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四民分业教育思想与《管子》选读(第一辑·第八卷)
22762100000013

第13章 《管子》教育文论选读(9)

古之法也,世无请谒任举之人,无间识博学辩说之士,无伟服无奇行皆囊于法以事其主。故明王之所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堪材习士间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众强富贵私勇者不能侵也,信近亲爱者不能离也,珍怪奇物不能惑也,万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动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也。

【原文】

今天下则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然故堪材习士间识博学之士能以其智乱法惑上,众强富贵私勇者能以其威犯法侵陵邻国诸侯能以其权置子立相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剪公财以禄私士。凡如是而求法之行,国之治不可得也。

圣君则不然,卿相不得剪公禄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圣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辐凑以事其主,百姓辑睦听令道法以从其事。故曰: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原文】

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故为人主者,不重爱人,不重恶人。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

故明王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处也。借人以其所操,命曰夺柄。借人以其所处,命曰失位。夺柄失位,而求令之行,不可得也。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夺柄失位之道也。

故有为枉法,有为毁令,此圣君之所以自禁也。故责不能威富不能禄贱不能事近不能亲,美不能淫也。植固而不动,奇邪乃恐,奇革而邪化,令往而民移。故圣君设度量,置仪法,如天地之坚,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时之信,然故令往而民从之。而失君则不然,法立而还废之,令出而后反之,枉法而从私,毁令而不全。是贵能威之富能禄之,贱能事之,近能亲之,美能淫之也。此五者不禁于身,是以群臣百姓人挟其私而幸其主。彼幸而得之,则主日侵。彼幸而不得,则怨日产。夫日侵而产怨,此失君之所循。

【原文】

凡为主而不得用其法,不能适其意,顾臣而行离法而听贵臣,此所谓贵而威之也。富人用金玉事主而求焉,主离法而听之,此所谓富而禄之也。贱人以服约卑敬悲色告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所谓贱而事之也。近者以近亲爱有求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谓近而亲之也。美者以巧言令色请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所谓美而淫之也。

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冶,从此产矣。

夫君臣者,天地之位也;民者,众物之象也。各立其所职以待君令,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惊心而立私乎?故遵主令而行之,虽有伤败无罚;非主令而行之,虽有功利罪死。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夫非主令而行,有功利,因赏之,是教妄举也;遵主令而行之,有伤败,而罚之,是使民虑利害而离法也。群臣百姓人虑利害而以其私心举措则法制毁而令不行矣。

明法第四十六

【原文】

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夫尊君卑臣,非亲也,以势胜也;百官论职非惠也,刑罚必也。

故君臣共道则乱,专授则失。夫国有四亡:令本不出谓之灭,出而道留谓之拥下情本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

故夫灭、侵、塞、拥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动无非法者所以禁过而外私也。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今主释法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矣;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矣。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

然则喜赏恶罚之人,离公道而行私术矣。比周以相为匿是故忘主私交,以进其誉。故交众者誉多,外内朋党,虽有大奸,其蔽主多矣。是以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

所死者非罪,所起者非功也。然则为人臣者重私而轻公矣。十至私人之门,不一至于庭;百虑其家,不一图国。

属数虽众,非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以任国也。此之谓国无人。

国无人者,非朝臣之衰也。家与家务于相益不务尊君也;大臣务相贵而不任国;小臣持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故官失其能。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故能而不可蔽,败而不可饰也;誉者不能进,而诽者不能退也。然则君臣之间明别明别则易治也,主虽不身下为而守法为之可也。

正世第四十七

【原文】

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原文】

夫万民不和,国家不安,失非在上,则过在下。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民力,财竭则不能毋侵夺,力罢则不能毋堕倪。民已侵夺、堕倪,因以法随而诛之,则是诛罚重而乱愈起。夫民劳苦困不足,则简禁而轻罪,如此则失在上。失在上而上不变,则万民无所托其命。今人主轻刑政,宽百姓,薄赋敛,缓使令然民淫躁行私而不从制,饰智任诈负力而争,则是过在下。过在下,人君不廉而变,则暴人不胜邪乱不止。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矣。

【原文】

故为人君者,莫贵于胜。所谓胜者,法立令行之谓胜。

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职,百官有常。法不繁匿。万民敦悫反本而俭力。故赏必足以使,威必足以胜,然后下。

【原文】

故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夫民躁而行僻,则赏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

故圣人设厚赏,非侈也;立重禁,非戾也。赏薄则民不利禁轻则邪人不畏。设人之所不利,欲以使,则民不尽力;立人之所不畏,欲以禁,则邪人不止。是故陈法出令而民不从。故赏不足劝则士民不为用;刑罚不足畏,则暴人轻犯禁。民者,服于威杀然后从,见利然后用,被治然后正,得所安然后静者也。夫盗贼不胜,邪乱不止,强劫弱,众暴寡,此天下之所忧,万民之所患也。忧患不除,则民不安其居;民不安其居,则民望绝于上矣。

【原文】

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夫民贪行躁,而诛罚轻,罪过不发则是长淫乱而便邪僻也。有爱人之心而实合于伤民。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原文】

夫盗贼不胜则良民危法禁不立则奸邪繁。故事莫急于当务,治莫贵于得齐。制民急则民迫,民迫则窘,窘则民失其所葆缓则纵,纵则淫,浮则行私,行私则离公,离公则难用。故治之所以不立者,齐不得也。齐不得则治难行。

故治民之齐,不可不察也。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令,与时变,与俗化。

治国第四十八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原文】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原文】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原文】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冶。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原文】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入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

内业第四十九

【原文】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

【原文】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

【原文】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意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民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原文】

陵川谷,地之材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迁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

【原文】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此之谓也。

【原文】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原文】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

【原文】

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何谓解之?在于心治。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

【原文】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乱,乱乃死。

【原文】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

【原文】

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原文】

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知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于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

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

【原文】

搏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搏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原文】

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不早为图,生将巽舍。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

【原文】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情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

【原文】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臰。

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忘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忘虑,困乃莡竭大心而敞,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