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从小就玩“独”了,他不愿意和别人一起玩,也长时间地不接触小伙伴,如此一来,当他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时,就不太容易和别人建立愉快的人际关系。然而,这并不表示孩子不需要朋友,只是他还没有学会如何和朋友们交往。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营造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环境。父母要鼓励、指导孩子多和小朋友一起玩,帮助他做好交往的策划,为孩子广泛交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是,许多父母都走进了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误区,在孩子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表现出不知所措时,父母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还觉得孩子表现乖巧、听话。有些父母将自己交友的标准强加给孩子,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毫不尊重孩子的意见。有的父母带着孩子见到熟人时,孩子还没张口,父母就先给他贴上了“胆子小”、“不爱说话”、“性格腼腆”等负面标签,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现在也用不着说了。有的父母与人交往时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比如,在指导孩子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说“你和他一起玩有什么好处?”灌输给孩子这样的思想,无疑误导了孩子间的真诚交往。有些父母则认为孩子还小,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应该在其长大后再进行。其实不然,对孩子的任何教育都应从娃娃抓起才能提高他的综合能力。有些父母更加偏激,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殊不知,这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孩子,长大后也只是个书呆子,甚至会因为人际交往而出现更多、更大的问题。
高峰是个学习优秀的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名牌大学毕业,他的学习成绩从来没下过前五名。
从小,妈妈就为高峰安排好了一切,除了学习,其他所有的事情都不让他做。平时,妈妈也不让他出去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其实,有时候听到楼下小朋友欢快的笑声,高峰非常想和他们一起开心地玩。可是,妈妈不允许,只好作罢。
后来,高峰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读博士。有一次,导师请高峰去他家里吃饭。到了那,高峰敲响了导师家的门,导师开门后,高峰居然没说一句话,径直走到沙发上坐下,旁若无人地拿起桌子上的报纸看了起来。导师拿来了水果,高峰连句“谢谢”都没有说,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之后,导师走进厨房准备晚餐,高峰仍然一动不动地坐在沙发上,也不知道过去帮忙。
不幸的是,在美国待了三个月之后,高峰便卧轨自杀了。对于这件事情,所有的人都很痛心,尤其是一手将他培养出来的妈妈,简直痛不欲生。
那么,是什么原因令高峰做出如此令人惊异的事情呢?他的导师对他的评价是:性格孤僻,不善交往。
的确,正是由于高峰没有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才导致他没有任何朋友,有了问题时,没有人帮忙解决而心理压抑,才产生了走向绝路的想法。假如,在高峰小时候,妈妈不只注重他的学习,也着重于培养高峰多方面的能力,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了。然而,生活没有假如,一切都不可能重来。
可见,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所出现的问题比考试不及格、学业失败还要严重。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忽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那么,怎样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呢?
1.欢迎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
如今,人们的工作压力、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许多时候,疲惫的父母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收拾房间。因此,许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将他的伙伴带到家里来玩,怕孩子们把家里弄脏、弄乱,还得重新收拾。有的父母呢,担心孩子们聚在一起会损坏家里的物品,得不偿失。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在一起贪玩,耽误了学习。这样就使孩子缺少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条件和环境,抹杀了孩子的交往需求。所以,父母不要畏首畏尾,在孩子带着他的“狐朋狗友”来家里时,一定要尊重孩子,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8岁的彬彬性格内向,总是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要么自己上网,要么看电视。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她明白,长此下去,对彬彬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利的影响。
于是,妈妈有时会请小区里的孩子来家里和彬彬一起玩。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买菜回来时,看到邻居家的小星正在楼梯间里玩。妈妈便对小星说:“彬彬在家里呢,小星,你也来我们家玩吧。”小星是个很活泼的孩子,他爽快地答应了。
一进家门,妈妈就喊:“彬彬,别看电视了,你看,谁来咱们家做客了?”彬彬听到后转过头来,看到了小星,脸上露出一副惊讶的表情。“早上好,彬彬。”小星大方地说。“你好,小星。”显然,彬彬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愣着干什么,快给小星拿水果吃。”“哦,对。”彬彬答应着,拿了个苹果。看到彬彬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妈妈便让他们去彬彬的房间里玩,还让他将好玩的玩具、好看的图书都拿出来和小星一起分享。就这样,彬彬和小星玩得可开心了,直到小星要走的时候,他们还依依不舍。
自从那之后,不仅小星,其他的孩子也在妈妈的邀请下经常来家里找彬彬玩。妈妈也会借彬彬的生日或者节日的时候请一些孩子来家里聚聚,渐渐地,彬彬不再像以前那样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了。
妈妈的做法很对,当彬彬不善于与小朋友交往时,妈妈不失时机地将小朋友请到了家里来,给他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与伙伴玩耍的场所和工具,使孩子更加合群,也有了固定的人际交往圈子。
2.鼓励孩子接受其他孩子的邀请
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单独出去与伙伴交往会产生不安全的因素,也为了防止孩子学坏、受委屈,便让孩子少接触其他人。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还没有学会接人待物,担心他在众人面前的表现不够出众而有损自己的脸面。殊不知,如此一来,就限制、阻碍了孩子与他人广泛的交往。因此,在孩子想要出去和他人交往时,父母一定要给予支持。
浩浩已经10岁了,平时,他就待在家里,也不主动找别人出去玩,这直接导致他几乎没有好朋友。
一天上午,小区里有几个孩子都在空地上玩耍。妈妈看到了,便请其中的一个孩子——明明去家里找浩浩,让浩浩和他们一起玩。明明很乐意帮这个忙,他很快就来到了浩浩家的门口。进门之后,明明就邀请浩浩和他一起下去玩。浩浩正在看书,不怎么想去,正当他犹豫的时候,妈妈劝他说:“明明专程上来邀请你去和他们一起玩的,你就去吧,他们玩得特别开心。”可是,明明依然推脱:“我还没看完这篇文章呢。”“回来了再看嘛,去玩吧。”禁不住妈妈和明明的软磨硬泡,浩浩合上手中的书,走出了家门。
在和小伙伴玩的过程当中,浩浩收获了许多,他学到了许多不会玩的游戏,心情也变好了。很快地,浩浩就和周围的许多小朋友打成了一片,周末的时候,他再也不窝在家里了,而是经常出去和伙伴们一起玩。
父母要鼓励孩子接受其他孩子的邀请,这同样是在给孩子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千万不要让他失去这样的机会。
3.多带孩子串串门
现代社会,家庭规模小型化,再加上单门独户的住宅,使孩子与周围的人接触得很少,也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不便。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闲暇的时候,父母可以带孩子多接触社会,主动为他寻找伙伴,比如,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多带孩子串串门、走亲戚,周末带孩子一起逛街购物等,以此来增加他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精彩有趣,帮助孩子从“封闭”的自我走向“开放”的自我。在此期间,父母也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促使孩子形成活泼、合群等积极向上的性格。
多让男孩参加集体活动
如今,经常能听到孩子们说:“不知道怎么玩”、“好无聊”、“真没劲”、“不好玩”……这是因为,在家庭中,都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在学校里,虽然能够和许多的孩子在一起,但除了课堂以外,为孩子安排的活动太少了,他不可能把这难得的与同学、朋友相处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放学后、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孩子终于得到了解放,可以无拘无束地放松一下了。可是,却又被望子成龙的父母安排去上各种培训班。这使得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与伙伴们嬉戏玩耍。然而,孩子需要和同学、朋友、伙伴这些同龄人在一起,他们之间有许多悄悄话要说,有许多聪明才智要相互展示,有许多规则要在交往时建立。因此,父母要为孩子创造社会交往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流、沟通,以此来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非常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却常常将孩子和集体隔离开,使孩子丧失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所以,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其实,所有的孩子都有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父母应该充分地理解他,积极主动地为孩子多创造机会和条件,这十分有益于孩子长大以后参与社会生活。
另外,父母需要将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比重降低,帮助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身心健康以及能够提高智商、情商的活动,让孩子回归到他本来应该拥有的世界里去,回到开心快乐的童年中去。
其实,独生孩子缺少兄弟姐妹,他们绝大多数都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因此,应持支持的态度。但是,有些孩子比较胆小、害羞,或者喜欢安静,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讨厌活动中纪律或规则的束缚,对所有活动的兴致都不高。但集体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又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父母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1.为孩子创造共同活动、共同体验的环境与条件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或者团体组织的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比如利用节假日的时间郊游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进行频繁地接触,以此来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持支持的态度,最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材料、空间以及时间,让他与亲朋邻里间的孩子尽情交往。这种做法就是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共同活动、共同体验的环境与条件。
晓科今年10岁了,平时,他总是在家里自己玩。因此,晓科不懂得应该如何与同龄的伙伴们相处、交往。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一个男孩子怎么可以整天闷在家里呢?于是,妈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和晓科商量了一下,让晓科找机会将他的几位同学请到家里来玩。
为了能让晓科和他的同学们高高兴兴地玩,妈妈特意将晓科的玩具收拾了一下,并且摆放整齐。还买了一些水果、点心等吃的东西。星期天的上午,受到邀请的几个孩子陆续来到晓科家里。妈妈热情地招待了他们,让他们在家里随心所欲地玩。刚开始时,孩子们都有些拘谨,妈妈看到后,就给他们每人一个玩具来做游戏。渐渐地,孩子们不再有顾虑,愉快地玩了起来。看到孩子们玩得累了,妈妈就拿来毛巾让他们擦擦汗,端来水给他们解渴,还拿出食物来请他们吃。
看晓科和他的同学玩得那么开心,妈妈也特别高兴。尤其是晓科享受到了和大家一起玩的乐趣之后,就不怎么在家里待着了,经常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妈妈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十分值得。
案例中的妈妈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与伙伴们玩耍的场地及用品,还把孩子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虽然有点累,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做也是值得的。
2.发挥夸奖的激励作用
对于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点滴进步以及突出表现,父母都要予以肯定,千万不要吝啬对他的夸奖。可以以语言的形式鼓励孩子,这能够成为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无形动力。所以,做一个称职的父母,不要放掉任何一个表扬、鼓励孩子的机会。
昌昌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他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有一次,几个邻居家的孩子抱着篮球邀请他出去玩,他不乐意:“我还不怎么会打篮球呢,你们去吧。”
妈妈听到了,对昌昌说:“就是因为还不怎么会打,才要和他们一起去练习练习呀。你看看人家都已经来邀请你了,去吧。”几个孩子听到了,也说:“是啊,是啊。”最后,昌昌被说服了,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小区里的篮球场地去玩。妈妈也和他们一起去了。
一来到篮球架下,昌昌就兴奋了起来,他跃跃欲试,准备投几个球进篮。几个孩子来回跑动着抢球,非常开心。突然,其中的一个孩子脚底下一滑,一下子摔倒在地。昌昌看到了,快步跑过去,把他扶了起来。之后,大家又继续玩了起来。妈妈看在眼里,心里很高兴。
回到家后,妈妈便表扬昌昌:“儿子,你今天表现得真棒!打篮球的技术越来越好了,而且还懂得帮助别人,不错!”昌昌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从那以后,他经常和小朋友们出去玩。
对于孩子来说,通过集体的游戏、活动,能让他理解遵守纪律以及自制的重要性,还能培养他关心别人,在集体中起带头作用等责任感。所以,一旦有义务活动、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
3.引导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发挥主动性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要学会尊重他人,多做事情,少当“指挥家”。可以告诉孩子,一个人如果自己不做事情,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别人就会对他产生反感,甚至讨厌与他交往。
父母还要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有些人对自己的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应该坚持服务于大家。久而久之,所有人都会对自己热情起来。
父母要了解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比如,孩子对所参与活动的技能技巧不熟练时,父母可以在家帮助他练习、彩排、准备等,变被动为主动。
另外,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据他的能力、爱好、兴趣等来带他参与集体活动,给孩子提供发挥特长、帮助他人、服务于集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