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
22854300000001

第1章 禅理诗(1)

众星罗列

寒山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译文】

众星罗列深夜里分外皎明,岩洞里孤灯闪亮月亮尚未下沉。

像不磨浑成的晶莹宝珠光华圆满,挂在青天的月亮啊就是我的心。

【赏析】

寒山诗多有写月之作,此诗对晶莹明澈的圆月做了颇生动鲜明的描写。首句以星星,二句又以孤灯,反复对明月的莹澈加以渲染和衬托,三句又再以“圆满光华不磨莹”加以形容,最后以月比作自己的心。这心,也即是自性、佛性。显然,这即是透过对月的特性的描写来说明自性、佛性的特性,这种设喻应该说是比较贴切的。但这种确切的以一物去喻佛性之明确界说,从根本上来看并不符合禅宗的佛性观,因佛性最终是不可说的。

咏怀

王绩

故乡行云是,虚室坐间同①。

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

【注释】

①虚室:室,喻心;虚室即虚静的心情。语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洋止止。”

【译文】

飘忽的行云是我的故乡,清闲而宁静是我的心情。

日落西山夜幕即将降临,人们将了悟一切皆虚空。

【赏析】

王绩为初唐时期的隐居诗人,其思想较早地接受了大乘禅学。在其《答程道士书》中有一段话,仿佛是这首小诗的理论注脚:“昔孔子曰‘无可无不可’而欲居九夷;老子曰‘同谓之玄’而乘关西去;释迦曰‘色即是空’而建立诸法。此皆圣人通方之玄致,宏济之秘藏。实冀冲鉴君子相期于事外,岂可以言行诘之哉?”事物尽管具有千差万别的表象,却都有空寂的本质,从本质上把握了事物,也就不会有执着与拘泥。从隋末至唐初,王绩几番仕而隐、隐而仕,行止亦无定所,动荡的生涯中他选择了随顺自适的生活态度,以空寂的心情看取万千变化。他不依恋自己的故乡,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狐死必首丘”的故乡情结。

随着他自己行云般的飘荡,哪一处都可看作是自己的故乡,而哪一处又都不是,于是,也就无所谓故乡之说。世事尽管动荡不安,而诗人不管身处何地,都能获得一种虚静的心情,因为,他已透过纷纭变幻的万象看到了万物皆空的本质。一首短诗,是咏怀,亦表现了深刻的思考。

余家有一窟

寒山

余家有一窟,窟中无一物。

净洁空堂堂,光华明日日。

蔬食养微躯,布裘遮幻质。

任你千圣现,我有天真佛。

【译文】

我家中有一个窟,窟中却没有一件物。

洁洁净净一堂空空,光芒灿烂明辉四出。

用蔬食淡饭保养微体,用粗布褐服遮蔽身躯。

任你千仙万圣出现,我心中只有天生的真佛。

【赏析】

此篇亦描写自性。前四句描写自性的特性是洁净虚空,光华灿烂。后四句描写如何保护和修养自性,即是用清虚自守之方法修养自性,并强调自家的自性才是天生的真佛,胜过其他千圣万圣。这是极鲜明的禅宗自性观,即以修养彻见自己自性为求佛之本。任他千圣显现,而不为所动,不去外求。

从驾闾山咏马

上官仪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①。

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②。

【注释】

①桂香:指马饰物的香气。练影:丝质马饰物的形影。

②定惑:意含双关,指马的行止,也指人的禅定与迷惘。塞上翁:作者自指,也以善知祸福的塞翁自喻。

【译文】

征尘里桂香消减,月光下练影成空。

行动定止由关吏,空为塞上翁悲吟。

【赏析】

在隋末战乱中由陇西贵族建立的唐朝,战马享受到了其他朝代望尘莫及的待遇。唐朝人养马、用马、爱马、赞马,可是,上官仪的这首诗却让我们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那是一种低沉的悲吟,他在为马的命运而嗟叹。人们将马饰以名贵的香料、绮丽的锦绣,但这改变不了马受人驾驭的命运。征尘里它的香气全都飘散,夜行时即使衣之以锦绣也毫无意义。从桂香与练影的易消易逝,作者写出荣华富贵毕竟成空。又从马的受人驾驭,表现对不能自主的命运的哀叹。马不知自悲,人为之悲;可世上那些贪求富贵而为命运摆布的人,又有谁为他们而悲呢?在人对马的嗟叹声中,所蕴含的,实际上是觉悟者对未悟者的嗟叹。

吾心似秋月

寒山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译文】

我的心啊,像那秋月般空明晶莹,又像那潭水般清澄皎洁。

但是,秋月、潭水,任何东西又都不能与之相比,我的心究竟像什么?可教我如何去说?

【赏析】

这是一首生动宣扬佛性不可说的佛理诗。佛性即是本心,即是人的自性,而自性、佛性是无比伟大不可言说的。“说是一物即不中”,这是禅宗最有名的观点。本诗即是一首典型的“以不说为说”的禅诗。诗运用的是先说后否的方法。先运用两个比喻,以秋月之明莹和潭水之澄澈去比拟心之空明,两个比喻看来似乎相当贴切,但紧接着作者对这两个贴切的比喻也加以否定,指出“心”无物可以比拟,即便是秋月、潭水也不堪比伦。透过这样先比后否的方法,就生动地道出了“吾心”即佛性的性状和实相,是如秋月又非秋月,如潭水又非潭水,是物而非物,无物可比拟,无语可以摹状,显然是名相云外之世界,这样的写法对佛性的特性描述是极为含蓄和凝炼的。与上篇相比,此篇对佛性的描述自更为深刻。

蒸砂

寒山

蒸砂拟作饭①,临渴始掘井。

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②。

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③。

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注释】

①蒸砂句:以蒸砂不能成饭,喻若不于根本上用心,则是枉费心力。《楞严经》六曰:“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②用力二句:以磨砖不能成镜,比喻须于根本上用心。《禅林类聚》:“南岳让禅师居南岳时,马祖在彼住庵,日唯坐禅。师因往问云:在此何为?祖曰:坐禅。师曰:坐禅何所图?祖曰:图作佛。师一日将一砖一片于庵前磨。祖曰:磨此何为?师曰:要作镜。祖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坐禅岂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祖于是悟旨于言下。遂印心传法。”碌砖:石头砖块。

③元:原来,原本。平等:众生平等。真如性:佛性。《唯识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译文】

蒸砂不能成饭,口渴挖井已迟。

用力磨平砖块,再平不能当镜。

佛说众生平等,都具真如本性。

仔细思量根本,无须白费闲功。

【赏析】

世间学佛求道之人,拘泥、执着于种种形式,如持诵、坐禅、苦行。殊不知,若不于根本上用力,这一切都是枉费功夫,诗一开篇便连用三个比喻:蒸砂作饭、临渴挖井、磨砖成镜,以说明之。而求道的根本,即在于了悟本性。众生本性,便是真如本性,这是禅的基本思想。真如本性,人人本自具足,无须外求,无须与人争竞。

杀诗

庞蕴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译文】

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聚会,一个一个共学清静无为。

此处就是选佛场,达到了心空就可及第回归。

【赏析】

此为庞居士名作,作者巧为设喻,把修行的禅室比作选佛场,指出达到了心空才为合格,才为及第,才可回归。颇为鲜明生动地宣扬了禅宗修行的宗旨。 智者

寒山

智者君抛我,愚者我抛君。

非愚亦非智,从此断相闻。

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云①。

焉能住口手②,端坐鬓纷纷。

【注释】

①侵晨:破晓、清晨。侵,渐近。

②住口手:停止口与手的动作。

【译文】

聪明的人抛弃了我,愚蠢的人又被我抛弃。

那非愚非智的朋友,彼此却断了音讯。

夜晚在明月下放歌,清晨与白云共舞。

怎能束缚住口手?端坐中白了双鬓。

【赏析】

寒山此首诗之诗意,前半首取自南朝沈炯《独酌谣》。原诗为:“独酌谣,独酌独长谣。智者不我顾,愚夫余未要;不愚复不智,谁当余见招。所以成独酌,一酌倾一瓢。”(《乐府诗集》)原诗表现在茫茫人世同道难求的寂寞。所谓智者,是聪明的人,而这种人往往有机巧之心、经济之心;所谓愚者,虽无机心,却又愚鲁冥顽,这两种人作者都远离。他期待那种大智若愚、返璞归真的所谓不愚复不智者。这种对世人的去取态度,也还是寒山的态度。而寒山之与沈炯不同之处在于,他走出了失望与寂寞,他在云山之中找到了明月白云作为自己朝夕相处的伴侣,在这种相伴中他得到了乐趣。这得趣于自然的境界,也已超过了沈炯。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寒山反对一味地“端坐”。由启发心智、开放智慧而言,慧能之后,许多禅师都主张禅不在坐卧。寒山封禅的看法,也在其精神内容,而不在其外表形式。

松月冷飕飕

拾得

松月冷飕飕,片片云霞起。

稦匝残重山①,纵目千万里。

溪潭水澄澄,彻底镜相似。

可贵灵台物②,七宝莫能比③。

【注释】

①稦匝:周匝;环绕。

②灵台:同“灵府”,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

③七宝:佛经七宝。泛指多种宝物。

【译文】

冷飕飕的松林冷飕飕的月色,一片片云霞升起于茫茫天际。

重重叠叠的山峦曲曲折折逶迤延伸,纵目远眺能穿透千里万里。

溪潭的水分外清澄如同明镜一般空澈。

这就是我最珍贵的宝物---我的心灵,世上其他任何珍宝,也不能和它相比。

【赏析】

这是一首借自然景物喻自性的佛理诗。禅家强调人人都有佛性,人的纯素的本心、自性就是佛性,要彻见自性、本心,就要去除世俗尘垢的污染。这是抽象的禅理,但作者借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幽静的松月、空云、重山和澄溪突出自然的纯净,这种去尘脱俗的山水自然,就如同人的心灵。只有这种清澄空澈如镜的心灵才是世上最珍贵的东西。全诗自然巧妙地借物显理,虽然还比较浅俗,但也可以说是较好的理趣诗了。

邕溯山寺

张说

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①,不将梦薛换簪缨。

【注释】

①巢由:亦作巢许,指巢文和许由,相传是唐尧时人,隐居不仕。

②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以将冠固于头上。旧用以指代官。

【译文】

空山幽深闲寂使人生起佛道禅心,迢遥的虚壑中传出一声声鸟鸣。

山寺的禅房从来就是尘外人悦赏,倾心于香台岂能是世俗人之情。

东岭千寻高耸于茫茫云间,丛树掩映的南湖一片灿烂光明。

如果让巢父和许由也领略此中意趣,他们怕就不会用山中梦薜去换冠上簪缨。

【赏析】

空山寂厉,容易使人心合妙道。同时也暗示道心空明,染尘则不得。“虚谷迢遥野鸟声”,进一步衬托空山幽静寂寞,所谓“鸟鸣山更幽”也。更要紧处是说若生道心,自然处处皆是道。野鸟清鸣,正是佛音喧畅。川禅师有云:“山花笑,野鸟歌,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所谓不染尘,原不是指“闭关锁国”,有所远离;而是知道处处在在皆是法身般若,无尘可染。从此意着眼,则颔联“禅室从来尘外赏”的“尘外”,当是得无所染,方能到的。“香台岂是世中情”之世情讲的不光是一般的世俗人情,那种执着于有尘可离,有世可出的知见,当也一并囊括。会得此意,“云间东岭千寻处,树里南湖一片明”当下全然是一片禅意佛心,无欠无余,丝毫不差。而巢由二人不领会此意,生生将“梦薛簪缨”看作两件事,也只是做个千古小隐士了。世人每以他二人为隐士翘楚,实在大谬。

僧院花

白居易

欲悟色空为佛事①,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②。

【注释】

①色:佛教谓有形之万物为色,而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空: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②华严偈:即《华严经》,其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指所证之法,佛乃证得之人,佛之果地,万德如华而庄严,故称华严。此经梵本传说有十万偈。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晋译《六十华严经后记》:“华严经梵本凡十万偈。”因此《华严经》又称《华严偈》。此诗中《华严偈》,亦可泛指佛教之经籍。方便:佛教中,此辞有二义,一指引导众生到达真如之智的方法。方者,方正之理;便者,巧妙之言。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二假设暂废为方便。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总而言之,方便都是入道之门径;分而言之,有权智与假设的不同。

【译文】

为解即色是空理,便将芳树种僧家。

一花一句华严偈,方便风催开智慧花。

【赏析】

解悟色空之理,乃佛教之一大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指人们能感触到的有形的万事万物。但并非万事万物消逝了,才可称作“空”,它们的存在本身便是空有。唐代华严宗贤首法藏便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作为《华严经》的宗旨,也即华严宗对空有的阐说是以因缘和合为其旨归。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极富禅趣,他将深奥的华严义理赋予一株芳树,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了禅悟。你看,为了解悟色空之理而在僧院种下芳树,乍看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既然“色即是空”,则芳树亦可使人悟空。当人们将审美的眼光换作禅智的目光时,果然有了深一层的体会。风吹芳树花千朵,禅者所看到的不仅是花在风中的摇曳多姿与千奇百艳。风,它飘然而来,飘然而去,无起无灭、无心无意,这不正是促使事物生成的因缘吗?也不正是使人开悟的机遇吗?芳树上花朵千万,实际上此生彼灭日不同于一日,花期一过,绿叶浓荫,一年又复一年。年年同而年年异。这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有不无的禅理。于是,喧嚣中见出寂静,艳丽里看出寂灭。由此看来,每朵花不都蕴含了无边智慧吗?

咏山象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译文】

山中有奔流的清泉水,借问是何地却不知其名。

照映山地是一片天色,飞在高空化作了淅淅雨声。

汇到山涧涧水蓦然涨满,分流进小池小池刹时涨平。

淡泊自处于人能见到,年年月月只是自己长清。

【赏析】

这是鲜明地以山泉喻佛性的咏物诗,以泉水喻佛性是因为其许多特色能显现佛性。首联写佛性不可以名号称,只能强为之名,故云“借问不知名”。颔联言其穷天地上下无所不在。颈联言其圆融无缺,自满自足,无所不包。结联则喻佛性难以觅见,但自性佛性却无染长清。这样的设喻诗虽巧为设喻,有其含蓄之处,但对应关系直接,比喻和被喻物之间简单契合,主旨易见,直奔主题,还属于以喻说理之佛理诗,并无更多的禅趣。 与伏牛长老偈

司空图

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着便生迷①。

无端指个清凉地,冻杀胡僧雪岭西②。

【注释】

①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通于佛法。觉者觉悟。僧肇注《维摩经》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阐提:一阐提之简称,为无成佛之性者。《涅?经·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执着:固着于事物而不离也。迷:暗于事理、谬妄颠倒。

②清凉地:佛禅之智慧,能除热恼,则修行之所称为清凉地。雪岭:印度之北境有高耸大山,千古顶雪,称为雪岭或雪山。释迦牟尼曾于雪山苦行,修菩萨道。小乘佛教中根本之上部座曾移转于雪山中,称雪山部。

【译文】

不管成佛与难成佛,只要执着便是迷误。

修行若定在清凉处,雪岭西边冻杀僧徒。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