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2293100000013

第13章 为什么那些无功也无过的人地位最稳固(2)

这里刘备可谓给足了诸葛亮面子,心甘情愿做配角且毫无怨言,诸葛“村夫”过足了“主角瘾”。可刘备更是个聪明人,他做了一回配角,却赢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可谓赚大了。生意场上也是如此,人们都希望被尊重,特别是一些已经有了较高社会地位、有所建树的能人学者,往往都有一丝清高和些许傲气。与他们交往时,就须礼让三分,让对方当一回“主角”,一旦你的诚心感动了他们,他们会加倍地信赖你,以各种形式来回报你的知遇之恩。死心塌地地创业同伙,做事专注的得力助手都是这样来的。

如何把主角让给对方且“让”得不露痕迹呢?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主动为你的“上帝”服务一个关键人物,可能就是改变你命运的“上帝”。当你遇到了自己的“上帝”,一定要抱着主动为之服务的心态,了解“上帝”的爱好、习惯、性格等等,这是最基本的步骤。在此基础上,为其量身打造一部主角的情节,对方很快就能入戏,你的“生意之戏”将进行的有声有色。

2.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如果你想把生意做成,尤其是一单大生意,你就得时刻保持着低姿态,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这样对方就会感到备受尊崇,心理上会有一种极大的满足。其实,你的低姿态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世界上第一流的企业家都是大智若愚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这条规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因此,要想把事办成,把生意做好,你不妨常以低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别人有了安全感,你才有安全感。

3.莫让他人丢面子英格丽·褒曼因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而获得最佳女配角奖,但是在她领奖的时候,她却一再地称赞与她争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的获奖者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她十分真诚地对弗沦汀娜·克蒂斯说:

“原谅我,弗沦汀娜,我本来没有打算获奖的。”

褒曼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她并没有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辉煌成绩,而是对差点抢走自己奖杯的对手推崇备至,这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也显示了自己豁达的胸襟。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用严厉的态度对待小人并不难,难的是内心并不憎恶他们;恭敬品德高尚的君子不难,难的是做到真正有礼。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信奉“对事不对人”这一处世原则。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客观地分析问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针对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某个人。参加工作以后,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纠纷和矛盾,我都会想起这一处世法,作为自己处理事务的准则。

关于这种处世法,台湾作家柏杨曾以一个故事解释得淋漓尽致--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向一个乞丐施舍。朋友告诉他,该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他品格之坏,在整个莫斯科都非常有名!托尔斯泰回答:

“我不是施舍给他这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在法国有人说过类似的话,具体是“虽然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却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确实如此,我们可以不同意一个人做事的方式,但是对这个人我们要保持尊重,因为他在人格上拥有天赋的人权和平等!

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官员因手下一名小吏的工作犯了低级错误而严加批评,把他教训得狗血喷头、眼冒金星。但在回府的路上遇到他,官员又亲切地对他礼貌相待,真诚地关心他的生活所需。

小吏惭愧道:

“我这么不称职,大人为何还如此礼待我?”官员笑说:“你的错在衙门之内,与衙门之外有何相干?”小吏听了很受感动。

这就是对事不对人的处世原则。对事不对人,无论事情做成什么样,这个做事的人在人格上跟自己是平等的。上班的时候有失误,不代表他下班之后可以继续被训斥。随着时间的流逝,错误可以更改,而原本不犯错的人也许会出错。正所谓,坏人可以变成好人,好人也能变成坏人。

人有贵贱之分,对坏人、弱者或自己不需要的人,许多人骨子里就带着轻蔑的态度,缺乏基本的尊重。可一旦见到强者、富人、名人,立刻就表现得十分殷勤,以崇拜者的姿态仰视对方,不拿自己的人格当回事,让受者不屑,观者不耻。这就是不懂做人做事之道的表现,这样的人处世是相当轻率的。

一个人,今天是小偷,明天换个新环境,可能就会成长为勤劳能干的好人。而一个曾经勤政为民的好官,经受的诱惑多了,也有可能自甘堕落,变成与国为敌的腐败分子。所以,我们要用辩证思维来看待人和事--你可以指正评论别人做的错事,但绝不可看轻他的人格,不要把人一棍子打个半死。

为人处世,最困难的就是做到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不对人性进行扭曲、伤害,不对人做道德说教、评判,不对人的素质妄下推论、结论。只针对一个人做过的错事进行批评和指责,不是由于讨厌其本人,就把他做的所有事都批得一无是处。反过来看,对那些春风得意的成功人士,我们充满羡慕之情。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结,但如果过了头,就成了谄媚,把自己放在一个卑微的位置。这当然不是聪明人应采取的态度。要知道,一个人贬低自己,不仅得不到对方的尊重,而且遭受世人的耻笑--瞧,这人是个马屁精!这就是不对具体的事,只见人就先臣服的不客观心态。谁能瞧得起一个总是点头哈腰的人呢?你自己选择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俯视你!

为人处世的大忌--固执偏激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很多老人一张口,你会看见舌头还在,但牙齿已经掉光了,刚硬的东西终究无法战胜柔弱。我们还经常看见门被虫蛀了,但门轴的地方却完好无损。由此可见,偏激固执远远比不上圆融灵活。

记得在中学时候,教我们数学课的李老师,为人嫉“恶”如仇,原则坚定,最看不惯打架、偷懒和早恋的学生。纠正这些不良习惯,当然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他因为过于坚持原则,任教之后不到一周,就闹出了人命。

一个早恋的女生,和男同学在楼道偷偷接了一个吻,被他发现了。

一时火大的他想都没想,就让这名女生罚站两节课,还把她的“丑事”

当众讲给全班学生听,警告大家要引以为戒。这下可好,犯错的女生性格刚烈,忍受不了这种屈辱,直接从五楼跳了下去。

李老师就犯了走极端的毛病--这正是为人处世的大忌!操守严明是好事,但如果执行的时候过于激烈,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变,就必然会造成致命错误。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李老师当时不声不张,下午放学后再单独跟这位女生谈谈心,用聊天的方式了解她的性格与真实想法,然后对症下药,给出合适的建议,效果自然就会好得多。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如果固守一种模式,一味偏激地为人做事,固执到底,就必然会走进偏激的死胡同。

这样的人往往抱着教条原则不肯放手,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还自认为完全是为了别人好。其实,他已经犯了为人处世的大忌!他们不管活了多大年龄,都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笨蛋。

有句话说:

“呼唤什么缺什么。”咱们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也正因如此,现在国家又提倡和谐社会,其核心意思就是中庸,让人们不要偏激和走极端。圣人着书立传,言传身教,大力推崇中庸之道,我揣摩有可能就是感觉到这种走极端的危害,以圣人的慧眼洞察到如此下去,将祸及后人,才下决心矫枉过正,但很遗憾,世世代代的华夏子民,一面在学习着圣人的教诲,一面却不知其真谛,继续在做着走极端的事情。

中国还有句成语叫做非此即彼,大意是说一个人在做选择时,要么这样,要么那样;而“这样”和“那样”之间的关系就是“是”与“否”的关系,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绝对的对立。事实上,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如此绝对,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一种中庸处理的方法。

美国着名的埃菲尔建筑公司在承建某山区一条铁道的过程中,就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当工程进行到将近一半的时候,却在铁道的断头处发现了十几棵树,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进度。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用电锯把这十几棵大树彻底地砍伐掉,给铁道让道儿。但如果这样的话,树上的鸟儿就将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显然,这有悖于公司的一贯提倡的“环保、博爱”

的宗旨。二是,绕开这十几棵大树,重新选择区域修建铁道。如果这样,既可以与公司的宗旨相吻合,又可以提高公司的信誉,在业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只是这样一来,公司则会在工程预算款的基础上要多出很大的一笔额外开支。

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后来,副董事长约翰在董事长联系不上的情况下作出决定:为了维护公司的形象,宁愿花费巨额开支,也要保护鸟儿的家园,绕道选择区域重新修建铁道。正当大家准备执行他的决定之时,董事长劳斯顿从国外回来了。劳斯顿在听取了董事会的情况汇报后,毅然推翻了约翰的第二套方案。当然,劳斯顿也没有选择第一套方案。而是让工程队将这些大树连根拔起,一棵又一棵地平移到距离隧道十英里的地方,并把它们培植起来继续生长。平移走这些树,一方面可以让公司的铁道工程继续进行下去,从而避免一笔巨额的额外开支,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小鸟继续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同时,还保持了公司的经营宗旨,维护了公司的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么“这样”或要么“那样”的选择,令我们头痛不已,这时候,我们试着想一想劳斯顿的这个小故事,辩证地处理一下“棘手”的两难选择,是不是会好一点呢?只有你开动脑筋,总能从这些看似只有走极端的情况下,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总是带着“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有罪”的偏激去做人,必然遭受众人排斥。对我们来说,坚持某种为人处世的标准固然是对的,但如果变成一种偏激和固执,用教条似方法地去执行,就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许多事情都要视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合理的方式去执行。

《菜根谭》说:

“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意思就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就像炽热的烈火,仿佛跟他接触就会被烧毁;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就像寒冷的冰块一样冷酷,仿佛碰到他都会被无情地伤害;一个固执呆板的人,就像静止的死水和腐朽的枯木,毫无一线生机。这些人都难以建立功业,造福于人。

“中庸”这个词,阐释的就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既让我们讲原则,又必须做到不偏不倚,居于中正。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太过分。另外,我们在处世中还必须懂得灵活变通,不能太依着自己的性子,而是要考虑实际情况,做事合情合理,做人适可而止。

祸起多心--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多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什么琐事可牵挂;最大的灾祸莫过于疑神疑鬼。只有琐事缠身的人才知道少一事的好处;只有平心静气的人才明白多心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有个乡下绅士来到城里看牙医。医生说要打麻药,那位绅士马上掏出他的钱包。牙医说:

“先生,现在不用付钱。”绅士回答:

“哦,我只是想确定一下被麻醉前还有多少钱。”

这位绅士就犯了疑心过重的毛病。当然,在险恶的社会上行走,保留警惕性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过度就成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

“后来变成我们常说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陆象先经常对人说:

“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的事,只是庸人自找烦恼,把事情越弄越复杂。处理问题只要能弄清是非,正本清源,事情自然就简单了。”人生中的不幸和祸端,大都因多心而起。如果一个人凡事多心,就会“疑心生暗鬼”,本来很正常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

记得曾在某报读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自卑的丈夫,因怀疑漂亮的妻子有外遇,整天心神不宁,上班的时候瞎琢磨:她都去哪了?做了什么?然后回到家就开始像审问罪犯似的,对妻子这一天的行踪刨根问底。妻子当然受不了,就跟他吵架。彼此失去了信任,关系越来越疏远,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后来妻子无法忍受,郑重提出离婚。这时候丈夫的疑心一下变成了“现实”,觉得妻子果然背叛了自己,一定是想跟外面的小白脸远走高飞,现在想一脚把自己给踹了。由疑生恨,由恨生怒,于是当天晚上就对妻子实施暴力谋杀。等他戴上镣铐,读到妻子写下的日记后才明白,原来妻子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兼职,为经营这个家一直奔波劳碌。

自卑的丈夫这才醒悟:原来错的那个人是自己!因为自己的疑神疑鬼,彻底毁掉了美满幸福的家庭。

由于多心和疑神疑鬼,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被搞得越来越复杂。

就好像一根简单的毛线,被我们绕来绕去,结果绕成了解不开的乱线团!烦恼和灾祸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一开始我们就保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去处理,很多麻烦和悲剧就能避免。

古语曾说:

“相由心生,相由心灭。”如果你看谁都不像好人,结果一定会成为众人眼中的“恶人”。你对别人有猜忌,怀疑这儿,猜测那儿,别人发现你的这种心理之后,第一,会主动疏远你;第二,有好处也不念着你。你看,猜忌之心轻易就让你变成孤家寡人了!

一个人如果陷入多心的境地,就会变成不可救药的“庸人”。这个时候,心里想的多了,迷惑自然就会多。一旦理智失控,就会为自己惹来是非和灾祸。友情、爱情、亲情,都会让他搞得鸡犬不宁,生活充满了痛苦。这样的人生不是我们想要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因为多心,或许就会演化出你根本预想不到的局面。但事后回想,就会发觉责任其实全在自己,还不如避开起初的那一事呢!可是,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就免不了因多心而招祸。

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这种心态呢?郑板桥有四个字的条幅广为流行:

“难得糊涂。”这四个字不失为一剂良药。生活中,我们不妨多琢磨、多体悟这几个字。何时糊涂,何时又聪明?怎样才不多心,如何才能少事为福?这就需要我们谨守自家田,莫管他家事,尤其是别人的私事不要瞎掺和。除非对方在做违法之事,否则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自己解决为好。

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非让我们不干事,而是让我们不操无谓的闲外心,干好自己的分内事。也就是说,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将最复杂的事情处理好,而不是因自己的多心多事,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一团糟。

诚信是最好的“还魂药”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