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讲立德是国家的根本。君子以孝治天下。
本章讲立德是国家的根本,全社会上上下下都要讲德。什么叫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原来,找到中心就叫德。众星拱之,是形式使然。要想居于有利形势,就要进入核心。好比北极星是黑夜中最亮的星辰,自然而然成为星空的中心。北极星只有一个,不是人人都能做北极星,但我们可以共同仰望北极星,也能成为一颗亮眼的星座。这种仰望也可以称德。德者得也,无论是发光体,还是受光体,都有光,都有得。如果能做反射光明的月亮,为他人服务,境界就很高。古来日月并称,就是说既要有发光体,又要有反光体,才会世界一片光明。德分两种:发光之德,反光之德,都是光,都是德。我们能发光,还能反光,就是光明。“明”字怎么写?有日又有月,才是完美。有阳又有阴,才是智慧。
孔子深入讲德,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以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话很重要,是真正做人的人与只知道做事的人的分水岭。孔子指出,一个国家光有政治与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好政治能给人权利,好法律能让人避免犯罪(其实是强压犯罪),人依然没有耻感。“没有耻感”是文明的说法,说白了就是无耻地活着。一个国家必须有信仰,用道德教化、礼义廉耻来打造国民,才能真正提高道德生产力,国力强大,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任何经济问题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经济由道德引导。做事先做人,致富有道。什么叫“道德生产力”?就是说只有道德——人的品质才是真正的生产力。什么品质的人产生什么品质的产品。道德就是生产力,使人的劳动不仅是物质再生产,而是精神创造,真正符合人性的需求,造益于人本身。人要过物质生活,也要过精神生活,要生活,也要工作与学习,各种需求用“德”来统领,就立起来了。
孔子以自己为案例说明“德”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关键在于“不逾矩”,守规矩。这规矩不是外在的法律,而是内心的良知。不用别人说,自己说自己。人生无论什么阶段,时时牢记“德”字,自然有得。什么是德?就是找核心,找组织,学做事,学做人。服务大众就叫德,引导大众就叫道。君子有道德,人生有希望。
本章继续深入“德”与“孝”的关系。有弟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告诉孟懿子孝就是无违,告诉樊迟孝就是尊礼,告诉孟武伯孝就是养生,告诉子游孝就是真心尊重,告诉子夏孝就是要有好脸色。以上可称“孝心五知道”。我们可以看出,越说到后面,孔子就说得越近,越现实。事情越小,其实越难。让我们从小处做起。
孝心五知道:要对父母有好脸色。孔子把这称作“色难”,意思是要做到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但必须做到。给父母脸色看,自己没脸,因为人的脸是父母给的。现代人喜欢美容,往脸上这样搞、那样搞,越搞越不成人样。回头看父母,我们的脸上自然有光。
孝心五知道:要真心尊敬父母。真不真心,自己知道。脸上一脸笑,心里一把刀。有人把社会上学的那一套回到家里对父母,伤父母的心,罪很大。人要真心尊重父母,到不在于给多少,而在于不要伤害。民间有句俗话:“养儿如养虎”,儿子大了就要欺负人,要从小教育他做知恩图报的义虎。近年还有句俗话:“养女如炒股”,意思是说有的赔,有的赚,怎样才能不赔?那就是教她做人,在娘家孝敬父母,在夫家孝敬公公婆婆,这种女人走到哪里都是宝。
孝心五知道:要为父母治病,与父母一起养生,这很重要。前者指关心身体,后者指愉悦精神。两结合才可以长寿。与父母一起养生,这很重要。养生不是孤立的事。一个人脱离了母体什么灵丹妙药都不管用,练什么功,炼什么丹,玩什么球,学什么道全不管用。我说过,人不需要养生,尽孝就是养生。把父母养好,自己也就得到了养生。
孝心五知道:对父母要不改一颗童心,面对父母永远记得自己是婴儿。婴儿什么都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知道自己很幸福。人的幸福哪里来?从父母来。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是以前的话,现在我们要说,世上真有不死的父母,世上真有不死的人。这不死的人是谁?在哪里?怎么来的?都要问自己。
孝心五知道:无违。即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思。父母有局限性这很好,我们默默地照父母的意思去做,就完美了自身。一件事是否正确,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事的人。相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父母“错了”,我们要不要跟着“错”?答案是:我们照正确的做,并且要做到在面子上不顶撞父母,并把最终的成功归给父母,这样就虽错不错,到底不错。父母也是从做子女长大的,他们太明白这个。所以,一旦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思,他就知道怎样不让子女为难。《圣经》上说:“做先生的岂不高过学生?”同样,做父母的岂不高过子女?说“高过”,不是说不平等,而是智慧占先。老人家年龄阅历摆在那里,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饭多,迈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多,我们的一切都摆在父母眼里,若有人认为自己比父母还聪明,我看他也就到头了。中国古话说:“世上无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儿女。”这话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说“父母不会错”,人生才有意义,才有希望。因为你想,假如父母是错的,我们这条由父母生育的生命岂非也是错的?承认父母自有正道,始可言人生。
明白孝是无错之正道,孝是容错之真理,我们就明白了德的真谛。德者得也,得于道,得于仁,故称仁德,道德。在孔子弟子中,最有道,也最有德的人是颜回,何以看出?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颜回能做到“无违”,说明他已是天地之间的大孝子,做人有至德。颜回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当好好先生,凡事说“好”,凡事无违,难怪人家说他是圣人。圣人做人不硌,和谐着来,协调着往,他的路就成了大路。
君子以孝治天下,以德服众人。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就是说不要把自己当成某样具体的东西,比如说职务、地位、权力,这些具体的东西很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力量。什么叫“君子不器”?就是说人不要成为某种产品,而要成为生产这种产品的道德推动力。道德推动力即创造之道,有了这道,什么器没有?陶匠制陶,要花瓶有花瓶,要水瓶有水瓶。剑师铸剑,要多锋利有多锋利。世上最锋利的剑是无形,世上最有力量的是原则。君子要成为原则,就会成为众人的追求。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众星共之3。”
1,政:政事。德:德业。
2,譬如:如若。北辰:北极星。
3,居其所:所在位置。众星:群星。共:训为拱。因亦同拱。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之2,曰‘思无邪’3。”
1,诗三百:指《诗经》。《诗经》三百余篇,俗称诗三百。
2,一言:一句话。蔽:概括。
3,思无邪:引自《诗经·鲁颂·駉篇》一句。此处是对《诗经》总结,喻《诗经》感发人心。孔颖达说,此谓祛邪归正之意。朱熹说,《诗》对于善者可感发人善之心,对于恶者可使人得其情性归正。
子曰:“道之以政1,齐之以刑2,民免而无耻3;道之以德4,齐之以礼5,有耻且格6。”
1,道,音同导。引导之意。政:此处指法制禁令。
2,齐:归齐为一。刑:刑罚。
3,免:免受。无耻:丧失廉耻。
4,道:同上。德:礼用之仁。
5,礼:秩序。
6,有耻:有廉耻之意。格,正。正民心之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6,不踰矩7。”
1,十有五:十五岁。志:心之所向。学:大学之道。朱熹说,古人年十五而入大学。
2,立:学成而可以自足。
3,不惑:不在疑惑。指学成利用,不受其惑。
4,天命:天地自然之理。即天理。
5,耳顺:指听辨人事能力。
6,从心:顺心自然。所欲:所用之意。
7,踰:僭越之意。矩:法度之器。此处是说:不僭越礼制。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御3,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4,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5;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
1,孟懿子,鲁大夫,姓仲孙,名何忌。
2,无违,指不背于礼制。《左传》文中指出:古人凡背之礼者谓之违。
3,樊迟,孔子弟子,名须,字子迟。御:驾车。这里是说樊迟为孔子驾车。
4,孟孙,即孟懿子。
5,生:指父母健在。事:善事。礼:尽孝亲之礼。
6,死:指父母亡故。葬之以礼:尽心尽力完备丧葬礼节。祭之以礼:指祭祀亡亲,用尽其礼。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武是谥号。
2,唯其:唯恐子女之意。疾:疾病。忧:忧心。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至于犬马,皆能有养3;不敬,何以别乎4?”
1,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
2,今之:现在的。养,去声。谓饮食供奉父母。
3,犬马:指家养牲畜。养:谓为牲畜提供饮食。
4,别,去声。分别之意。(朱熹反切为“彼列反”。故是去声。)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馔3,曾是以为孝乎4?”
1,色难:指事亲时,和颜悦色难为。
2,弟子:指晚辈。服其劳:劳动服侍之意。
3,酒食:酒饭。食,同音嗣。先生,指父兄长辈。馔,饮食。
4,曾是:难道这是。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1,不违如愚2。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4。回也不愚5。”
1,回:孔子弟子。鲁国人,姓颜,名回,字子渊。言:讲学之意。终日:整天。
2,不违:意为不相背,只听受老师讲学,而无问难。愚:愚笨之人。
3,退:退出讲学之地。省:内省,反省。私,指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
4,发,指发明所言之理。
5,回:颜回。不愚:不愚笨。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哉?人焉廋哉4?”
1,视:审视,考察之意。所以:所为。
2,观:观察。比视为详尽。由:经由。
3,察:观察,考察。必之前又加详尽。安:安心之处。
4,焉:何也。廋:音同搜。藏匿之意。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2。”
1,温故:温习旧日所学。知新:从而新有所悟。
2,为师:为他人授业。
子曰:“君子不器1。”
1,君子:有德之人。器:器皿。此句喻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各适其用,不能相通。朱熹说,成德之士,非一才一艺,而应体无不具,用无不周。
子贡问君子1。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
1,子贡不懂君子之义,故而才有此问。
2,先行其言:先履行自己所要说的话。即行在言之先。后从之:然后再从行而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1,小人比而不周2。”
1,周:普遍之意。即君子皆与人亲厚。比:去声。偏私结党。
2,小人:常人。比:同上。周:同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1,学:指学习六艺。思:思考问题。罔:昏然无所得。
2,思:玄想。不学:不为所学。殆:思危而不安。
子曰:“攻乎异端1,斯害也已2!”
1,攻:专治。专门整治之意。异端:非儒家之道。
2,斯:这样之意。害:害处。己:消息而止。
子曰:“由1!诲女知之乎2?知之为知之3,不知为不知4,是知也5。”
1,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子路好勇,故有勇,而不知其所知。
2,诲:传授,授业。女:音同汝。你之意。知:真知。
3,知之:知道。
4,不知:不知道。
5,是知:是智慧的。此处“知”音读智。
子张学干禄1。子曰:“多闻阙疑2,慎言其余3,则寡尤4;多见阙殆5,慎行其余6,则寡悔7。言寡尤8,行寡悔9,禄在其中矣10。”
1,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干:求得之意。禄:仕者的俸禄。
2,多闻:多听。阙疑:怀疑之处。
3,慎言:出言谨慎。其余:阙疑之余外。
4,寡尤:少些罪过。朱熹说,罪自外至。亦即少些出错。
5,多见:多观察。阙殆:不安之处。
6,行:去声。践行之意。慎行:践行谨慎。其余:不安之余外。
7,寡悔:少些懊悔。朱熹说,悔自内出。
8,言寡尤:言语中少得罪人。
9,行寡悔:践行中少懊悔。行:亦是去声。
10,禄:入仕得禄之道。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2?”孔子对曰3:“举直错诸枉4,则民服;举枉错诸直5,则民不服6。”
1,哀公,诸侯鲁国国君。姓姬,名蒋。
2,何为:怎样的作为。民服:臣民发自内心的服从。
3,凡是君侯相问,皆以孔子对曰以答,意在尊君。这时是行文之礼,亦为《论语》思想体例。
4,举:提拔之意。直:指言行正直。错,舍置,舍去。诸,泛众的意思。枉:不正直者。与正直相对,亦即言行不端正的人。
5,举枉:提拔不正直之人。
6,民不服:民心难服。
季康子1问:“使民敬2、忠以劝3,如之何4?”子曰:“临之以庄则敬5,孝慈则忠6,举善而教不能则劝7。”
1,季康子:鲁大夫。姓季孙,名肥。鲁哀公时的正卿,很有权力。
2,民敬:使民为之敬服之意。
3,忠以劝:尽忠而勤勉。
4,如之何:该去如何做。
5,临:与民相见。庄,指容貌端正严肃也。如此才会民心敬服。
6,孝:孝顺双亲。慈:慈爱众人。如此才使民尽忠竭力。
7,举善:推举善心者做事。教不能者:教诲能力弱者。如此才会民好勤勉,而乐于为善。
或谓1孔子曰:“子奚不为政2?”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3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4?”
1,鲁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孔子不为政。谓:这里有不敬之态。
2,子:孔子。奚:何。为政:入仕参政。
3,书:《尚书》。孝乎:孝啊。惟孝:惟有孝敬父母。友:友爱。施:施行,含影响之意。此句出自《商书·君陈》篇。今人疑此句移入伪古书中。
4,是亦:此也。奚其为:何其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大车无輗,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3?”
1,无信:无诚信。不知其可:不知那怎么可以。
2,大车:指牛车。小车:指马车。輗:音同泥。軏:音同月。輗:指车辕上的端横木,缚轭以驾牛用。軏:指车辕的端上曲,钩衡以驾马用。古时车无此二者,便不可行。孔子将人之诚信,比附与此。
3,其何以行:这如何能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1?”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2;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3;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4。”
1,十世:指今后十代的礼制。可知:可以知道么?
2,殷因于夏礼:殷朝沿袭夏代礼制。损益:存废之意。可知:可以知道。
3,周因于殷礼:周朝沿袭殷代礼制。
4,其或:其后或有。继周:继承周朝的礼制。虽百世:虽然是百代。可知:亦是可以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1。见义不为,无勇也2。”
1,非:不是。其:指自己的。鬼:古人指死者。即自己的祖先。谄:献媚之意。
2,见义不为:已知行义而不作为。无勇: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