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能力
新生儿在刚刚出生没多久后,便具有了许多先天的运动本领。比如爬行反射。如果你让新生儿趴在床上,用手抵住他的两脚,他就可以趁势向前爬行。等孩子再大一点点,如果你扶着他,使他直立在床上,他就会一步一步向前走,就像散步一样。所以,在婴儿时期应该让孩子多做一些爬行,模仿行走等动作。
惊跳反射的能力
如果,被突如其来的噪声,或者被猛烈地放到床上刺激,新生儿会立即把双臂伸直,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这样做可以保证他们不会受伤。
游泳反射
在水下分娩的婴儿,可以在水中游来游去而不呛水。因为婴儿在母体的时候,环境更接近在水中的环境,所以,多给婴儿安排游泳的时间对婴儿来说也是一种安抚情绪的好办法。
牵拉反射
如果你把你的食指放在新生儿的掌心中,你会立即感到手指被婴儿紧紧的抓住,作为父母,你可以将此时的婴儿提升在空中停留几秒钟,就像人类的祖先在森林中悬吊在树枝上一样,孩子一般都会喜欢这样的游戏。
有人把新生儿能力的发现看做是20世纪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的确如此,婴儿虽然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意图,还需要人照顾,但是藏在他们身体里的能力其实早就存在着,而作为父母,要做的便是不要去破坏这些能力,懂得如何去更好的发展它们。
手指锻炼可以提高婴儿智力
手是大脑的“老师”,对于婴儿来说,经常锻炼他的手指的活动能力,可以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从而促进智能的提高。
婴儿喜欢玩手,喜欢乱抓东西,或者拽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放,这时候父母不要阻止他们的这种举动。因为玩手不仅仅只是婴儿自己取乐的一种方式,还是婴儿智力发展的一个过程。
曾经有一位着名的学者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对于处在婴儿时期的孩子,如果你想让他的智力更加的开阔、头脑更加的聪明,那你就应该经常锻炼他的手指的活动能力,因为手指的活动会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这样就能促使全部智能的提高。”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个提议。当一个人的双手进行特别精细的动作时,就能够激发脑细胞群的活力,从而使得动作和思维的活动能保持联系并相互对应。
为什么手会跟人的大脑有所联系呢?
那是因为,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在大脑皮层中有着相应的对应区域,而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又占据了较为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神经中枢都是由神经细胞群组成。因此,手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积极地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
所以说,手是大脑的“老师”。那么,对于刚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要怎么活动双手呢?
简单的来说,父母可以在孩子睡醒后安排一段活动时间,在这个期间内给孩子递一些色彩鲜艳的,方便抓握的玩具,让婴儿来练习抓的动作。在这个动作中,自然会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
手指活动真能促进孩子大脑的发展吗?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托儿所里未满周岁的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有意识地让婴儿进行抓、拿等训练,另一组任其自然发展。结果无论是反应能力还是理解能力,前一组都远远的高于第二组。
所以,不要忽视婴儿手指的锻炼时期,要鼓励婴儿的手指运动以提高婴儿的智力。
训练孩子的手脚,等于给孩子做“大脑体操”。而0~9个月是训练婴儿手的技能的最关键期,它对于开发婴儿的智力十分重要。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不同阶段婴儿的手部游戏。
第一步:
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他们都有吸吮小手的兴趣,他们甚至将整个小手放进口中吮吸,津津有味,感到极大满足,有时拉都拉不出来,这时候不要阻止他们,这是他们在这个时期的一种特定的心理需求。当婴儿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还会将你放在他手中的东西送进口中。
这个时候,父母不要生硬的去阻止,当婴儿把小手伸出来时,你要多抚摸它,把手指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练习抓握,这时他的手往往会紧紧的握住你的手指。
第二步:
当婴儿3个月的时候,就会看自己的小手,而且看得很认真,并会用小手抚摸他所接触到的小被子、小衣服、小床的边缘。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把玩具放在婴儿手里让他练习抓的能力。要让他摸妈妈的脸,摸各种不同性质的物品,发展婴儿的触觉。
第三步:
当婴儿4个月的时候,他会把手主动的伸向奶瓶,并扶在奶瓶上,也会将手放在小桌边上做弹琴动作,手指已经很灵活了,但还抓不住玩具。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把东西放在婴儿的手旁,或碰他的手,引诱他,让他自己来抓。
第四步:
婴儿在5个月的时候就能够自己伸手抓住东西了。
这个时候可以让婴儿抓住玩具并连自己的手一起摇动。
第五步:
当婴儿6个月的时候,已经可以坐着了,甚至可以有意识地用一个玩具敲打另一个玩具。
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婴儿去抓放在面前的玩具,玩具可以放的高一点,这样可以吸引他把手举高。或者把玩具放在婴儿身边吸引他去翻身,或者把玩具放在他的前面吸引他去爬行。
第六步:
当婴儿9个月的时候,他已经会同时屈伸五个手指,可以有目的地玩玩具,这时候拇指和食指已经可以灵活的抓住玩具了,等到到10个月时,他还能够准确有目的地松手,手已经成为婴儿认识世界的工具。
这个时候,可以给婴儿安排一些捡玩具和扔玩具的活动。
手是婴儿认识世界,发展触觉的重要器官。科学研究表明,活动手指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婴儿大脑的活力。活动手指对人类智力的开发尤其对婴儿的智力开发十分重要。因此,父母应当抓住婴儿最初的9个月,锻炼他的手指活动能力,从而促进其大脑的发展。
让孩子“动”起来
让婴儿动起来,不仅能锻炼婴儿的关节、肌肉,还能增大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婴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新的事物,有利于其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育。
0~3岁是培养孩子运动能力的最佳时期。父母可以这样做:
在婴儿情绪很好的时候,父母在他面前经常张口、吐舌或做鬼脸,使婴儿逐渐会模仿父母的面部动作或微笑。婴儿趴着时,大人可以用色彩鲜艳并可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婴儿的头前部摇响,这时,婴儿会用前臂和手肘支撑起头部和上半身的体重,而使胸部抬起,脸正视前方。可以间断的进行这种训练,开始一次只练半分钟,逐渐延长,一日一次即可。
与此同时,也可以帮助婴儿做一些动作,比如婴儿躺着时,大人可以用两手分别握住婴儿的两个脚腕,帮助婴儿伸直两条腿,然后将婴儿两腿同时屈曲,使膝关节尽量靠近腹部,连续重复3次。当婴儿仰卧时,大人可以握住小婴儿的手腕,大拇指放在婴儿手心里,让婴儿握住,并将婴儿两臂左右分开,手心向上,然后两臂在胸前交叉,最后还原到开始姿势,连做3次。
除此之外,有目的地训练婴儿翻身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婴儿清醒的时候,大人可以把婴儿面朝上放在床上,然后将婴儿的左腿放在右腿上,托住其腰部,逐渐将婴儿推成俯卧姿势。这时候用一个色彩艳丽的小玩具在婴儿的一侧摇动,目的是吸引婴儿俯卧,时间不用太长,随后再将婴儿翻回来,玩具放在婴儿身体另一侧,同样方式帮助婴儿翻过身,把玩具作为奖励,每日数次。
当婴儿俯卧时,大人可以用手抵住婴儿的足底,虽然此时他的头和四肢尚不能离开床面,但婴儿会用全身力量向头上方蹿行。大人也可以将一些彩色的玩具吊在婴儿能碰得着的地方,并使婴儿看到,引导他用手抓。或是在婴儿的脚腕上系一个带响的玩具,或是将发声的玩具系在婴儿的小脚能踢到的小床上,当婴儿一动腿时,发声的玩具便会发出声响,可以诱使婴儿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你可以先拉着婴儿的脚去碰,然后再让婴儿自己练习。当婴儿弄出响声后,一定要给婴儿拥抱或亲吻,以示鼓励。
此外,大人还要经常抚摩婴儿双手,促进抓握反射。将带铃声的小棒放入婴儿的手心,婴儿会马上抓住小棒,父母用手握住婴儿的小手,帮助他坚持握紧的动作。
总之,可以让婴儿“动”起来的各种训练有很多,除了我们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还有如婴儿体操之类的游戏也可引导婴儿动起来。当然,父母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婴儿动起来,相信你的方法也许是最适合你家宝宝的训练方法。
让婴儿动起来,不仅能锻炼婴儿的关节、肌肉,还能增大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婴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新的事物,有利于其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育。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交往是婴儿强烈的心理需求。而游戏是婴幼儿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父母应该细心观察,了解婴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用婴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丰富的游戏情境,从而促进孩子的交往能力。
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学会交往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父母要引导婴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让孩子体验与家人、小伙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与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以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许多孩子不愿意、也不会和小伙伴友好相处,经常是一个人孤单地玩,或看别的小朋友玩。这时父母就应加强在游戏中对婴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游戏是婴幼儿最基本的交往手段,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婴儿交往的过程。在游戏中,婴幼儿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在游戏中,婴幼儿对交往语言的结构会不断进行调整和重组。婴幼儿语言的发展水平与其认知水平和游戏水平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和不平衡。这种矛盾和不平衡就构成了婴儿学习交往语言的内部动力,促使其不断进行尝试和调整。在游戏中,父母不仅要为婴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理解、平等的环境氛围,而且还要用尊重的话语、启发的语言、善解的眼神、和蔼的表情感染婴幼儿,引导婴幼儿,使婴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式,顺利完成游戏任务,进而使婴儿在交往语言建构中更多地受益。婴幼儿只有在自己的世界——游戏中得到满足,在没有强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愿望,才能达到情感、语言发展与交往上的平衡。
语言在婴儿游戏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游戏中婴幼儿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作的语言,自始至终伴随着游戏的进行,而游戏也为婴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
父母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丰富的游戏情境,激发孩子的交往热情。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同伴间的交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玩耍,但是,与同伴的交往不仅是孩子的渴求,同时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因此父母要多为孩子创造与同伴游戏的环境,通常,婴幼儿在参与游戏时,每一个环节都要面临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从分配角色到进入角色直至最后结束游戏,这些都需要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友好合作。父母可在这些环节进行的过程中激发婴幼儿的交往热情。
例如婴幼儿在玩“医院”的游戏,医院里有医生、病人、护士这些角色。刚开始婴幼儿与同伴之间要商量好谁扮演什么角色,继而是进入角色,当病人来看病时,病人:“医生,我肚子痛,你能帮我看看吗?”医生:“是吗?让我看看!”医生拿起听诊器,在病人肚子上听了一下说:“没什么事,吃点药就行了。”病人拿了医生给的药就走了。此时,父母可走过去扮演病人的家属说:“跟奶奶说说你这病医生怎么说?”病人:“医生说吃了药就会好!”父母对病人说:“我看你这病不轻,吃药可能好不了,能问问医生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能让你的病快点好起来吗?”这样可让游戏继续下去,医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提升并巩固社会经验,父母同时还创设了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与情境,激发了婴幼儿的交往热情。
游戏是培养孩子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游戏可以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的影子,培养婴幼儿团结协作、友好交往的能力。因此,父母要根据婴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他的游戏内容。
比如,很多孩子都喜欢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给婴幼儿提供一些餐具、玩具娃娃、让他们自由组合玩耍。小朋友结伴玩“娃娃家”的游戏,他们自己分配角色,一人做爸爸,一人做妈妈,一起玩耍,一起交谈,玩得很投入。在游戏的过程中婴幼儿对材料的需要是永不满足的。如何分配使用也是婴幼儿交往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问题。游戏中婴幼儿的谦让和合作的态度,会使婴幼儿感到集体游戏的趣味性,从而使婴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并逐步产生了交往的兴趣。
除此之外,指导婴幼儿学习正确解决冲突,提高交往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都知道,孩子从两岁开始与小伙伴的交往逐渐增多,而孩子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是去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能帮助婴幼儿培养逐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婴幼儿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交往是婴儿强烈的心理需求。游戏是婴幼儿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父母应细心观察,了解婴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婴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婴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丰富的游戏情境,从而促进婴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其社会经验。
别小看了孩子的好奇心
文森特?鲁基洛曾说过:“好奇心、求知欲和善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引擎。”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从孩子第一次张开眼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会用好奇的目光东张西望,打量着周围多彩的世界;而自从孩子会说话起,他就会问你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此时的孩子有着充足的好奇心和饱满的行动力,积极探索着他所能接触到的世界。
很多孩子长大后,便再也不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了。曾有这样一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调查的内容是有多少孩子对学习感兴趣,结果不免令人担忧:真正感兴趣的并不多,有的甚至还讨厌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功利主义把教育带上这条“知识至上”、“分数至上”的道路。
现在的教育总是在培养孩子的“好胜心”,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就连针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也表现出如此功利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