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本草纲目
22887700000189

第189章 水部(132)

(宋《开宝》)集解:藏器曰∶藤皮着树,从心重重有皮。四月生紫花可爱,长安人亦种之以饰庭池,江东呼为招豆藤。其子作角,角中仁,熬香着酒中,令酒不败。败酒中用之,亦正。其花碎,拭酒醋白腐坏。

气味:甘,微温,有小毒。

主治:作煎如糖服,下水。主水 病(藏器)。

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落雁木

(《海药》)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 曰∶藤萝高丈余,雁过皆缀其中,或云雁衔至代州雁门而生,以此为名。

集解: 曰∶按∶徐表《南州记》云∶落雁木生南海山野中。蔓生,四边如刀削。

代州雁门亦有之,蜀中雅州亦有。

颂曰∶雅州出者,苗作蔓缠绕大木,苗叶形色大都似茶,无花实。彼人四月采苗,入药用。

茎叶气味:甘,平、温,无毒。

主治:风痛伤折,香港脚肿,腹满虚胀。以 木皮同煮汁洗之,立效。又妇人阴疮浮泡,以椿木皮同煮汁洗之(李 )。产后血气痛,并折伤内损诸疾,煮汁服(苏颂)。

附录:折伤木(《唐本草》)恭曰∶生资州山谷。藤绕树木上,叶似莽草叶而光浓。

八月、九月采茎,日干。味甘、咸,平,无毒。主伤折,筋骨疼痛,散血补血,产后血闷,止痛。酒水各半,煮浓汁饮。

每始王木(《唐本草》)恭曰∶生资州。藤绕树木上,叶似萝 叶。二月、八月采茎,阴干。味苦,平,无毒。主伤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以酒水各半,煮浓汁饮之。

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风延母

(《拾遗》)藏器曰∶生南海山野中,他处无有也。蔓绕草木上,细叶。《南都赋》云“风衍蔓延于衡皋”是也。味苦,寒,无毒。主小儿发热发强,惊痫寒热,热淋,利小便,解烦明目,并煮服之。

曰∶主三消五淋,下痰,小儿赤白毒痢,蛇毒瘴溪毒,一切疮肿,并宜煎服。

千里及(《拾遗》)校正:并入《图经》千里光。

集解:藏器曰∶千里及,藤生道旁篱落间,叶细而浓。宣湖间有之。

颂曰∶千里急,生天台山中。春生苗,秋有花。土人采花叶入眼药。又筠州有千里光,生浅山及路旁。叶似菊叶而长,背有毛。枝干圆而青。春生苗,秋有黄花,不结实。采茎叶入眼药,名黄花演。盖一物也。

气味:苦,平,有小毒。颂曰∶苦、甘,寒,无毒。

主治:天下疫气结黄,瘴疟蛊毒,煮汁服,取吐下。亦捣敷蛇犬咬(藏器)。同甘草煮汁饮,退热明目,不入众药(苏颂)。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时珍)。

附方:新一。

烂弦风眼∶千里光草,以笋壳叶包煨熟,捻汁滴入目中。(《经验良方》)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藤黄

(《海药》)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树名海藤。

曰∶按∶郭义恭《广志》云∶出岳、鄂等州诸山崖。树名海藤。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谓之沙黄。就树采者轻妙,谓之腊黄。今人讹为铜黄,铜、藤音谬也。此与石泪采之无异。画家及丹灶家时用之。

时珍曰∶今画家所用藤黄,皆经煎炼成者,舐之麻人。按∶周达观《真腊记》云∶国有画黄,乃树脂。番人以刀斫树枝滴下,次年收之。似与郭氏说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气味:酸、涩,有毒。

主治: 牙蛀齿,点之便落(李 )。

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附录诸藤一十九种

地龙藤(《拾遗》)藏器曰∶生天目山。绕树蟠屈如龙,故名。吴中亦有,而小异。味苦,无毒。主风血羸老,腹内腰脚诸冷,食不调,不作肌肤。浸酒服之。

龙手藤藏器曰∶出安荔浦石上向阳者。叶如龙手。采无时。味甘。温,无毒。主偏风口,手足瘫缓,补虚益阳,去冷气风痹。以醇酒浸,近火令温,空心服之,取微汗。

牛领藤藏器曰∶生岭南高山。形褊如牛领。取之阴干。味甘,温,无毒。主腹内冷,腰膝痛弱,小便白数,阳道乏。煮汁或浸酒服。

牛奶藤藏器曰∶生深山,大如树,牛好食之,其中有粉。味甘,温,无毒。主救荒,令人不饥。其根食之,令人发落。

鬼膊藤藏器曰∶生江南林涧边。叶如梨叶,子如楂子。藤∶味苦,温,无毒。浸酒服,去风血。同叶捣,敷痈肿。

斑珠藤藏器曰∶生山谷中,不凋。子如珠而斑,冬月取之。味甘,温,无毒。浸酒服,主风血羸瘦,妇人诸疾。

息王藤藏器曰∶生岭南山谷。冬月不凋。味苦,温,无毒。主产后腹痛,血露不尽。

浓煮汁服。

万一藤藏器曰∶生岭南。蔓如小豆。一名万吉。主蛇咬,杵末,水和敷之。

曼游藤藏器曰∶生犍为牙门山谷。状如寄生,着大树。叶如柳,春花色紫。蜀人谓之沉花藤。味甘,温,无毒。久服长生延年,去久嗽,治癣。

百丈青藏器曰∶生江南林泽。藤蔓紧硬。叶如薯蓣,对生。味苦,寒,平,无毒。解诸毒物,天行瘴疟疫毒。并煮汁服,亦生捣汁服。其根令人下痢。

温藤藏器曰∶生江南山谷。着树不凋。茎叶∶味甘,温,无毒。浸酒服,主风血积冷蓝藤藏器曰∶生新罗国。根如细辛。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咳嗽。煮汁服。

瓜藤(宋《图经》)颂曰∶生施州。四时有叶无花。采皮无时。味甘,凉,无毒。主诸热毒恶疮。同刺猪苓(洗,去粗皮,焙干)等分。捣罗。用甘草水调贴之。

金棱藤颂曰∶生施州。四时有叶无花。采无时。味辛,温,无毒。主筋骨疼痛。与续筋根、马接脚(同洗,去粗皮,焙干)等分为末。酒服二钱。无所忌。

含春藤颂曰∶生台州。其苗延木,冬夏常青。采叶,治诸风有效。

独用藤颂曰∶生施州。四时有叶无花,叶上有倒刺。采皮无时。味苦、辛,热,无毒。主心气痛。和小赤药头(焙)等分。研末。酒服一钱。

祁婆藤颂曰∶生天台山中。蔓延木上。四时常有。土人采叶,治诸风有效。

野猪尾颂曰∶生施州。藤缠大木,四时有叶无花。味苦、涩,凉,无毒。主心气痛,解热毒。

同白药头等分,焙研为末。每酒服二钱。

石合草颂曰∶生施州。藤缠木上,四时有叶无花。土人采叶。味甘,凉,无毒。主一切恶疮,敛疮口。焙研,温水调贴。

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泽泻

(《本经》上品)释名:水泻(《本经》)、鹄泻(《本经》)、及泻(《别录》)、 (音俞)、芒芋(《本经》)、禹孙。时珍曰∶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孙。余未详。

集解:《别录》曰∶泽泻生汝南池泽。五月采叶,八月采根,九月采实,阴干。弘景∶曰汝南郡属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州、代州者。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此物易朽蠹,常须密藏之。丛生浅水中,叶狭而长。恭曰∶今汝南不复采,惟以泾州、华州者为善。颂曰∶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汉中者为佳。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秋末采根曝干。

根修治: 曰∶不计多少,细锉,酒浸一宿,取出曝干,任用。

气味:甘,寒,无毒。《别录》曰∶咸。权曰∶苦。元素曰∶甘,平。沉而降,阴也。

杲曰∶甘、咸,寒,降,阴也。

好古曰∶阴中微阳。入足太阳、少阴经。

扁鹊曰∶多服,病患眼。

之才曰∶畏海蛤、文蛤。

主治:风寒湿痹,乳难,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本经》)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别录》)。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甄权)。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尿血,主难产,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大明)。入肾经,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肿胀,渗泄止渴(元素)。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李杲)。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香港脚(时珍)。

发明:颂曰∶《素问》治酒风身热汗出,用泽泻、术;《深师方》治支饮,亦用泽泻、术,但煮法小别尔。张仲景治杂病,心下有支饮苦冒,有泽泻汤,治伤寒有大小泽泻汤、五苓散辈,皆用泽泻,行利停水,为最要药。元素曰∶泽泻乃除湿之圣药,入肾经,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宗 曰∶泽泻之功,长于行水。张仲景治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长于行水。本草引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诚为行去其水也。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多不敢用之。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

好古曰∶《本经》云久服明目,扁鹊云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泻伏水故也。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昏目。

王履曰∶寇宗 之说,王好古韪之。窃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余药佐之,非止补血,兼补气也,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地黄、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附子、官桂乃右肾命门之药,皆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则八味丸之用此,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已。虽能泻肾,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则亦不能泻矣。

时珍曰∶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也!正误:弘景曰∶《仙经》服食断谷皆用之。亦云身轻,能步行水上。

颂曰∶仙方亦单服泽泻一物,捣筛取末,水调,日分服六两,百日体轻而健行。

时珍曰∶神农书列泽泻于上品,复云久服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典术》云∶泽泻久服,令人身轻,日行五百里,走水上。一名泽芝。陶、苏皆以为信然。愚窃疑之。泽泻行水泻肾,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谬可知。

附方:旧三,新四。

酒风汗出∶方见麋衔下。

水湿肿胀∶白术、泽泻各一两,为末,或为丸。每服三钱,茯苓汤下。(《保命集》)冒暑霍乱,小便不利,头运引饮。三白散∶用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温服。(《局方》)支饮苦冒∶仲景泽泻汤∶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水二升,煮一升,分二服。《深师方》∶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一升,又以水一升,煮泽泻取五合,合此二汁分再服。病甚欲眩者,服之必瘥。

肾脏风疮∶泽泻,皂荚(水煮烂),焙研,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经验方》)疟后怪症,口鼻中气出,盘旋不散,凝如黑盖色,过十日渐至肩胸,与肉相连,坚胜金石叶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久服轻身(《别录》)。壮水脏,通血脉(大明)。

实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风痹消渴,益肾气,强阴,补不足,除邪湿。久服面生光,令人无子(《别录发明:时珍曰∶《别录》言泽泻叶及实,强阴气,久服令人无子;而《日华子》言泽泻催生,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似有不同。既云强阴,何以令人无子?既能催生,何以令人有子?盖泽泻同补药,能逐下焦湿热邪垢,邪气既去,阴强海净,谓之有子可也;若久服则肾气大泄,血海反寒,谓之无子可也。所以读书不可执一。

附录:酸恶 《别录》有名未用曰∶主恶疮,去白虫。生水旁,状如泽泻。

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唐本草》)释名: 菜(恭)、 荣。

集解:恭曰∶ 菜所在有之,生水旁。叶圆,似泽泻而小。花青白色。亦堪蒸啖,江南人用蒸鱼食甚美。五、六月采茎叶,曝干用。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暴热喘息,小儿丹肿(恭)。

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羊蹄

(《本经》下品)释名:蓄(《别录》)、秃菜(弘景)、败毒菜(《纲目》)、牛舌菜(同)、羊蹄大黄(《庚辛玉册》)、鬼目(《本经》)、东方宿(同)、连虫陆(同)、水黄芹(俗),子名金荞麦。

弘景曰∶今人呼为秃菜,即蓄字音讹也。

时珍曰∶羊蹄以根名,牛舌以叶形,名秃菜以治秃疮名也。《诗·小雅》云∶言采其 。

陆玑注云∶ ,即蓄字,今之羊蹄也。幽州人谓之 。根似长芦菔而茎赤。亦可瀹为茹,滑美。郑樵《通志》指 为《尔雅》之菲及蒉者,误矣。金荞麦以相似名。

集解:《别录》曰∶羊蹄生陈留川泽。

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湿地。春生苗,高者三、四尺。叶狭长,颇似莴苣而色深。茎节间紫赤。开青白花成穗,结子三棱,夏中即枯。根似牛蒡而坚实。

宗 曰∶叶如菜中波棱,但无歧而色差青白,叶浓,花与子亦相似。叶可洁擦 石。子名金荞麦,烧炼家用以制铅、汞。

时珍曰∶近水及湿地极多。叶长尺余,似牛舌之形,不似波棱。入夏起苔,开花结子,花叶一色。夏至即枯,秋深即生,凌冬不死。根长近尺,赤黄色,如大黄胡萝卜形。

根气味:苦,寒,无毒。恭曰∶辛、苦,有小毒。

时珍曰∶能制三黄、砒石、丹砂、水银。

主治:头秃疥瘙,除热,女子阴蚀(《本经》)。浸淫疽痔,杀虫(《别录》)。疗蛊毒(恭)。治癣,杀一切虫。醋磨,贴肿毒(大明)。捣汁二、三匙,入水半盏煎之,空腹温服,治产后风秘,殊验(宗 )。

发明:震亨曰∶羊蹄根属水,走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