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2264100000123

第123章 儿童膝部骨折与脱位(12)

年龄<10岁儿童的急性膝关节脱位获得适当的随访研究很少。因此,更多的资料是来源于成人膝关节脱位的随访研究。Kennedy在1963年发表了经典的文章,分析了22例青年急性膝关节脱位的结果。对复位后仍有膝关节不稳定,主张早期实施韧带重建性手术。Sisk和King在1983年复习了在Campbell临床医院治疗的62例急性膝关节脱位,认为年龄<40岁者是外科治疗的指征。

一、应用解剖

急性膝关节脱位相关的外科解剖,包括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韧带和神经血管等结构。通常发生前后十字韧带断裂后,膝关节才可能发生向前或向后的脱位,但可能仍保留侧副韧带和周围软组织的完整,因为脱位时股骨髁与两侧侧副韧带、关节囊发生剥离,而复位后股骨髁又滑回两侧侧副韧带、关节囊袖内。青少年急性膝关节脱位可伴有胫骨髁间棘骨折、股骨髁及胫骨髁骨软骨骨折、半月板损伤和腓总神经损伤。

腘动脉是具有特殊临床意义的解剖结构,因为膝关节周围的侧支循环相对较差。如果发生腘动脉损伤,膝关节周围的侧支循环通常不足以维持膝部以下肢体的供血。腘动脉基本由内收肌裂孔固定在股骨远端的后方,并有纤维弓固定在胫骨近端的后方。因此,在急性膝关节前脱位时,腘动脉受到足以产生内膜破裂的牵张性损伤,因而可能导致血管闭塞。

二、损伤机制

儿童膝关节脱位多见于多发性创伤,特别是以机动车事故、徒步行走被机动车撞击,以及自行车或摩托车事故为主要致伤原因。

三、分类

儿童膝关节脱位还没有特殊的分类,但是,膝关节可向前脱位,也可能向后方、外侧或内侧脱位,单方向脱位以前脱位最为常见。

四、临床表现

膝关节脱位主要表现膝部的明显畸形,前脱位时胫骨近端异常的突出在膝部的前方,而后脱位时股骨髁向膝部前方突出。因为有血管损伤的潜在危险,所以儿童膝关节脱位是一种紧急状况。

急诊将膝关节脱位复位后,应该采取轻柔的手法作应力试验,评价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单一方向的前脱位或后脱位还需要仔细评价侧副韧带是否完整。

肢体神经、血管的功能状态在复位前后均需要仔细评价,特别要注意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的强弱,以及腓总神经是否麻痹等。无论在复位前后,如发现血管有任何异常都需要进行血管造影或者手术探查。足部感觉和运动的异常、腓总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都需要密切观察。

五、X线诊断

在初诊时就需要摄取正侧位X线片,证实临床检查提出的脱位方向,前脱位是最常见的脱位方向。复位后的正侧位X线片可发现隐匿的胫骨髁间棘骨折、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骨骺损伤。如果怀疑有侧副韧带损伤,还应摄取应力位X线片。

在初诊检查如发现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应该进行股动脉造影。应该尽早使膝关节复位,并于复位后再次评价肢体的循环功能状况。尽管在脱位后立即发生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的搏动消失,而复位后又恢复了脉搏的搏动,甚至恢复到很满意的程度也应该作血管造影,旨在确认是否有血管内膜撕裂性损伤,因为血管内膜撕裂性损伤可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闭塞。如果膝关节脱位在复位前后,血管搏动均正常,则不需要作血管造影。但在复位后48-72小时内应该密切监视血管的功能状态。

六、治疗

儿童膝关节脱位的治疗不仅需要考虑急性膝关节脱位的复位,还要重视周围软组织、韧带损伤和潜在骨折的治疗,特别是并发神经、血管损伤的处理。由于儿童膝关节脱位没有大组的病例报道,没有资料可供在治疗方法上的比较。在有关成人膝关节脱位的文献中,多数学者主张修复韧带损伤,并重视青年人韧带损伤的修复。儿童膝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如果没有血管损伤,可采取长腿管型石膏固定6周。青少年因骨骼发育已接近成熟,其III级十字韧带损伤或侧副韧带损伤可应该一期手术修复。

一般基于以下3个因素选择儿童膝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1)儿童的年龄;(2)伴发韧带损伤的情况;(3)是否有血管损伤。

无血管损伤的膝关节脱位,复位后经应力试验证实膝关节稳定者,其孤立性交叉韧带断裂,允许采取非手术治疗。

如果为十字韧带和侧副韧带联合性损伤,可参照韧带损伤章节进行治疗,即骨龄为14岁或以下的儿童,其内侧副韧带从股骨起点处撕脱者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6周,然后开始康复训练。如果内侧副韧带从胫骨止点处撕脱,或者为中间部分断裂,并有明显的不稳定,采取手术缝合中间部分的韧带断裂,并用U形钉将从胫骨撕脱的断端固定至胫骨近端骺板的远端。这样可使膝关节多平面不稳定转变为单平面不稳定。如果在儿童生长期间,膝关节前侧或前外侧不稳定持续存在,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可选择关节外肌腱固定手术,保护半月板免遭损伤。如果骨骼发育接近成熟的青少年,可手术修复或重建前十字韧带。

对于怀疑有血管损伤者,必须做动脉造影。在膝关节脱位复位之前,如果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即使复位后恢复了满意的动脉搏动,也需要做血管造影,确认是否有动脉内膜撕裂,并决定是否手术修复血管。

确诊的血管损伤应该在6—8小时内完成血管修复性手术,防止发生肢体缺血性损害,以及由此导致的截肢。如果需要一期修复腘动脉或需要血管移植,在血管手术的同时做小腿4个骨筋膜室的深筋膜切开,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因为血管修复性手术创伤大,而且手术时间长,因此,此时不宜作韧带修复或重建手术。

完成血管修复性手术后,如果没有出现并发症,可用长腿管型石膏将肢体固定4—6周,然后开始功能康复训练。对于骨骼发育接近成熟的青少年,在血管修复性手术后2周实施修复或重建韧带的手术。在切口愈合良好又无术后并发症的理想条件下,经验丰富的医生可采取延迟一期修复韧带损伤。另一选择是作临床观察,如果出现膝关节不稳定,晚期实施韧带重建性手术。

如果采取闭合复位治疗的儿童膝关节脱位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6周。然后开始增强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训练,进行性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以及逐渐负重行走方面的训练。对于有前十字韧带损伤病史的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时需用支具保护。手术治疗者的术后处理、康复训练与非手术治疗者相同。

七、并发症及其处理

儿童膝关节脱位的预后与儿童孤立性或联合性韧带损伤的预后相似。未能及时修复血管损伤而导致肢体缺血性损害的预后最差。青少年因为膝关节不稳定,需要晚期实施韧带重建性手术。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未及时发现和处理的血管损伤,以及因血管内膜撕裂在24—72小时内出现延迟性腘动脉血栓形成。因此,必须密切监视肢体的血管功能。根据肢体的供血情况,应该及时的做血管造影、手术探查和修复损伤的血管。

(第十二节)髌骨脱位

儿童创伤性髌骨脱位比较少见,通常因扭转性损伤和直接创伤所致。如果将各种原因引起的半脱位和脱位一并考虑,儿童的髌骨脱位相当常见。McManus复习了55例儿童急性髌骨脱位,认为只有儿童存在潜在的髌骨-股骨发育不良才可能发生急性髌骨脱位。急性髌骨脱位多见于13—16岁,女性多于男性。

一、应用解剖

髌骨是股四头肌伸膝装置中的籽骨,也是股四头肌复合结构的附丽点。伸膝装置包括股四头肌、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腱。在生物力学上,髌骨为膝关节运动提供伸展力矩。股骨髁的滑车状形态,在髌骨运动轨迹中的滑动,起着稳定髌骨的作用。髌骨的透明软骨是人体中最厚的部分。

当膝关节屈曲20°时,只有髌骨下极与股骨髁间沟相接触,因此接触面积相对较小。膝关节进一步屈曲时,不仅增加髌骨与股骨髁间沟的接触面积,而且转移到髌骨的上方。在膝关节屈曲至90°—130°之间,只有髌骨内侧关节面与股骨髁间沟相接触。髌骨在膝关节伸屈活动中,在生物力学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负荷,有学者研究发现膝关节屈曲60°时,髌骨-股骨关节承受三倍于体重的压力负荷,而膝关节完全屈曲,髌骨-股骨关节承受的压力负荷超过体重的7倍。

股四头肌伸膝装置的轴线相对于髌腱的轴线,有轻度的外翻。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心的连线为股四头肌伸膝机制的轴线。从髌骨中心与胫骨结节的连线为髌韧带的轴线。由这两条线形成的角度称为股四头肌角或Q-角。随着Q-角增加,股四头肌伸肌装置的牵拉作用可导致髌骨向外侧移位,甚至出现半脱位的倾向。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可能存在先天性或发育性股四头肌伸肌机制的缺陷,例如髌骨-股骨发育不良、股内侧肌斜头发育性缺陷,或者Q-角增加以及股四头肌-髌腱的轴线异常。

内侧髌骨-股骨韧带是阻止髌骨和伸膝机制向外侧移位的主要结构,该韧带位于股内侧肌斜头的深面,起于髌骨的内上缘,止于股骨上髁的内上缘,并呈扇状止于股内侧肌腱。

二、损伤机制

一般有两种机制可产生髌骨脱位。其一是间接创伤,当足部固定至地面上,大腿突然内旋,股四头肌剧烈收缩,将髌骨向外侧牵拉,从而导致髌骨脱位。外力作用至膝部的外侧产生外翻应力,或者外力直接作用至髌骨内侧是产生髌骨脱位髌骨的第二种机制。Larsen和Lauridsen报道髌骨内侧受到打击或撞击,只占急性髌骨脱。

位的10%。急性髌骨脱位多因高处坠落、跳舞、打网球等活动所致。对青少年运动性损伤进行物理检查时也应该考虑急性髌骨脱位的问题。

三、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