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讲仁道,君子无暴力。内含“仁道四纲”。
从“卫灵公问阵于孔”到“有杀身以成仁”,讲反对暴力是仁者基本的操守。从“子贡问为仁”到“必察焉”,讲仁者做人做事及管理之道。从“子曰人能弘道”到“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讲仁者出仕之道。从“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到“固相师之道也”,讲仁者的师道。本章讲了对反暴力、仁者要掌握工具与方法、人要弘道、圣人相师四个方面,即“仁道四纲”,其总纲是君子无暴力。综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孔子仁义观,非常重要,必须深刻领悟。我们一提起孔子就知道孔子是讲仁义的,也都知道仁义就是“仁者爱人”,但具体怎么爱?仁爱应该怎么用在对己、对人、对家、对国的各个层面,尚需深入。读懂本章,可以一次性解决问题,完整掌握孔子仁义观,直接指导我们做人。
君子无暴力。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人与人相交要讲规矩、守恕道、讲良心,国与国相交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用文化促进交流,彼此尊重信仰与价值观。任何两种真正的文明之间必无真正的冲突,因为所谓文明,所谓真理,是天然带有普世价值的,通过沟通可以印证。真正的文明所持的不只是本民族价值观,而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即公共价值观,亦可称共同信仰。这种共同信仰是人类存在的先决条件与生存基础,没有共同信仰就没有人类的明天。共同信仰使一种文明成为真正的文明,并在与其他文明交往时很快就找到了共同点,为自己的文化找到更大出口,民族生命力更加旺盛。所以我说任何两个真正的文明之间必无真正的冲突,他们在互补中受益。显然,以孔子提倡的仁爱为普世价值观的中华文明就是这种真正的文明、与任何文明都不冲突的文明。中华文明尊崇的仁爱与印度文明尊崇的慈悲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原本是人性关怀上的同一件事。中国历来最看重向外国学习,曾几何时,中国与印度其乐融融。我们相信,只要更加谦虚一点,中国和印度可以全面恢复友谊。同样地,崇尚博爱的西方文明与崇尚仁爱的中华文明也是本质上一致的,事实上中国一直欢迎基督的使者,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确实是值得世人称道的。人类不建设和谐世界则已,如果要真正建设和谐世界,那么中华文明将是一个很好的基本模式。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孔夫子的遗教。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抓住机会问孔子:“什么样的军队最有杀伤力?”(“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我只知道祭祀的事,不知道打仗的事”(“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并非不知道打仗的事,他太知道了。他说“不知道”,是在打消卫灵公的杀戮念头,克制卫灵公的嗜血本性。先前我们说了“克己”,克己就是行仁义、绝杀戮的唯一办法。行谁的仁义?行自己的仁义。千里之外去行仁义就是侵略了。绝谁的杀戮?绝自己的杀戮。以杀止杀,以暴易暴,只会恶性循环。很多人用仁义杀人,这岂是孔子原意?“仁义本是杀人刀,千古牌坊大火烧”。这太偏激了,不过也看出了一个重要的地方。需要记住:孔子说的仁义是自己的事,人管好自己就行了,可没要你去四处指手画脚,称王称霸。称不了王霸就耍无赖,耍无赖耍不下去了就同归于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这个王子让曹丕这个太子当了皇帝,对他而言并无损失,他照样写他的《洛神赋》,生活岂非很美?因此我们要晓得,《左传》上的名言:“唯祀与戎,国之大事也”(只有祭祀与战争是国家最大的事情),重点是“祀”,不是“戎”。二者并列,“祀”在前而“戎”在后,是说“祀”是唯一的。“戎”是“祀”的“戎”,“祀”却不一定是“戎”的“祀”。当“祀”需要“戎”,那么“戎”就存在。当“祀”不需要“戎”,那么“戎”就可以不存在。在祭司心中,并没有战争的位置。孔子说他只知道祭祀,不知道军事,就是这个意思。有时暴力是一种进步,但进步不是暴力。君子无暴力、反暴力、弃暴力、忘记暴力,这是不讲条件的,是仁者本份。如果有人说:“仁者杀不仁者,岂不正好?”我们就说:“说杀人是为了行正义,好比血中洗手,越洗越不清。人要在清水中洗手,才是正道。”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1。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2;军旅之事,未之学也3。”明日遂行4。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5。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6?”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7。”
1,陈:去声,即阵。指兵阵行伍的列队。
2,对曰:孔子对君主的敬辞。俎豆:两种礼器,用来盛肉。尝闻:曾听说过。
3,军旅之事:排兵布阵。未之学:没有学过。
4,明日:次日。遂行:离开卫国。
5,陈:陈国。从者:跟从孔子的弟子。病:因饥饿而病。莫能兴:不能起。指饿得起不来。
6,愠见:心中不快,有怒气。君子:有德者。亦有穷乎:也有这样穷困的么?
7,小人:无德者。滥:泛滥。比喻小人穷时有如水一样流溢,且四处横流,漫无轨道。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1?”对曰:“然,非与2?”曰:“非也,予一以贯之3。”
1,赐:子贡。女:汝,即你。予:我。多学而识:博学多识。与:平声。
2,然:是。非与:不是么?
3,非也:不是。一以贯之:贯穿始终。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
1,由:子路。知德者:了解德的人。鲜矣:太少了。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1?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2。”
1,无为而治:不亲劳于事。指不亲自动手,善于指挥。舜:上古君王。
2,夫何为哉:他做些什么呢?恭己:仪态恭敬。正南面:坐在君位上,指挥群贤。《大戴礼·主言篇》里面讲道,上古时,舜的左边是大禹,右边是皋陶;有此贤臣,不用离开席位,天下便得到治理。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2;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3?立,则见其参于前也4;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5。”子张书诸绅6。
1,子张:孔子弟子。行:通达,即行事没有阻碍。
2,言:言语。忠信:忠诚而不失信于人。行:去声。行事,做事。笃敬:亲厚恭敬。蛮貊:蛮是指在南方的异族,即南蛮。貊是指在北方的异族,即北狄。邦:邦国。此处指蛮族的部落。行:通行畅达之意。
3,州里:在孔子时代,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党为一州,即二千五百家。此处孔子说的州里是指乡居的近处,乡人风俗相同。
4,参于前:参,参见,参观之意。参于前是指忠信笃敬要时常看得见。
5,在舆:在车箱内。见:看见。指看见忠信笃敬。倚于衡:犹如倚靠在车前的横木上一样。然后行:然后才可通达。
6,书诸绅:写在束腰的大带子上。绅:古人衣服上束腰的大带子。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1;邦无道,如矢2。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3;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4。”
1,直:刚直不屈。史鱼: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史为官名。邦有道:国家礼制还在。如矢:像箭一样向前。此处比喻卫国大夫史鱼。
2,邦无道:国家礼制丧失,即政治昏聩。
3,君子:有德者。蓬伯玉:卫国大夫。则仕:为官。
4,卷而怀之:卷,收。怀,藏。指蓬伯玉在国家礼制丧失的时候,收藏自己的行为,不为官,做个隐士。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1;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2。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3。”
1,可与:可以。言:说话,对谈。不与之言:不和人对话。失人:错过了与人交往。
2,失言:说错话。
3,智者:智慧的人。指智慧的人不错过与人交往,不说错话。
子曰:“志士仁人1,无求生以害仁2,有杀身以成仁3。”
1,”志士:有志之士。仁人:有仁德的人。
2,无求生:不求生存。害仁:损害仁德。
3,杀身:牺牲自己。成仁:成全仁德。
子贡问为仁1。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3,友其士之仁者4。”
1,为仁:成就仁德的方法。即如何提高仁德修养。
2,工:工作,干工活儿。欲:想要。善其事:做好工作,干好活儿。必先:必然先要。利其器:锋利干活的工具。
3,居是邦:居住在这个国家。事:敬奉。大夫:入仕为官的代称。贤者:清心寡欲的人。
4,友:友好。士:即士大夫。仁者:有德的人。
颜渊问为邦1。子曰:“行夏之时2,乘殷之辂3,服周之冕4,乐则韶舞5。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6。”
1,为邦:治理国家。朱熹说,颜回是辅佐君王的人才,故而向孔子问治理天下之道。又说,这里用为邦一辞(即治理诸侯国),不过是颜回的谦逊用辞。
2,行夏之时:即用夏朝的历法。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阴历,农历。
3,乘殷辂:坐殷朝的大车。殷朝就是商朝。朱熹说,殷朝的车子朴素,而周朝的车子喜欢用金玉作装饰,太过华丽,所以孔子主张坐殷朝的车子。
4,服周冕:戴周朝祭祀的帽子。朱熹说,孔子主张戴周朝祭祀的帽子,有崇尚周朝文化典制的意思。
5,乐:古代的音乐,曲乐。韶舞:韶是舜时代的音乐。舞就是武,周武王时的音乐。
6,放:舍弃,断绝。郑声:郑国的音乐。远:远离。佞人:逞口舌之快的人。淫:淫秽。殆:危殆,危险。
子曰:“人无远虑1,必有近忧2。”
1,无远虑:没有长远的考虑。
2,近忧:早晚一日之间的忧虑。
子曰:“已矣乎1!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2。”
1,已矣乎:算了罢。
2,好德:好,去声。喜欢仁德。好色:喜欢美貌。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1?知柳下惠之贤2,而不与立也3。”
1,臧文仲:鲁国的大夫臧孙辰。窃位:指只做官,不做事,而有愧于官位。
2,柳下惠:鲁国的大夫。姓展,名获,字禽,住在柳下。惠是谥号。
3,不与立:指藏文仲不举荐柳下惠,与他共同立在朝廷为官办事。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则远怨矣2。”
1,躬自:对自己。厚:厚责,多责备。薄责于人:少责备他人。
2,远:远离。怨:怨恨。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1,吾末如之何也已矣2。”
1,不曰:不说。如之何:怎么办。者:人。
2,吾末如之何也已: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子曰:“群居终日1,言不及义2,好行小慧3,难矣哉4!”
1,群居:和大家整天在一起。终日:一天,整天。
2,言不及义:说话毫无道义。
3,好行小慧:好,去声。喜欢耍小聪明。
4,难矣哉:难办,使人为难。指难以教导。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1,礼以行之2,孙以出之3,信以成之4。君子哉!”
1,君子:有德者。义:做事的仁德道义。质:实质。
2,礼行:依照礼节来实行。
3,孙以出:谦逊的表达。
4,信以成:以诚信的态度来完成。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1,不病人之不己知也2。”
1,病:诟病,忧虑。无能:没有能力。
2,不病:不忧虑。人:他人。不己知:不了解自己。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
1,疾:痛恨,即痛心疾首的意思。没世:致死,到死的时候。名不称:不能称名于世,名声远播。
子曰:“君子求诸己1,小人求诸人2。”
1,求诸:要求。己:自己。
2,人:别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1,群而不党2。”
1,矜:矜持,庄重。不争:不争执。
2,群:合群,与人交往。不党:不搞派别纷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1,不以人废言2。”
1,言:能言善辩,会说话的人。举人:举荐人才。
2,不以人废言:不以厌恶别人,而废除他的言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
2,其恕乎:是宽恕罢!己所不欲:自己不想要的。勿施于人:不要给别人。施:施与,给予。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1?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2。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3。”
1,吾之于人:我对于他人。谁毁:诋毁了谁?谁誉:誉,平声。赞誉了谁?
2,如有:如果有。有所试:有过验证了的。
3,其民也:这人呀。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直道而行:正直的道义而行于世。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1,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3!”
1,吾:我。孔子自言。犹及:还能够。史:史官。古代作记录的官员。此处指史官作记载的文献典章。阙文:文献缺失存疑的地方。
2,有马者:有马匹的人。借人乘之:借给人使用。
3,今亡矣:现在,这种事情都没有了。
子曰:“巧言乱德1,小不忍则乱大谋2。”
1,巧言:说话讨人喜好。乱德:败坏了道德。
2,小不忍:小的事情不去忍耐。乱大谋:就会坏了大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1;众好之,必察焉2。”
1,众恶:大家都厌恶的人。必察:必须察觉出他的恶处。
2,众好:好,去声。大家都喜欢的人。必察:必须察觉出他的好处。
子曰:“人能弘道1,非道弘人2。”
1,人能弘道:人能够弘扬道义。
2,非道弘人:不是借道义弘大个人声誉,亦即发扬道义为人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
子曰:“过而不改1,是谓过矣2。”
1,过:过错,过失。不改:不改正。
2,是谓过矣:那才真是过失。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1,终夜不寝2,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
1,吾:我。尝:曾,曾经。终日不食:整天不进食,不吃饭。
2,终夜:整个晚上。不寝:不睡觉。
3,以思:以此来思考。无益:没有益处。不如学:不如去学习文献。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1。耕也,馁在其中矣2;学也,禄在其中矣3。君子忧道不忧贫4。”
1,谋道:谋求道义。指入仕为官的俸禄。谋食:以耕种来获得粮食。
2,耕:耕种。馁:饥饿。
3,学:学六艺典章。禄:俸禄。
4,忧道:忧虑道义。忧贫:忧虑贫困。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1;虽得之,必失之2。知及之,仁能守之3。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4。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5。动之不以礼,未善也6。”
1,知及之:智慧能够达到的。仁不能守之:却不能以仁德来守护。
2,虽得之:虽然得到了。必失之:必然亦会失去。
3,仁能守:能以仁德来守护。
4,不庄:不庄严。莅:临,面临。指面对自己的人民百姓。不敬:不会有敬重之心。
5,庄以莅:庄严的面对。
6,动:行为举动。礼:礼制。未善:不够好。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也2;小人不可大受3,而可小知也4。”
1,小知:从小事去认知。可大受:可接受重任。
2,小人:常人。
3,不可大受:不能承担重任。
4,可小知:可以做些小事。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1。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2,未见蹈仁而死者也3。”
1,民:人民百姓。之于仁:对于仁的需求。甚于水火:超过了对于水火的需求。
2,见:看见。蹈而死者:入水火中而死掉的人。
3,未见:没看见。蹈仁而死者:践行仁德而死去的人。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
1,当仁:在仁德面前。不让于师:即使是自己的老师,亦不能谦让。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
1,贞:中正。指坚定中正之路。不谅:不去不认是非的固执。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1,事君:为君主办事。敬其事:先去诚敬的办事。后其食:后关心自己的俸禄
子曰:“有教无类1。”
1,有教:教育人。无类:没有任何分别。
子曰:“道不同1,不相为谋2。”
1,道不同:道义的主张不相同。
2,不相:不在一起。为谋:共事。
子曰:“辞达而已矣1。”
1,辞达:言辞足以达意。而已矣:就可以了。
师冕见1,及阶,子曰:“阶也2。”及席,子曰:“席也3。”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4。”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5?”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6。”
1,师冕:古代的乐师,冕为名。据说,古代乐师大多都是盲人。
2,及阶:走到台阶前。阶:台阶,阶沿儿。
3,席:席子。古时,人们习惯席地而坐。
4,某在斯:谁在那里。
5,出:离开。子张:孔子弟子。与事言之道:与盲人乐师说话的方法。与:平声。疑问辞。
6,然:是。固:固然,本来。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