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正常的人突然出现了奇怪的症状,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必须要站在床头放声唱国歌,否则就无法入睡。没多久,他就被愤怒的邻居送到了精神病院。几乎所有医生的诊断都证实他患上了精神病,他被迫住进了独立的白色病房,不能外出放风,每天吃规定的药物。
疯狂的实验
但实际上,他只是一名心理学家,用自己做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实验。他想要知道,说一个人得了精神病,究竟是依据此人本身存在的特征来判定,还是由于观察者看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和场合从而做出这样的诊断结果?
他用行为向专业人员发起了挑战。如果所谓的专业人员足够专业,那么他们应该能够鉴别真正的心智不全与心智健全。
紧接着,他又招募了很多人支持他“有些疯狂”的实验。这一次,他派出了8个人充当假病人,任务是让这8个人分别进入不同的精神病院。这些指定的精神病院横跨美国的5个州。
8个人的职业各不相同,他们被要求到精神病院时,只需要描述自己不时能听到“空的”、“轰的”、“砰砰”等声音即可。除了这个症状之外,他们的所有行为均属正常。
结果,这8个人都被收入了不同的精神病院,并且有7个人都被诊断为患有精神分裂症。
至此,实验还没结束。入住精神病院后,这8个人被要求不再表现出任何古怪症状,完全恢复正常,并且记录下自己的经历。他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被释放,想要出去,只能通过自己与院方的沟通来争取。
最初的时候,这8个人都试图隐藏自己记录经历这一行为,后来发现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记录下来”已经被当成他们疾病的另一个行为表现。
这8个人都想早点出去,所以非常积极地配合治疗,听工作人员的话,并且乖乖地吃药。其实,所有药物都被他们偷偷冲入了马桶。
最后,8个人都出院了。他们平均入院时间为19天,从不同的精神病院共得到了2100片药片。
从记录中可以看到,当他们试图同精神病医生或者护士交谈,显示自己已经康复时,在超过70%的时间里,他们得到的只是医生匆忙的回应,医生避免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脚步不停地往前走。能长时间停留和交谈的几率不到4%。
从没有任何一个工作人员怀疑他们不是真的患病,反倒是精神病院中的很多病人提出了怀疑,“你可没病,你一定是记者什么的,冒充进来采访的”。
还有一个人甚至记录到有一位护士的制服从不系扣子,白天在一群男性患者当中,她居然无比自然地在整理自己的内衣。这绝不是挑逗,而是她从来都没有把这些患者当做正常的男人罢了。
“标签”效应
实验结果一经公布,所有的精神病院以及这方面的专家全都炸开了锅,人人都觉得真正疯了的恐怕是这位异想天开的实验者。
一切远没有结束,这一次,他高调地对某家精神病院宣称,以后的三个月内,会不断往该院输送假病人,请工作人员们根据量表测试,判断出究竟哪些是假病人。
三个月过去了,所有在这个时间段入院的人当中,有193人被确认为假病人,其中23人至少被一名精神病专家确定为假病人,19人被两个及以上的专家确定为假病人。
真相是:三个月内,实验者没有派出一名假病人!
他一直在试图揭开的真相就是,任何一个本身就很容易出错的诊断过程,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当“病人”被医生先入为主地贴上了“不正常”的标签,那么他所有的行为都会被曲解为不正常。同样,如果提前告知有假病人会出现,那么医生的判断就会倾向于“怀疑他是真病还是假病”,于是便有了上面这个故事。
实验者的“挑衅”远不是为了报复社会,而只是提醒人们更加关注对精神疾病的判断和康复治疗方式。所有人都会被“标签”所困扰,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应该为去掉标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