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2264100000074

第74章 桡骨、尺骨骨折(8)

旋后肌的脂肪垫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前臂近端旋后肌的表面有一层脂肪组织,在前臂或肘关节的软组织X线片上这层脂肪组织通常界限清楚。如果出现旋后肌的脂肪垫移位,表明有局限于桡骨近端的损伤。然而,桡骨颈或骺板的隐匿性骨折并非总是发生肱骨远端脂肪垫和旋后肌脂肪垫的移位。

关节造影是诊断桡骨头骨骺未骨化骨折并移位的重要手段。MRI扫描为无创性方法,能够清楚的显示软骨构成的骨骺。

桡骨头骨骺的解剖变异与骨折有些相似的X表现。尽管在正常的干骺端也可出现阶梯状改变,却可持续出现次级骨化中心。如果在肘部损伤后看到不同寻常的骨化中心,应该摄取正常侧肘部X线片,以资比较。

6.治疗

在治疗之前,熟知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这些判断预后的因素包括:

(1)损伤的严重程度。某些因素对判断最终结果可能比治疗方法更为重要。如果伴发其他损伤如肘关节脱位、鹰嘴骨折或者肱骨内上髁撕脱性骨折往往预后很差。

(2)复位的质量。除了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

复位的质量问题是影响结果的另一因素。复位后遗留烧骨头倾斜比桡骨头横行移位更能很好的耐受。Ti-bone-Stolz报道一组病例的结果证明,烧骨头颈成角畸形>30°和烧骨头横行移位>3mm者,其预后很差。

烧骨头横行移位可増加桡尺骨近端交叉愈合概率。

(3)可接受成角畸形的限度。某些学者认为可接受30°的成角畸形,而其他学者甚至认为遗留45°的成角畸形,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效果。但Pollen认为年长儿童只能接受15°的成角畸形,<15°的成角畸形不需要手法整复。

(4)自行矫正问题。在年幼儿童10°的成角畸形,随着生长而能自行矫正。

(5)横行移位的矫正问题。从理论上看,如果桡骨近端有横行移位,C形臂效应只能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然而,由于功能活动所获得的塑型可矫正40%的横行移位。

(6)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差。一般闭合复位所获得的效果明显的好于手术治疗的效果。主要原因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者遭致的创伤比可闭合复位者更为严重。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差还因为手术所产生的软组织损伤与伴发的软组织损伤一样的严重。

(7)预测结果也非常重要。在大组的病例报道中,15%-33%的效果较差。如果只考虑严重移位的骨折,效果很差的发生率可高达50%。尽管经过适当的治疗,1/5或1/6的儿童可能产生很差的效果。在治疗开始之前,预测这些儿童的最终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治疗之前告知家长可能产生很差的效果,比治疗结束才告知家长更为明智。7岁左右儿童只有轻度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桡骨颈骨折又无伴发损伤者,预料会获得满意的效果。12岁儿童的桡骨颈骨折伴发脱位,或者伴有桡骨头的完全移位,肘关节活动可出现明显的受限。

(8) 6个月内为功能改善的期限。当损伤6个月后,在关节活动方面几乎不会再有明显的改善。Steinberg发现患者损伤6个月的关节功能与几年后的关节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变。

根据骨折的移位方向、移位程度、伴发的损伤以及儿童的年龄选择非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1)单纯的石膏固定:年幼儿童桡骨头、桡骨颈骨折出现20°-30°的成角畸形,在治疗上通常只需要单纯的固定,可用夹板、支具或轻便的管型石膏减轻疼痛和提供保护性固定,

出关节内积血可使患者更舒适。

(2)闭合复位和石膏固定:对于无伴发损伤的骨折,其成角畸形介于30°40°,采取闭合复位通常可获得满意的结果。当成角畸形>60°,

通常不能获得满意复位。尽管成角畸形达到45°,一般能够产生可接受的效果。但有30°的成角畸形也应该进行闭合复位。

闭合复位操作技术:许多学者米用Patterson推荐的闭合复位技术,

治疗儿童桡骨头、桡骨颈骨折。其条件是环状韧带完整,为近端的桡骨头提供稳定。在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下,一助手用右手在肘关节近端握持上臂,助手左手放置在肱骨远端的内侧,为在肘部产生内翻应力提供支点。术者在前臂外旋的位置上使肱二头肌和旋后肌松弛后施加纵向牵引。继之,在肘部施加内翻应力,克服骨折远端向内侧的偏移,以恢复骨折远端与近端的力线,也有助于肘关节内侧间隙的张开,可促进桡骨头的复位。

尽管前臂外旋可使旋后肌松弛,但并非是手法整复桡骨头最为理想的体位。Jeffrey指出,根据损伤时前臂处于外旋或内旋的位置确定烧骨头向前倾斜还是向后倾斜。因此,应该在X线电视透视监视下,将前臂被动旋转,直到桡骨头最大的倾斜位于外侧。特别是将X线球管与桡骨头最大的倾斜面相垂直,显示长方形或梯形阴影,否则为卵圆形或环形阴影。在肘关节伸直位施加内翻应力,使桡骨头的最大倾斜位于外侧,

术者用拇指推压桡骨头,直至使其恢复到正常的位置。

以色列人(Israeli)的手法整复技术:Kaufman及其以色列同事在肘关节屈曲的位置上进行闭合复位,术者的拇指从桡骨头前面施加压力,同时将前臂用力旋前,可将桡骨头复位。

以避免进一步损伤。一般认为穿刺抽手术治疗:

(1)经皮针拨复位:在X线电视透视的监视下,经皮针拨复位治疗甚至更严重移位的桡骨颈骨折逐渐被普遍推广,而且没有切开复位产生的创伤。在X线电视透视的监视下,使用有一个尖端的史氏钉,或者两个尖端的器械(后者在理论上能更好的控制旋转)经皮针撬拨使桡骨头复位。Pseudo曾切开复位治疗有移位的桡骨颈骨折,发现经皮针撬拨复位的结果更好。值得指出的是,尽可能邻近鹰嘴的外侧插入史氏钉,防止损伤骨间背侧神经。在最后的复位完成后,只要横行移位获得矫正,患者可获得50°40°的内外旋活动,可接受30°左右的成角畸形。

(2)经皮髓内针复位:1980年,Metaizeau等对桡骨头严重倾斜的桡骨颈骨折从骨折远端的干骺端插入髓内针,对骨折进行复位,证明此方法能有效的使桡骨头复位。具体操作方法:从骨折远端的干骺端的外侧骨皮质,钻一斜形骨孔作为髓内针的入口,经此入口穿入克氏针。当克氏针到达骨折近端,因为克氏针尖端的有角度的弯曲,使克氏针的尖端钩住近端的桡骨颈,继之,将克氏针旋转,使桡骨头及近端桡骨颈复位(图12-109)。这种技术产生的复位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并且并发症少。

(3)切开复位:由于切开复位容易导致关节功能丧失。多数学者提出可接受的复位结果(表12-12)。但是,Steinberg复习了最近手术治疗严重移位的桡骨颈骨折的结果,并与其他5组手术治疗的病例相比较,发现切开复位治疗严重移位的桡骨颈骨折的优良率为49%,而非手术治疗的优良率只有25%。

一般认为完全移位是主要的手术指征。而某些骨折因为关节囊或环状韧带嵌入桡骨头、桡骨颈之间导致闭合复位失败,也需要切开复位。此外,Strong报道一种桡骨颈向内侧移位的少见骨折,其桡骨头仍有环状韧带的约束处于复位的状态,他们发现很难获得成功的闭合复位,需要切开复位。

应该尽早实施切开复位,因为延迟手术的时间越长其效果就越差。McBride-Monnet报道在损伤后34周,对3例因桡骨颈遗留成角畸形实施了截骨手术,这3例的结果都很差。因为发生桡尺骨的交叉性骨性连接使关节功能进一步丧失。Blount提出损伤后5天为手术治疗的时间限制,5天后手术治疗的结果比不治疗的还差。

闭合复位后处理:将骨折复位后,摄取X线片证实骨折复位的质量。通常在前臂内旋的位置上固定,因为骨折后往往出现前臂内旋活动受限。另有学者推荐在前臂外旋的位置上固定,因为在骨折愈合的恢复期,内旋活动比外旋活动更容易恢复。Bohrer、Willson原来主张在肘关节过屈的位置上固定,利用肱骨小头的前面维持骨折的稳定。现在标准的肘关节固定位置是屈曲90°。尽管多数骨折复位后比较稳定,也还是可能发生再移位,特别是初期桡骨头的倾斜>60°者。成角畸形>90°,特别是桡骨头在关节内处于游离状态者,手法整复不可能使其复位,须谨防180°的旋转畸形。

通常将患者置于俯卧位,使前臂处于内旋的位置。采取Boyd手术入路,沿着肘肌与尺侧腕伸肌间隙直至显露环状韧带。尽可能轻柔的将桡骨头复位。桡骨头复位后通常比较稳定。如果复位后,桡骨头仍不稳定,可另做一皮肤小切口,从骨折的远端斜行穿针、经骨折端进入骨折近端固定。也可从近端向远端穿针固定,将克氏针尾端保留在皮肤外,以便容易拔除。Pelto应用聚乙醇制作的可吸收的内固定针治疗桡骨头骨折,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对罕见的Salter-Harrism型和IV骨骺骨折,桡骨头的骨折块通常比较大,使用微小的螺丝钉经骨骺固定。

避免经肱骨小头穿针,因为这种内固定方法的并发症很高。因为即使长时间的石膏固定,肘关节仍然有某种活动,可导致克氏针发生疲劳断裂。即使克氏针不断裂,克氏针的微弱活动也能腐蚀关节软骨,甚至造成桡骨头碎裂。

谨防损伤骨间背侧神经,因为切开复位容易发生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并发症。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并发症,Jones-Esah建议首先寻找该神经,并从进入旋后肌处将其牵开保护。Kaplan、Strachan-Ellis在手术中发现前臂内旋时,骨间背侧神经移向尺侧,处于手术野之外。他们还建议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实施显露桡骨近端的手术操作,有助于保留前臂内旋的功能。

(4)桡骨头切除: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曾经一度流行桡骨头切除治疗严重移位的桡骨颈骨折,但效果都非常差。肘外翻和腕关节桡侧偏移是常见的并发症。桡骨头置换明显优于桡骨头切除的效果。

总之,切开复位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如单纯闭合复位治疗的效果好。然而,需要切开复位者通常为严重的骨折。接受45°的成角畸形,其临床功能通常相当于切开复位实现解剖复位的效果。临床医生应该告知家长,需要切开复位的骨折,术后丧失关节活动的发生率很高,尽可能避免使用内固定。

Israeli屈曲-内旋复位技术所获得的复位效果切开复位、用或不用内固定。

7.并发症及其处理

桡骨头、桡骨颈骨折,特别是伴发其他骨折和肘关节脱位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其中前臂旋转功能的丧失最为常见。

(1)关节活动的丧失:关节丧失活动通常继发于关节不匹配和关节内粘连。内旋活动的丧失比外旋活动的丧失更为常见,但肘关节屈伸活动多明显的受限。桡骨头増大是常见的后遗症,可导致肘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减少。

(2)桡骨头过度生长:这是比较常见的后遗症,其发生率介于20%M0%。一般认为损伤増加了血液供应,因而刺激了骨骺的生长。通常产生肘关节和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减少。也有学者发现对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只是在前臂旋转活动时产生某种捻发音或弹响。

(3)桡骨颈出现切迹:OBrien注意到有数例患者的桡骨颈出现切迹,认为是来自环状韧带的瘢痕组织所致。这种切迹似乎不造成任何功能障碍。

(4)骶板早闭:Newman发现烧骨短缩多不明显,与正常侧相比较,很少>5 mm。Fowles-Kassab曾报道1例因骺板早闭产生严重的肘外翻畸形,但对肢体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

(5)桡骨颈骨折不愈合:桡骨颈骨折不愈合是非常少见并发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最终都能愈合。Wedge-Robertson发现1例患者的骨折不愈合,肘关节的功能却令人满意。

(6)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介于10%-20%,其中70%为切开复位的病例(图12-114)。由于桡骨头坏死可再血管化,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功能丧失。只有出现关节功能丧失并发生了桡骨头缺血性坏死才产生临床问题。

(7)提携角的改变(肘外翻):桡骨颈骨折后,肘关节提携角比对侧増大10°的肘外翻,也比较常见,不仅不影响肘关节的功能,在外观上也不明显。

(8)神经损伤:有报道桡骨近端骨折直接产生部分尺神经损伤和骨间背侧神经损伤。但是,文献上报道的骨间背侧神经损伤多为手术治疗的并发症,或者经皮穿针复位所致。通常为暂时性麻痹,都能自行恢复。

(9)桡尺骨交叉愈合:桡尺骨近端交叉愈合是桡骨近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多数是伴有严重移位并需要手术治疗的骨折。但是,闭合复位者也可发生此并发症。延迟治疗也会増加了该并发症的发生率。Gaston报道3例均为损伤后5天才开始治疗的患者。由于引起前臂旋转功能丧失,需要择期手术切除。

(9)骨化性肌炎:某种程度的骨化性肌炎是常见的问题,但多无明显的后遗症。Vahvanen注意到他们所治疗的病例骨化性肌炎的发生率高达32%,局限性骨化肌炎只影响前臂的内旋活动,但比较广泛的骨化性肌炎,

其预后很差。

(10)遗漏诊断问题:在桡骨头骨骺骨化之前的儿童发生部分移位或完全移位的桡骨颈骨折,在诊断上则非常困难。唯一的线索是原本光滑的干骺端边缘出现有些不规则表现(图12-116)。Rokito曾报道1例5岁男性儿童发生完全移位的桡骨颈骨折,唯一的线索是在X线片上肘关节内可见小的骨化斑片,据此不足以作出诊断,但MRI可显示桡骨头的轮廓。

(11)畸形愈合:年幼儿童的桡骨颈骨折因闭合复位失败,或者遗留成角畸形,往往导致近端桡尺关节和桡肱关节的不匹配。桡骨近端骺板部分早闭也能产生这种成角畸形。这种畸形愈合导致的关节不匹配,往往引起肱骨小头关节软骨的腐蚀,从而产生骨性关节炎的后果。是否需要桡骨近端截骨值得探讨。文献上没有报道,作者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二、尺骨鹰嘴骨突骨折

鹰嘴骨骺分离是最罕见的骨骺分离,在一些的英美文献中,只要数十例的尺骨近端骨突急性骨折的报道。1987法国医生Bmcq报道一组10例发生骺板线远端骨折并穿越骺板进入关节面。这是儿童累及鹰嘴骨突最常见的骨折。

1.应用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