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思想
22612800000032

第32章 乡党(1)

本章讲孔子日常礼节中寓含的做人之道。

为什么要有礼?礼表示尊敬,有礼的实质是一颗尊敬人的心,仁爱人的心。“仁者爱人”,怎么爱?用礼来爱。礼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形式很重要,形式映射内心。有什么样的心思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我们从形式看到本质。此处专讲圣人之门万古不废的高尚礼仪,把《乡党》章与《八佾》章连起来看,就是一部“小礼记”,天子礼乐在其中。

天子礼乐服务于天子,同时,天子作为天之子,服务于普天之下,因此,礼乐人人可以享受,人人可以遵守。孔子是我们遵礼、讲礼的榜样。从“人”的角度讲,任何礼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形式严谨、动作舒缓、言词恭敬,以上可称“礼有三表”。

“形式严谨”——“席不正,不坐。”正席是正心的表现,心没摆正,坐位就摆不正,心摆正,席就正了。周朝的人席地而坐。庶民共席而坐,士大夫以上一人一席,称坐席。这坐席是方形,人坐在上面本来是很容易坐正的,但因为有人左顾右盼,甚至拉拉扯扯就把现场搞得一塌糊涂,无法谈事。当然,人不是机器,无法划齐,也没必要划齐,但即使猴子开会也得讲个秩序。在体态舒展、身心自然的前提下,不妨安静下来。

“动作舒缓”——“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杖者即老者。乡人饮酒可以醉,不可以乱,越高兴越讲礼节。来的时候要正席,走的时候要等老人先走。人人动作舒缓,既好看又化食。

“言词恭敬”——“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什么叫乡党?朱子注释道:乡党,父兄家族之所在。乡党就是乡里同宗,一个大家族的人。“恂恂”,朱子注释道:信实之貌。恂恂就是恭敬老实。这话是说孔子对父辈、兄长辈恭恭敬敬,好像不会说话的样子。当然,他并非不会说话,而是不乱说话。一说话就说正话,真话。一般的礼在举动中,最大的礼在言语中。真心诚意的一句话可以道出世界的本质,人生的真相,造福于人。

“形式严谨、动作舒缓、言词恭敬”,这是“礼有三表”,三种表现。三种表现归到一处,这叫“礼有一心。”本章讲,孔子每次遇到打雷刮大风,都会整肃面容,表示对天威的尊重。“迅雷风烈,必变。”朱子注释道:迅,疾也。烈,猛也。必变者,所以敬天之怒。《礼记》进一步记载孔子对风雷的反应,明白这个,我们就明白了作为一个得天命的圣人在老天爷面前是何等谦卑。《礼记》记载:“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记载很丰富,把孔子最敬畏的天气从大风、大雷两种扩大到大风、大雷、大雨三种,把孔子对天威的尊重形式从整肃面容进一步说明为:再晚都要起来(不是躺着听)、穿好衣服(正装)、戴好帽子(正冠),共四种表示,是全身心的肃然起敬。以上三种情况、四种表示都表现了孔子敬天。这是对天有礼。对天有礼对人才有礼,对天无礼对人可想而知。《隋唐演义》上的李元霸把手中的铜锤扔到天上去砸雷,最终只会把自己砸死。什么叫圣人?无非就是敬天的人。我们的老天爷是有意志的,可以沟通,你尊敬他他就尊敬你,并且赐给无穷好处。至于大风、大雨、大雷,应作如是解读:大风是天在叹息,大雨是天在哭泣,大雷是天在生气。由此进一步可以发现,天的叹息不是无故的,一阵大风会把烦人的东西吹跑。天的哭泣不是无功的,一阵大雨会浇灌干涸的土地。天的怒火不是无名的,一阵大雷会把恶人打死。孔子非常明白这个,因此他整肃面容表示对天的尊敬,起床表示对天的迎候,穿好衣服表示对天的朝拜,戴好帽子表示对天的接受。衣服象征地,帽子象征天。孔子在风雨交加、雷电轰鸣的晚上悄然起床,穿衣戴帽,正冠而坐,这是天所喜悦的人啊。什么叫祭司?敬天畏天就是祭司。

礼的实质是敬天。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天灾频繁。面对天灾,我们还要不要敬天?正确答案是:不但要敬天,而且要比以往一切时候更敬天。世上本无天灾,那是天在施行惩罚。说到底,天灾是好事。不惩罚不知悔改。“敬天”,科学家称之为“尊重大自然的规律”,意思是一样的。这个自然极其浩大,涵盖一切。

什么叫自然?意思就是自己这样。这就是道,“自己这样”的道,不是谁开出来的道,而是道本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人是要生要灭、有增有减的,如果与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道抗衡,岂非不自量力?我们的老祖宗黄帝敬天,伏羲画卦,开创文明。尧舜禹禅让,建立人国。夏商周祭祀不断,敬天谨然。老子作天官,孔子作祭司,把天道亲传。作为敬天的中国人,得福较多,这是应该的,同时也要晓得为天服务,说话做事无不象天,才是真孝子。《易经》告诉我们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才会得人文。君子一定要精通天文地理与人情世故,对天有礼,对人有礼,才不会迷失,走到哪里都是一片天。

孔子于乡党1,恂恂如也2,似不能言者3。其在宗庙朝廷4,便便言5,唯谨尔6。

1,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

2,恂恂:信实,恭顺。

3,似不能言:好像不会说话。

4,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面见君上和公卿,处理政事的地方。

5,便便:音同骈。闲雅善变的样子。

6,谨:谨敬少言。

朝1,与下大夫言2,侃侃如也3;与上大夫言4,誾誾如也5。君在6,踧踖如也。与与如也7。

1,朝:朝廷上,指君主入朝之前。

2,下大夫:在孔子时代,分为上大夫和下大夫。朱熹引《王制》说,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可见,上大夫是指诸侯公卿的。

3,侃侃:和乐的样子。

4,上大夫:诸侯公卿。

5,誾誾:音同银。中正,恭敬。朱熹引《说文》说,侃侃:刚直。誾誾:和悦而诤。

6,君在:君主在朝上。

7,踧踖:恭敬而心不宁。与与:中适而不失威仪。

君召使摈1,色勃如也2,足躩如也3。揖所与立4,左右手5。衣前后6,襜如也7。趋进8,翼如也9。宾退10,必复命曰:“宾不顾矣11。”

1,君:君主。召使摈:主国的君主所派使出来接国宾的人。

2,色勃:变色庄矜的样子。

3,躩:音同觉。盘辟,快步走的样子。

4,揖所与立:向身旁的迎宾同僚作揖。

5,左右手:指向左边的人作揖,先伸左手为敬;向右边的人作揖,先伸右手为敬。

6,衣前后:衣服前后开的抖动。

7,襜:整齐自如。

8,趋进:急步快进,但身体端正,两臂舒展依然,

9,翼如:就好像大鸟舒展羽翼。

10,宾退:宾客辞别离去。

11,复命:向君主汇报。不顾:不回头了。指送别宾客不回头后才归,礼敬有嘉。

入公门1,鞠躬如也2,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3。过位4,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5。摄齐升堂6,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7。出,降一等8,逞颜色,怡怡如也9。没阶趋10,翼如也。复其位11,踧踖如也。

1,中门:朝廷的大门。

2,鞠躬:曲身诚敬的样子。

3,不容:好像没有容身之地。立不中门:不站在大门中间。行不履阈:不踩大门坎。

4,过位:君主不在时,走过君主的座位,

5,言似不足:气虚,不敢放肆。

6,摄齐升堂:齐音同资。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

7,屏气:屏住呼吸。

8,出:走出来。降一等:下了一级台阶。

9,逞:放松。颜色:面色。怡怡:怡然。

10,没趋阶:走下最后台阶。

11,复其位:指再次过君位。

执圭1,鞠躬如也,如不胜2。上如揖,下如授3。勃如战色4,足缩缩5,如有循6。享礼7,有容色8。私觌9,愉愉如也10。

1,执圭:圭是一种玉器。执圭就是臣子持着圭出使别国,以作为君主的信物。

2,不胜:胜,音同升。仿佛举不起来,拿不动的样子,比喻心存恭敬。

3,上如揖:在上举圭好像作揖。下如授:在下拿着圭,好像授物与人的样子。朱熹说,执圭时,要平衡,求手与心齐,高不过作揖,卑不过授物。

4,战色:战战兢兢,庄矜的样子。

5,蹜蹜:脚不高抬,显得局促,如履薄冰的样子。

6,循:循迹而行的样子。

7,享礼:享就是献,享礼就是献礼。古时出访国家要有聘问的礼仪,执圭是聘问礼仪的一部分。随后就是献礼。即向出访国家献出实物的礼品,至于朝廷之上,就是朱熹说的有庭实。

8,容色:指献礼的时候,满面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