要也逐渐从简单需要到复杂需要、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发展,这些都是劳动创造的结果。

2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人生需要的根本途径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人类向自然界索取财富能力的大小,因而也标志着满足人生需要的程度。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声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原来的基础差,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又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抗战,要在下一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使人民过上富裕美满的生活,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纠正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左倾错误,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得以满足和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可以说,改革开放十四年来,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多、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捣,到下一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