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鬼谷子:我不是教你玩阴的
2274600000027

第27章 出手不狠,江山不稳(2)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许多人不是败在选择不对,而是输在决断不够及时。就像百米赛跑一样,你起跑没别人快,你就输了一半,因为大家能力上相差不多,发力跑起来不分彼此,起跑线上的较量就决定了最终的输赢。

所以当形势需要你马上决断时,不能有丝毫的犹豫。这考验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也考验他的勇气、自信和智慧。什么叫“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与平素’’?就是指一个人做出决断的基础,他的经验怎么样,综合过去、现在、未来类似的事情,以及目前的环境,对这件事的判断能力如何。

优柔寡断的人没人喜欢,做事犹豫不决,不但危害自身,也危害盟友以及这个团队。这样的领导绝对没人愿意投靠,这样的员工也得不到重用,这样的朋友不值得交往,这样的家人对你来说就是累赘!如果你跟他们保持亲密关系,不能在利害攸关的问题上保持距离,一定反受其害!

很多人,他们有许多好的计划没能实现,只是因为到了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选择了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但是现在要等一等,让我们再想一想”。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体悟到“现在立刻做出决定”的重要,而“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远做不到”的同义词。

凡是积极主动的人,他们都是率先抓住机会果断决策的人;而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的人,则优柔寡断,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后失去机遇,空余懊悔。

如果我们能仔细研究这两种人不同的作为,就会从中发现为人处世的成功奥妙,那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可则决之”。在权衡周详的基础上,一旦发现情况许可,就请立刻做出最接近正确的决断。

决情定疑,万事之基--冷静是最简单的智慧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解决事情,确定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澄清动乱,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曱来决定一些大事。

心乱则事乱,事乱则危。因此越是重大关头,就越需沉着镇定。

从前有个商人,在外经商十年终于暴富。但是有了钱,他却不知道如何来处理这些钱。他向一位和尚诉苦,这位和尚便开导他说“你一向贫穷,没有智慧,现在有了钱,不贫穷了,可是依然没有智慧。我劝你进城里去,那里有大智慧的人不少,你出百八十两银子,

别人就会教你智慧之法。”

那人去了城里,逢人就问哪里有智慧可买。有位哲人告诉他“倘若你遇到疑难的事,不要急着处理,可先朝前走七步,然后再后退七步,这样进退三次,智慧便来了。”

“智慧就这么简单吗?这算哪门子智慧?”商人听了将信将疑。

当天夜里回家,他推门进屋,昏暗中发现床上居然睡着两个人,一个是自己老婆,另一个是个野男人。他顿时怒起,脑袋气炸了,拔出刀来便要扑上去一通乱砍。这时,他忽然想起白天买来的智慧,心想何不试试?于是,他前进七步,后退七步,往复三次,然后,点亮了灯再看,发现那与妻子同眠者原来是自己长大的儿子。他差点失手杀了自己的妻儿。

如果一个人任由自己的头脑发热,怒火中烧,或者让冲动情绪在脑海泛滥,便会失去起码的理智,变得意气用事,这是我们在做决策时的大忌。因此,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做一下慢处理,比如先让自己从心里数到五十或一百,再去试着做出决定。这样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很多人不具备冷静决断的素质,当突发事件来临,慌了手脚,做出错误的决定,以致于事态一发不可收拾,彻底失去挽回局势的机会。常听到有些人在事后感慨:“我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心理素质不过硬,遇事就失态,最糟糕的那个结局就这样造成了!

某宾馆着火了,火势很大,浓烟滚滚,房间内的四位客人必须得想办法逃生了,谁也不愿被烧死。

第一位客人最慌张,从床上蹦下来,紧跑几步,打开窗就跳了下去,他反应够快的,但却忘了这是八楼,下面是坚硬的马路,掉下去就摔死了。

第二位客人知道这是八楼,跳是肯定不行的,得往下爬。于是他扯了两条床单,拴在窗户上,系在腰上就爬出了窗外,却忘了仅仅两条床单是无法把他送到地面的,他就这样挂在外面,吓得两腿直蹬,直到床单支撑不住而断裂,他从六楼的高度掉下去,幸运地只是摔断了双腿。

第三位客人选择了从楼道逃生,却犯了着火时逃生的大忌,楼道是风口,火势一定最旺,所以他冲出门去,就没能再回来,也不知道是被烤死的还是熏死的,总之他死在了七楼的楼梯上。

第四位客人,反应是最慢的,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慌张,他先看了看窗口,然后告诉自己,跳楼是没活路的,然后看了看门口,又告诉自己,走楼道也是死路一条,只能留在屋内,还有几分生还机会。他把几条毛巾在水盆里泡了泡,捂在嘴上就趴在了窗口,另一只手拼命地向窗外挥舞衣服。他坚持了五分钟,消防人员就搭乘悬梯来到了八楼的窗前,把他毫发未损地救了出去。

这个人成功获救的原因就在于,当他做出决定时没有冲动,也没有手足无措而胡乱选择。在灾难来临时,他可以正确地“决情定疑”,这是最重要的素质。灾难中大部分的遇难者,其实都是死在自己错误的选择上。只有冷静地采取正确的步骤才能保住性命,慌作一团往往只能加速自己的“霉运”。

康德说:“做决定比认清所有的可能性还重要。正因如此,冷静的决断才比带着情绪做出的指令更具有价值,也更接近客观。

由此可得知,冷静是最简单的智慧,也是我们在做决断时最需要的素质。

如果一个人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想不到的。如果你能将人才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就可明察一切,做事无可阻塞。

天下之目,天下之耳--借用天下人的眼睛、耳朵和智慧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

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如果一个人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想不到的。如果你能将人才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就可明察一切,做事无可阻塞。以上讲察人之明。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仅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用天下人的眼睛、耳朵和智慧,就是学会从各种管道收集信息,从各个角度去考察事物,在各个角落广布耳目,为自己提供决策的参考。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形成合力,这才是好的管理者。

在高明的管理者那里,任何人都能派上用场,只要他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脑袋能思考。愚蠢的独裁者只相信自己,他们闭塞信息,专横决断,结果就是独夫一个,孤家寡人!皇帝因为不会察人,往往被奸臣所误;企业管理者由于察人不明,用人不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了解信息的管道不全面,对事对人判断失误。

唐太宗居帝王之尊,而能自觉抵制那些“巧言令色,以亲于上先承意旨,以亲于君”的佞臣和拍马之徒,并能努力从每个臣子的口中得到事情的各个细节,通过不同的观点进行判断,最终查知真相,尤其他重用魏征这样的诤臣,哪怕经常“骂”得自己灰头土脸,也坚持听他反映情况,用他的耳朵、眼睛和智慧,对于管理者而言,这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

在李世民这里,每个臣子都是他的耳目,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用,都有他的用处。这就使他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天下最新和最真实的动况,从而为决策提供准确的支持。这是因为,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的看法无论出于多么公正的目的,也终究会有所偏颇,只有众多的声音汇合起来,无数人的眼睛和耳朵看到和听到的信息,才能给他最全面的参考。

对我们来讲,在获知外界信息时,应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以多维的思维去解读,这样便能得出尽可能中立客观的论断!一个善于察人的人,也必然拥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将不同的人才捏合成一个运转有序的整体,“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这时,做什么都会是畅通无阻!

高山可极,深渊可测--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

听取情况的原则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如果能听信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则使自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主讲虚心纳谏。

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所以大臣弦章实在看不下去,就跑过去上谏,说:“大王您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好了。他说的没错,与其等大王喝死,不如先把我杀了,现在列国争雄,个个都枕戈待发的,哪有我家大王这么荒唐的。

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那家伙竟然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让我赐死他。你说这什么人啊!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你给我出个主意吧。晏子听了没说弦章对不对,而是拐个弯拍马屁,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齐景公从这个角度一听,顿时悟出点东西来,觉得这事真是自己不对,臣子说得正确,我就得听啊,不然就成夏桀那种货色的君主了,啥也不说了,戒酒!

吃喝玩乐是每个人都喜爱的,但要懂得适可而止。每个人都有犯此类错误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喜欢听让自己不爽的话,但重要的是必须学会调整。有些话该听,是为我们着想,就得有点宽容纳谏的德行。

为什么说这是德?这是因为虚心听从他人相反的意见,对人的本性来说,的确不容易。但你如果能做到,那就可以达到“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的境界了。可谓是没什么是你看不到的,上下左右,前前后后,相当于拥有了一面没有死角的镜子,这样还会有什么危险?

所以说,一个肯听取他人劝告的人,他会因自己对异见的宽容,而得到更多更有益的信息。比如唐太宗和魏征的例子,魏征说话那么横,唾沫星子飞到皇帝脸上,就差扑上去咬人了,李世民硬是能憋口气忍下去,事后还能心平气和地采纳他的建议,这样的人不成大事,还有谁能呢?!

“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南北朝时的大文学家陶弘景对此有一段精妙的加注,他说:“言许而容之,众必归而防守;拒而逆之,众必违而闭塞。归而防守,则危可安;违而闭塞,则通更壅。夫崇德者,安可以不弘纳哉!”

显然,许与逆,听取或违逆,是管理者对待异见的两种态度。话不好听,甚至刺耳,但你能虚心听取,则众人归德,即使对你有所不满的人,可能也会过来摇尾巴,表忠心,全心全意为你谋划,加强你的防守能力!即使有危险也可转危为安!不接受建议甚至仇视异见,听见不顺耳的就翻脸,看见不顺心的就不爽,自私专制,搞一言堂,则众心离散,没人替你谋划,你的言路就闭塞了,就像把自己关在一所密封的房间内,虽暂时安全,你看不到的危险却已在外面渐渐堆积!

对别人的批评或相反建议,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鬼谷子认为,不管做人做事,都要容许异见,并从中汲取可贵的经验。因此,此准则的要旨贵在一个“听”字。对于他人的意见,哪怕不好听,我们也要有博大的胸怀接受容纳。

因此,虚心纳谏,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宝贵品质,凭一个人的思维深度,是不可能对事情考虑得面面俱到的,总要听听他人怎么讲,甚至是敌人怎么想。你能拿出这个气度,就是无所不为、无所不胜的王者!反之,别说王者,替人看守护院,够不够格还得别说。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管理者要善用赏和罚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刑赏信正,验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于君。右主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于天下,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怕那些奸邪之徒呢?以上讲赏罚必信。

赏罚一是要有信用,二是要公正。赏与罚都是工具,目的是建立自己良好的权威和个人形象。也就是说,管理者不但要善用赏和罚,还必须说话算数,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让人怀疑你的权威。我们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无信之君,只落得个悲惨下场。

除了赏和罚,鬼谷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信”字。答应别人的,一定要兑现。该处罚时,一定不能手软。做事不偏,你就能收获人心。做事偏了,赏罚不公,就没人拿你的话当回事,因为你连最基本的利益都摆不平。赏和罚,就是下属最在意的最基本的利益,做对了事要赏,做错了事要罚,要付出代价,不但是天理,也是人情,这都处理不好,怎么做管理者,如何成大事?

鬼谷子说“诚畅于天下神明”,连神明都会来保佑你,可见诚的价值有多大!中国人凡做生意,不论是奸商还是义商,必都把“诚信经营”时刻放在嘴上,也是出于对“诚”字的敬畏,对“信”字的推崇。即便自己不讲诚信,也是渴望别人对自己诚信的,我们又怎能不懂得“用赏贵信,用刑贵正”的道理呢?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开篇就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其中说到赏罚是否分明是一支军队是否有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有罚必有赏,重罚必有重赏。罚是不可以单独存在的,只罚不赏很容易激起人的逆反心理,使人抗拒。即使最终达到效果,但气氛却是压抑的,人的心情也不会舒畅。

武侯问曰:兵以何为胜?吴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乎?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生命有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尊重与公正。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人最需要的两样东西。你赏罚分明了,处理公道了,对方就从你的行为中感觉到了尊重和公正,这是他最需要的两样东西!

作为管理者,如果赏罚不信,做事不公正,别人还怎么相信你呢?所以,这一准则的要旨,并非在赏与罚,而是对于信用和公正的强调。学会运用信用和公正这两大武器,你赢得的将不止是人心,还有更宝贵的个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