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节俗知识
22636100000002

第2章 元宵节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是热热闹闹中国年的“压轴戏”。

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

这个有着两千多年传统的节日,其节俗在当今中国仍然相当盛行,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现在,每届元宵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诸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海外华人居住区也是年年上演、盛行不衰。

元宵节,真可以算是中国的“狂欢节”。

元宵起源

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元宵节又名“灯节”或“灯夕”。北魏时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灵,他们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也有人认为,它是汉代宫廷的一种祭典演变而来。

正月十五是民间多姿多彩的节日,也是春节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复常态,所以民间热烈庆祝,故有“小过年”之称。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根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最早的元宵节,起源于秦汉年间。据有关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

夜赏花灯

元宵节的传说与灯有关。尽管传说不见得是历史上真有其事,但元宵节却是的的确确离不开灯。观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要不,人们怎么会在元宵节的夜晚狂欢一个通宵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元宵节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所以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民间称花灯为“鼓仔灯”,因为过去小朋友所提的灯型似鼓锣。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式样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形象灯,如关刀灯、兔灯、水果灯、半灯等;另一是活动灯,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现在多为电动花灯,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传统。

关于元宵灯节的由来,民间还一直流传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炸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玉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个神话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关于元宵灯节的由来,是有历史依据的。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贵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