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鬼谷子:我不是教你玩阴的
2274600000014

第14章 做大事不可不知的四项基本原则

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谁敢创新变革,谁就能占得上风

天下纷错袁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袁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袁贪利诈伪者作袁君臣相惑袁土崩瓦解袁而相伐射袁父子离散袁乖乱反目袁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袁则抵之以法遥世可以治袁则抵而塞之曰不可治袁则抵而得之曰或抵如此袁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袁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天下大乱,朝无明君,公侯无德,小人就会谗害忠良,

贤人不被重用,圣人被迫逃匿,贪利伪诈之徒兴风作浪,君臣相互猜疑,国家土崩瓦解,百姓互相杀伐,父子骨肉离散,这便是“萌芽巇罅”。圣人见到萌芽巇罅之后,便想办法制止挽救。若世道可治,就要设法堵治;若不可治,便设想推翻,使之获新生。总之要解决矛盾,就须采用不同方法,或这样,或那样,或弥补,或变革更新。五帝时代,均采用弥补之法;夏商周三王时代,则颠覆政权。诸侯时代以来,相互征伐,数不胜数。现今天下,谁善于抵巇,敢于更新变革,谁就能占得上风。

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墨守成规,惧怕改变,抵触新生活的来临;第二层,面对变化,坦然看待,努力适应,达到新的境界;第三层,勇于求变,主动进取,自我选择未知但充满挑战的领域。

大部分人处在第一层,一小部分人达到了第二层,只有极小部分达到了第三层。

鬼谷子的抵巇之术,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求变与创新的策略。他主张适时变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若问题越来越大,则需勇于革新去旧,当变则变,重新整顿,迎来新生。

善变者赢,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做人,固守原则之时,变化交际之道,根据对方的变化,见招拆招,从容抵巇;做事,事不通则不变,内省自察,勇于变革,总是以最有活力的状态应对任何事情。

人和人之间能力上的差别并不大,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就会改变你的行为方式,继而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贫穷和落后,总是源自于陈旧、封闭和落伍的观念,所以一个人的求变,总要从观念上更新开始。

历史上,求变者数不胜数,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记取。失败者,如王莽,夺权后托古改制,没有把准当时社会的命门,走得过急,结果将一切既成体制推翻,把盘子砸了一个稀巴烂。王莽确实敢于变革,但却走了抵巇的反面,不是纠正错误,而是成了对过去全盘否定,所以天下大乱,新朝只维持了十几年就寿终正寝。

成功者,如宋太袓,一个杯酒释兵权,再加上改革兵制,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确立了文官政府的主导模式,建立了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大盘未动,只做部分的制度性修改,拉多打少,联合多数(文官)消除、分解少数人(武将)的权力,不动声色就将长期困扰中国的藩镇问题解决了。从此,中国进入了真正的文官政府阶段,加上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从根本意义上结束了中国社会的贵族世袭时代。

王莽和宋太袓面对烂摊子,都选择了求变。所不同的是,王莽全盘改变,好的坏的一律丢掉,宋太袓做选择性地修正,看准要害,一针见血,抵巇之道玩得炉火纯青。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亦如此。说服一个人,这个方法不行,就换一个,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永远向着最正确的方向,选择最正确的方法,见缝插针,终能有所收获。

某公司业务代表朱经理,去拜访一位重量级客户。第一天,吃了闭门羹。客户的秘书冷眼相对:“对不起,我们老板不在。”

“没关系,我可以等会,等他回来。

“不用,老板说今天都不会在公司,请回吧!”

朱经理心知肚明,客户此时正在办公室,他刚才还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门户不开,说明对方要么对自己公司不感兴趣,要么就是自己的拜访方式或时间有问题。他将整个过程回放一遍,发觉自己并没做错什么,首先,打电话预约了,说话得体,客户也很爽快地让他来,其次,根据他的调查,客户对他们公司的产品是有很大需求的,不存在对产品不感兴趣的问题。

那么原因在哪里呢?朱经理回去之后,仔细分析有关对方公司的资料,发现这位客户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妻管严,因为当初公司成立时,他的岳父资助了很大的一笔钱,所以他的妻子说话的分量很重。而且,他的妻子对话剧很感兴趣,经常在外面表现出一副喜欢艺术的形象。当然她是否真的喜欢,就不得而知了。

朱经理顿时眼前一亮,有了主意。第二天,他托人搞了几张最近正演出的一部着名话剧的门票,又买了些礼品,然后登门拜访。巧合的是,客户的妻子正在家接待她的朋友,收到他送来的话剧门票,她十分高兴。

过了没几天,客户就给朱经理打来电话,主动邀他去公司面谈。朱经理赶到客户公司,这回秘书的脸是热的,笑脸相迎,请他去老板办公室。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中的伊尹说:“用其新,去其陈。”《诗经·大雅·文王》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什么是变?当变则变,取其优,择其新,去除旧的弊端,创造新的方略,才能时刻保持优势竞争力。

鬼谷子又说:“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

不变则无路时,当必须变;若只采取小的变化,则仍然无效,那就只能实施大的变革,像王安石与张居正的变法,因为未触及陈旧的根本,只是采用了“抵而塞之”的小变之术,自然半途而废。何时小变,何时大变,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慧眼,看清楚再行动。

能因能循,天地守神--做大事需因时而动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天地有离合以来,事事皆有巇罅,不可不察。要发现巇罅,就要用捭阖之道,能用此道者为圣人。圣人者,是可以挽救天下苍生的人。世无可抵,则能隐居起来以待时机;若抵巇的时机已到,则挺身而出,为人为国谋划;他们可以上说服君主,下治理百姓,既根据实际情况,又遵循客观规律,堪称天地的守护之神。

鬼谷子借圣人之名,讲出了抵巇之术的运用原则:“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做事不但看环境,看问题大小,还要看时机。因时而动,把握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能弥补则尽量弥补,不能,则果断放弃,躲避危险。所谓明哲保身,是因时机不合,即使努力也于事无补,才采取的无奈之举。

战国时代,法家掀起的变法大潮,把准了时势,才最终在当时大获成功,因为他们的努力,经过后世儒家的一些调和,在中国确立了儒法合流、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秦国孝公求贤,卫鞅敏感地意识到,当前是变革的大好机会,谁变,谁就能掌握七国竞争的主动,强国强军,打破天下的平衡。于是,卫鞅果断投奔明主,君臣二人联手合作,做了一番大事业,使秦变成虎狼之师,为后来统一中原打下了百年根基。

但卫鞅的不智在于,事已完成,功业已立,形势逐渐对他不利。作为变法的主持者,在变法成功后,他个人已成为秦国之法公正实行的最大阻碍,何况变法之时得罪的那些世族遗老,正伺机找他报复。此时,他却没有适时隐居,退出权力中心,依然贪恋手中的权力和二十年来的无上荣耀,被人抓住机会诬告谋反,新国君正愁没借口除掉他呢,于是立刻下令把他逮捕。卫鞅被逼无奈,只好跑到封地举兵造反,结果兵败被杀,死后被五牛分尸,又成了不知时宜的反面典型。

所以鬼谷子告诉我们,战乱之世,莫轻易出来,一定要选择明主。太平之世,做番作为之后,一定要懂得适时而退。如果遇不到明主,则宁愿隐居,也不要出来冒险,这是非常高明的保身之地。

落井下石也要看时机,如鬼谷子所言:“隐而待时。”对方强的时候,不要轻易站到他的对立面,该忍则忍。时机一到,就可因时而动,不要犹豫。

《三国演义》中,刘备恨死了吕布,但忌其勇力惊人,三英战吕布尚且不胜,真是急得没办法,不敢轻言对战。所以刘备一直忍。吕布来投靠,也成了客大欺店,自己忍气吞声。不过,他隐而待时,也终于等到了机会。曹操率大军征徐州,吕布兵败,退入下郅城坚守。两个月后,吕布在睡觉时被手下人捆了送给曹操。

在白门楼上,曹操准备处置吕布及其随从。当曹操下楼时,吕布对刘备说:“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救呢?”刘备赶紧说我一定救你。不一会曹操上来了,吕布表示自己愿意投降,替曹操打天下。曹操就问刘备:“你觉得怎么样?”

刘备却回答:“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言下之意,这家伙已经背叛过丁建阳、董卓两人了,你曹操想成为第三个吗?于是曹操心领神会,下令缢死吕布,割下脑袋示众。一代名将,就这么死在刘备的一句话下。

可以说刘备是借刀杀人,但根本上,刘备运用的却是鬼谷子的隐而待时之道。平时让吕布欺负惯了,不敢还击,现在曹操把他逮住了,那还等什么?赶紧落井下石,置他于死地,除去心头大患。

鬼谷子说,一个人只要懂得了因时而动,就“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不管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机会都是最重要的。一句相同之语,一件相同之事,在不同的时机说出来,做出来,效果就可能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