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心眼叫看透
22662600000036

第36章 多一个心眼,多一次机遇(4)

我在《管好你的嘴》里也曾讲过这个问题。多说一百句话比多做一件实事容易一百倍。中国人很看重精神的弘扬,因此口号喊得比谁都响,话说得比谁都多,但欠缺的正是意志品质,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实干家”在中国反成“叹之为啧”或“啧之为叹”的“稀物”。而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唱了“反调”。我个人认为,若要解读日本在“战后”经济飞速复苏的主因,只要从日本人身上找找务实的意志品质就够了。有人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性格傲了比较,说是中国人为一件事应该怎么做还在呼口号、斗嘴皮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把同样的事做完而且去领工钱了。这种比较虽不免有失偏颇,但毕竟把“嘴皮子”与“实干家”的实际差距彰显得很淋漓。奇怪的是,我们天天都在批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怎么这种人会越批评越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多留个心眼想一想,答案就出来了:口头上无限度地夸大精神的作用耗掉了我们太多本应该付诸行动的精力!

我们恰恰应该多个心眼想想,在屡屡占尽“嘴上风光”的同时,究竟什么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觉得眼下用于激励我们精神的标语、口号、讲话已经享用不完了,甚至很多人的脑子都装不下了,都该往外“溢水”了。而事实上由惰性所撑扶着的虚伪和他律却被“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的光环长时期地罩住,从而导致了实干与自律的意志品质难以得到根本上的提升。正由于中国“光说不练”的“看客”正占据了社会生态的主流,所以易中天先生才会愤怒地痛斥国人就是“一盘散沙”。

所幸的是,多数“一盘散沙”的团队都不会散到底。事实明摆着:“散沙”里往往不乏一些能多出个“你动嘴我动手”的心眼的实干家,因此才给团队带来生机与发展,同时也给他们自己立足于社会与创造伟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敬佩这样的人,也四处在寻找这样的人,可是现实是:真正既有心眼又讲究实干的人才真是千里难觅呀!

没心眼的靠跟风,有心眼的靠自身

都说现在人比过去人更智慧,我看不见得。我倒觉得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的“信息零距离”的同时,也对许多人的头脑思维形成了灾难性的弱化。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向以“活着就是硬道理”的国人身上,这号人做啥事都不爱自己动脑,害怕担风险,因此只会跟在成功者屁股后面跑。我们姑且把这种人统称为“跟风者”。

中国有多少跟风者?我没有统计,也无法统计。反正你睁开眼,俯拾皆是:有个人“跟”的,也有集体“跟”的;有跟“土作坊’’风的,也有跟“留洋”风的。反正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至于抓老鼠的过程、形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跟着前面的猫也抓住老鼠了。“跟”者如众,“跟”者成风,“跟”者大行其道,“跟”得整个社会浮沫四起,“跟”得有心眼有创造力的人反成惊弓之鸟,你还有什么可跟的?一旦你“跟”成惯性不“跟”都难又没什么可“跟”了的时候,你的命运又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有多少跟风者多个心眼去关注过,但事实告诉我们,发现当今中国,有三种“跟”已经达到了极致——商界之“跟”,文化之“跟”,留洋之“跟”——诸如此类,再跟下去,恐怕路也快走到尽头了。

先看商界之“跟”。现在一些商人自己并没有做商人的能力,但却学会了跟人跑。比如有人生产VCD挣了钱,大家都一哄而上做VCD;比如有人做手机,大家都一窝蜂跟做手机;比如有人炒房地产发了财,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购房;比如有人做饮水机在市场走俏,大家都在第二时间生产出形态各异的饮水机……总之,只要不犯专利,大家都一窝蜂地把一个人研发的新东西做烂做臭为止,然后再去找下一个可以跟风的目标。

然而市场无情,能跟得紧的尚且能分得一些残羹剩菜,跟得慢的呢?恐怕就是自讨苦吃了。你想,潘石屹在北京搞“现代城”搞出了名堂,后来不是有人跟上,搞出的“后现代城”不是也很风光?但跟了一个“后现代城”就足矣了,如果你傻傻地再跟出什么别的什么“现代”,恐怕你就要倒大霉!

你不能不佩服那些有心眼的商人,他们往往能超越常理,出奇制胜而赚大钱。没心眼的人跟着成功者后面跑,恐怕就难以“路路顺”了。可以想见,别人做成功的生意,你跟着做未必会成功;别人炒股票很赚钱,你去炒也许就会赔钱。所以别看涨得快就“一窝蜂”地盲目跟从,否则到慌时岂不也是要大家慌不择路?

至于文化之“跟”,主要表现在出版与影视圈。

我记得几年前有人开发了几本引进版的励志类图书,在市场上反响特好,结果不出半年,这类图书就在全国各地市场遍地开花,其中多数为造假的引进版,结果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封杀。然而这并没有引起那些“跟风癖”者的警觉,大家好像都感觉励志书好卖了,于是大家都炒起了励志书选题,差不多有两年时间里,市场上的励志书比重远远超过了文学书籍,这正常吗?我看只能说是对市场规律的破坏性开发!

后来呢?绝大多数做励志书的人都赔得直不起腰来,这就是“跟风”跟出来的结果。而当年首先刮起励志书的人在干嘛呢?早就收手啦!

再看影视圈,“一窝蜂”地“跟风”现象一点也不比图书业弱!比如武打片,先是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少林寺》风靡全国,引起武打片全球走红,不仅中国人爱看,外国人也爱看。按理说,这扩大了中国功夫的影响,是功德无量的事。可是在此之后,武打片一部跟着一部,一部更比一部长,然而都拍的什么?放着语言上嗲声嗲气不说,那武打动作均是一味地做假(比如让一个个事实上弱不禁风的帅哥靓女在影视里飞檐走壁)。现在呢?观众苏醒了,不买账了,收视率降得没治,就这样还有人继续跟,一个电视连续剧《神雕侠侣》拍了三次,最后某版本让人乍看误以为是《西游记》,还有人说这片子是“准黄片”呢。

是不是影视圈除了跟风就没路走了呢?电视剧《亮剑》告诉你:否!

同样是战争片,但《亮剑》却拍出了自己的个性,也拍出了一代英雄指战员的与众不同却又让人喜欢的个性,因此获得了成功。我真难说不久的将来,《亮剑》是不是也会被“跟”起来?如果会,跟一部两部足矣,跟多了,恐拍又要泛滥成灾!

最后讲一讲“留洋”之“跟”。

先是有人留洋成功了,有MBA之类的功名了,于是国内众多大学毕业生蠢蠢欲动,行的和不行的都想搭上“留洋”班车,然而“留洋”何其难!难不怕,只要能出得去,借了钱也要像狗一样爬出去的“留洋”者也不乏其人,此之下,多少人心中还能存有“我是中国人”的自尊底线呢?

再看“留洋”能得到什么呢?有人说,“留洋”是为了发洋财;有人说,“留洋”就是为了多学点人家先进的东西。有了这些理由,就更非出去不可。那么我就要问这些跟着“留洋”的人,难道不出去你就发不了财了,就学不到先进的东西了?你多个心眼想过没有,别人出去能混得MBA,你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也出去,就保准也能混个MBA?混不成怎么办?最后还不是又要狗似的再爬回来?

当然,我们得承认,中国的科技水平落后于其他先进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智慧能力不如人。柳传志没有跟着风留过洋,但他的管理智慧却闪耀着中国传统的人文光芒,与柳传志同一辈的很多中国成功的企业家,如任正非、鲁冠球,他们同样也没有留洋,但他们都成了所在行业的“大哥大”,他们的管理能力难道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

我承认,“留洋”是一条成功的路径,但不是所有“留洋”的人都能通过这条路径获得成功。不信,你留意一下,那些留过洋又空手而归者,现在都在干什么?失业呀!由此我提醒那些还在想着“留洋”的国人,请多个心眼想想,“留洋”成功是一面镜子,更多的“留洋”失败者难道还不足以为鉴?

综合以上三种“跟风”现象,可以给“跟风”者得出这样结论:普遍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不长心眼,以为只要跟上成功者的后尘,踩着成功者的脚印走路,就能四平八稳。殊不知现实无情,“跟”得好的或许能混到一些残羹剩菜,但更多的则是连残羹剩菜都混得历尽艰辛,直到如梦方醒时,才发现自己该有的机会丢了,该抓的机遇丧失了,怨时光不能倒流,无奈,只能叹曰:当初真是隗对自己两个肩膀扛着的那个脑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