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满映”电影研究
2287900000012

第12章 “满映”电影垄断统治的发展历程(6)

7、关注日本文人对上海电影的评论。如第六卷第十号佐藤春夫的《看过了〈木兰从军〉》、笠见杲雄的《〈木兰从军〉观后》。和满人发表的上海电影评论不同的是,这两位日本文人对《木兰从军》却是赞不绝口。佐藤春夫说,“那的确是一部兴味的成功作品和满含着支那古代风韵的结构品”,甚至说,较诸日本电影来说,该片“具有压倒的精致显示力”。全文充斥着“爽直的美感”、“童话式的诗趣”、“别树一帜的新印象”、“恰得适中”、“导演手腕的高妙”这样的溢美之词,最后郑重地告诉读者“这文艺作品我不能不向观众这样推荐的”。笠见杲雄也说《木兰从军》的取材、演员阵容“无一不是魅力的精练,无一不是美感的构成”。

8、开辟“电影小说”专栏、“小说”专栏、剧本专栏等。

9、开辟体育版。第四卷第十号《编后记》说:

“体育界近几年来,才算是萌芽期,才鼓起国民的运动热。本刊新开体育版,是为了传播这种“热”给更多的人。希望今后侧身学界的青年体育家们,常常供给一些体育新闻材料(记事与照片)。”

10、开展有奖销售活动。

从上述分析中,移让前后的《满洲映画》相比较,前一时期更像是一本“学术刊物”,以“满映”的需求为中心,而后一时期更娱乐化、文学化,以伪满洲电影观众的需求为中心。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看,比方说“银色新闻”(满洲版、上海版、华北版)的开辟是有效地配合“满映”的“大陆电影联盟”策略;对上海电影明星的介绍,可以增加杂志的读者量,这样才能达到更加隐晦地抨击上海爱国电影《木兰从军》等古装片,让爱电影的目光能转向满系导演的目的。不过,无论怎样,更新后的《满洲映画》中能看到赵孟原、刘玉璋等“偏离”“满映”使命而想给读者提供真正的电影知识和电影娱乐,提供真正的精神园地的努力。从日本文人和满人对《木兰从军》一正一负的评论中,就可以感受到移让后的《满洲映画》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即背后“满映”的操纵和满人文艺编辑的一点点挣扎。

(三)继承之处

移让后的《满洲映画》仍然纠缠于讨论电影的娱乐性和教养性、讨论电影剧本、讨论如何利用电影武器、讨论电影观众、讨论伪满洲电影的方向问题。

旧讨论中也有些新观点出现。如第七卷第三号安犀的《电影脚本的变质问题》把剧本比作乐谱,电影比作音乐演奏会。所谓的“变质”就是指“脚本的电影化”过程。第七卷第一号浦渔的《杂谈防谍电影》,主张拍摄以女性为中心的防谍电影。第五卷第十一号迟夫的《电影与观众》中写道:“电影领导观众不是观众领导电影,艺术本位不是观众本位。”第七卷第一号任情的《新年娱乐与电影》认为看电影的人的目的不同则论调不同,如文学家是看“含义与情绪”、艺术家是看“技巧与美的条件”,而普通人是以看热闹的眼光去看它,看的是“惊奇—热闹”。第六卷第十二号慕容风的《观众要求的是货色》支持观众本位。第六卷第十号韩护的《满洲电影方向问题》分析了美国、法国、德国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性格后,认为伪满洲电影一定要有自己的性格,因为“电影的价值、魅力、生命与发展也自己决定在电影的性格上”,并且指出“知性的电影并不是电影作品中最高级的而是电影作品中最有价值的”。

除了陈旧话题的延续,移让后伴随伪满洲电影的发展走向,《满洲映画》(《电影画报》)也发展出一些新的话题,如讨论古装片、儿童电影、文化电影、大东亚电影的性格、卡通电影等等。

对古装片,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都有。否定态度的代表言论是第五卷第十一号也丽的《简谭古装片》,认为“它失却了艺术的价值,也失却了社会的真实性。为了它歪曲了人类向上发展的意识,隔绝了生活的形态和文化的功用。所以,我们就无法来欢迎它”。又说,“近年来,由中国流来的古装片,只古装而已,说历史片还恐怕不够。以历史的影子,掺拌些说部的故事,那只能给我们一种精神上的麻醉,没有高尚的陶冶,也掀不起前进的热情。”又说,“有些古装片,只以畸形的古装和离奇的配景去映写,自弃点说,若凑热闹,几乎不如看大花脸来得爽快”。肯定态度的代表言论是第六卷第十二号欣生的《古装片的今后》,在分析古装片产生的客观原因的基础上,肯定了像《木兰从军》、《忠义千秋》、《楚霸王》、《西施》、《貂蝉》这样的“以历史的伟人义士嘉言懿行”以及“乡土名人轶事”为内容的“鼓舞民族光荣的意气”的古装片。

对儿童电影,普遍认为应该制作且制作应该和普通电影相区别。第六卷第一号组织特辑《关于儿童电影》刊登任情的《电影与儿童教育》、霭人的《我们期待着儿童教育的影片》、小乙的《从电影的儿童虐待说到建设儿童电影》、柯炬的《关于儿童教育电影向电影制作者进一言》和欣生的《儿童教育电影的所感》。任情赞扬了上海制作的儿童片《小天使》、《迷途的羔羊》和《灵肉之门》等。霭人认为应该制作学校教育片、儿童教养影片(国民的教养片、常识的教养片和生活的教养片)、娱乐的影片(童话影片、漫画片)。柯炬注意到“孩子们的接受欲超越于辨识力,他们不会以理智评判是非,他们只要是模仿,要学习,要置信不疑,所以,以普通影片的多角和讽刺都是不当的,是会使孩子抓不住中心意识所在,或是遭到了误解的”,所以儿童影片必须有别于普通影片。欣生讲到儿童电影的取材,认为可以拍“爱国家爱乡土观感的锻炼”、“孝亲美德的涵养”和“勤苦耐劳的习惯的养成”等。

对文化电影,日本电影人肯定了其具有辅助战争的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五卷第十一号高原富次郎的《启民电影和观客》中指出“以国策电影为全国国民的所有是可以挽回电影的本来意义的了”。第六卷第四号大内隆雄的《战时下电影的使命》认为,“在现代的战争下,想把日本的伟大国威(即陆军力、海军力、经济力、文化等)描画给人们看的时候,文化电影是最有效而最能真实,尤其为报告日本人在日本所占领地域内的文化工作及日本的实力,这是必须依赖文化电影。”

对卡通电影,其直观性、亲民性得到了挖掘和重视。第六卷第十二号李二的《卡通片的价值》认为“其价值就是画面轻快、线条明美、故事超人,看了有轻快的欢悦的感觉……所以制片的初衷,无论是宣传,是教育,是启发智识等等的都能很快地使观者受感应,当然所要的目的也就很快地达到了”。

对大东亚电影的性格,日本电影人相继进行了诠释。第七卷第一号大内隆雄的《大东亚电影的性格》中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对于这新的性格,我们可以用‘东亚特有的美’‘全体主义’‘东亚邻组的精神’‘牺牲一身报国’……

‘民族各得其所的构想’‘有福同享有苦共当’等等形容词吧。”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移让后的《满洲映画》既有两种力量的作用,抵消了一些国策的因素,也凸现出种种矛盾之处。矛盾之外,残留的有时候是生硬,有时候是可笑,有时候是空虚,有时候是无奈,有时候是压迫。杂志从移让前的纯粹的“满映”官方电影宣传刊物变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格化”的电影杂志。“满映”官方、日本文人和中国文人在这个平台上对话,有明确的发问和回答,又有低吟的屈从和高扬的抗议,构织成一曲日据东北时期的生命交响曲。

四、配放策略

和上一阶段最大的不同是,1941年年底“满映”投资成立了满洲电影总社,从此,“满映”电影发行业务就转由电影总社经营,而且划出了一部分影院给电影总社直接领导。不过,尽管如此,“满映”还是保留了一些直营影院。[日]伊東農夫:《満映直営館と満州電影総社の創設》,《映画旬報“満州映画号”》,映画出版社,1942年8月1日号。

而巡回放映方面,1941年夏,“满映”和伪国务院弘报处、伪协和会建立了“中央巡映委员会”。同年末,制定了全国巡回放映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巡回放映委员会设置要纲》《满映社报》110号转引自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中华书局,1990年。要纲规定:巡映工作的全国统制、组织和实施机关是中央巡回放映委员会,负责地方巡映的叫地方巡回放映委员会。巡回放映分定期巡映、特殊巡映和自主巡映三种。“定期巡映就是定期定点的巡回放映;特殊巡映就是对军警、开拓地、学校和偏僻的边境地区的不定期的巡回放映;自主放映就是各地方官厅及有关机关按着自己的需要组织的巡回放映。”巡映影片主要是短片,包括纪录片、宣传片和时事片,也有少量的故事片。[日]石井照夫:《満州国に於ける巡回映写》,《映画旬報“満州映画号”》,映画出版社,1942年8月1日号。战争后期,坚持每月一次各县、旗自主巡回放映,对边境和开拓团的放映不定期进行。特别注意了对边境及军队的巡映工作。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中华书局,1990年,第207页。

“满映”在巡映方面颇下工夫。《满洲映画》第五卷第二期《冬与巡映电源文化洗礼灌溉了穷乡僻壤》中讲述了一个巡映班带着映写机、胶片、重达八十基的发电机远赴北边冻土地带、开拓地、铁道沿线、赴无电灯地带,或完全无放映会场的设备的地方的遭遇。文中写道:

“然而实际上,酷寒期在室外的映写是有着十分的可能性。而且,冻土地带的住民们,平常差不多毫无文化的娱乐,同时,在零下数十度酷寒的外边出入已经成为了习惯,如果把电影演给他们让他们在野外站两三个钟头,一点也不觉得苦恼。看电影的人比映写班员更坦然地观赏着,他们穿着防寒的衣帽,在酷寒的夜里聚集在银幕的前面。”《满洲映画》,第五卷第二期,1941年2月。

小结: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甘粕正彦”时期的“满映”有了电影自行审查权,也就是说“满映”电影公映不受任何限制,这是一个很大的特权。它的重要性可以从东北电影审查历史中看出来。在上世纪20年代后半期,大连警察局保安系奉命对由大连入境的外国影片进行检查。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中华书局,1990年,第12页。伪满洲国建立后,于1934年7月1日公布由伪满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开始对上映的影片进行检查,但此时,日本关东州仍自行检查。1935年4月1日,大连警察署内开始有了关东局影片检查所,该所受命对从大连进入伪满洲国的影片进行检查。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中华书局,1990年,第13页。总之,“甘粕正彦”时期的“满映”是“满映”的充分发展时期,可以说是具备了独立、均衡和立体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