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
22854300000017

第17章 生活诗(8)

身着袈裟手杖藤,水边行止不妨僧。

禽栖日落犹孤立,隔浪秋山千万层。【译文】

身穿袈裟手杖青藤,在水边行止也轻松安然。

禽栖日落还一个人独立,隔着江水看秋山千重万层。

【赏析】

此诗描写行脚僧人水边行脚的情景,表现行脚僧人安闲淡泊悠然自适的境界。行脚僧人悠游任运,四处为家,日夜不异,因而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安然自适。这是心境淡泊道行极高的僧人才可到达的高境界。

送贺兰上人

贾岛

野僧来别我,略坐傍泉沙①。

远道擎空钵,深山蹋落花②。

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③。

此去非缘事④,孤云不定家。

【注释】

①略:简陋。

②蹋:踏。

③格:品位、气度。

④缘事:关系于人身之事物。《圆觉经》:“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

【译文】

山野之僧与我告别,坐地依傍清泉流沙。高擎空钵迈上远道,遁入深山轻踏落花。

未拜宗师禅心自悟,品格高尚诗句堪夸。

此行非关身家之事,孤云漂泊永无定家。

【赏析】

得道之人,入禅之人,其行为举止自有其出众之处,脱俗之处。与友人告别,不在长亭,更不会有酒宴,只在清泉旁席地小坐而已。千里远行,无盘缠,更无车马,只高擎一空钵,赤脚踏遍地落花。远行僧之清苦可见矣,远行僧之清高亦可见矣。诗先写其行径,再写其胸襟。禅宗标榜“教外别传”,这位山野之僧无宗无师,但却有清净智慧,禅心自通。禅宗本“不立文字”,但亦不废文字,山僧既有孤高秉性,发而为诗,其句自妙。此次野僧来告别而去,也并非有什么人事的牵绊,只如孤云野鹤继续漂泊而已。雁过长空,影沉水底。雁无投影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贾岛此诗以淡淡的笔墨写一位漂泊无迹的野僧。

赠胡僧

周贺

瘦形无血色,草屦着行穿。

闲话似持咒①,不眠同坐禅。

背经来汉地,袒膊过冬天②。

情性人难会,游方应信缘③。

【注释】

①持咒:持诵咒语。咒:佛教密宗的真言,意为真实不妄的言辞。

②袒膊:裸露肩膊。胡僧单着袈裟,内不着衣,因而左肩露于外。中国僧人因天气寒冷故于里着衣,而将袈裟披挂于外表,实则失却古法。

③游方:游于四方。

【译文】

身表瘦削无血色,行路只将草鞋穿。

偶尔闲话似诵咒,终日不眠如坐禅。

万里背经来汉地,一领袈裟过冬天。

胡僧情性难领会,云游四方应信缘。

【赏析】

禅在印度佛教中为六度波罗蜜之一,即为六种度生死之海到彼岸的行法之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行法应共修之。而在周贺在世时期,中国佛教之禅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派,禅成为独立的教旨、教义、教法。特别是经过了慧能系下南岳怀让及青思行思的弘法,中国禅宗已基本建立。

而盛唐、中唐时期,仍有胡僧从陆路、从海路来到中土,他们仍保持着印度僧徒的风格,仍奉佛、法、僧三宝,仍然戒、律、论并重。禅,也是他们修持方式之一。这首诗便写出一位与中土禅僧做派不一的胡僧。这位胡僧身着草鞋,身形瘦削又面色苍白,可见是个持戒者。他有时说咒语,有时与人闲话,二者竟无法分清,也可见他兼奉显、密二宗。他亦坐禅,但他又终日不眠,于是终日里都像在坐禅。他来汉地,不远万里背着佛家的经典,可见他对经文的虔诚。可即使在冬天,他仍只穿一件袈裟,整个肩膀都裸露在外。这时,作者表示不能理解了:他是在行头陀苦行而执意吃苦,还是已修炼到冬不寒、夏不热的境界呢?无论怎样,作者看到了另一种精神风貌的胡僧,他相信这是缘分。而我们也通过作者领略了这位胡僧的气格。可以说,这位胡僧的坚忍、精进及他对经义的诚信,倒是可以救治后期中国禅门的萎颓。秋径

保暹①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注释】

①保暹:宋诗僧,浙江金华人。舆希昼、文兆、惠崇、宇昭等合称宋代“九诗僧”,诗作入《六九僧诗集》,已佚。

【译文】

密匝匝的杉竹枝叶,遮下一片清阴,闲行在静静的小路上,心中有几多意兴。

一阵新雨初过,又生起一分秋凉,幽邃的山林深处,僧人回归的步履声分外清明。

看土穴的裂罅之间,虫迹纵横交叉,一块块石板的断棱上,布满了暗绿的苔痕。

悬想那可以隐居的深幽之地,定然在峰顶下层层岩峦之中。

【赏析】

这是一篇写山径秋行的抒怀诗。全诗着意渲染山径的幽邃清雅,抒发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怀。首联点题,开篇即写秋径之特色。茂密的松竹枝叶遮出一片清阴,这正是初秋时节秋径的特色,“清阴”突出清凉安谧,杉竹行行,又显出分外雅致,这确是僧人闲行的好去处。“意有凭”即表现了闲行的蓬勃意兴。颔联和颈联着意渲染静谧幽邃。初雨过后的凉意分外宜人,在这幽僻之地雨后闲行,更让人心旷神怡,这里写雨后新凉,写物即写人,诗人闲适心态跃然纸上。这幽僻山径宁静至极,静得连轻微的步履声也显得特别清晰分明。这是用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方法突出渲染山林的幽寂静谧。深林无人,山径年久,看到的只有幽穴的虫迹和断缝的苔痕,这则是选取有特色的景物突出渲染山径的幽僻深邃、远离尘嚣。透过以上的渲染,一个极其幽寂静谧的天地已得到生动的表现。这自然更激起诗人的意兴,他来山径闲行本来意有所凭,是要寻觅那深隐的佳境。这小径是这样符合自己的心意,他不禁悬想,在小径的前方,在那峰顶下的层层岩峦之中,定然就是自己要寻觅的可以深隐的理想境地。诗僧多愿写山行、山居诗,都是借以表现其不恋尘凡,追求宁静的淡泊高远的心怀,这类诗风格清新,别有一番天地,保暹这首诗是这类诗中的佳作,全诗语气平易自然,但又浅而有致,耐人咀嚼。

泛若邪溪

行肇

霁雨牵野情,孤舟遂兹赏。

积水连远空,落日垂万象。

岸回云独随,山转朱更响。

望望极寒源,犹言放轻桨。【译文】

雨停以后兴起了野游之情,遂驾一只小船泛游览赏。

野地的积水直连着辽远的空宇,西落的夕阳沐浴大千万象。

转过岸再向前只有白云相随,靠近山听泉声更为清越悠扬。

放眼望似已经穷尽了寒源,兴未尽还说要再放轻桨。

【赏析】

此诗写泛游若邪溪景色,诗随泛游所经行顺序,描写江野暮景和作者的雅兴,对雨后江野开阔苍茫的景色做了鲜明动人的描写,所取景物多为壮阔远景,如积水连空、落日遍照,岸回云随,山转水响,这些苍茫暮景展示了大自然的茫远神奇。而僧人描写这样的苍茫景色,自是表现和显示真如佛性妙体的茫远神奇。

寄云水禅师

简长

千峰耸寒翠,古刹凌秋云。

高人敛幽迹,世事何由闻。

禅石抱苔藓,祖衣合净氛。

有时溪上步,自与鸟猿群。

【译文】

千山万峰一片森莽苍翠,百年古刹高高耸立缠雾裹云。

高洁之人深居于幽寂之地,尘俗世事何用倾耳去闻。

坐禅的石板为苔藓环抱,飘飘法衣含蕴净肃的气氛。有时在溪边漫步闲行,自和那鸟禽山猿相依共群。

【赏析】

此篇主要表现一位德行高尚的禅师其卓异的修道境界。首联突出山寺的古老、僻远、幽深。二联直陈高人不问世事超尘脱俗。三联以景句表现高士修道的静寂和圣洁。结联突出高人的忘我尘外悠然自适。全诗透过写高人动作和景物烘托渲染,表现了一位高僧闲静悠然的修道境界。

书林逸人壁

惠崇

时语动惊群,谁知慕隐沦。

水烟常似暝,林雪乍如春。

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

有时行药去,忘却戴纱巾。

【译文】

常听到有人豪语惊人动群,可不见有谁真羡慕隐沦。

云水烟岚常常像朦胧欲暝,林中雪花璀璨乍看有如阳春。

酒味不浓懒得邀客同赏,好书百读不愿轻易借人。

有时登山去把药采,竟然忘却头戴纱巾。

【赏析】

此诗写的是一位隐逸居士的潇洒悠闲的生活。首联以反诘起,慨叹世人多有隐沦的豪语,却不见真有人出世隐沦,此即是对林逸人之赞颂。颔联写林逸人所居环境的清幽,水烟蒙蒙,林雪花灿,显得幽邃、清新又洁净。末二联具体写林逸人的行事,不与人交,以书自悟,自去深山采药,写逸人的闲逸潇洒悠然自适颇为生动。僧人写逸士,自然是对其人的生活引为同调。逸人超尘脱俗之生活和禅人的闲静修道境界是相同的。

寺居寄简长

怀古

雪苑东山寺,山深少往还。

红尘无梦想,白日自安闲。

杖履苔痕上,香灯树影间。

何须更飞锡,归隐沃洲山。

【译文】

冰雪环绕的东山寺,远在深山不能更多往还。

不梦想那纷乱的红尘,一天天悠悠度日自在安闲。

拄着藤杖走在布满苔痕的山路上,飘香的灯光闪烁在山崖树影间。

何须再飞动锡杖远行,去归隐那沃洲山。

【赏析】

此篇寄远诗主要还是为写作者自己的修行生活。首联写居寺地点,直陈山寺深僻。首联和颈联写闲逸生活。安闲自适,不问尘事,白日杖履径,晚间在山树掩映的神室挑灯静坐。这二联具体表现了闲静修道的境界,结联写现居山寺已是极佳佛地,不必在云游到沃洲山去,沃洲山是晋代高僧立寺行道之处,后泛指最理想的佛家修道之住地。这里写作者所居东山不亚于沃洲山,是对自己居住地的美化。本诗的颈联写景鲜活,堪称佳句。白云庄

显忠

门外仙庄近翠岑,杖藜时得去幽寻。

牛羊数点烟云远,鸡犬一声桑柘深。

高下闲田如布局,东西流水若鸣琴。

更听野老谈农事,忘却人间万种心。

【译文】

门外仙境般的村庄,靠近那苍翠的山崖,拄着藜杖,时常可以寻幽览胜。

野地上牛羊点点,蓝天烟云袅袅,鸡鸣犬吠,在幽深的桑柘丛中时有可闻。

从高下瞰,一片片闲田星罗棋布,东西溪涧的流水潺潺作响,好像在弹奏竖琴。

再和老农在一起,听他们闲谈农事,让人完全忘掉,那嚣嚣凡尘万种机心。

【赏析】

此诗描写白云庄的幽静景色。其写景的特色是多取远景。写得缥缈开阔深邃。远天烟云袅袅,牛羊数点,桑柘丛深鸡犬悠鸣,还加上无垠的闲田,逶迤的江流,白云庄真是山环水绕云烟迷离的处所。结联指出在这儿可以忘却人间万种机心思虑,赞扬此山庄为修道之佳境。可见此诗亦是表现修禅之诗。闲遣诗

文同

庭竹拥高丛,移床就好风。

掩门休务外,隐几坐忘中。

世事无何物,人心了即空。

客来休借问,此意浩无穷。

【译文】

庭院的修竹高高地丛丛簇拥,移床在这里休憩就着萧萧凉风。

掩上门扉不要务那尘世中事,隐几而坐沉浸在忘我境界之中。

纷繁世事不知原本是何物,只要心中了却便是四大皆空。

客人到来请你不要发问,这里的妙意说来浩浩无穷。

【赏析】

此篇写闲静修禅,表现修禅的境界比较鲜明。一是居处的幽静,再是在幽静的环境中忘去世事,求得内心的了却,即去净心中的尘杂,达到空诸所有,就进入到意趣无穷的禅境。全篇表现修禅的闲适愉悦境界是颇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