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多个心眼少上当
22676800000011

第11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3)

别人是你的一面镜子,但是有些镜子它有放大、缩小的特性,它所反映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你自己。今天别人推崇你,可能是因为你所处的位置,而当有一天你离开了这个位置,你有着将一无所有的风险。因此,你在大公司工作顺意,外面的厂商、客户都奉承你时,你不要以为,你就有能力跟老板闹翻,自己去独立门户了!因为,可能没有一个人会跟着你走。

到了这里,你就该明白,无论是你自立门户还是转投他槽,你的前提是,条件远优于原来的东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获胜。

我们也可以这样为张丽假想一下,如果当初她能够高高兴兴地找个借口辞职,给老板足够的面子,然后或者出国进修,或者先进入一个相关的行业工作。几年后,再转进吴总经理的公司,事情就很大的不同了。毕竟“杯酒释兵权”比“平定三番”来得容易,张丽在吴总经理的公司有声有色地工作是大有可能的事。

张丽的例子,虽然是生活中普遍发生着的事,但是它足够借鉴。别人给你的掌声,为的可能不是你,你要铭记这点。错误地估计形势,最终导致自己的惨败,这是不会有人同情的。没有人推你,你却义无反顾地往陷阱里跳,这让别人怎么帮忙!摆正自己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在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评价和期望下行事,你的路会畅通很多。

“坏”人的脸上不写坏字

坏人懂得借用谎话来掩盖自己,那么,坏人的脸上就不会写坏字了。同样的道理,骗你的人,会把你蒙在骨子里做事。不想做冤大头,你就要自己亲力亲为,或者至少你要对自己正在做着的事有所了解。

人的最不明智的做法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替你做。

作为中方出版社的社长,老韩正是春风得意时。最近,只要他一去逛书店,就总能看到摆在最显眼地方的自己出版的新书。连书店的店员都主动对老韩说:“您的这本新书很畅销!”而这种情形下,要是有同行的朋友在身旁,老韩的心里更是美开了花。

“老韩最近发了!”同行的朋友这样对老韩说。

“哪里,哪里,”老韩拱手向他们说道,“没赚几个钱!”

其实,老韩真的没赚多少钱。他常常独自思忖着,“怎么大家都会认为我赚了钱呢?说我的书是畅销书,但是我的印量也没有多少啊?”

正巧一天老韩出外应酬,路上路过自己的仓库,想想自己很少来,这次机会难得,他就进去看了看。仓库里真是堆积如山,那阵势老韩也吓一跳。“怎么会压了这么多的货呢。”老韩边自言自语着边走向那本畅销的新书,只见由地面堆到了天花板。老韩数了数,“不对啊,我库存账上是八千本,怎么会有一万五呢。账记错了?印刷厂印多了?”老韩呆在那堆书旁,怎么都想不明白,问题出在了哪?

印刷厂那面,只付了八千本的纸款、印刷费和装订费,没给他们付其他印量的钱,他们是不会平白无故地给多印的。那仓库里多出来的库存量来自哪里?又是谁出钱印的呢?思索着这些问题,老韩意识到了事情的复杂。多出来的那些书的书款是不会落入他的口袋的。

原来老韩一直都不太管事,为了省事他多付了些钱,把由纸行的买纸,途径印刷厂、装订厂,到最后总经销,都交由了别人替他处理。在这整个环节,肯定有某个人或是某些人,欺骗了老韩。他们在老韩不知情的情况下,盗印了他的图书,还借用他的仓库堆赃物。

经过调查,老韩查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这是印刷公司人员和经销商的合谋,他们把多出来的印量堆放在老韩的仓库,当经销商去取货的时候,每次取的本书,和出货账上的都有很大的出入,他们以看似正常的取货手段却是在销赃。想到这里老韩一惊。那么多多出来的印量,都是在抢他的市场啊,卖了是人家的,库存是自己的,他竟足足做了冤大头。

日常生活中,像老韩一样做着不明智的事的人大有人在。他们为了图省事,把东西全包由别人去做,但是这种做法普遍的既贵又危险,老韩的例子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如果你对你做的事不能亲力亲为,但至少你要掌握其中的一个环节,这是你保护自己利益,避免上当的有效措施。像是老韩,我们就可以建议他,一本书的文字部分的制版、印刷、装订都交给同一家,而封面要单独交由另一家。这样要做的事,就是掌握封面的印刷量,即可以防止别人盗印,维护自己的权益了。当然,这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

坏人的脸上既然不写坏字,那么,我们就要采取办法避免坏人为我们设置的陷阱了,积极主动地采取保护自己的措施,这应该是人的本能。因此,不要图简单,不要怕麻烦,尽量不给别人对你下手的机会。

两难的话含糊其辞地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两难的话题,取其一,然后直接地表述你的想法,这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你完全可以用含糊其辞的说法回应它。一个选择题,尚且有两个满足答案,何况复杂的人情世故呢。

两难话题的得名,是因为一个话题并存着两种可能的选择,而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各有利弊,处于其中,让你进退两难。也因此,两难话题被认成是所有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面对进退维谷的困境,如何采取办法解决,考验着一个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那如何显示你的才能跟智慧呢?其实复杂的问题,往往都有着简单的解决办法。对于两难问题,只要反其之道治其身就解决了,简单说来,即是用含糊其辞的话,回应两难的问题,最终请君入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也是宋朝著名的人物。

在王元泽刚几岁时,有一个客人把一头獐和一头鹿放在了一个笼子里,然后让他分辨它们。但是小小年纪的王元泽哪能认出它们呢。思索了一下后,王元泽回答道:“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这个回答虽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但是王元泽说的确实是事实,让人无从质疑。

面对小小年纪的王元泽的聪颖和机制,客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里王元泽在回答问题上,就聪明地采取了含糊其辞的做法,因为他并没有按客人的要求,确切地指明哪头是獐,哪头是鹿。然而“含糊其辞”的做法,却让他收获了更多。

与人交际中,“含糊其辞”地说话,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谈恋爱对恋爱艺术有很高的要求,既不能伤害彼此间的感情,也不能由着对方的缺点任其存在和发展。那么,要如何既正确又恰当地指出对方的缺点呢?

如果你的女朋友新买了一件衣服,自觉漂亮。她把衣服穿在身上,又在你面前得意地转了一圈后问你:“好看不吗?”其实,她穿上那件衣服非但没让你感觉美,反倒还觉得很难看,此时你要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你说:“还好。”这句“还好”就达到了含糊其辞的效果,但凡对方是稍有灵气的女孩,就能明白你真正的意图。

你跟女友一起逛街,她希望你给她买一条新款的裙子,她暗示你说:“瞧,人家的衣服多漂亮,是男友送的。”但你的女友这个季节的衣服已经够多了,没有必要再买了。你如何拒绝她又不让她觉得你小气呢?于是,你借用像是“女性的纯正饰物是美德,不是服装。”等类的话回应她。

虽然你没有直接拒绝她说不买,但是你的拒绝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明确了。含糊其辞的话,将两难治愈了不了了之的境况中,没有针对,也就不存在伤害。像这种恋人的要求,你不赞同也不接受,可你的拒绝中却不能有否定词,在对方能辨出你的弦外之音的情况下,采用含糊其辞的说法,对大家都好。

在妻子生日的时候,作为她的丈夫,老公送她一套衣服,她不喜欢,艳太艳了。老公含情脉脉地问:“喜欢吗?”此时老婆若直截了当地回答:“不喜欢,花里花气的,像什么样!”这个老婆就太不解风情,也太伤精心为她挑选的老公的心了。聪明的老婆会这样说:“要是素雅些就更好了,我比较喜欢浅色的。”这句话解读起来便是:你买的也好,不过若素雅些就更好了。这表面肯定的实则否定的说法,表达得多么的委婉啊。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也需要别人的肯定来鼓舞。若是肯定的回答表示出否定的意味,这种不伤人的做法是多么地巧妙啊。

用含糊其辞的话来化解你所处于的两难境地,这是多么容易又收获颇丰的做法啊。人际交往中,“祸从嘴出”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说话办事都要有技巧,方能万事大吉。

兜圈子可以避免钉子

在人际交往中,绕弯子通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事情,但是有些时候的绕弯子却是捷径。与人交往的明智的做法是:碰钉子的事,要绕个弯去做。

一眼望不到底的深井有多深?一个简单直接的做法是扔进去一颗石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情的复杂性让我们不能一眼看明了,它的宽度绝非像测试一口井的深度那样地轻而易举。想探听世事,需要更多的智慧。我们往往在直截了当地表明意见来说服别人的时候,碰的一鼻子灰——取得不了好的效益,反而让人厌憎。此时,需要你绕个弯子,先弄清他心里的真正渴求,然后再采取具体行动,最终就能实现劝服他的目的。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入赘女婿,他身高不足七尺,却有极好的口才,能言善辩,机智多谋。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淳于髡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继位时还不到三十岁,他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继位后不久,一连三年,他整天在宫中饮酒作乐,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把政事都委托给卿大夫。结果各国都来侵犯,侵占了齐国不少土地,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虽然很多大臣都看出了齐国的岌岌可危,但是没有人敢向齐王进谏。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也很喜欢说些隐语来影射实际。

有一天,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直谏齐威王。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盘旋着,大王您猜,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用大鸟暗喻自己,他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沉吟了一会儿后,便说:“这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等着瞧吧。”

于是齐威王改弦更张,开始整顿国政,他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官员全来入朝奏事,奖功罚过。接着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他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又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齐威王的这些行动,让天下众诸侯十分惊恐,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了齐国。齐威王的“一鸣”使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在对君王进行劝谏的时候,淳于髡采取了绕弯子的做法。齐威王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因此若是对他直言进谏他便不会听从别人的劝告。而淳于髡绕弯儿的巧妙隐喻却契合了齐威王的心理,最后使得齐国大治。

两点间取直线,一定是最短的距离,但是我们保证不了这条道上一片坦途,而如果绕个弯儿,就能够避免扎脚、碍事的钉子,进而取得渴望的成功,多走几步又有什么困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