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思想
22612800000006

第6章 宪问(1)

本章讲“以德报德”,品德比能力更重要。

是对上一章主旨“正名”的继续说明,讲了些故事举例证明。本章一开头就讨论廉耻的问题,缓缓引入道德主题,涉及了道德与行为、道德与语言等重大命题,中间通过就发生在孔子身边的“陈成子弑简公”的案例,讲孔子如何亲自践行“正名”的原则,引出孔子两大名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一句是曾子引孔子《易传》的话)。然后再次回到道德中廉耻、行为、信用等关键命题进行阐述,最终带出另一句名言“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讲品德比能力更重要。并点题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揭示了“道德是仁爱的完成”这一主题,从而产生“不怨天,不尤人”的正确人生观。本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切中要害,归正思想,特别适合广大公务员学习,是廉政建设教科书。

下面择重说三点。第一点,要讲廉耻。孔子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讲国家公务员不可以只想着拿工资、拿钱。“谷”,禄也,指俸禄。孔子这话是说:国家有道,公务员为国家尽力工作,拿国家的工资与福利是正确的、必须的。当国家需要道德建设、信仰建设,如果公务员不全身心投入自己,只知道拿钱,就叫耻辱。谁的耻辱?国家的耻辱,也是自己的耻辱。管子也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公务员队伍特别要讲廉耻,不讲廉耻就会产生大量贪官,动摇国本。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是贪官败坏的,吏治的根本是廉耻教育。现在国家提倡“八荣八耻”教育,加大了对贪污腐败的打击力量,这是合乎孔子教义的。

第二点,品德比能力更重要。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讲一匹马脚力再好也没用,有方向的马才是好马。假如南辕北辙,脚力再好也没用啊,脚力越好越误事。孔子年轻时做过乘田吏,是管理农牧业的公务员,亲自骑过马、驾过车,对此道很精通,随手拈来打比,非常贴切。孔子曾对弟子说:“吾何执(执是擅长的意思)?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讲他最看重什么?射箭(比喻亲自做)还是驾车(比喻管理)?应是驾车。孔子擅长管理,孔子管理之道就是讲廉耻,培养美德,各自正名。是一匹好马就应该好好拉车,那拉车的马如果嫉妒车上乘车的人,情况将是可怕的,迟早要马逸、车毁、人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作为驾车骑马的主人,平时要给马吃好、喝好、睡好。人有人禄,马有马粮。马有病有马医,马累了可以休息、换班,要爱马如己,马才会真心服务。《三国演义》上诸葛亮怎样驯服马超这匹烈马、野马?无非是用共同的目标(曹操)、丰厚的待遇(上将)、亲密的友情(刘备与马超之父马腾是朋友,刘备不但是刘皇叔,也是马家叔叔)。所以我曾说:“清泉美草,野马来投。”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你有清泉美草,又没有铁丝网围着,还怕没有马儿来吃草?“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那是完全不可能的。赵云当初跟着公孙瓒为什么没前途?因为公孙瓒不让他发挥本事。赵云后来为什么铁了心跟定刘备?因为刘备诸葛亮识才、用才、举才,把别人举得很高,凡是跟他的人都得好处,而他自己鞠躬尽瘁,一向弯着腰干事。这“一举一弯”,两个动作成鲜明对照,可见诸葛亮确实是甘心为人民服务的好管家。刘备也不赖,对兄弟好,对朋友好,对百姓好,该有一大片江山。自古以来,“民心归仁者,马力服恩公。”这是真理。就拿孔夫子所在的周王朝来说,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宝马“八骏”,最有能力的御者“王良、造父”,是谁在控制他们?周穆王。周穆王是个贤王,仁慈的帝君,他西巡昆仑,去与西王母约会,以王良造父为御乘,以八骏为前驱,这是一流的组合!所以才能一日千里、最终到达目地。周穆王的这次成功西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可是我希望大家不但要记住周穆王,同时要记住王良造父与八骏的丰功伟绩,最需要记住、最需要学习的是他们的团结!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国打造了不朽的家族与团队,无疑是对周穆王精神的继承。作为行路人,最该感谢的是守信的红日,每天照常升起,有太阳就有方向。同时应该感谢一切良马,正是有了良马与马前卒、先锋先驱先知先觉们的开路,才有我们伟大事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什么叫德?感恩到马身上就叫德。什么叫能力?团结就是能力。因此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我们的团队有了识途的老马、正当盛年的八骏、越来越听话的千里驹,再次到达辉煌的昆仑。

第三点,以德报德。这就是感恩。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以德报怨”是老子的话,无疑是很好的道德行为,讲有人埋怨我,我不计较,反而对他好。这是圣人境界,基督精神。孔子对此表示肯定,同时又害怕一般人误会了老子的意思,认为这是做不到的空谈,不切实际的行为,于是具体解释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好了,话说清了,孔子解释老子,如今我们来看孔子的意思。原来,“以德报怨”有三层意思: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的第一层意思:“以直报怨”。意思是用“直”来回答“怨”。什么叫“直”?朱子说:“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也就是说,大公无私就是直,也就是包文正所行的直道。有了这直道,一切埋怨、嫉妒、中伤全无作用,包文正的黑脸不怕陈世美的白脸,也不怕别人的花脸、红脸。不管什么脸,包文正保证让你没脸。不遮掩,直面人生,这叫直。做人做到交底,做朋友才能做到交心。包文正岂无人性?包文正岂无心肝?刚好相反,青山黑土,衬托出一轮红太阳。“以直报怨”是沧桑正道,让所有的埋怨在太阳底下化为乌有吧!太阳不需要掩藏,太阳就是太阳。请记住:太阳光永远是直的,他从不跟人玩花样。此道就是《旧约》上讲的“以牙还牙”,也就是彭老总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时必须要这样才会赢得尊重,正义靠行为,良心要大棒唤醒。当然此道不能滥用了,否则就成了无休止的复仇,无休止的恐怖。所以《新约》已废除此道,怕的就是被人滥用了。

“以德报怨”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孔子说的“以德报德”,这是感恩、回报,也是直的。生命在太阳底下直接生长,不需要藏着掖着,也从来没有藏着掖着,藏也藏不住,掖也掖不了,是花就要开,是草就得茂。人的生活也是直接对自己负责,别人无法代理。很多人本末倒置,拐弯做人、曲线做事,看似圆通,其实丧失了本性。有道之人从来都是直的,很简单、不复杂,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孔子说:“以德报德”,很简单,有人对我好,我就对他好。并且回报是双倍、十倍、百倍、千倍、万倍,乃至无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一般的“以德报德”,还讲个回报,父母对子女只是给予,作为子女来说,对父母的恩情想报也报不完啊!因此我们知道,孔子说“以德报德”是激发人的仁爱天性,绝对不是用来做交换、讲条件、计较得失,如果那样就不配称一个“德”字了。德是无私的,以德报德不是做生意。这点我怕大家误会了,在此强调。

“以德报怨”的第三层意思就是以德报怨本身,这层意思孔子没说,耶稣基督说了。下面请允许我完整的引用《登山宝训》原文,借以说明老子孔子讲的道理。我为什么用耶稣来讲孔子?为什么不用孔子来讲孔子?因为我说过,圣人不只一个,我们要有包容的心,才会收获真理。《登山宝训》是这样说的: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这就是著名的“八福”,著名的《登山宝训》。其中有直理,包括“以德报怨”。你看,一句老子的话,引出了孔子的思考,又引出了耶稣基督的阐释,这说明圣人都在关心同一问题,显然这是关乎人类命运、当然也是关乎每个人命运的大事情。人要有德,国要有德,天下要有德,世界才会太平。德之难,难就难在以德报怨。面对人生,我是否在自省?对曾经的伤害,我是否能原谅?面对我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我是否敢承认?承认是没面子的,不承认更没面子。一个人对自己都不真实,还做什么人!原谅别人其实就是原谅自己。孔子说的仁爱,首先是对自己讲德。我们通常对自己滥杀无辜,今天伤一心,明天伤一肝,心肝大损。脚走邪路,目窥歪门,只能害自己。甚至经常报复自己,与自己有仇。这都不是干事业的道理,也不是生活的样子。孔子告诉我们要过这样的生活:仁者爱人,走阳光大道。孔子告诉我们要做这样的事情:以德报德,用踏踏实实的行为,回报家庭、社会,回报我们的国家。

宪问耻1。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3。”

1,宪:原宪,孔子弟子。问耻:问什么是耻。此处指君子的耻。

2,邦:邦国,诸侯国。有道:有礼制典章。谷:俸禄。

3,无道:礼制丧失,处于混乱之时。耻:耻辱。入仕君子的耻辱。

“克、伐、怨、欲不行焉1,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2。”

1,克:好胜。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不行:行,去声。克制,不践行这四种行为。

2,可以为难矣:可以算是难得了。仁:仁德。吾不知:我不知道。孔子所说不知,显然是否定不践行这四种行为的就算是仁德。朱熹从理学上解释道,仁是与天理浑然的,并没有上述四种行为的拖累。既然没有拖累,亦就不足以去说。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2。”

1,士:入仕为官的人。怀居:眷恋家乡,求安定。

2,不足以为士:还不足以入仕为官。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1;邦无道,危行言孙2。”

1,危:高峻。行:去声。行为。

2,孙,卑顺。孙:去声。谦逊。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1。有言者,不必有德2。仁者,必有勇3。勇者,不必有仁4。”

1,有德者:有仁德之心的人,即君子。朱熹说,有德者和顺,累积中和,英华之气散发于外。有言:善于言语,即言之成理。

2,有言者:能说会道的人。不必有德:未必有德行。

3,仁者:有仁心的人。指君子。有勇:有勇气胆识。

4,勇者:好勇,武勇的人。不必有仁:未必有仁德。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1;禹稷躬稼,而有天下2。”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3!尚德哉若人4!”

1,南宫适:南容,孔子弟子。羿:古代有三个羿,都善于射箭。第一个是帝喾的射师;第二个是唐尧时的后羿,传说曾射掉九日。第三个是夏朝有穷国的君主。夏朝灭掉以后,此人以臣子的身份篡得君位,后来一个叫寒促的臣子又杀了羿,取而代之为君主。奡:寒浞的儿子,据说,此人力大无穷,可以掀翻一条船只。荡舟就是覆舟。后来这人为夏朝后人少康杀掉了。朱熹说,他力大能在陆地上拉着船只行走。俱不得其死然:不得好死。

2,禹稷躬稼:禹治水,稷教人种地。两人都是庶人。后来禹受舜的禅让得到天下,稷的后人周武王亦得到了天下。

3,君子若人:有德者有如此人。

4,尚德若人:崇尚德的有如此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1,未有小人而仁者也2。”

1,君子儿不仁者有矣:君子里面不仁德的人有罢。

2,未有小人儿仁者:小人里面却没有仁德的人。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1?忠焉,能勿诲乎2?”

1,爱之:爱一个人。能勿劳乎:能不叫他劳苦么。

2,忠焉:忠于他人,能勿诲乎:能不去教诲他么。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1,世叔讨论之2,行人子羽修饰之3,东里子产润色之4。”

1,为命:命,外交上的辞令。裨谌:郑国大夫。草创:草写初稿。

2,世叔:郑国大夫。讨论:寻究,分析,评论,提出建议。

3,行人:古时的外交官员。子羽:郑国大夫,外交官员。修饰:修改润饰。

4,东里:子产的居住地。子产:郑国大夫。润色:修饰文辞。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1。”问子西。曰:“彼哉!彼哉2!”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3。”

1,子产:郑国大夫。惠人:宽厚慈惠的人。指爱民。

2,子西:子产的同宗兄弟。彼哉:他呀!意思是不足以评说。

3,管仲:齐国国相。人也:人才。夺:剥夺。伯氏,齐大夫。骈邑,地名。三百:三百户人家。饭疏食:吃粗粮。没齿:到死。齿,年。无怨言:没有怨恨的话。朱熹说,齐桓公剥夺恶伯氏的三百户的城邑给管仲,伯氏知道自己的罪过,而且心服管仲的功劳,故而到死都没有一声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1,富而无骄易2。”

1,贫:贫困。无怨难:没有怨恨很难。

2,富:富有。无骄易:不去骄傲却很容易。

子曰:“孟公绰1,为赵魏老则优2,不可以为滕薛大夫3。”

1,孟公绰:鲁国大夫。

2,赵魏:晋国公卿的两个家族。老:大夫的家臣称老。优:优秀而有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