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跟对人,再做对事
22804600000012

第12章 练就沟通术,跟人跟到位(3)

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到罗马帝国,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金碧辉煌的金人。这小国使者在进贡的同时,出了一道题目:三个金人中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结果都分辨不出来。怎么办?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吧?最后,有一位卸任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点头称是。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是,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我们被赋予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

在职场中,听老板的话,就能做老板的好员工。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听老板的话?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给我们发工资吗?不仅仅如此,而是因为每一个能够成为老板的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独特之处。曾经有本书这样描述过老板:有百分之二十的把握就去干的人,是当老板的料;有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百的把握才去干的人,只能去打工。从许多方面来讲,老板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老板的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他们身上的这些精神,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因此,当我们不明白老板的话的时候,就要试着去理解。

有一句话叫做: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不能理解老板的话,我们也要听着,而不要去随便反驳老板和抵制老板的命令。下面这个例子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一个国企的负责人,在谈到他的人生经历时特别强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听领导的。当年像他一样的处级干部,全公司有八十多人。而现在他和另外一个负责人是硕果仅存,其他的悉数被淘汰。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享受公司上市以后的丰厚收入,而他们俩能青松挺立永不倒?一句话,就是听老板的话,做老板让做的事情。

有位公司的员工代表他的公司拿下一个大项目,但是半路插进一个程咬金——某权威部门的一个下属公司要做这个项目。员工的老板说让给那个公司去做,他很不情愿,就去请教国企的这个人。得到的主意是:让!因为这样做,老板会在心里记住他的这个业绩。

这招儿出得妙,出的是正招儿。他本人,后来也真的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可以说,正是他坚持不懈地听老板的话,最终才在老板的荫蔽下青松不倒。

要处理好与老板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能否对老板保持一种倾听和沉默的态度。话多有时候并不是好事,而沉默有时却往往更有效果。然而,对老板的话保持一种倾听的态度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仅要求我们用耳朵听,更需要用心揣摩。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倾听老板的话呢?

首先要用心。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因此,我们要懂得去欣赏。在感到厌烦之前先想一想,人们肯去看天看云看沙漠看草原,人们肯去听风听雨听潮声鸥鸣,为什么就不肯去看人和听人呢?其实,转过身来看看电视和小说,还不是同样地去探寻人的世界吗?听,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心不到,满耳都会是噪音。

其次要用脑,像一个善于思考的侦探那样分析对方所说的话,判断对方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他想要什么、回避了什么,何时是真情流露,何时是欲言又止。听一个人说话和给一个人相面差不多,也是要通过他表现出来的去找出他心中隐藏的。笨人做不好听众,因为语言是智力产品,美妙的音符常在弦外。

再次要用脸。同样一句话,伴以不同的表情就会表达不同的含义,说者用语言,但同时也在用表情、声调、手势去诉说。听者无言,但他的目光、嘴角、下巴却透露出了很多。好的听众应该是个积极的参与者,用他脸上的表情去影响交流的过程。要知道,没有听众参与的讲话不过是一段独白或梦而已。

最后还要用嘴。听者有嘴,当然也有说话的权利。插话抢话固然令说者不悦,但恰当的话不但不会令人生厌,反而能提高听者的位置。这种话有三类:一是赞同,如“对”、“确实如此”、“你说得太好了”、“太精彩了”等。二是概括,用简短的话概括出说者的中心话题,既能表示听者理解了,也能使说者的思想得以突显和升华。三是提问,既能问出其他听众疑而欲知的问题,又能引出说者欲说无由的得意之言方为上品。如果问题离题太远、答者已明确说过或触犯了说者的禁忌,那还是不问为佳。

所以,正确掌握了倾听的技巧,你才能真正地理解老板的话,消化老板的话,从而让老板信任你、重用你。

巧妙进谏,忠言无需逆耳

我们常说忠言逆耳,那么,忠告为何听起来总是不顺耳呢?究其原因,就在于一般人容易受感情支配,即使内心有理性的认识,但仍易受反感情绪的影响而难以听进忠言。因此,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如果我们注意忠告的三个要素,你的忠告就会被人接受,忠言也就顺耳起来了。

谨慎行事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你在教训他或你是假惺惺地可怜他等反感情绪。

选择时机

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是忠告的第二个要素。从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一对一,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不要比较

忠告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不要用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由此可见,给对方提出忠告是一件很需要技巧的事情,如果说话方式、提出的场合把握不好,不但不能取得进谏的效果,反而可能会产生对自己不利的结果。历史上有很多利用技巧,巧妙进谏的故事,下面这个就是一个正话反说,巧妙利用进谏技巧的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有次扬言要杀掉敢于触犯龙颜的魏征,长孙皇后听后十分着急。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劝说李世民,不仅不会使李世民接受,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于是,会说话的长孙皇后取顺耳之言规劝李世民,她说:“自古以来主贤臣直,只有君主贤明,当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话就讲。今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全赖圣上贤明。”李世民闻后龙颜大悦,就打消了杀魏征的念头。

其实,长孙皇后所使用的进谏技巧无非就是顺着唐太宗的话说,把本来是批评唐太宗的话说成了赞美褒奖的话,这样自然也就让忠言变得顺耳起来,最终也起到了进谏的效果。

在上司做错了一些事之后,往往需要下属规劝他一下。这时许多人认为自己是下属,还是少管闲事的好,而有的人则非要管管不可。这“非要管管不可”的人里面,最后有的头破血流,有的顺利地达到了目的。达到目的的下属大部分都是用了迂回战术,让上司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迂回战术,就是正话反说,让忠言顺耳起来。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迂回战术的典范。

在春秋时期,晋灵公即位不久,便大兴土木,修筑宫室楼台,以供自己和嫔妃们享乐游玩。后来,他竟挖空心思,想要建造一个九层的楼台。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种科学水平、建筑技术等条件下,如此宏大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可灵公不顾一切,征用了大量民夫,花费了巨额的钱财,持续了几年也没能完工。全国上上下下,无不怨声载道,但都敢怒而不敢言,因为晋灵公明令宣布:“有哪个敢提批评意见、劝阻修造九层之台的,处死不赦!”这样一来,谁愿意去送死呢?

一天,大夫荀息求见。灵公料他是来劝谏的,便拉开弓,搭上箭,想到只要荀息开口劝说,就射死他。谁知荀息进来后,像是没看见他这架势一样,表现得非常轻松自然,笑嘻嘻地对灵公说:“我今天特地来表演一套绝技给您看,让主公开开眼界,散散心。国君感兴趣吗?”

灵公一看有玩的,就来精神了,忙问:“什么绝技?别卖关子了,快表演给我看看。”荀息见灵公“上钩”了,便说:“我可以把12个棋子一个个叠起来以后,再在上面加放9个鸡蛋。不信,请看!”说着,便真的玩起来。他一个一个地把12个棋子叠好后,再往上加鸡蛋时,旁边的人都非常紧张地看着他。

灵公禁不住大声说:“这太危险了!这太危险了!”荀息一听灵公这样说,便趁机进言:“大王,别少见多怪了,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灵公觉得奇怪,因为对他来说,这样子已经是够刺激、够危险的了,还会有什么更惊险的呢?他迫不及待地问:“是吗?快让我看看!”这时,只听荀息说道:“九层之台造了三年,还没有完工。三年来,男人不能在田里耕种,女人不能在家里纺织,都在这里搬木头,运石块。国库的金子也快花完了,兵士得不到给养,武器没有金属铸造,邻国正在计划乘机侵略我们。这样下去,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到那时,大王您将怎么办呢?这难道不比垒鸡蛋更危险吗?”

灵公一听,猛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荒唐、多么严重的错误,于是他立即下令,停止筑台。

试想,如果不是荀息用巧妙的方法让灵公自己来发现其所欲谏之言,而是直白地说出来,定会让灵公大怒,到时不要说谏言被采纳了,怕是荀息的脑袋都不一定能保得住。可见进谏方式有多重要。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用在职场上同样有用。老板其实就相当于你的君主。如果老板犯错,不进谏自然会使他一错再错,最终面临失败的危险,而你始终是与他一损俱损的,因为他的失败必然也会影响你的前程。

如果进谏,则忠言逆耳,难免会得罪老板,其后果自然也是费力不讨好。因此,你必须小心谨慎,灵活地运用各种进谏的技巧,这样方能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关键时刻,用语言挽回老板的面子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领导者是人不是神,决策也难免会有失误之时。此时,会共事的下属,应该适时大胆地出来为领导做解释与协调工作,为领导挽回面子。关键时刻把错误揽在自己身上,给领导添足面子,这样的下属不是投机钻营,而是真正了解领导的所想所需。试想,有这样聪明伶俐的下属,如果你是领导,会不喜欢吗?

会共事的下属并不是消极地给领导保留面子,而是在一些关键时候能给领导争面子,给领导锦上添花,多增光彩,获得领导的赏识。张作霖在一次给日本“友人”题词时由于笔误,把“张作霖手墨”的“墨”字写成了黑,有人说:“大帅,缺个土。”正当张作霖一脸窘相时,另一个却大喝一声:“混蛋,你懂什么!这叫‘寸土不让’!大帅能轻而易举地将‘土’拱手送给别人吗?”就这么一句话便保住了张作霖的面子,后来他成了张作霖的左臂右膀。

关键时刻能够给上司解围的人,上司自然会牢牢地记住你,这是对上司最好的送礼和奉承。下面的故事同样是关键时刻巧妙给上司解围的例子。

某公司部门经理刘某由于办事不力,受到公司总经理的指责,还扣发了他们部门所有职员的奖金。这样一来,大家都很有怨气,认为刘经理办事不当,自己造成的责任却要由大家来承担,所以一时间怨气冲天,搞得刘经理的处境非常困难。这时候,秘书小张站出来对大家说:“其实刘经理在受到批评的时候还为大家据理力争,要求总经理只处分他自己而不要扣大家的奖金。”

听到这些,大家对刘经理的气消了一半儿。小张接着说:“刘经理从总经理那里回来时很难过,表示下个月一定想办法补回奖金,把大家的损失通过别的方法弥补回来。”小张又对大家讲:“其实这次失误除了刘经理的责任外,大家也有责任。请大家体谅刘经理的处境,齐心协力把公司的业务搞好。”

小张的调解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按说这并不是秘书职权之内的事,但小张的做法却使刘经理如释重负,心情豁然开朗。接着刘经理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很快使纠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小张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小的,刘经理当然对他是另眼相看。

会共事的下属善于掌握上司的心意,揣摩上司的心理,在上司为难之时,却能抢先一步,将上司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这样一来,自然会得到上司的回报。

在一个团队里面,领导始终位于金字塔的塔尖,他的威望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都不会愚蠢到引起顶头上司的不悦,也会尽量避免让领导尴尬。但有时候,你会发现领导突然对你很冷淡,令你百思而不得其解,因为你无意间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让老板在众人面前失去了面子。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下属在领导面前会将错误归于自己,而不会把领导推向火坑。

田叔是西汉初年人,曾经在刘邦的女婿张敖手下为官。一次,张敖涉嫌一桩谋杀皇帝的案子,被逮捕进京。刘邦颁下诏书说:“有敢随张敖同行的,就要诛灭他的三族!”可田叔不计个人安危,剃光了头发,打扮成一副奴仆的模样,随张敖到长安服侍。后来案情查清,与张敖无关,田叔由此以忠爱其主而闻名。

汉武帝非常赏识田叔,便派他到鲁国去出任相国。鲁王是景帝的儿子,自恃皇子的特殊身份,骄纵不法,掠取百姓财物。田叔一到任,来告鲁王的多达百余人,田叔不问青红皂白,将带头告状的二十多人各打50大板,其余的各打20大板,并怒斥告状的百姓道:“鲁王难道不是你们的主子吗?你们怎么敢告自己的主子?”

鲁王听了很惭愧,便将王府的钱财拿出来一些交付田叔,让他去偿还给被抢掠的百姓。田叔却不接受,他说:“大王夺取的东西而让老臣去还,这岂不是使大王受恶名而我受美名吗?还是大王自己去偿还吧!”

鲁王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连连夸赞田叔聪明能干、办事周到。

像田叔这样,将功劳归于领导,将过错留给自己,哪一位领导会不喜欢他呢?

作为下属,不仅要善于推掉功劳,还要善于揽过,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大多数领导愿做大事,不愿做小事;愿做“好人”,而不愿充当得罪别人的“坏人”;愿领赏,不愿受过。在评功论赏时,领导总是喜欢冲在前面,而犯了错误或有了过失后,一些领导却想缩在后面。此时,就需要下属出面,代领导受过或承担责任。

大凡领导,管辖范围的事情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件事情他都愿意干,都愿意出面,都愿意插手,这就需要下属在关键时刻能够出面,代领导摆平,甚至出面护驾,替领导分忧解难,这样必能赢得领导的信任和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