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思想
22612800000004

第4章 子路(1)

本章讲“正名”。归正思想,言行一致。

上一章讲了“克己”,这一章讲“正名”,二者相关联。克制自己得到自己,得到自己就明白自己,就可以自我命名。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命名权是关乎创造的权利,谁拥有命名权谁就能进行创造,因此孔子说“正名”,显然是正本清源的意思。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任何事情要有指导思想,中餐有中餐的规矩,西餐有西餐的规矩,各有其规矩,不能乱,不能窜,要尊重规矩尊重“道”,尊重传统尊重“俗”,道俗并重,有道有俗,那就不俗了。任何事理要有指导思想,这指导思想必须要用通俗的话来表达。毛主席反对党八股,孔子说话就说“辞达而已矣”(明白通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言语通达呢?关键在于名正言顺。名正才能言顺,名正是言顺的前提,名都不正当然就会言语不顺。怎样才能做到名正?心正就能做到名正。心正必然身正,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一个立得正的人,他的名字就是大写的“人”。左一撇是智慧,右一捺是力量,合成一股仁爱的向心力奔向前方。注意“人”字的造字法,是从左向右走,古礼以右为尊,右代表东方,代表阳,代表光明,“人”字的造字法表明人天生要追求光明。

孔子向子路讲了“正名”,接着解释:“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这话是说君子既然为世界命名并为自己命名,那么这名字必须是叫得出来的,意思是说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自己说的必然做到,言行一致,不因言废行,也不因行废言,不轻易说话,话一出口就是行动。君子的言行举止之所以一致,原因很简单,他是正确的,正确的就必然一致。于是我们知道了,孔子讲正名的更深层次意思是归正我们的思想,思想正,心里正,名就正了,言就顺了,事就成了。

什么是正确的思想?对人有益的就是正确的思想。注意,我说的是“有益”,不是说“有用”或“有利”,这三个词要闹清。有利的不一定有用,刀剑锋利,可谓有利,但我们不需要刀剑。有用的不一定好,有人为虎作伥,这个伥对虎有用,但我们既不需要虎也不需要伥。我们需要“有益”,对人有好处的才是正确的。比如一杯水,一碗饭,一本《论语》书,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就是正确的。注意,我说的是“对所有人都有好处”,而不是对大部分人或小部分人有好处。《论语》所传播的仁爱,是人的本性、天性,仁爱是人性、人道,是人类共有,不是谁发明的,也不是孔子发明的,孔子只不过发现了真理,于是向全世界传播,唤醒全人类的良知良能。什么是正确的思想?我们不能说孔子就是正确的思想,但我们可以说孔子传播的仁爱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从正确的人而来,我们肯定了仁爱是正确的思想,为何不说孔子就是正确的思想?原来,我们是怕大家再次神化孔子,把孔子当成神。孔子是人,孔子带领我们追求真理,传播仁爱。不能把孔子限死了,我们还有其他的圣人。这样看问题,我们就明白了仁爱是全人类共同的天性,不是谁可以垄断的。圣人并非垄断者,正好相反,圣人打破了垄断,要让我们人人得到真理,恢复本性。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了自己不伟大,最终通过渺小成就了伟大。人一定要谦卑,一定要克己,才能发现自我,认识到有生俱来的先天真理。仁爱是真仁爱,不是花花草草,而是培养了花花草草的守信的春风。

人的正确思想哪里来?你问花草,花草说是春风。你问春风,春风说我自己不能吹起来,是宇宙的力量使我来自到人间。于是我们知道了,人的正确思想来自春风背后的伟力,来自大道。正如春风与花草有约定,大道与人类也有约定。中国哲人喜欢说“天人合一”,就是天人有约定。在约定里合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又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天是守信的,人也要守信,守信的人什么也不会失去,将会得到信诺中的全部。千年承诺,一朝兑现。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守信。春天就做花草,夏天就做凉风,秋天就做月饼,冬天就做圣诞节,唱《马槽歌》。早晨就做太阳,毛主席说“青年人好比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上午就做渔民,顺风出海,去乘风破浪,中午就吃午饭,饭后不妨小休,下午不妨喝喝下午茶,晚上请继续工作学习,娱乐在其中,深夜该睡觉了,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人与自然之道相合,就是正确的。

人的正确思想有什么特征?或说正确思想的有益体现在什么方面?人的正确思想有三个特征:权威、智慧、信用。正确思想的有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使人权威、使人智慧、使人守信用。正确思想使人有权威,这是不言而喻的威严。权威不是来自权力,而是来自思想。人的思想到哪一步,权力就到哪一步。人的思想权威,那么整个人都权威了。孔子之所以是权威,难道因为他比秦始皇还霸道?不是的,只不过孔子比秦始皇仁慈,就得了天下人的心。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这个“威”是权威,这个“重”是自重。正确的思想使人有权威、有好名。孔子说的“正名”,就是从正确的思想而来,他的名号是国家的名号,他的姓氏是人类的姓氏,他的王位是天下的王位。名大如斯,只因道大如斯。正确思想出智慧,因为他搞对了,所以怎么搞都对。所谓智慧,不用那么复杂,把思想摆正就是智慧。仁爱就是智慧,智慧从人性而出,从先天而出,从道而出,从信仰而出。正确思想的最大特征、最大好处是守信用。这种人不但别人对他放心,他对自己更放心!正名的实质是正思:归正思想、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一旦正了,就好了。什么叫正?一止为正。止于至善就正了。

《论语·子路》讲正名,“正名”的话头是子路提出来的,孔子对子路进行了没有保留的解答,话说得很透。应该说,在当时子路是听明白了,服气了,但并没把孔子“正名”的话贯彻到实际行为中。就是这位子路,后来违背了孔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正名思想。他在卫国做大夫,卫国内乱时,他越位向卫庄公提出了过分的要求,要求卫庄公杀掉作乱的大臣孔悝(这孔悝还曾经是子路的老板)。卫庄公不答应,因为正是有了孔悝的帮忙,卫庄公才赶走了儿子卫出公,做了卫国的君主。子路为卫出公抱不平,但又不敢反对卫庄公,撒气在孔悝身上,没想到卫庄公并不理睬他的忠诚。子路急了,竟想谋反放火烧台(当时卫庄公与孔悝在宫台上)。卫庄公就派武士杀子路。子路英勇战斗,到底敌不过,临死之际才想起孔子的话,说:“君子死必正冠!”(另一版本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正冠而死,维持了尊严。子路无疑是勇敢的、可爱的,但他一开始没把孔子的话放心上,最终被人害了,这个教训岂不深刻?岂不让人痛心?现在我们很多人勇敢像子路,但如果做不到“正名”二字,恐怕也要吃大亏。因此有子编《论语》,把子路单列一章,可见对“正名”是非常重视。“正名”有两个意思,一是自己要摆正位置,二是不要越位。所谓“正名”是自己正自己的名,不是要你去为别人正名,为别人正名,你是别人的爹?话粗理不粗,孔子是要我们做好自己。

子路问政1。子曰:“先之,劳之2。”请益3。曰:“无倦4。”

1,子路:孔子弟子。问政:向孔子学政事。

2,先之:凡事为先,走在百姓的前头。劳之:(不忘)劳作。

3,请益:请孔子再多讲讲。

4,无倦:(依照上面的话执行)不要懈怠。

仲弓为季氏宰1,问政2。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3。”曰:“焉知贤才而举之4?”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5?”

1,仲弓:孔子弟子。为季氏宰:做了公卿季氏的家臣。

2,问政:请教孔子政事。

3,司:司职。先有司就是凡事司其职,做事为先。赦小过:赦免小的过错。举贤才:举荐有贤德和才能的人。

4,焉知:如何知道。举:举荐。

5,尔所知:你所知道的。人其舍诸:人们难道会舍弃他么?诸:之乎。疑问辞。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1?”子曰:“必也正名乎2!”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3?”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5。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6。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7。”

1,卫君:卫国国君。即卫出公,名辄。朱熹说,这时是鲁哀公十年,孔子从楚国反回卫国。待子为政:等待孔子为其治理国政。将奚先:将以何为先,即先着手干什么。

2,正名:字面意思是匡正名辞的意思。但在孔子看来,正名是扶正礼乐秩序的手段,亦即名符其实。朱熹说,卫国的世子蒯聩,有耻于母亲南子的淫乱行为,便杀母亲南子不成而逃走。因为继承君位的世子逃走了,卫灵公便想立公子郢为新的世子。郢不肯,请辞。卫灵公死了以后,夫人南子想再次立郢为世子,郢还是请辞不肯。没法子,就立了蒯聩的儿子辄为世子,以此抗拒蒯聩继承君位。蒯聩想杀掉母亲,又得罪了父亲,而他的儿子辄又占据着卫国,以抗拒自己的父亲蒯聩,这些在孔子看来,都是不讲孝道,没有父亲的人,所以国家亦不会昌明。其实,这就是名实紊乱的结果,故而孔子以正名为先。

3,有是:有道是这样。子:孔子。迂:朱熹说,迂是指远于事情,不是当务之急的事情。奚其正:何以能够匡正。

4,也哉由:鄙俗啊,仲由!君子:有德者。此处指入仕的君子。阙如:存疑。保留疑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