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本草纲目
22887700000017

第17章 序例目录(4)

所谓补者,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更相君臣佐使,皆以发腠理、致津液、通气血而已,非今人所用温燥邪僻之补也。盖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则五谷、果、菜、肉皆补物也,犹当辨其五脏所宜,毋使偏倾可也。若以药为补,虽甘草、苦参,久服必有偏胜增气而夭之虑,况大毒有毒乎?是故三法犹刑罚也;粱肉犹德教也。治乱用刑,治治用德,理也。余用三法,常兼众法,有按有跷,有 有导,有减增,有续止。医者不得余法而反诬之,哀哉!如引涎漉涎、取嚏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发病多在上;地之六气,雾、露、雨、雪、水、泥,发病多在乎下;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发病多在乎中。发病者三,出病者亦三。风寒之邪,结搏于皮肤之间,滞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痛注麻痹、肿痒拘挛,皆可汗而出之。痰饮宿食在胸膈为诸病,皆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火热客下焦发为诸病,皆可泄而出之。吐中有汗,下中有补。《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之谓也。

吐法(凡病在胸膈中脘以上者,皆宜吐之。考之本草∶吐药之苦寒者,瓜蒂、栀子、茶末、豆豉、黄连、苦参、大黄、黄芩。辛苦而寒者,常山、藜芦、郁金;甘而寒者,桐油。

甘而温者,牛肉。甘苦而寒者,地黄、人参芦。苦而温者,青木香、桔梗芦、远志、浓朴。

辛苦而温者,薄荷、芫花、菘萝;辛而温者,萝卜子、谷精草、葱根须、杜衡、皂荚;辛而寒者,胆矾、石绿、石青。辛而温者,蝎梢、乌梅、乌头、附子尖、轻粉。酸而寒者,晋矾、绿矾、齑汁。酸而平者,铜绿。甘酸而平者,赤小豆。酸而温者,饭浆。咸而寒者,青盐、沧盐、白米饮。甘而寒者,牙硝。辛而热者,砒石。诸药惟常山、胆矾、瓜蒂有小毒。藜芦、芫花、乌、附、砒石有大毒;他皆吐药之无毒者。凡用法∶先宜少服;不涌渐加之,仍以鸡羽撩之;不出,以齑投之;不吐再投,且投且探,无不吐者。吐至瞑眩,慎勿惊疑,但饮冰水新水立解。强者可一吐而安;弱者作三次吐之。吐之次日,有顿快者;有转甚者,引之未尽也,俟数日再吐之。吐后不禁物,惟忌饱食酸咸硬物干物、油肥之物。吐后心火既降,****必强,大禁房室悲忧,病患既不自责,必归罪于吐法也。不可吐者有八∶性刚暴好怒喜淫者;病势已危老弱气衰者;自吐不止者;阳败血虚者;吐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溺血者;病患粗知医书不辨邪正者;病患无正性反复不定者;左右多嘈杂之言者,皆不可吐。吐则转生他病,反起谤端;虽恳切求之,不可强从也。

汗法 风寒暑湿之邪,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所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也。然有数法∶有温热发汗,寒凉发汗,熏渍发汗,导引发汗,皆所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也。

以本草校之∶荆芥、薄荷、白芷、陈皮、半夏、细辛、苍术、天麻、生姜、葱白,皆辛而温者也。蜀椒、胡椒、茱萸、大蒜,皆辛而热者也。青皮、防己、秦艽,其辛而平者乎。麻黄、人参、大枣,其甘而温者乎。葛根、赤茯苓,其甘而平者乎。桑白皮,其甘而寒者乎。防风、当归,其甘辛而温者乎。官桂、桂枝,其甘辛而大热者乎。浓朴、桔梗,其苦而温者乎。黄芩、知母、枳实、苦参、地骨皮、柴胡、前胡,其苦而寒者乎。羌活、独活,其苦辛而微温者乎。升麻,其苦甘且平者乎。芍药,其酸而微寒者乎。浮萍,其辛酸而寒者乎。凡此皆发散之属也。善择者,当热而热,当寒而寒;不善择者反此,则病有变也。发汗中病则止,不必尽剂。凡破伤风、小儿惊风、飧泄不止、酒病火病,皆宜汗之,所谓火郁则发下法 积聚陈 于中,留结寒热于内,必用下之。陈 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通,下之者所以补之也。庸工妄投,当寒反热,当热反寒,故谓下为害也。考以本草∶下之寒者,戎盐之咸,犀角之酸咸,沧盐、泽泻之甘咸,枳实之苦酸,腻粉之辛,泽漆之苦辛,杏仁之苦甘。下之微寒者,猪胆之苦。下之大寒者,牙硝之甘,大黄、牵牛、瓜蒂、苦瓠、牛胆、蓝汁、羊蹄根苗之苦,大戟、甘遂之苦甘,朴硝、芒硝之苦咸。下之温者,槟榔之辛,芫花之苦辛,石蜜之甘,皂角之辛咸。下之热者,巴豆之辛。下之凉者,猪羊血之咸。下之平者,郁李仁之酸,桃花之苦,皆下药也。惟巴豆性热,非寒积不可轻用;妄下则使人津液涸竭,留毒不去,胸热口燥,转生他病也。其不可下者凡四∶洞泄寒中者,表里俱虚者,厥而唇青手足冷者,小儿病后慢惊者,误下必致杀人。其余大积大聚、大痞大秘、大燥大坚,非下不可,但须寒热积气用之,中病则止,不必尽剂也。

序例第二卷序例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注见神农名例序例第二卷序例

《药对》岁物药品

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时,为阳起石、桑螵蛸。凡十物使,主二百草为之长。

立春之日,木兰、射干先生,为柴胡、半夏使。主头痛四十五节。立夏之日,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

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为牡蛎、乌喙使。主四肢三十二节。

立秋之日,白芷、防风先生,为细辛、蜀漆使。主胸背二十四节。

(禹锡曰∶五条出《药对》中,义旨渊深,非俗所究,而是主统之本,故载之。时珍曰∶此亦《素问》岁物之意,出上古雷公《药对》中,而义不传尔。按杨慎《卮言》云∶白字本草,相传出自神农。今观其中,如肠鸣幽幽,劳极洒洒,发 仍自还神化。及此五条,文近《素问》,决非后世医所能为也。此文以立冬日为始,则上古以建子为正也。)序例第二卷序例

《神农本草经》目录

(时珍曰∶《神农古本草》凡三卷,三品共三百六十五种,首有名例数条。至陶氏作《别录》,乃拆分各部,而三品亦移改,又拆出青葙、赤小豆二条,故有三百六十七种。逮乎唐、宋,屡经变易,旧制莫考。今又并入已多,故存此目,以备考古云耳。)(丹砂 云母 玉泉 石钟乳 矾石 硝石 朴硝 滑石 空青 曾青 禹余粮 太一余粮 白石英 紫石英 五色石脂 菖蒲 菊花 人参 天门冬 甘草 干地黄 术 菟丝子牛膝 茺蔚子 女萎 防葵 麦门冬 独活 车前子 木香 薯蓣 薏苡仁 泽泻 远志龙胆 细辛 石斛 巴戟天 白英 白蒿 赤箭 庵 子 菥 子 蓍实 赤芝 黑芝青芝 白芝 黄芝 紫芝 卷柏 蓝实 蘼芜 黄连 络石 蒺藜子 黄 肉苁蓉蒲黄 香蒲 续断 漏芦 天名精 决明子 丹参 飞廉 五味子 旋花 兰草地肤子 景天 茵陈蒿 杜若 沙参 徐长卿 石龙刍 云实 王不留行 牡桂脂槐实 枸杞 橘柚 柏实 茯苓 榆皮 酸枣 干漆 蔓荆实 辛夷 杜仲 桑上寄生女贞实 蕤核 藕实茎 大枣 葡萄 蓬 鸡头实 胡麻 麻瓜子 苦菜 龙骨 麝香 熊脂 白胶 阿胶 石蜜 蜂子 蜜蜡 牡蛎 龟甲 桑螵蛸)序例第二卷序例

中品药一百二十种

(雄黄 雌黄 石硫黄 水银 石膏 磁石 凝水石 阳起石 理石 长石 石胆 白青扁青 肤青 干姜 耳实 葛根 栝蒌 苦参 茈胡 芎 当归 麻黄 通草 芍药蠡实 瞿麦 玄参 秦艽 百合 知母 贝母 白芷 淫羊藿 黄芩 石龙芮 茅根紫菀 紫草 茜根 败酱 白藓皮 酸浆 紫参 本 狗脊 萆 白兔藿 营实 白薇薇衔 翘根 水萍 王瓜 地榆 海藻 泽兰 防己 牡丹 款冬花 石苇 马先蒿 积雪草女菀 王孙 蜀羊泉 爵床 栀子 竹叶 檗木 吴茱萸 桑根白皮 芜荑 枳实 浓朴秦皮 秦椒 山茱萸 紫葳 猪苓 白棘 龙眼 木兰 五加皮 卫矛 合欢 彼子梅实 桃核仁 杏核仁 蓼实 葱实 薤 假苏 水苏 水 发 白马茎 鹿茸 牛角羊角 牡狗**** 羚羊角 犀角 牛黄 豚卵 麋脂 丹雄鸡 雁肪 鳖甲 鱼甲蠡鱼 鲤鱼胆 乌贼鱼骨 海蛤 文蛤 石龙子 露蜂房 蚱蝉 白僵蚕)序例第二卷序例

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

(孔公 殷 铁精 铁落 铁 铅丹 粉锡 锡镜鼻 代赭 戎盐 大盐 卤碱青琅 石 锻石 白垩 冬灰 附子 乌头 天雄 半夏 虎掌 鸢尾 大黄 葶苈桔梗 莨菪子 草蒿 旋复花 藜芦 钩吻 射干 蛇含 常山 蜀漆 甘遂 白蔹 青葙子 菌 白芨 大戟 泽漆 茵芋 贯众 荛花 牙子 羊踯躅 芫花 姑活 别羁 商陆羊蹄 蓄 野狼毒 鬼臼 白头翁 羊桃 女青 连翘 石下长卿 茹 乌韭 鹿藿蚤休 石长生 陆英 荩草 牛扁 夏枯草 屈草 巴豆 蜀椒 皂荚 柳华 楝实 郁李仁莽草 雷丸 梓白皮 桐叶 石南 黄环 溲疏 鼠李 松萝 药实根 蔓椒 栾华淮木 大豆黄卷 腐婢 瓜蒂 苦瓠 六畜毛蹄甲 燕屎 天鼠屎 鼠 伏翼刀蟹 蛇蜕 皮 蜣螂 蛞蝓 白颈蚯蚓 蛴螬 石蚕 雀瓮 樗鸡蛄蜈蚣 马陆 地胆 萤火 衣鱼 鼠妇 水蛭 木虻 蜚虻 蜚蠊序例第二卷序例

宋本草旧目录

(李时珍曰∶旧目不录可也,录之所以存古迹也,又以见三品之混乱,不必泥古也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三百六十种《神农本经》(白字)一百八十二种《名医别录》(墨字)一百一十四种《唐本》先附一百三十三种今附(《开宝》所附)一百九十四种有名未用八十二种新补一十七种新定(以上皆宋《嘉 本草》所定者)四百八十八种陈藏器余二种《唐本》余一十三种《海药》余八种《食疗》余一百种《图经》外类(以上皆唐慎微续收补入者)玉石部(上品七十三种,中品八十七种,下品九十三种。)草部(上品之上八十七种。上品之下五十三种。中品之上六十二种。中品之下七十八种。下品之上六十二种。下品之下一百五种。)木部(上品七十二种。中品九十二种。下品九十九种。)人部(三品二十五种。)兽部(上品二十种。中品一十七种。下品二十一种。)禽部(三品五十六种。)虫鱼部(上品五十种。中品五十六种。下品八十一种。)果部(三品五十三种。)米谷部(上品七种。中品二十三种。下品一十八种。)菜部(上品三十种。中品一十三种。下品二十二种。)有名未用(一百九十四种。)《图经》外类(一百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