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习惯改变一生
22810500000016

第16章 改变说话习惯(4)

与人相处时,人们往往会羞于拒绝别人,认为那样做会伤害朋友,破坏友情,这种想法未免有些偏激。其实,善于说“不”也是一种好习惯,它不但不会破坏友情,反而会增加别人对你的信任。成功地拒绝他人的不实之请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免除由不情愿行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只要是自己不愿意的事,就要勇敢地说“不”!久而久之,别人也就不对你报有希望了。那么,一些无聊的要求、拜托就不会烦扰你了。

总之,在拒绝时,把握分寸是要点,拒绝成效要彻底,不可以拖泥带水,要做到有原则性,让人一听就知道你的拒绝的坚定。

说服他人要讲点策略

掌握言语委婉的艺术很重要,委婉的表达可使人与人之间快速地建立起对话机制,这不仅是沟通的需要,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说明了你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人。

在沟通的过程中,交谈很容易,但要说服别人则很难。而委婉的谈话艺术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所以掌握委婉的沟通技巧必不可少。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在社交活动中,一个人既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让他人明白自己的建议,语言的沟通技巧就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我们需要成功地说服他人,以此才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良好的预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出现了以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人为代表的纵横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与政治形成了真知灼见,并具备出色的雄辩才智,因此被诸侯王聘请为出谋划策的得力助手,关键时刻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击退敌人的千军万马。

现代社会是依靠变革、创新、沟通实现经济高速运转的,一个人想要在各个方面有所收获,就必须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人在社交活动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的时候,明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整个局面始终被对方把握,自己根本不能掌握主动,乃至最后被对方反驳得哑口无言。这时,我们每个人才真正明白了具备说服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想要在社交场上成为一个左右逢源的高手,需要我们向前迈出的第一步是:养成成功说服他人的习惯;掌握成功说服的技巧;必要时也要讲究一点语言交际的策略。

——了解对方的心理。

成功说服他人不仅需要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我们准确把握当时的情境,以及双方的心理特点。尤其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有权势者,更有必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最后让对方自己说出我们想说的话。

战国时,魏王问张旄说:“我想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如何?”

张旄回答说:“韩国是准备坐等亡国呢,还是割让土地,联合天下诸侯反攻呢?”

魏王说:“韩国一定会割让土地,联合诸侯反攻。”

张旄说:“韩国恨魏国,还是恨秦国?”

魏王说:“怨恨魏国。”

张旄说:“韩国是认为秦国强大呢,还是认为魏国强大呢?”

魏王说:“认为秦国强大。”

张旄说:“韩国是准备割地依顺它认为强大的和无怨恨的国家呢,还是割地依顺它认为不强大并且心有怨恨的国家呢?”

魏王说:“韩国会将土地割让给它认为强大并且无怨恨的国家。”

张旄说:“攻打韩国的事,大王您应该明白了吧!”

在这段对话中,张旄没有直截了当向魏王指出不应该联合秦国攻打韩国;没有像一般游说那样,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是把观点隐藏在最后,甚至到最后也没有直接说出来,但魏王已经心领神会。

采取这种设问的游说方法,可以强化论点,使对方心服口服。设问实际上是将一般游说倒置的一种方法。先通过互相问答一步步论证、一步步接近论点,最后自然而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富有谋略特色的游说方式,我们善加运用,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掌握一件事情的不同表达方式。

同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当我们掌握了不同的表达技巧就可以根据社交场合、对象的不同灵活变通,运用自如。

战国时期,赵太后执掌赵国的朝政,面临着来自强大秦国的威胁。赵国向齐国求援,但是对方要求赵太后把幼子长安君送过来当人质才肯出兵。一时间,赵太后左右为难。后来,大臣触龙求见赵太后,却不提人质的事,只是问候太后身体状况。双方谈论起健康来,赵太后逐渐没有了怒气。这时,触龙说想让自己15岁的小儿子来王宫当一名侍卫,并把他托付给太后。太后说:“没想到男子汉也这样疼爱自己的小儿子。”触龙说:“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总是要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赵太后听了不住地点头,触龙试探性地说:“我觉得太后为自己的儿子打算得不够长远。自古以来王子王孙能够世代继承王位的非常少,不是他们没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为国家建立过功勋。结果执政后并不能保持政局稳定。”这时,太后终于明白触龙是在劝说自己送儿子去做人质。于是,她已经彻底被对方说服了,最后把长安君送到齐国。

触龙劝说赵太后,没有开门见山地游说,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因势利导,使赵太后认识到其中的玄机。最后,触龙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委婉、含蓄的谈话技巧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我们注意练习就可以轻松把握。

——掌握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

在交谈中,当直接向对方提出意见或谈论看法感到有困难时,就要学会用兜圈子、绕弯子的方法,把要说的话用婉转的言辞表达出来,这样既能达到交谈的目的,也会表现得得体自然。

项羽称王后,想谋杀刘邦。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你就说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去,你则以其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入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臣遵旨。”

刘邦的言语避开了项羽问话的前提,故意说对项羽忠心耿耿、“唯命是从”,从而使项羽找不到借口杀自己,为自己日后卷土重来保留了机会。

一些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经常会带有明显的挑衅色彩,这些问题不论回答“是”或“否”都可能给人带来麻烦。面对这样的问题,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一定要想好了再说。面对怎么回答都不对的问题,会说话的人通常会想办法巧妙地避开。

指出别人某些缺点时容易得罪人,但是不说会被人认为是有意奉承、溜须拍马,所以最好不直接地说出来,而要避开问题的关键改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说话要有条理。

在交际场合中,最让人头痛的就是说话不讲究条理。

说话漫无边际、累赘重复、东拉西扯、废话连篇的人,我们很快就能发现:他们其实只是在自言自语,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那只小猫一样灵魂出窍了。当堂吉诃德指责桑丘·潘沙讲的故事重复得太多、条理混杂时,桑丘为自己辩解道:“这就是我给同胞讲故事的方式,大人要我改变旧习惯是不公平的。”也许大多数人会对此有些同感。因此,要想成功说服对方,就必须以精准的证据作为基础,如果我们

能够以此为谈话内容的重点,就很容易使对方接受我们的意见。

——注意个人修养和对方的感受。

良好的个人修养,可以使我们更具有亲和力,使他人更乐于接近,从而被说服。所以,在说服他人之前,要注意修饰自己,揣摩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感受,以便在双方接触时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自己,从而制造出必要的信任和同情氛围,以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博采众长,少碰钉子

如果你希望在说话的时候少碰钉子,少出现失误,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养成博采众长的好习惯,多多参考别人的意见。

在与人交流时,采用博采众长的方法,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说话习惯。它不但可以帮助人们开拓思维,还可以达到整合资源的效果,把自身不完善的想法,变得完美化。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岛屿,总是要和外界接触,如果你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会在自己身上产生一股“合力”,产生这种“合力”的方法就是博采众长。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是一条足智多谋的蹊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便是这个道理,要集思广益,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自身是大有裨益的。有许多意见,常常是别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换得的经验之谈,而你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归纳为了自己的意见,这岂不是高明之举吗?

古今中外的伟人中,善于使用“博采众长”这一成功秘诀的,不胜枚举。

汉初,刘邦、项羽争霸,楚汉战争中项羽被逼得乌江畔横剑自刎。究其败因和刘邦取胜之道,不能不承认,刘邦用人之术高于项羽一筹,刘邦善于听取部下意见,能够做到虚心接受,正确采纳。当时,刘邦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辅佑。刘邦善于用人,广泛听取手下谋臣武将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帮自己排除异己,一统天下。

而项羽则不会用人。其手下也绝非没有良才,其亚父范增老谋深算,精干老练,项羽却不能虚心接受他的意见,我行我素,固执己见,终至四面楚歌,功亏一篑。

罗斯福在当美国总统时就最喜欢博采众议,每遇到一件要事他都会召集与该事有关的人组成智囊团开会,对事件进行详细商议,听取他人意见。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德·莫利、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和小阿道夫·伯利,以及休·约翰逊将军等,他们都在不同时期为罗斯福提出过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一所大学的公法学教授莫利在罗斯福的智囊团中也扮演过主要的角色,为罗斯福提出了不少政策方略。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是一位英俊的经济学教授,在美国农业部工作的几年里,也常被罗斯福以经济哲理家和排难解纷的行家身份而被召请。哥伦比亚法学院才思敏捷的阿道夫·伯利教授,在新政初期末也在财政、经济分析与国际关系等问题上提出过可贵的咨询意见。

在任美国总统期间,罗斯福周围还有一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担任过不同职务的总统顾问,他们任职时间虽长短不一,但对罗斯福施行新政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罗斯福的新政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观点,大部分来自他那乐于兼收并蓄三教九流的人才的胸怀。这些人才不少出身于学术界,他们都在各自的事务中发挥了合理的思维与分析的才能,并在特定的领域里施展了他们的专门知识。

一个人应该学会善于博采众长。从周围人们的议论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智谋,开阔视野、丰富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善于集思广益,不仅有助于弥补自己智力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自己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

人总有自大的毛病,往往表现为对别人不自觉的贬斥,总喜欢吹毛求疵,不愿承认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会有长处也有缺陷,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长处,又各有各的短处。正如太阳也有黑子,月亮也有圆缺,哪怕再精美的璧玉也会有瑕疵一样,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人应该克服这种坏习惯,转而养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的好习惯,纳人所长,忘人所短。

一个人能否接受外人的意见,对于他的成功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凡是那些聪明的、有所作为的人,大多都能利用种种方法使人自动地向他提供宝贵意见,并且善于审查这些意见,从中撷取有益于自己的信息加以利用。反之,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往往不懂得征询他人意见,即使获取了别人的意见,也不能正确地加以选择和适当地利用。

荀子说:“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之所以成为大智大巧者,就因为扬其长而避其短。其实,世界上再没有比听取他人意见更容易做到的事了,之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关键就在于这些人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不懂得博采众长的真实含义。所以,也由此造成了成功与失败的差异。

在语言交流中,一个善于博采众长的人,往往说出的话都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因为懂得博采众长的人,已经把大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并中和了,所以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个人的见闻必定是有限的,每个人也都不可能是一部百科书,但将众人意见综合在一起,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见识更加广博,必将自身能力提升到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一个博采众长的人,必定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他能集众人智慧于一身,熔各家之见于一炉,多谋善断,运筹自如,必然在人生的舞台上更加多姿,所需要的消息会从四面八方向他涌来,这样的人也必定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