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三国配角演义
2259000000006

第6章 街亭(5)

这个流言从来没有公开化,不过潜流更具有杀伤力。即使诸葛亮的权威足以让所有的人都不敢公然反对什么,但暗地里的批评依旧令他觉得如芒在背。马谡的任命现在已经被证明是一个错误,如果有人刻意将这个错误归咎于丞相和马谡之间的关系,不光他在军中的威信会动摇,李严、谯周等人也会在后方借题发挥。这是诸葛亮所不能容忍的。

权衡再三之后,诸葛亮终于长叹一声,将手中的羽扇搁在凭几上面,然后用一种纯粹事务性的口气对等待命令的曲长说:“将马谡关进囚车,随军回到汉中再行发落。”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他的眼睛中闪动着一丝愧疚的神色,但这对命令的执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

当都尉带着这个决定回到马谡面前的时候,马谡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他就好像是一个干渴已久的人猛然被人从嘴边抢走了水碗。丞相与自己近在咫尺,却难以见到,所以当两名士兵过来将他推向囚车时,他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拼命挣扎,嘶哑着嗓子大叫道:“让我见丞相!让我见丞相!”

“哼,这是丞相的命令,马参军,不要让我们为难。”

曲长冷冷地说道,马谡则嚷道:“一定是王平那个狗贼从中作祟……你们凭什么抓我,放开我,我堂堂丞相府……”

“我们奉命行事,有什么话回汉中跟军曹司的人去说。”

曲长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伸手掏出块布去堵他的嘴。他在一瞬间似乎退缩了,于是曲长把身体放心地倾过去。就在这时,马谡猛地挣脱开士兵,伸拳就打。曲长猝不及防,被马谡一拳重重打中了鼻梁,惨叫着倒了下去。他的部下非常愤怒,立刻一拥而上,按住这个发了狂的囚犯的双肩,将他的头压在地上,还有人趁乱偷偷踢了马谡一脚。

经过这一阵骚动,马谡被重新绑缚过,两条胳膊被棕绳反绑在背后,嘴重新被布条塞住。很快囚车也被拉了过来,这辆带着囚笼的车子是用未经加工过的木料搭建而成,满是节疤的栏柱表面异常粗糙,颜色斑驳不堪,还散发着难闻的松脂味;工匠甚至没将囚笼的边缘磨平,糙糙的满是毛刺。

马谡就这么被推推搡搡地押进了囚笼,连绳子也没解开,狭窄的空间与刺鼻的味道令他感觉非常难受;他甚至连抱怨都没办法表达,只能瞪着充血的眼睛,发出含混不清的“唔唔”声。士兵“啪”的一声把木门关上,拿一条铁链将整个囚笼牢牢地锁住。

“好,绑妥了,走。”

听到后面的人挥手示意,前面的车夫一挥鞭子,两匹马同时低头用力,整辆囚车先是“咯拉咯拉”地震动了一下,然后开始慢慢地移动起来,车轮在黄土路上发出巨大的碾压声。

马谡随着车子晃动身体,全身不时被毛刺弄疼,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返回益州。现在马谡唯一能做的,就只有隔着木栏,失落地望着远处帅府的大纛。很快他就连这样的景色都看不到了,因为这辆囚车逐渐驶离了西城,汇入大道上尘土飞扬的拥挤车流,跟随着汉军的辎重部队与西城百姓向着汉中的方向缓缓而去。

当这些辎重部队离开之后,汉军的主力部队也完成了最后的集结。他们将西城付之一炬,然后一营一营徐徐退出了魏境。整个过程非常周密,这种从容不迫的撤退行动堪称是一个军事上的杰作,只可惜并不能挽回汉军败北的命运。

对于蜀军的举动,魏军并没有认真地进行追击。张合认为既然已经顺利将蜀军逼退,那么就没必要再勉强追杀,徒增伤亡——讽刺的是,他那时候还不知道,三年之后自己恰恰就是战死于追击蜀军的途中——于是魏军转过头来,将精力集中来对付失去外援的陇西叛军。

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第一次北伐就以这样的结局告终。

比起失意的全体汉军军兵,马谡的意志更加消沉。一路上,他不仅要忍受烈日与饥渴,还要忍受周遭好奇与鄙视的目光。不过他已经没有了刚到西城的那股愤怒与冲动,取而代之的是失落与颓唐。这与其说是他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环境,倒不如说是马谡已经单纯的体力不济,现在唯一支持他的信念,就是尽快抵达汉中,然后把自己的委屈向丞相倾诉。

返程路上的大部分时间,马谡就这么抱着微茫的希望躺在囚笼里一动不动,沾满了尘土和汗渍的头发散乱地垂下来,看上去十分落魄。周围的人逐渐习惯了他的安静,也由开始的好奇慢慢变成了熟视无睹。押送的士卒偶尔会问问他的健康状况,更多的时候,就索性让他一个人独处。

在这期间,马谡也曾经见到过几名昔日的熟人与同僚,不过他们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避免与他直接交谈,这让马谡希望托第三者传话给丞相的企图也破灭了。

第一个走过他身边的是汉军督前部镇北将军魏延,这名黑脸大汉对于马谡一直就没什么特别的好感——准确地说他对丞相府里的那群书生都没有好感。他提着自己的长枪慢慢从马谡的囚车旁边走过,只是微微把眼睛瞥过来斜着看了看那名囚徒,然后从鼻子里冷哼出一声,继续朝前走去。

第二个走过来的是一个马谡不认识的年轻人,他比起马谡的年纪要小得多,头戴着绿巾短帽,颧骨上沾染着两团西北人特有的高原红,那是长年风吹的结果。他的脸部轮廓虽没马谡那么雅致,却多了一份粗犷之气。他路过囚车的时候,恰好与马谡四目相接,两个人彼此都将视线移开,各自走各自的路。那个时候马谡还不知道这名青年的名字叫做姜维,也不知道两人的再度会面,将是很久以后。

第三个走过的是丞相府的长史向朗。马谡看到他到来的时候,心里升起一股欣慰之感。他与向朗在丞相府一为参军,一为长史,既是同僚也是好友,彼此之间相处甚厚,丞相府的人总以“高山流水”来形容他们两个的关系。他看到马谡的囚车,却没有靠近,只是远远地打了一个手势,马谡明白他的意思,是“少安毋躁,镇之以静”,这是向朗目前唯一所能做到的,不过这毕竟令马谡的心情舒缓了不少:自从街亭以来,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到善意的回应。

最后一个走过的就是王平,他握着缰绳,双腿紧紧夹着马肚,刻意躲避着马谡的眼神。快靠近囚车的时候,他猛地一踢坐骑,飞快地从车子旁边飞驰而去。马谡甚至没有投去愤怒一瞥的时间。

马谡期待已久的丞相,却始终没有出现。对此,马谡只是喃喃地对自己说:“到汉中,到了汉中,一切就会好了。”

经过了将近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这支大军终于平安地抵达了汉中的治所南郑。辎重车辆和疲劳不堪的老百姓全都拥挤在城外等候安排,牛马的嘶鸣与人声此起彼伏,尘土飞扬;同样疲惫的蜀汉正规军则还要担负起警戒治安的职责,打着呵欠的士兵们将手里的长枪横过来,努力让这一团混乱集合变得有秩序一些。

诸葛丞相坐着木轮车慢慢进了南郑城,在他身边,手持账簿的诸曹文官们忙着清点粮草与武器损耗;而武将们则为了清理出一条可供出入南郑的大道而对部下大发脾气。

“看来这里将会热闹一阵子。”

丞相闭着眼睛,一边听着这些喧闹的声音,一边若有所思地晃着羽扇。武器的入库、粮草的交割、迁民的安置以及屯田编组,还有朝廷在北伐期间送来的公文奏章,要处理的事情像山一样多。不过目前最令他挂心的,是如何向朝廷说明这一次北伐的失败。

这一次不能算做大败,不过汉军确实是损失了大量的士兵与钱粮,并且一无所获,比起战前气势宏大的宣传,这结局实在差强人意。朝野都有相当大的议论,诸葛亮甚至可以预见自己将会面临何种程度的政治困境。为了能给朝廷一个圆满的交代,首先就必须理清最直接的责任人是谁,而这一切都取决于究竟谁该对街亭之败负责。

想着这些事,心事重重的诸葛亮走进相府。他顾不得休息一下,直接走到书房,习惯性地铺开了一张白纸,提起笔来一时却不知写些什么好。这时候,一名皂衣小吏快步走了进来。

“丞相,费祎(yī)费长史求见。”

诸葛亮听到这个名字,有些吃惊,随即将毛笔搁回到笔架,吩咐快将他请进来。

过了四分之一炷香的时间,一位三十多岁的人手持符节从门外走了进来。这个人四方脸,宽眉长须,长袍穿得一丝不苟,极有风度。他还没来得及施礼,诸葛亮先迎下堂来,搀着他的手,半是疑惑半是欣喜地问道:“文伟怎么回来得这么快?东吴那边联络得如何了?”

费祎呵呵一笑,先施了一礼,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说:“一切都按照丞相的意思办理,吴主孙权对于吴蜀联盟的立场并没有变化。”稍微停顿了一下,他又继续说道:“他们对于丞相您的北伐行动持乐见其成的态度。”

“唔,倒真像是吴国人的作风。”

诸葛亮略带讽刺地点了点头,东吴作为盟友并不那么可靠,但只要他们能对魏国南部边境持续施压,就是帮蜀汉的大忙了。两个人回到屋里,对席坐下,费祎从怀中取出一卷公文递给诸葛亮:“吴主托我转达他对丞相您的敬意,并且表示很愿意出兵来策应我国的北伐。”

“哦,他在口头上一向是很慷慨的。”诸葛亮朝东南方向望了望,语气里有淡淡的不满,随手将那文书丢在一旁,“文伟这有次出使东吴,真是居功阙伟。”

“只是口舌之劳,和以性命相搏的将士们相比还差得远呢。”费祎稍微谦让了一下,然后语气谨慎地问道,“我已经回过成都,陛下让我赶来南郑来向您复命,顺便探问丞相退兵之事……”

诸葛亮听到他的话,心中忽然一动。街亭这件事牵扯到军中很多利害关系,连他自己都要回避。费祎一直负责对东吴的联络事务,相对独立于汉军内部之外,而且他与诸将的人缘也相当不错,由他来着手调查这件事,再合适不过了。更何况——诸葛亮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这样的心理——委派费祎做调查,会对同为丞相府同僚的马谡有利不少,他们两个也是好友。

“贼兵势大,我军不利,不得不退。”诸葛亮说了十二个字。费祎只是看着诸葛亮,却没有说话,他知道丞相还有下文。

“北伐失利,我难辞其咎,不过究竟因何而败,至今还没结论,所以文伟,我希望你能做件事。”

“愿闻其详。”

于是诸葛亮将街亭大败以及马谡、王平的事情讲给费祎听,然后又说:“文伟你既然是朝廷使臣,那么由你来清查此事,陛下面前也可示公允,你意下如何?”

费祎听到这个请求,不禁把眉头皱了起来,右手捋了捋胡须,半晌没有说话。他的犹豫不是没有道理的,以一介长史身份介入军中进行调查,很容易招致敌视与排斥。诸葛亮看出了他的踌躇,站起身来,从背后箱中取出一方大印交给他。

“文伟,我现在任你为权法曹掾,参丞相府军事。将这方丞相府的副印给你,你便有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丞相府之名征召军中任何一个人,也可调阅诸曹文卷。”诸葛亮说到这里,将语气转重,“这件事要尽快查清,我才好向朝廷启奏。”

说完这些,他别有深意地看了看费祎,又补充了一句:“马谡虽然是我的幕僚,但还是希望你不要因此而有所偏私,要公平调查才好。”

“祎一定庶竭驽钝,不负丞相所托。”

费祎连忙双手捧住大印,头低下去。他选择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决心,这令丞相更加放心。

马谡在抵达南郑后,立刻被押送到了兵狱曹所属的牢房里。这里关押的全部都是触犯军法的军人,所以环境比起普通监狱要稍微好一点:牢房面积很大,窗户也有足够的阳光进来,通风良好,因此并没有多少浑浊压抑的气味;床是三层新鲜的干草外加一块苫布,比起阴冷的地板已经舒服了很多。

马谡在南郑期间也曾经来过这里几次,因此典狱与牢头对这位参军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尊敬,因此,他们没有故意为难马谡。

不过马谡并没有在这里等太久。他大约休息了半天,然后就被两名狱吏带出了牢房,来到兵狱曹所属的榷室。为了防止隔墙有耳,这间屋子没有窗户,只有一扇厚重的铁门进出,在白天的时候,屋子里仍旧得点起数根蜡烛才能保持光亮,缺乏流动的空气有一种腐朽的味道。

铁门被离开的狱吏“咣”的一声关闭之后,抬起头来的马谡看到了费祎坐在自己面前。

“文——文伟?”马谡惊讶地说道,他的嗓子因为前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而变得嘶哑不堪。

费祎听到他这么呼喊,连忙走过来搀扶起他,看着他落魄的样子,不禁痛惜地问道:“幼常啊,怎么弄到了这个地步……”

费祎一边说着,一边将他扶到席上,亲自为他倒了一杯酒。马谡接过酒杯,一肚子的委屈似乎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将近四十的他此时热泪盈眶,像个孩子一样哭了出来,而费祎坐在一旁,只是轻轻地摇头。

等到他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费祎才继续说道:“这一次我是受丞相之命,特来调查街亭一事的。”

“丞相呢?他为什么不来?”马谡急切地问道,这一个多月来,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他心里。

费祎笑了笑,对他说:“丞相是怕军中流言哪。你是丞相的亲信之人,如果丞相来探望你,到时候就算你是无辜的,他一样会遭人诟病徇私。”

费祎见马谡沉默不语,又劝解道:“丞相虽然有他的苦衷,其实也一直在担心你,不然也不会委派我来调查。”他有意把“我”字着重,同时注视着马谡。费祎的声音不大,却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这就是他在蜀汉有良好人脉的原因所在。

“您——您说得对……”

“现在最要紧的,是把整件事情弄清楚,好对丞相和朝廷有个交代。幼常,你是丞相亲自提拔的才俊,以后是要委以蜀汉重任的,可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乱了大谋哪。”

听了费祎的一席话,马谡深吸了一口气,把手里的酒一饮而尽,开始讲述从他开拔至街亭到败退回西城的全部经历。费祎一边听一边拿着笔进行记录,不时还就其中的问题提出询问,因为他并非军人,有些技术细节需要马谡做出解释。

整个询问带记录的过程持续了一个半时辰。当马谡说完“于是我就这样回到了西城”后,费祎终于搁下了手中的毛笔,呼出一口气,揉了揉酸痛的手腕。本来他可以指派笔吏或者书佐来记录,但是这次调查干系重大,他决定还是自己动手比较妥当。

“那么幼常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马谡摇了摇头,于是费祎将写满了字的纸仔细地戳齐,拿出副印在边缘盖了一个鲜红的章,然后循着边缝将整份文件卷成卷,用丝线捆缚好。这是一种精细的文书作风,马谡满怀期待地看他做完这一切,觉得现在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费祎把文卷揣到怀里,搓了搓手,对他说:“如果幼常你所言不虚,那这件事很快就能水落石出;不过在这之前,万万少安毋躁。请相信我,我一定不会让你蒙受不白之冤的。”

“全有劳文伟了……”

马谡嗫嚅地说道,费祎捋须一笑,拍拍他肩膀,温言道:“不出意外的话,三天后你就能恢复名誉、重返丞相府了,别太沮丧。”

说完这些,费祎吩咐外面的人把门打开,然后吩咐了几句牢头,转头冲马谡做了个宽心的手势,这才迈着方步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