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李世民的故事
22771500000038

第38章 两大憾事

晚年之痛

唐太宗主政的“贞观之治”以民富兵强、清明康宁彪炳(bing)史册,虽然他以文治武功、严于自律、胸怀宽阔的非凡气度名垂青史,但是,他毕竟是人不是神,也不可能事事顺心,万事如意。到了晚年,他一直被皇位的继承和征讨高句丽国这两件事情所困扰。这也是他平生最大的憾事。

贞观后期,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出现了李承乾、李泰和李治的矛盾斗争,酿成李承乾的谋反案件,侯君集等一些重臣贵戚也被牵扯进去了。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生于长安承乾殿,因以得名。武德九年(公元626年)10月,唐太宗以“立嫡为长”的封建世袭原则,即立八岁的李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先天跛脚,但却以聪明、敏慧获得唐太宗的喜爱。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7月,唐太宗选择德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太师,严格教导李承乾。李承乾学习勤奋刻苦,让唐太宗十分满意。为了进一步培养承乾的实际办事能力,唐太宗专门颁布《令皇太子承乾听讼诏》,一些朝务“令承乾决断”。李承乾在处理朝政时,还能“颇识大体”。

然而,李承乾逐渐长大后,日益染上奢侈、漫游的纨绔恶习;并且沉溺于声色犬马,骄奢淫逸,在内宫常胡作非为。唐太宗命令众多耿直的大臣加以劝导,但收效甚微,这使唐太宗非常气恼,却并未完全丧失对他的希望,又选中当时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以匡其过。孔颖达“每犯颜进谏”,面折李承乾,可李承乾依然无动于衷,习性如故。

唐太宗无奈,只得另觅名师,于贞观十二年任命著名的诤臣张玄素为太子右庶子。太子李承乾一次又一次辜负了太宗的殷切期望,随之父子之间的骨肉亲情也日趋疏远,导致唐太宗对他开始厌恶了。

而李承乾的异母弟弟魏王李泰却以好学深得唐太宗的欢心,处事上给了李泰不少优待。唐太宗甚至同意李泰在王府中大开馆舍招揽当世名流,魏王府门庭若市,每个月的开支供给甚至超过了太子府。李泰被封为相州都督,却并不赴任,仍留居京城,为了往来方便,唐太宗让李泰移居皇宫大内的武德殿,还特令魏王府设置文学馆。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为了逐渐地树立李泰的威信,为更立太子做铺垫。这自然招来了太子李承乾的嫉恨,他和魏王李泰的关系也是每况愈下。

可悲的前途使他心灰意冷,精神萎靡,于是更加自暴自弃,沉湎酒色,搞出许多恶作剧自以为乐。唐太宗又对太子没有什么作为很不满意,经常训斥他。太子李承乾怀恨在心,痛恨父亲的厚此薄彼,竟连续几个月称病不去朝见唐太宗。李承乾在自暴自弃的同时,并不善罢甘休,为了维护皇太子之位,他与其党羽密谋对策,制定了暗杀与政变两个应变策略。第一步,派出刺客暗杀魏王李泰,企图除掉继承皇位的竞争对手,谁知此计没有成功;所以,只有选择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唐太宗退位,用武力夺取皇位。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齐王李佑抢先在齐州叛乱;夏4月,太子李承乾、汉王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等又勾结谋反,事情败露后,太手李承乾被废。不久,魏王李泰也因阴险毒辣,总是伺机篡位而被罢黜。最后,唐太宗立了为人宽厚的晋王李治做太子。原太子李承乾被废,宠儿李泰被黜(chu),让唐太宗的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也反映了唐太宗处理父子关系、协调王位继承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

唐太宗一生一直为没有拿下高句丽国而郁郁寡欢。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使唐朝的疆域极为宽广,高句丽不向太宗称臣,这对称雄四方的唐太宗而言,心中总是不快。隋朝杨坚、杨广父子前后四次派大军压境攻打高句丽,都劳而无功,这使唐太宗对讨伐高句丽有所顾忌。早在魏征生前,唐太宗就想远征高句丽、一统天下,扩大自己的疆土,但是都被魏征一次次地劝阻。魏征死后,唐太宗少了一个能够左右自己的人,所以到了晚年,虽然多数臣僚反对他征讨高句丽,但是他仍然力排众议,连续征发大军讨伐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高句丽的大将莫离支率兵攻打新罗,唐太宗派人到平壤,请高句丽王罢兵,高句丽王召回莫离支,使臣宣读了唐太宗的诏谕。但莫离支不受诏,这促使唐太宗下决心征讨高句丽,命令唐军和新罗、百济、契丹、奚等少数民族的军队分路出击高句丽。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春,唐太宗亲自带兵征讨高句丽。但是高句丽国所处的纬度较高,唐太宗到达高句丽时已经是冬天了。从西伯利亚吹来的一股股寒流使气温骤降,河流开始封冻,农作物也都冻死了。唐军的草粮告乏,只好撤军。归途中又遇暴风雪,兵卒马匹多有冻死。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2月,唐大宗决定再征高句丽,他派李勣等人率兵一千多人海陆并进袭击高句丽。当时高句丽国内恰逢大旱,兵力和粮草补充不足,所以唐太宗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年底,高句丽王派儿子到长安请罪,唐太宗接受了。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春,唐太宗对高句丽国王的谢罪并不满意,又派大军三万从山东莱州乘战舰渡海攻打高句丽。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6月,唐太宗和大臣们商议在次年春举兵三十多万,准备一举攻灭高句丽,于是命令相对比较富庶的剑南道(今四川成都一带)政树造军舰,沿长江东下转道到莱州。

公元648年秋,巴蜀一带的山民因为被催逼造战舰而负担过重,终于起来造反,唐朝用两万多的兵力前去镇压,征讨高句丽的计划一度搁浅。

此时的唐太宗因为前几年出兵辽东,长途跋涉,备受辛苦,又因为近来的国内暴乱操心过度、竞然一病不起。他征服高句丽的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