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来历】
毛姓是以国名为姓氏,源出于姬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八弟叔郑为毛国(今陕西扶风一带),人们便称叔郑为“毛伯”。毛伯在周成王时曾任司空,又称毛公。后来,毛伯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就是毛氏,奉毛伯为毛氏的始祖。
【姓氏分布】
毛姓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春秋时期,由于发生内乱,毛姓大举南迁;唐末五代以后,毛姓除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等地。如今,毛姓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的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姓氏名人】
毛遂:战国时赵公子平原君的门下食客。他曾自荐求助于楚国,后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毛亨:鲁人(今山东曲阜),西汉时期著名学者,也是“毛诗学”的开创者,曾作《毛诗训诂传》,世称“毛诗”,流传千古的典籍《诗经》就是由《毛诗》传下来的。
毛晋:原名凤苞,字子晋,常熟人,明朝著名学者。他博学多识,传刻古书,流布天下。著有《苏米志林》、《明诗纪事》、《毛诗陆疏广要》、《海虞古今文苑》等。
毛庚:原名雝,字西堂,钱塘(今杭州)人,清朝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1976年9月9日,83岁的毛泽东在北京逝世。
【国学小百科】
毛氏宗祠
毛氏祠堂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最初建于1758年。整个祠堂的建筑面积大约为700平方米。祠堂的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的中部是戏台,能容纳数十人登台表演。楼两侧是化妆室。楼下中部有一个小厅,两侧各有一个厢房,左边是庖厨地,右边是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这里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堂中摆放历代祖宗的牌位。堂的左边是住宿处,右边是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
1925年,毛泽东曾在此祠办过农民夜校。杨开慧是该夜校的负责人,并在夜校讲过课。1968年,有关部门对该祠堂进行了维修,使其保持20世纪20年代原貌并对外开放。1972年9月,湖南省将该祠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链接】
毛遂自荐
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此时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平原君为了挽救自己的国家,决定去楚国求援。平原君准备从自己的三千门客中挑选文武兼备的随从20人。但左挑右拣,只有19人合平原君的要求。
正当平原君左右为难之时,他门下的食客毛遂主动要求跟随着一起去。平原君认为毛遂刚来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不想带他去。毛遂说:“先生您觉得我好像没有什么本事,那是因为一直没有我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果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如锥处囊中锋尖立现,我就会脱颖而出的。” 平原君念他诚心可嘉,只好带他一起出使到楚国去。
来到楚国,见了楚王以后,平原君与之商讨合纵抗秦之事。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痛陈利害,但是谈了很长时间也没谈出什么结果。此时毛遂恼火,按着佩剑走上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抗秦一事,利害得失一句话说清楚就可以定夺,怎么从日出谈到中午还不能决断?”楚王见毛遂倨傲无礼,怒斥说:“还不下去?我和你主人讲话,你来干什么?”
毛遂按剑,继续向前说:“您大声呵斥我,只不过依仗楚国人多,可是现在您的命运掌握在我的手中。” 毛遂语带威胁,咄咄逼人,楚王不敢轻心。于是毛遂力陈秦国侵略楚国的史实,以此唤起楚王的耻辱之感。最后楚王终于同意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秦军。
听到楚国要发兵救赵的消息后,秦国就撤了兵,赵国终于化险为夷。平原君感叹地说:“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由此而来,后人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