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王蒙说—艺文味道
22692800000030

第30章 重组的诱惑

若夫放怀今昔,浪迹山林,所以领稽古之幽情,叙怀人之朗抱也。当其春流将至,清风蜇生,每列时流,尝怀盛事:岁癸又丑日,既云禊,诸贤惠然。将事有期于是,引清弦,揽虚竹;右长者,左故知。或骋目于暮山,或寄骸于斯室。仰唤崇宇,俯带躁湍,同和亭阴。觞临水,次修能。竹契和气,兰知兴。与人同趣,随天畅悟。有为之相喻不死之因,俯今仰昔,娱彭悼觞。得列座之于于,托惑怀之一一。畅哉此会,虽快足无以不有所述,岂文人能事为?大化自迁,所之于尽。不及揽其品类,录其殊茂。合初终之感,系后世之怀,不亦可嗟矣。夫乐生痛死,所倦之妄也,欣修悲短,所察之诞也。一取一舍,固视宇宙之为;一感一兴,亦极文情之至。况在万年之峻地,为九老之盛游,丝管毕陈,觞咏间作,静言未永,后会犹修。虽人已异,由亦欣慨咸集。不随不激,视之足以齐俯仰之形;以兴以群,信之足以一内外之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虽向之所叙,大致亦不少殊也矣。

我不知道读者乍一接触这篇似通非通、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文字时会有什么感想。它是“颠倒兰亭序文”,由清代吴门石韫玉氏所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石氏打乱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兰亭集序》的顺序。用原文的二百三十四个字,不无勉强但又确是煞有介事地重新组成了一篇新文章,然后隆重地将它碑刻在绍兴兰亭。兰亭是碑刻书法荟萃的地方,这么多原文照抄的碑刻中只有此碑是搞了一次解构与重组,搞了一次“颠覆”。这么说,这位列名于《中国书画家词典》的石氏还是很有造反精神的呢。

一九九七年春,我在兰亭见到了此碑。这个发现使我甚感兴趣。早在一九九一年,我热衷于体味李义山的《锦瑟》,曾经干过这种把那一篇诗章打乱重组的把戏。我搞的“颠倒锦瑟”共三种,一种仍然是七言体,一种是长短句,第三种是对联体,虽然对得不甚工稳。它们是:

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

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

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

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

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日暖蓝田晓梦,春心迷,沧海生烟玉。托此情,思锦瑟,可待庄生望帝。当时一弦一柱,五十弦,只是有珠泪,华年已。

此情无端,只是晓梦庄生望帝。月明日暖,生成玉烟珠泪,思一弦一柱已。

春心惘然,追忆当时蝴蝶锦瑟。沧海蓝田,可待有五十弦,托华年杜鹃迷。

这三种组合都是用《锦瑟》原文五十六个字重新组合而成的。我曾经在第一届李商隐研究会上讲过我所做的这一试验并被认为是匪夷所思——绝了,现在才知道,早在大清朝就有人“玩”过了。

这一类的文字游戏——是否仅仅是游戏,下面再谈——我做过的还多。我当时认为,一批字词的选用,已经决定了此诗的基本情调的统一性、连结性、相互间的吸引力,打乱重组是容易的也是不妨事的。我认为诗这种迹近于鲁枢元所主张的“超语言”现象,其语法顺序具有相当的弹性或者更正确一点说应该叫做“活性”。例如,一些朦胧诗人很喜欢搞这种颠倒的文字;而“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更是古已有之的老杜名句。我还认为即使如李商隐的《锦瑟》这样的天衣无缝的达于极致的诗,仍然有着各种推敲和组合的余地。而一种诗怀,一种创作的冲动,一种灵感,不但能够驱使一个作家涌流倾泻,奋笔疾书,也同样会驱使一个作家寻章摘句,徘徊流连于文字和语词的密林中,不断寻求新的蹊径而难以自已。

我还认为,不必一听到游戏就发神经。游戏可以是鄙俗的,却也可能是高雅的;可以是无聊的,却也可能是一种对原文本的奥秘的探寻和发现;可以是纯形式的,却也可能包含着一种投入、一种心声的流露、一种个性的率真,更不必说它对语言的潜力的召唤了。

那么,从接受美学来说,当一篇文字打动了接受者的心弦,占领了接受者的心胸和脑筋的时候,接受者也会沉迷于它的语言文字的“场”中,东张西望,左奔右突,披荆斩棘,如疯如魔地试验起解构与重组的把戏,不足为奇。

中国早就有回文诗,人们早就尝试过文字重组的奇妙效果至少是乐趣。中国更有集句的传统。话剧《家》里,冯乐山家的客厅里就挂着“人止乐者山林也,客亦知夫水月乎”的集联。上联出自《醉翁亭记》,下联出自《后赤壁赋》。应该说这一联集得还是相当妙的,尽管曹禺在戏里用这个细节是为了嘲讽冯乐山的冬烘腐朽。搞集句,这说明了中国过去是把诗歌作为一种风雅和酬酢的手段来对待,而绝无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知识产权观念;搞集句,除了说明掉书袋的无聊以外,确实也还说明了阅读接受中的重组的诱惑。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下“颠倒兰亭序文”。第一,很难说石氏重组了一篇好文章,据说施蛰存先生就说过此文“不知所云”。第二,早在清代我们这里就有这样“先锋”或什么“后现代”的尝试,还是令人赞叹的。我们听到“腐朽”的现代派搞什么扑克牌小说的时候也曾大吃一惊,其实不必少见多怪。第三,颠倒序文也还凑合。“一取一舍,固视宇宙之为;一感一兴,亦极文情之至”就很有趣;“引清弦,揽虚竹;右长者,左故知”也堪令人叫绝。第四,也是最有趣的,就是你不论怎样解构重组,其文字的基本调调并没有改变。

如果这种解构与重组只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审美与智力游戏层面,事情也就简单了。却原来,重组的诱惑,远远不止于此。就是说,人们对他所喜爱或者崇拜的文本进行重组的试验,不仅是为了寻找新意,寻找语言与审美的可能性,而是要用这种方法去寻找“上帝”!

问题从而严重了。

例如有一本叫做《圣经密码》(The Bible Code)的书,畅销在西方世界,如今在台湾也有了中文译本。作者迈可?卓斯宁(Michael Drosnin)声称他做了五年研究,证实原初的希伯来文版《旧约》中包含着符合电脑程序、即按电脑程序排列的密码。“从拿破仑到罗斯福,从荷马到毕加索,从莱特兄弟到爱迪生,所有的人物都在密码的排列中。”此书说,早在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前,一些人已经从“圣经密码”里读到了他将被刺的信息,何时何地,刺客是谁,都写得准确无误。“一九九二年美国大选前六个月,密码显示克林顿会当选……尼克松因水门危机下台,也在圣经密码记载中……人类的重大成就如登陆月球,也记载在圣经密码里……连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的日期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也在《圣经》里。”据说《圣经》还能预知星球撞击事件。“天文学家在事发前几个月才能预知的事件,圣经密码却在三千年前已经正确预言。”天啊,多么刺激!

更刺激的还在后头呢。“密码”一书的作者说,牛顿曾经写了一百万字的手稿来探求圣经密码但是没有成功——因为牛顿时代还没有电脑发明出来。从俄国迁往以色列定居的大数学家芮普斯用电脑发现了圣经密码,他在战前三个星期就发现了波斯湾战争(海湾战争)的正确日期。然后是五角大楼的解码专家哈洛德?甘斯在四百四十小时的实验中查证了六十六位圣贤的生卒地点,他用与“对待国防部工作的同样的”认真态度证实:圣经密码确实存在。“圣经的结构如巨大的纵横字谜,从头到尾都是以密码写就的文字……诉说一则则暗藏的故事。每一道密码都是以相隔第四、第十二或是第五十的字母一一相加而形成一个字。跳过X间距,加一个X间距,再加一个X间距,即可拼出隐含的信息……”耶鲁大学首屈一指的数学家比亚捷斯基?沙比洛也证实圣经密码确有其事。然后是以色列最著名的数学家罗伯?欧曼说:“圣经密码全然是事实。”而在“纽约时报上的查证”一章中,作者说:“从林肯到甘地、肯尼迪、萨达特、广岛核爆……这些历史事件都在密码之中……日本奥姆真理教、美国奥克拉荷玛的爆炸事件……无一漏掉。”

……我不准备再抄写下去了,我也不准备对上帝的存在与上帝的无所不知、无所不预言、而且用这样离奇而又合意的数学方式来预言是否真实发表意见,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能够证实或者证伪的命题。我在这里要谈的粗浅的感想是:圣经密码的寻求是以十分数学十分电脑的方式进行的。数学真是一种最科学却又最神秘的学问。中国人自古就把神秘的命运称为“数”“气数”,中国人的八卦崇拜五行崇拜都富有数学意味。看来,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对生活的数码化就已经有所知觉了。前些年林兴宅主张最高的诗学是数学,闻者多不解,林氏也未做过进一步的说明,我却直觉地感到他有一些道理。

人皆有此心也,寻找密码,寻找那个神秘的“数”,寻找超人间超理性的预言,我们中国人叫做“天机”。有意思的是人们认为天机就存在于文本的重组或变异诠释(这也是一种重组,符号学意义上的重组,所指与能指对应关系的重组)之中。洋人寻索希伯来文《圣经》,华人寻索“周易”“推背图”,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河图洛书”直至曾经被认为是神秘的与可畏的民谣民歌。何其相似乃尔!

原因是人们面对的文本是太复杂了,太充满活力魅力和无限幽深了。再扩大一点说,不仅各种典籍是“文本”,有的很像是“天书”,而且宇宙就是一个大文本。星空是一个文本。(直接意义上的天书是也,华人洋人都喜欢搞占星术。就是说对星星的分布进行重组和破译,用来说明人间的种种奇事。)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朝代兴衰,都是文本。地理也是文本,所以有堪舆家然。

寻找密码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重组,可以是文字、字母顺序上的重组,也可以是符号学意义上的,例如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的重组——《红楼梦》索隐派搞的就是后一种重组。通过重组去接近神秘,去接近“上帝”,去发现神奇的新世界。至少是去发现一种掌握更重要更巨大更丰富得无与伦比的信息的新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重组的最大的、至高无上的诱惑。

原因是,与大千世界相较,与时时发生的各种事件相较,人所掌握的知识信息还是太可怜了。已有的语言规则、逻辑规则、结构规则(例如书籍是一面一面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读的)是太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了。学而后知不足,人随着自己的文明的进步反而越发感到了信息的饥渴,感到了已有的寻求和掌握信息的途径的太不足恃——这可以称做方法论的饥渴,排列与组合、颠覆与重构的饥渴。人们渴望新知,渴望新的窗口,直至渴望奇迹,渴望密码,渴望预见。当对于已有的“科学预见”感到不满足的时候,人们也许比原来所知甚少时感到的饥渴还要饥渴。饥不择食,重组文本也许便成为一种解除信息饥渴的尝试乃至冒险至少是游戏。

我们的“红学”研究中也有解构和重组的一派,叫做索隐派。索隐派一面被许多人指摘,一面照样会搞得轰轰烈烈。因为它能自圆其说和自成体系。红学索隐派常常强调他们的索隐方法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这未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圣经密码》一书中,作者称“《圣经》中还有一个圣经”。这也使我联想到前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太极红楼梦”,吹太极红楼梦的人也无非是说《红楼梦》中另有一部“红楼梦”。心理大同小异,戏法(还有运气、手段等)有高有低。

我翻了翻台湾大块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圣经密码》一书。我只有啧啧称奇,姑妄读之。但我恍惚觉得,那些密码的发展大多是“事后的预言”,当真是“事后诸葛亮”了。大多是已有了结论以后,即事件发生以后,人们用种种神奇的方法从希伯来文《圣经》中去寻找证实那个已知的事件确实已经发生或应该发生。用中国方式来说,人们是带着框框也带着偏见去重组的。当人们看到“世界大战”一章里讲到“共产主义没落”,“在中国”,“下一个”,“除了超级强国之间的核武大战,现在世界面临一个新的威胁:挟核武自重的恐怖分子”的时候,我们无法不哑然失笑:怎么上帝的天启如此“媚俗”,如此西方流行意识形态,如此符合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口径?怎么神秘的圣经密码竟能与美国进口大片《真实的谎言》也是相似乃尔?果然,“人为自然界立法”,小市民式的人从圣经密码中找到的也只能是小市民味道的天机!也不怕亵渎了耶稣!估计找到了合意的天机以后,是十分激动的啦。找不到呢,也就算了。所以我倒宁可欣赏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天机不可泄露”。谁能识破天机呢?如果一切都已明晰,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也许把游戏作为游戏来对待会比把游戏作为上帝的预言来对待更合适一点。游戏中会不会有重要的发现?可能,但不一定是,或者可以说但愿不是找到全知全能的圣经密码。我宁可觉得这一切不过是信息饥渴症患者的一次自我满足的“精神会餐”。台湾的编辑笔记说:“我们决定出版这本书,不是为了再做一次世纪末的预言,而是为了再次承认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为了向历史的奥秘表达一份虔敬的心意。”那当然可以。

台湾的编辑还说:“我们认为参与证实圣经密码的科学家们、其他人士及本书作者的诚意,是值得重视和尊重的。”我要补充的一句话是,重组的魅力,游戏的魅力,不确定的某种“天机”的诱惑,重组游戏中可能有的收获与颗粒无收,智力发扬与走火入魔,都是不能不诚意对待乃至为之嗟叹的。只要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哗众取宠或明知其伪还要自欺欺人就好。

199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