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时间知识篇》(上)
22934400000015

第15章 人类历史的时间表——历法没有历法的时代(10)

傣历的月序约比汉族农历早3个月。傣历正月约相当于农历的十月,傣历六月相当于农历的三月。新年第一天原来是从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白羊宫的时候开始的,现在它实际上相当于汉族农历的清明与谷雨之间。傣族人民在每年过了泼水节之后就开始了春耕大忙季节,可见傣历年的安排与傣族人民农业生产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傣历的纪年法也有两套,一套是和汉族农历相同的干支纪年法,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配合起来,60年一循环。1981年汉族农历是辛酉年,傣历过了泼水节之后也是辛酉年。此外,干支纪日也是相同的。现在已有材料证明,汉族的干支早在汉代就开始传人傣族地区了。

另一套纪年法同现行公历相似,即以公元638年为傣历纪元开始的1年,即傣历零年,公元1981年就是傣历1343年。这种纪年法在东南亚几个近邻国家中也广泛使用。我国傣族地区使用这种纪年法见于傣文文献的最早时间是傣历542年,即公元1180年。

根据傣族地区的气候特点,傣历将1年分为3季,从正月望日到五月望日是冷季,相当于汉族农历的十月半到次年二月半;五月望到九丹望是热季,相当于汉历二月半到六月半;九月望到次年正月望是雨季,相当于汉历六月半到十月半。

傣历的月虽然同汉族农历接近,但日子的称呼不同。前半月称“月出”,后半月称“月下”;前半月从月出一日起到十四日,下一天称为望,傣语叫“登柄”,后半月从月下一日起到十三日(小月)或十四日(大月),最末一天称晦日,傣语叫“登达普”。同时,傣历中还有一周7日的纪日法,以日、月、火、水、木、金、土来称呼。

傣历除了安排年、月、日之外,还有日月食推算、行星位置推算等天文知识。安排年、月、日的书籍有《苏定》、《苏力牙》、《西坦》及《历法星卜要略》等数种,还有推算交食的专门著作。看来,傣历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既吸收了不少汉族和近邻国家有关民族的文化成果,也带有本民族的显著特色。

藏历

藏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天文历法知识,并且在汉代就同汉族的历法有了交流。唐太宗时,文成公主进藏,更促进了汉藏两族的文化融合,藏历也在这种条件下完善起来。

到过西藏拉萨的人都知道,西藏地区每年出版发行藏历历书,它的编算机构是同医院合在一起的,称做“门孜康”,译成汉语即“医算局”。这种情况是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藏历是藏族人民使用的传统历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也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财富。

接触到藏历历书的人一定为它奇怪的名字所吸收,例如1980年为阳金猴年,1981年为阴金鸡年,这是怎么排的呢?原来,藏历还在9世纪初就采用干支纪年法,但是以阴阳五行代替十天干,以二十属相代替十二地支,也是60年一循环。十二属相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五行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各分为阴阳,第一年为阳,第二年为阴,阳木为甲,阴木为乙,阳火为丙,阴火为丁,余类推。60年的头一年以公元1027年藏历阴火兔年起算,如1981年,就是第16个60年的第55年。此外,藏历还有以12年为一小循环的简略计年法,即单用十二属相来计算。

藏历是阴阳合历,1年分12个月,月有大建与小建,大建30天,小建29天,以正月为岁首,这同汉历相似。由于藏历设置闰月与汉历不同,因此在月序上藏汉两历常有1月之差。

藏历重望不重朔,望日一定是十五日,初一却不一定是合朔的日子,因此,藏历与汉族农历每月日序有时也相差一天。

藏汉两个民族的亲密关系源远流长,在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两个民族的文化接触和交流更为频繁。中原地区的汉族历法也随之流传到藏族地区,促进了藏历的发展与完善。现在保存的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藏文很多,约有500多种,其中100多种是译自汉文或利用汉文著作改写的。

藏历中也有其他天文学内容,如推算日月食,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等,甚至还有西藏地区的中长期天气预报。藏族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成果,善于学习并不断求得文化进步的民族,他们的天文历法知识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

回历我国回族人民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人民都曾使用过回历。回历又叫“回回历”或“希吉来历”,相传是伊斯兰教教祖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创制的,至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13世纪中叶,阿拉伯天文历法流传到中国,忽必烈曾颁发过回回历,并设回回司天监和回回历天台。到了明洪武元年(1368年),还在南京设立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3年后才改司天监为钦天监,设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在清初的10多年中,回回历科一直保留在钦天监中。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回回历在我国有相当影响。

回历分为“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年法。“太阴年”一般用在宗教仪式上,“太阳年”用在农业生产上。

回历的太阴年法以月亮盈亏1次为1月,称“动的月”,12个月为一年。月亮圆缺1周是2953仍,昭天,合29天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年全年是39天8小时48分336秒。太阴年的月份大小相间:1、3、5等单数月份是大尽,30天;2、4、6等双数月份是小尽,29天,周年共354天。太阴年数以30年为一周,每周有19个平年,每年有39天,有11个闰年,355天。闰年增加1天于12月之末,平均计算每年39天8小时48分,每月29天12小时44分。

回历的太阳年法以春分为岁首,依太阳行十二宫一周为12个月,称“不动的月”。

历128年置闰31次,逢闰的年增置一日于双鱼宫(十二月)之末,为366天。回历这种置闰方法是相当精确的,它须积8万年才差1天。在这一点上,它比通行世界的儒略历或格里历还要精确。

回历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沿用已久。伊斯兰教的两个主要节日都是用回历计算的,一个是开斋节,一般定在十月初一;一个是宰牲节,一般定在十二月初一。这两个节日也是世界上所有穆斯林的共同节日。解放以来,为了照顾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的习惯,我国政府也规定节日放假一天。

几种少数民族自然历

在人类一切活动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许多少数民族的历法也反映了这个特点。鄂伦春族人世居山林地带,过去以游牧狩猎为生。由于野兽的生活规律与季节变化有关,他们根据一些野兽的生活规律来划分季节,如鹿胎期(2~3月),相当于当地的春天;红围期,又称鹿茸期(5~6月),相当于当地的夏天;鹿交尾期(7~8月),相当于当地的秋天;鹿打细毛期(9~来年1月),相当于当地的冬天。

云南边疆的傈僳族,解放前保留有另一种自然历:把1年分成10个季节月,即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熄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狩猎月(十二月)、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等。佤族也有类似的季节月,其名称也很相似,即建寨月、盖房月、播种月、发芽月、催忙月、大忙月、吐穗月、空碓月、祭谷月、收谷月等。这种季节月的划分是这些自然历法的特点。

少数民族口头流传的历法知识

还有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天文历法知识只能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

最初就有纪日方法。独龙族曾经以结绳来纪日,在一根绳子上,过一天打一结,数多少结就知道过了多少天。鄂伦春族以30天为1月,他们在一根皮条上穿30个兽骨,过一天拨下一个骨板,以此来计算日子。苗族有些地区以石块记日、月,往一个竹筒里放石子,每天放一枚,每月圆一次放一枚大石子,表示过了1月。开筒数石,便可以知道过了多少天或几个月。佤族的纪日法稍有些进步,它有9或10的名称,9或10日一循环,3个循环为1个月,这种方法同汉族古代的1月分3旬可能有些联系。

四川、云南的彝族人民把一年分为四季:春月、夏月、秋月、冬月,每季又有三个月,世世相传,一直保留到今天。还有一些口头流传的歌谣、谚语、故事传说中也都包含一些天文历法知识。根据民间传说加工整理而成的《西南彝志卜书,共26卷,第1卷和第4卷都有天文历法的内容。

还有许多民族有他们本民族特色的各种历法知识。水族、白族、赫哲族、黎族、拉祜族、哈尼族、瑶族、壮族以及云南的基诺人,他们的历法知识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由于各个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文化科学水平不同,历法知识的深浅程度也不同。这些各有特点的历法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天文历法发展史的一幅活的蓝图。

历法的改革

在了解了阳历和农历的基本特性之后,来介绍一下它们的主要优缺点和改革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公历和农历的比较

公历就是阳历,阳历的优点有:

第一,阳历一年的长度大致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等,所以阳历年就是寒来暑往的变化周期,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总在7月,最冷的月份总在1月。

第二,闰年推算简易,而且闰年只在2月增加一日(为29日)即可。

第三,阳历每年固定为12个月,每个历月的日数固定,容易记忆。

第四,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基本上有固定的日期,容易记亿,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第五,目前多数国家都使用阳历,便于交流和往来。

农历的优点有:

第一,农历的历月长度大致等于朔望月的长度,月初必朔,月中必望,日期和月相有固定的对应关系,知道了日期,就知道了月相。反之,根据月相亦可估计日期。

第二,潮水涨落在农历有固定的日期(初一、十五大潮;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小潮),这对安排渔业生产和防汛大有好处。

第三,运用农历便于计算沿海港口的潮汐,例如我国古代有“八分算潮法”。

农历的最大缺点在于历年长度和回归年有11天左右的差数,因此需要隔几年有1闰月,使得平年和闰年有1个月的差额,使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和农历的日期没有固定关系,不便记忆,不利使用。

阳历与农历相比,显然有很大的优越性,但阳历仍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

第一,1年12个月的日数有28、29、30和31日4种,大小月的排列不规则。

第二,1年四季的长度参差不齐,有90、91和92天3种。

第三,日期和星期没有固定关系,各种节日、假日与星期也没有固定关系。

由于阳历仍然存在这么多缺点,所以还有改革的必要。

公历的改革

为了改革历法,在英国伦敦曾经召开过国际改历会议,自那以后人们设想了许多改历方案,其中有两种最为引人注目。

第一,“十三月世界历”。这种历把1年分为13个月,每月包含4个星期、28天,全年52个星期,合计30天。另有1天不编号码,附在年末作为国际休息日,闰年时再在6月末尾附加1日。

“十三月世界历?克服了现行公历中的第一、第三两条缺点,便于记忆、利于使用。但这种历也有缺点,最突出的是,闰日和年终国际休息日不计在1年的天数之内,这给历史学带来了记载和考察上的麻烦。

第二,“四季历法”。它将1年按春、夏、秋、冬分为四季,每个季节3个月,第1个月31天,第二、三两个月都是30天,合计91天,13个星期。全年52个星期,39天。平年在年终附加一日作为国际休息日,逢闰年再在6月末附加一日。

公历中的3大缺点在四季历中都不复存在了,所以“四季历”是最佳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未实行。

中国的历法改革

与公历的改革完全不同,中国的历法改革复杂而困难得多,从历的本身来看,因为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历,即不但要研究月亮的运动规律,而且要研究太阳的运动规律,同时还要考虑两者的关系,使之能得到恰当的调节。同时考虑这么多因素,比起只关心太阳的运动来显然要经历更大的艰难曲折。因此,从先秦时期起到清末止,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的历法曾经历过多次的改革。据统计,先后提出过的历法共有近百种,大部分是实际行用过的。

谈过,历的基本要素是年、月、日三者的长度。对于农历来讲,年的长度取回归年长度3652422;月的长度取朔望月的长度2953隔日。显然,年、月、日三者的关系是不可通约的。因此,无论怎样好的历法都只能是近似地反映了三者的关系。这样从根本上来看,某种历法其行用的年代越长,它和实际天象的偏差就会越明显。等到这种偏差积累到足以影响按节气安排农业生产时,这种历法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也就是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我国历法多次改革,其首要原因就在于此。例如,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使用到东汉初年时已经一百多年了。人们发现,日月合朔常在历书上所载的朔日之前,月食发生日期也比预先推算的要早一日。这结果引起了后汉初年改历工。作的进行,从而导致一个新历——《四分历》的诞生。除此而外,引起改历频繁的另一因素是封建帝王的反动正统观念。在古代,颁布历法一直是帝王的特有的权力。朝代变了,也必须改颁新历法,即所谓“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改正朔”,即是指颁新历。这里实际上是借“天意”愚弄被统治的人民。这样一来,每当改朝换代以后,历史上就可能出现改历的事件。例如,魏朝的《景初历》到了西晋时改名为《泰始历》,以后又改为宋时的《永初历》。历名虽三易,历却是一个。其实,这不过是皇帝老官儿玩弄的“改正朔”的把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