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三国当马超
2277300000266

第266章 决战中的种种

派去放火的,就点燃一点小火星,没燃烧起整个沙漠。就连人家曹操的裤子都没有烧着,更别说爆烤曹操菊花了。

袁绍这个时候也算看出来了,这些旁门左道根本不能让曹操分心。于是他准备堂堂正正的决战,光明正大的将曹操给踩在脚下。

在决战前夕,已经被关在随军监狱里的沮授拼死让狱卒给袁绍传个话,说不应该着急打决战,应该以持久战对付曹操!

因为袁绍那边兵多,但战斗力不如曹军,而曹操那边呢,虽然挖了一定量的领地粮食,但军资储备不及袁绍;曹操的条件适合速战,袁绍的条件适合持久战,通过思量,沮授还是觉得袁绍不应该着急动,应该把曹操的粮食消耗差不多了再说。可惜,沮授没有多少小费给那个狱卒,这番话就没有传过去。

不过,即便传过去了,袁绍他能听得进去吗?

还有校尉张郃,这个时候,张颌因为之前的‘消极怠工’,已经被袁绍给降职为奋武校尉。

他也不同意速战,他认为重点应该抄曹操后方,等他乱了再打。

不过,前面已经说过了,心高气傲的袁绍已经被前面的败仗搞得抓狂了,那他就认为,再不打面子就过不去了,心里很是着急,根本不听这两个人的意见。八月份,便把大军推进在官渡北岸的原武,布置起十里长的战线,恨不得把曹操一口吞了。

作为一个智囊人物或有谋略的将军,跟着一个糊涂虫是最倒霉的事情,除非你也变成一个白痴,跟着混饭吃就是。

作为军中最有眼光的沮授,袁绍一是对他成见已深,二是刚愎自用,凡事都随着性子做决定,导致一点都没把沮授派上用场。他派文丑追击曹操时,沮授就提出异议,但袁绍把他的意见当成狗屁。沮授那个难受呀,眼睁睁看着白痴把肉喂到曹操的嘴里,是一种割自己肉的痛苦呀,沮授只好辞去前军总司令的职务,眼不见心不烦呀。可就连这点小请求也不可得,最后被绑着扔进随军的监狱,眼睁睁看着袁绍这个傻蛋一步步跳进火坑。

而张颌,这个可怜的将领,此时已经对袁绍有了成见。但他也不能不忠于自己的职守,那职业素质还是要的嘛。可惜,在接下来,他终于明白跟错一个主子有多悲哀。

官渡之战,我们从结果来看,好象是曹操必胜的样子,实际上,不到关键那一战,只要袁绍能听一下部下的正确意见,胜负都可以颠倒,因为袁绍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无论如何,官渡之战的大决战,已经到来了。

曹操一看对方的架势蛮大,自己的人数还真太少了,赶紧把还在打游击的于禁给叫了回来,毕竟形势危急,多一人是一人。

偷袭是曹操的一贯招数,他也特上瘾,那么就在九月一日的时候,发生了个奇异的天文现象,日全食。

曹操不懂科学,一看,就觉得可能是老天来帮助我了,趁着这白天的黑幕去杀杀袁绍的锐气吧。于是发生了第一次的接触战,可是这时候袁绍的军队可没悠闲着呀,都严阵以待呢,估计日食也没多长时间,起不了掩护作用,在接触战中,曹操兵力太少了,打不过,只好撤退到防御工事,乌龟不出头,全拿硬壳顶。

袁绍这下想,小王八,你终于不敢出头了。于是下令猛攻,但是曹操花了一两年时间修建起来的堡垒,建筑质量绝对达到了国际认证,一点水分都没有,硬攻根本没办法。

这时,两边的阵营开始了斗志斗勇的工程战。袁绍叫人起土山,修高楼,可以俯瞰曹营,令士兵们用箭往下射。这一招可厉害,跟咱现在的火箭炮一样,搞得曹营里下起了箭雨,每个人出来小便都要用盾牌当伞,一不小心******就被射中。曹操开会,鼓励大家有小发明小创造都可以拿出来对付他。这不,人才济济呀,马上有能工巧匠建造出发石车,也不知道是用什么当动力,反正力量特足,也有准头,可以把石头射到高楼土山上,把弓箭手打得头破血流,再也不敢上去乱射箭了。袁绍军队里的人管这车叫霹雳车,后来经常在战场中使用,可惜在生活中用不着,否则中国就有五大发明了。

一计不成,袁绍又来一计,叫人挖地道,最好直接挖到曹操的办公室,趁半夜三更钻出来把曹操杀了。当然,挖到谁的办公室都没关系,反正可以利用地道奇兵,突破到曹营中去。曹操的侦察兵一回来报告,可把曹操吓坏了,要是半夜三更自己正在性福,床底下突然钻出一堆士兵出来,自己那方面障碍事小,那仗就不用打了!怎么办?又有高人想出一计,在营区里挖壕沟,把地道截断,让谁也别想偷偷摸摸的混过去。袁绍一看曹操挖壕沟了,只好作罢,你地道不可能挖得比壕沟还深吧。

接着,两方还是各显神通,不过都是你有张良计、我有上墙梯,你来我往,打得很是艰苦和疲劳。

而这个时候,远在河内的贾诩嘿嘿笑了,因为他看到有个面生的士兵扭捏不安,贾诩就知道这里面有鬼,便一直折腾那个士兵搬这搬那,净让人家干苦力活儿,最后,还是那个士兵招架不住,交给贾诩一张丝绢之后跑了。而河东的吕布,也在大喝一声之后,吓得一个跟刺客一般装束一般的人从梁上掉了下来,在吕布还没有挥出方天画戟的时候,赶紧自报家门,把胸间的丝绢交给吕布,吓得跟兔子一样开溜儿了。

贾诩跟吕布两个都不知道,他们居然说了想同的话:娘的,上一次心里有事儿,才让你们情报司得瑟。这老虎不发威,你还真玩儿神龙见首不见尾玩儿上瘾了啊?

当他们看完烧掉那张丝绢之后,那神情就没有那么轻松了,立马各自召开会议,将一条条、一例例的决定下发出去。

手下的将领们不知其意,但都按照这个宗旨操办下去,虽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决定都好似在为一副大战将临做准备的样子,不过,他们可以看到,那两位暂代的首领眼中都有掩盖不住的兴奋。

之后,河内、河东便犹如两只蛰伏的恶兽,在隐隐的积蓄着力量。它们慢慢活动僵木的身体,让蔓延在各处的神经慢慢复苏,将冀、幽、并三个大州用一种察觉不到的丝线慢慢串联起来...

而曹操跟袁绍,因为正打得如火如荼,根本没有察觉到这股很隐匿的气息。

而当曹操跟袁绍僵持了半年之后,曹操发现这样扛下去对自己非常不利。一方面粮草越来越紧张了,屯田制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要应付这种规模的战争还是不行;另一方面,士兵工作量太大,都筋疲力尽。

你想想,战线这么长,袁绍的兵力多几倍,别说对攻,就是值勤都忙不过来。况且这种相持,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曹操这边都有不少人投奔到袁绍那边去了;其中有部分将领、谋士,甚至在长安、许都的官员,都暗中写信私通袁绍。万一被袁绍攻破,到时候作为内奸还是很光荣的,有先见之明呀!

曹操是个富于行动力的人,性子比较急,他没想到这场战争居然就耗了几个月之久,反而此时是想打也没机会,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信心居然也动摇了。

所以,当有一天从许都运军粮的车子开进了曹操的军营,曹操去劳军的时候。曹操他看见运粮的那些运输队非常辛苦,面黄肌瘦,有些运夫穿不起鞋,是光着脚赶路的,满脚都是老茧,甚至磨破,流血。

曹操这个人对下层的人还是很有同情心的,这是因为曹操本身就具有多重性格,其矛盾复杂之程度,恐怕连曹操自己都搞不清。大家看曹操的时候,一定不要用历史既定的形象去看曹操,甚至可以用相反的形象去看曹操。

反正曹操做的事儿,越是让现代人觉得不可能的,他偏偏做出来了;越是让现代人觉得他可能会做的,他偏偏耿直如铁汉。

呃,又有点跑题了...

话说曹操看了那些运粮兵的辛苦,心里非常难过,曹操就走过去和他们问长问短,问寒问暖,然后拉着他们的手说:弟兄们辛苦了,请大家再给我十五天的时间,只要十五天,十五天以后我再也不让你们这么辛苦了。也就是说,十五日之内要结束战争。曹操他有这个把握吗?没有,实际想法是曹操不想打了,他准备在十五日之内撤军,不打了,太累了,受不了了。曹操此时是想放弃官渡,撤退回许都补充粮草、顺带休养一下兵力。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留守在许都的毛玠,但是毛玠他反对。毛玠说,明公啊,这一仗咱们打也得打,不想打,那不能打也得打,请明公想一想,袁绍这一回是倾巢而出,十万精兵全部拿出来了,就是要和我们决一死战,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你退他还要进,你没有退路了,只能顶住。

那么曹操又去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啊,你有四个方面比袁绍强:你的智慧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你有四个方面超过袁绍,为什么打了半年还不能胜利呢?根本原因是你总想万无一失,你顾虑太多了,只要你下定决心,集中兵力,一定能够胜利。

毛玠和荀彧的意见是对的,战争是一种风险极大的事情,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在战争中做到万无一失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主帅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胜负往往决定于主帅的意志是否坚强,而最后的胜利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