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吵了,好好过日子!毕竟是夫妻。”乐彤在楼上阳台,伸着头叮嘱。
“别再吵了,好好过日子!”吴刚怪腔怪调地学着乐彤的话,关上车门,搂着娇妻,“得了吧!我看你这个朋友根本不是朋友。”
“我从来就没那么想过。”
“你知道吗,她居然说你以前有一堆男人,还说你跟老板好。”
“你信了?”
“我当然不信。”
“她也说你存私房钱,是在外面捣鬼。”
“我那钱是为了在你生日的时候,买礼物给你惊喜的。”
“我猜也是。”小芳亲了亲吴刚:
“她的话哪能信呢,她啊!是唯恐天下不乱,希望大家跟她一样。”顿了顿后,“那个甜甜也浑蛋,居然把你的电话给挂了。”
看到这样的故事结局,你有何感想?他们怎么能这样恩将仇报呢?但是抱不平归抱不平,处世却有很大的学问,这是乐彤忽略的。
你得明白,如果你做中间人,来调节人家,一定要忠实地传达,不可添油加醋。否则人家和好了,你自以为居功甚伟,后来才发现自己不但没得好报,已置于两方不得好的境地。
“新人送进房,媒人踢过墙。”这句通俗的话,说出了处世的大道理。
两个因矛盾而争执的双方,他们不愿意“当面对话”,于是产生了介于他们之间的“调人”,他的目的是化解矛盾。
“你告诉他我的条件不变!”
“你告诉他我不可能让步!”
一边一句,各说己见,他们需要调人来传话,达到最后的和谐。
此时,中间人是神气的。因为争执的双方,都得从调人的一张嘴里,得知对方的反应,表达自己的意见。
于是,调人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红口白牙”可以把一方的“小气”说成“大怒”;也能把一边的“大怒”说成“微愠”。似乎“风云变色”或“雨过天晴”,怎么说,都看调人的。这调人可以把事情夸大,把矛盾加深,他知道双方的误解愈久,他这调人的角色就可能越长久。
而等到那天,他调解成功了,两边见了面、把酒言欢、重归旧好。这不都是调人的功劳吗?难道双方不应好好地谢谢调解人吗?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双方和好时的第一杯酒往往都是敬那位在中间奔走、“化干戈为玉帛”的调人,调人总是居首功。挑人这边喝着致谢酒,那边和好的双方已经互相敬酒,勾肩搭背地谈笑,甚至告别宾客,床边别话去了。
重归于好的双方。如果原来是敌人,现在成为了不打不相识的战友;如果原来是“怨偶”,现在已经打情骂俏。
当情人和好后,你这媒人还在这儿得意什么?人家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枕边人,他们不需要你在中间插杠了。
那他们会说什么“亲密”话?
“其实我根本没这意思,你误会了。”
“我也认为你不会这么绝,怎么搞的?阴错阳差,差一点我们就万劫不复了。”
听听这些话,不好了!事态发展下去,他们把之间的误会都“归功”了调人。
而他们把责任推给调人,是合理的。过去那么长的时间,他们根本不“对话”,全靠你“传话”。“听拧了意思”的后果,他们不会怪自己的耳朵听错,而无关的你就首当其冲。
俗话说:“床头打架,床尾合。”夫妻间的亲密,你怎么比?你过去传话中的任何“语病”或“添的油,加的醋”,都会在床头案边,浓情蜜意的时刻拿来对质。
上面故事中:吴刚问乐彤“你会不知道她有多少男人?”乐彤答:“我当然知道。”吴刚问:“那时候谁不知道她跟你们老板好?你不知道?”小欣答:“我当然知道,但那是以前的事了。”当志刚问:“她现在是不是还跟个王八蛋往来?”乐彤说:“我不知道,那是你们的事。”
我们看到,乐彤很真实地陈述了事实。但是落在正在气头上的吴刚的耳里,就都有了“实质的意思”,那印证了他长久以来怀疑的事情:不确定的事,全变成了肯定的事。
因此,你要是乐彤,你最好别乱答,更不可附和。
那些你口中说出的事实,就算在言归于好的“蜜月期”不发作,也会埋在心底,有一天再吵架,你的话会被搬出来,你在朋友面前变成了“坏人”。
从另一个角度,由于吴刚在冲动之下透漏给你的“丑事”,也可能埋在心底:“真糟糕,把这事告诉了乐彤,让她知道我以前有更多女人。”为了保全自己的秘密,他会离间你和朋友的关系。
他不但会避免你和他的另一半走得更亲近,还会在她的面前编造你的是非。在他面前你也成了“坏人”。你的老好人做法,让你里外不是人。
是的,这是一个中间人的极大可能的结局。这是人性你能改变吗?但是你完全可以不惹这个麻烦,不背黑锅的。只要你知道说话的技巧,就只有好处。
还是上面那个故事。如果当吴刚骂小芳有一大堆男人的时候,乐彤立刻坚定地说:“不可能,不要听人乱讲。”
当吴刚说小芳淫的时候,乐彤举手制止:“你太冲动了,不要说那么多私事好不好?”
当吴刚怀疑小芳现在还跟老板好的时候,乐彤肯定地回答:“不可能,我作证。”
你是吴刚听了这些话,作何感想?谁会高兴听到老婆的朋友,证实自己老婆淫、荡、通奸?他就算气你“不附和他的话”,也会因为自己的猜测,没有被证实而暗自高兴的。
作为调人的你首要的最终任务是“劝好”,而中间你所采取的帮人“润饰”等,会因为你的好意,而不被计较的。
这样下来,故事的结局就会变成:
吴刚才关上车门,就对小芳笑着骂道:“你这个屁朋友啊!也不知道你给了什么好处,只会帮你说话。把黑的说成白的,她也不怕咬到舌头……”
这里我们能够听出来,吴刚不是真骂,他是在赞美,听在小芳耳里,对乐彤会有多么感激啊!于是,友谊更长久了。乐彤是他们眼中的真君子,真朋友。
这样的结局对谁不好呢?因此,请牢记:如果你做中间人,要忠实地传达,不可添油加醋。 如果你做调解人,要不听丑话,只说笑言。老子教育我们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说的是,值得相信的话,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值得相信。你不可能兼顾地使好听的话就值得相信。懂得变通是交际的要诀。
因此,道德标准要求我们不做坏事,那么我们就不做坏人;人情世故教我们懂得变通,我们就不做只讲真话的老好人。与人交往,需要恰当地随机应变。
克服“爱现”的人性
对陌生事物有好奇心理,固然是人之常情,但你也要明白,好奇心能害死猫。因为往往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专门抓住你完全被别的事物吸引的时刻,对你做坏事。
杨林是个石迷,倒不是爱钻石、翡翠那些宝石,也非醉心端溪、歙县出的那些砚石,他独爱“田黄”“鸡血”类用于刻图章的印石。
杨林经常不无陶醉地对妻子说:“田黄里面有呈网状的萝卜纹,鸡血的红色常是一丝一丝的,至于那些牛角冻、角脑冻、荔枝冻,更是美得让人想咬一口,他们可不像钻石、翡翠一眼就能被看穿,不值得玩味!”
每每听到丈夫的话,杨太太都不以为然,还常常嗤之以鼻。但是近几年,眼看田黄、鸡血的身价连翻五六倍,便开始为丈夫的大眼光折服。
顺势之中,杨林更是得意。“印石涨价的道理很简单!女人戴宝石,男人总不能也东挂一条、西戴一颗闪亮亮的东西吧?”杨林抬抬滑到鼻子上的眼镜,“所以有点阳刚之气,又能拿来刻图章的石头,自然成为男人的‘最爱’。男人在买东西上比女人肯花钱,印石的价码自然不断攀升!”
杨林因为自己的特殊爱好,而发了一笔大财。由此他也把爱好当成了事业。动不动就四处跑,而且他专到小地方搜罗印石。
对于自己的做法,杨林有自己的说辞:“小地方,常能看到以前官宦人家的后代,把祖传之宝拿出来贱卖。他们不识货,我可识货!这样我就能赚大钱。”
但是小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有些人连田黄、鸡血什么样儿,都没见过,只要黄色的石头,就硬说是“田黄”;带点红斑,就咬定是“鸡血”,而且还敢拿出来出售。
走进一家店里后,杨林随意地看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店员,向杨林推荐“田黄”,杨林对他笑笑,“您可能没见过这么好的东西,这是……”店小姐极尽详细地介绍着,“让你见见真正的‘田黄’”说着从贴身小包里掏出自己最爱的上品田黄,杨林得意地说:“你拿去瞧瞧!多温润!多敦厚!这才是好东西!”
“哪来的莫名其妙的人,买不买?不买拉倒。”一个大汉怒冲冲地收起桌子上的全部印石。
见自己的宝贝也被收走了,杨林急喊道,喂!喂!喂!你怎么把我的田黄也收走了呢?……
“哪个是你的,分明是我家的,你要敲诈不成?”
最终杨林的那块田黄没能要回来。
像杨林一样好人为师的人,生湖中随处可见。
在明白了人的爱现心理后,我的一位开艺品店的朋友跟我讲了他的经验之谈。“你知道吗?如果你雇个年轻漂亮的小姐,能多做不少男人的生意。”朋友神秘兮兮地继续说道:“我甚至发现,有漂亮的女人走进商店,都会吸引男人跟进来。他们装作要买东西的样子,问问这个、问问那个。这时候,当漂亮小姐走的时候,他们八成也会跟着离开。如果小姐一直留在店里,我可就占便宜了。”朋友讲到兴处,“那些男人不好意思光看不买,常能让我多做好几笔生意。其实啊!女人也一样,爱现嘛!”朋友最后总结道。
每个人都有爱现的心理,但是当你“现”的时候,也是你的弱点显露的时刻;“现”,使原来不知你底细的人,立刻知道了你的斤两;“现”,为了顾全脸面,不得不“内行装到底”,于是商家“打蛇随棍上”,正好抓住机会,左一句“您当然知道”,右一句“想必您早见过”。你明明不知道、没见过,但是她们的话让你不得不装着知道、见过,最终顺着他们的意买了他的商品。
我有过一个亲身经历,曾经有个人请帮忙鉴定一幅画。画没打开,先吹他自己多内行,从绢色、印色和裱褙,就知道物有所值。
听着他的话,我暗自猜想:怕是被骗了。
最终我的猜想得到了证实,他果然买的是幅假画。
大惊失色的他,向我质疑道:“你看!这绢的颜色因为经过几百年,所以都变黑了,印章的颜色也不是鲜红的;而且这画法,我曾经在画展上见到过,唐寅就这样画,连构图都一样;还有你看这画的裱褙,这是有年份的东西。”
没错,一幅画的真伪判定,由绢色、印泥、构图、裱褙,能看出端倪。但是显然,这个人是只懂三分,却要装作十分,那种假画是专为他这种人准备的。
难道绢就不能早染过了,用的染料是拿民家烧饭,“百年老灶” 上熏黑了的“墙纸和天花板”泡水调制的,颜色老,味道还足呢。
难道印泥就不能是用朱砂加铅粉调色,再用熨斗烫过的。这样做能达到几百年的印色,够老吧?
真迹就不能由临摹改造而成了。
难道画的装裱就不能是用不值钱的老画边上拆下来。你聪明,别人比你更聪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商家可以让一位假“行家”,在他的店里实现真行家的愿望,你一边看画、一边点头、一边指着分析。旁边的店员可以不断为你鞠躬:“可不是吗?可不是吗?您真是行家,逃不出您的法眼。”就这样,你落入了商家的陷阱。
现实生活里被水淹死的人中,多数不是因为不会水,而是因为他们半会水。你装内行,最终吃亏上当,有损害的是你自己。
因此当你到商场购物时,收起自己的爱现欲,针对自己真正需要的,有目的地选取。你不知道的说不知道,你没见过的说没见过,你不能行要让对方知道,你的诚实能够帮你避开陷阱,防止上当。
保持美好的距离
为什么“相见不如怀念”?因为遥远的距离,承载了更多的向往和更多的牵挂,距离让人们相互珍惜,彼此挂记。因此,与人的交际中,要一个美好的距离。
西方有个著名的“刺猬定律”,它表述成:每当天气寒冷的时候,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会彼此靠拢在一起,但是它们之间会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刺猬全身披着刺,它们通常群体而居,自成一个小团体。通身是刺的两只刺猬如果相互太近,身上的刺就会刺伤对方,但如果距离太远的话,又达不到相互取暖的效果。于是,为了能相互取暖,它们间确定了一个适中的距离,这个距离使它们不会彼此伤害。
“刺猬定律”适用于任何的与人交际中。在职场上,称它为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认为与别人的交往越亲密越好,实则却正好相反,如果你不注意保持距离,把握分寸,就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保持美好的距离,与人于己都是好事。
在对众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抽样调查表明,最可怕的“职业病”莫过于人际关系濒临破裂,以及严重压力所造成的精神危机。他们的人事经理口述一致,上班族由于同事间纠纷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此时,如果把“刺猬定律”运用到领导与部属、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上,那么就不难保持互不伤害的适当距离,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企业领导者搞好工作的前提是: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这样做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可以避免下属之间的嫉妒和紧张,而且还可以避开自己受下属恭维、奉承、行贿等,和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等没有原则的事,也不会在工作中发生。事实上,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是一种“距离美”。保持亲密的保持,需要适当的距离。
保持好朋友间的适当距离。朋友间相处,也需要有一些空间。太过亲近,不小心忘了分寸,口无遮拦等行为,都可能让你们的友谊面临考验。另外,大家来自不同的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时间一长,即使再亲近的朋友,也会有间隙。感情往往是最脆弱的,太过疏远难免淡漠,太过亲密难免疲惫,适当的距离才能让友谊之花更加灿烂。
最亲密的夫妻间也要留出彼此的自由空间,恰当地保持距离是必要的。人们常把夫妻比作两个相交但又不完全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夫妻共同的世界,他们在那儿尽享亲密和温馨;那些不交叉的部分是各自独有的天地,可以用于保存丈夫和妻子不同的色彩甚至隐私。保留好自己的这个独有空间,即使再亲密无间也不能将它让出,也别去试图占用对方的这个地方。
保持适度的距离,既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感情容易滋养人心,也会轻易伤害人心,不管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海誓山盟的爱情,都禁不起频繁的相互伤害。
削梨皮的时候,找到伤害梨肉,也不再给梨皮承受不了的重量的适度厚度,才能使梨肉和梨皮都完整。相似的道理,人和人即使有再亲密的距离,也不能彼此越界太多,否则只有伤害。
做到“善解人意”
如果你做不到对别人善解人意,就别怪别人对你无情无义。
李经理对公司董事长的干儿子阿杰,一直大为不满。
今天,已经中午中午了,阿杰还没有露面。“一大堆事情等着他办,就算他有后台,这样也太不像话了。”李经理在心里埋怨着。
李经理交代王秘书道“打个电话到阿杰家里,告诉他公司有一堆事情在等他。”
“搞不好,还没起床呢!”说着李经理走回办公室。
电话是阿杰的太太接的。
“听声音好像还没睡醒。”王秘书捂着电话筒说,“说阿杰一大早就出门了。”
“给我!”李经理一个箭步抢过话筒,“你好!我们这里有急事等着呢,阿杰到底上哪儿去了?麻烦你找找,叫他快点来上班。”挂断电话,阿杰桌子上堆着的那些文件高高地驻在那儿,李经理面色铁青,“鬼才信他早出门了呢,只怕啊,还在她身边打呼噜呢!”
不多久,阿杰的电话打来了:“真对不起!经理!因为我干爹早上临时有点事,叫我过去帮忙,他说会打电话跟您招呼,可是他忙忘了!我的事能不能请王小姐先弄一下,我尽快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