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青年由于受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影响,他们把金钱多少作为衡量苦乐的标准,认为幸福=金钱。这是极其错误的。我们不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物质利益同占有金钱的多少直接相关,有钱可以买到较多较好的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这当然是生活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金钱并非万能的。也不是衡人生苦乐的标准。《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林黛玉很有钱,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续罗绸缎,住的是富丽堂皇的大观园。但是,他们仍然苦闷厌世,要挣扎,要反抗。以至最后死的死,走的走。实践证明,人的自由、爱情等精神需要,即使在钱能通神的社会,也是金钱无能为力的,更何况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呢?至于共产主义理想、为真理而斗争,则更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有人说,真理、理想值多少钱一斤?我们说,真理、理想是不花钱的,花钱也是买不到的。前几年,苏州姑娘杜芸芸缴十万元遗产给国家后,有人写信对此表示异议,她却回答:"金钱,买不到理想的对象,也买不来真正的幸福,我从十四岁开始自食其力,没有感到不幸福。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由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面放弃了理想、信仰、事业,这样的幸福我不稀罕"。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
2.要全面理解无产阶级幸福观的真正含义
无产阶级幸福观所理解的幸福,首先是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辩证统一。无产阶级幸福观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集体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和源泉,个人幸福是集体幸福的表现和组成部分。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当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发生矛盾时,个人幸福应当服从集体幸福,在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幸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其次,是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的辩证统一。无产阶级幸福观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实现幸福不可峡少的条件。但是,精神生活的充实、高尚也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把追求优裕的物质生活和高尚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才能得到持久的幸福。然而,有些青年人不能全面理解幸福的真实含义,认为吃好、穿好、玩好就是幸福。我们说。排斥精神生活,把吃好、穿好,玩好当作幸福是片面的、残缺的。物质生活的贫困,固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但物质生活的富足,也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人的物质生活与其他动物不同,它渗透着精神的因素,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理想支配下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只有伴随着健康的精神生活,幸福才是充实的、全面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的目的。把这种生活看成幸福的基础,我叫它猪栏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也说过:"如果幸福只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应当说,牛找到草料的时候是幸福的"。"驴子宁要草料,不要黄金","猪在污泥中取乐"。再次,是创造幸福和享受幸棍的辩证统一。无产阶级幸福观认为,幸福生活来源于劳动创造。创造幸福的目的在于幸福的享受。一方面,幸福是创造的结果,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幸福和有权享受幸福;另一方面,幸福存在于创造和劳动之中。只有投身于火热的生活和劳动斗争中,充分表现和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才能认识生活的意义,享受到生活的真正乐趣,感受到劳动创造的幸福。总之,"哪里有勇敢的创造,哪里才有幸福留步;哪里有艰苦的奋斗,哪里就有幸福永驻"。
3.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传统美德。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坚韧不拔的品德,并把这种品德世代相传,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产阶级的本色,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丢掉这个光荣传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新时期坚持这个传统,就是要发扬不怕困难,为祖国、为人民顽强奋斗的献身精神,在各项生产和建设事业中十分注意节约,反对挥霍国家资财的行为,培养艰苦朴素的品质。那种认为经济发展了,就应该尽情吃喝、尽情享受的观点是错误的;那种"以消费促生产",脱离当前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消费、超前消费的观点更是错误的。不要说我国现在还很穷,来不得半点铺张和浪费,就是将来比较富裕了,也还需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毛泽东同志曾告诫我们说:"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国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依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应该牢记这些教导。
三、正确对待逆与顺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幸厄常在、顺逆永存,这在人生旅途中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现象。只有正确对待逆境,正确对待顺境,争做掌握命运的强者,才能使自己渡过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逆与顺及其辩证关系
所谓逆境,就是人生道路上困难和挫折的境地,即阻挡、障碍个人成长发展的环境。如病残、贫困、政治上受到打击和迫害,等等。所谓顺境,就是人生道路上比较顺利的境地,即比较适合自身成长发展的环境。然而,顺境不同手顺利。顺境只是顺利的条件,只有把这种客观条件与自己的主观努力统一起来,才能使人生顺利发展。
顺境和逆境作为人生道路上两种不同的境遇,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首先,顺境与逆境,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颇与逆,无论从内容、特点或作用方面均有质的差别,是决不能混为一谈的。其次,顺境与逆境,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逆与顺,从来就是相对的,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逆境就无所谓顺境,没有顺境也无所谓逆境,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安知非祸"的成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再次,顺境与逆境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一个人身临顺境时,骄傲自满、松懈斗志、止步不前,顺境就可能转化为逆境。同样,一个入处于逆境,却意志坚定、奋力拼搏、战而胜之,就会由逆境转化为顺境。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帮,逸愉足以亡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树立正确的命运观
命运观也就是逆顺观,就是人们对于顺境与逆境、幸运与厄运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从总体上说,人的一生是顺逆同在、幸厄并存的。所谓命运,就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定境遇。
对于命运,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在唯心主义看来,所谓命运,说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和命令,它是神秘莫测、不可抗拒的,这种相信天命的观点,在哲学上叫"宿命论"。他宣扬吉凶祸福、寿天贱贵等一切境遇都是命中注定的,鼓吹听天由命,随缘自适。与此相反,唯物主义认为,人生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也改造自我的生命历程。在人生旅途中,不管人生道路是平坦顺利,还是曲折坎坷,都不是由上帝安排的、"老天爷"决定的。而是由个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具体的生活环境以及主观条件决定的。究竟哪个条件是主要的,要做具体分析。但不管怎样,都是有原因可循,有规律可找的。
总的来说,决定人生命运的有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客观必然性的因素。指的是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而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它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在社会生活领域,它主要包括社会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国家社会制度等种种客观条件。譬如,在万恶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必然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剥削阶级做苦工,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二是客观偶然性的因素。指的是在人生旅途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境遇。也就是人生机遇。如遇知音、遇伯乐、遇良师、遇益友、遇救命恩人等,都会对个人命运产生重要作用。"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三是自己主观上的因素。指的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主观努力的程度。它是决定个人命运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总之,人生命运归根到底是上述三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的是其中一个因素造成的,有的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有的是由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共同造成的。
命运观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有无产阶级命运观,才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科学的命运观。因为,它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外进步思想家和劳动人民命运观中一切积极进步的因素,植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命运观,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境遇。
1.要正确对待逆境
逆境,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给人增加焦虑、忧愁、痛苦,带来不幸;另一方面又能磨炼意志、砥砺思想,从而使个人在事业上更有建树。逆境总是有的,人生就是进击。要战胜逆境,就要树立起克服逆境的必胜信念,培养知难而进,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全面分析造成逆境的原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战而胜之。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许多成就了大事业的人,大部分是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奋进而成功的。司马迁曾经这样高度赞扬过在他之前的一些杰出人物在逆境中发愤的事迹:"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本人也因遭"李陵之祸",在受宫刑这一极大打击和耻辱后,才化愤恨为力量,忍辱负重,矢志不移,发愤著书,经过十六年的含辛茹苦,终手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音员之离骚"的千古名著——《史记》。在中国是这样,在外国也是如此。意大利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的政治著作《太阳城》,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的长篇小说《怎么办》,都是在狱中写成的或构思的。马克思多次被流放,生活非常贫苦,但他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无产阶级的"圣经"——《资本论》,列宁的伟大著作《国家与革命》,也是在树墩上写成的。
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什么能造就人才呢?这是因为,艰苦生活确实有它不利的一面,但是,它可以磨炼意志,使人学会思考,逼你动脑筋,想办法。自然界中最软的矿物是石墨,但它在几万个大气压的高压条件下,会变成硬度最强的金刚石。人也是一样。人的能量和潜力是非常之大的,常常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就要拼命地奋斗;使蕴藏着的潜力和能量释放出来。"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也不是所有经历了艰苦的人都可以有所作为,艰苦也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如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手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每个有志青年,都应正确对待逆境,把逆境作为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学会在逆境中争生存,求发展,得磨炼。
2.要正确对待顺境
顺境对人生有重要作用。在顺境中,人的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能够较好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人大展宏图的宝贵时光。但是,它毕竟只是一个外因。如果一个人身处顺境,放弃了主观努力,不思进取,碌碌无为,那么,他就不会有所成就,还很可能把自己由顺境推向逆境。因此,身处顺境中的青年朋友,应该正确认识顺境,充分加以利用,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坐失良机。
3.争做掌握命运的强者
命运可分为幸运和厄运两大类。幸运就是人生道路上给人带来幸福的命运。厄运就是人生道路上不利于人们的前途,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的命运。一般说来,面对命运有四种态度。一是认为,"命运神秘莫测,一切命中注定",信奉"人生由命不由人"。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如果这样对待命运,他就一事无成。二是身临厄运,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是一些人在人生的探索中,没有找到正确的精神支柱,当然容易被厄运所吓倒。三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它使我们屈服"。这些人都懂得幸运和厄运互相转化的道理,能够成为命运的主人。四是身临幸运,自我陶醉,忘乎所以,消极无为,虚度时光。结果必然把自己推向厄运。
厄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从反面给人以巨大的力量。要战胜厄运,争做掌握命运的强者。首先,就要象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学习,"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届服",与险恶的厄运作顽强的斗争。其次,就要"有志"。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毫不动摇,朝着既定的目标勇敢向前。我国有"大器晚成"的成语,说的是有些人到晚年才有所成就。"晚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少人是由于一生命运坎坷,厄运接连不断所导致的。而他们之所以能最终获得成功,正是用恒"志"战胜一切挫折的结果。
命运与前途有重要联系。每个人在人生征途中,只要能成功地扼住命运的咽喉,有志气,用笑脸迎接命运的挑战,战而胜之,都是有光明前途的。
四、正确对待公与私
"为公"还是"为私",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检验人们的人生观正确与否的根本尺度。
(一)公与私及其辩证关系
公与私的含义有三个方面。从所有制意义上讲,"公"是公共所有,"私"是私人所有,如公有财产,私有财产。从物质利益方面说,"公"是指公共的物质利益"私"是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从伦理道德的意义上说,一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谓之"公",相反,一切以个人利益为重,把个人利益看得至高无上,谓之私。
公与私是对立的统一体,二者既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第一,公与私是互相对立的。
首先,二者的性质不同,不能互相混淆,互相取代。如从所有制意义上说,全民和集体所有制是公共所有,个体所有制是私人所有。从物质利益的意义上说,国家和集体利益是"公",劳动者的个人利益是"私"。从伦理道德的意义上说,一心为公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行为是"公",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行为是"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