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只能是适度补充模式。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起一种适度补充养老作用。一般认为,在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占原工资收入的60%;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收入约占原工资收入的15%-20%;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占原工资收入的5%,从而使养老金的总体水平控制在原工资的80%左右。但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尚未全面建立的时候,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工资替代率不能下降。
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应具备以下条件:(1)企业必须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能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这是实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先决条件。(2)企业必须具有经济承受能力。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不能是亏损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或欠缴国家税利的企业。
(3)企业内部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以及集体谈判制度比较健全,民主管理基础比较好。
我国开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和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都对建立和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正式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并确定了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的原则。文件明确规定:“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企业年金中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这些政策法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企业年金的迅速发展。
经过10年的发展,截至2000年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已初具规模,基金积累已达191.9亿元,参保职工560万。从分布情况来看,行业积累占积累总额近四分之三,其中铁道、邮政、电力、电信、石化、石油、交通等行业的基金积累超亿元;在地方积累中,广东、上海、四川、浙江等省市发展较快,积累额也在亿元以上。企业年金发展态势较好的地方,例如上海等地,年金管理体制逐渐成熟和完善,他们采取了社保局、投资管理机构、银行等几家共同管理的方式,效益良好。从2000年开始,劳动保障部开始着手整顿规范企业年金制度。目前企业年金的基金运营管理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也有少数地方委托金融机构从事证券等投资。
(三)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指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实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目的,在于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增强自我保障意识,同时也能够促进职工对社会保险工作实行广泛的监督。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经办。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具体办法,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记入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有关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按高于同期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利率计息,以提倡和鼓励职工个人参加储蓄养老保险,所得利息计入个人账户,本息均归个人所有。当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凭个人账户将储蓄性养老保险金一次总付或分次支付给本人。职工跨地区流动时,个人账户的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应随之转移。
职工未到退休年龄而死亡,计入个人账户的储蓄性养老保险金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
三、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
(一)我国的退休年龄与待遇
我国的退休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初确定的,当时有关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中干部年满55周岁,工人年满50周岁。该规定实行了近50年。
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男工人和男干部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者,可以享受退休待遇。(2)特殊行业或岗位,如井下矿工或固定在华氏32度以下的低温工作场所或华氏100度以上的高温工作场所的工作者,男工人与男职员年满55周岁、女工人与女职员年满45周岁,均可退休养老。其工龄的计算方法是,在这些岗位上每工作一年,均按一年零三个月计算。(3)特殊行业或岗位,如提炼或制造铅、汞、砒、磷、酸的工业及其他化学、兵工工业中,直接从事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工作者,男工人与男职员年满55周岁、女工人与女职员年满45周岁,均可退休养老。其工龄的计算,按每从事一年此岗位工作按一年零六个月计算。(4)中央、国家机关的部长,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委书记、省长、主席、市长和相当职务的干部,退(离)休年龄可延长至65周岁;教授、研究员以及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经所在单位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或中央、国家机关部委批准,可延长退(离)休年龄,但最长不超过70周岁。
我国目前退休养老待遇分为退休和离休两种,两者待遇的标准有所不同。
1.退休养老待遇规定。工人与干部退休待遇,按其工龄长短,按月领取退休金,其标准一般为本人工资的60%-75%,领取至死亡时为止。对于获得全国劳动英雄、劳动模范称号,在退休时保持荣誉者;在革命和建设中有特殊贡献的职工;部队军以上单位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转业、复员军人退休时仍然保持荣誉者,可享受较高的退休待遇,其标准可以高于一般退休标准的5%-15%。
2.离休待遇规定。离休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参加革命工作,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干部和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或参加民主党派的人员,以及1948年底以前在解放区工作、享受政府薪金待遇的干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离开工作岗位后享受离休待遇。根据国家1982年的规定,离休干部的养老金,除照发本人的原标准工资外还按不同时期加发生活补贴:1937年7月6日抗日战争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每年加发本人标准工资两个月的津贴;1937年7月7日至1942年12月31日即抗日战争前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每年加发本人标准工资一个半月的津贴;1943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即抗日战争后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每年加发本人标准工资一个月的津贴。
(二)关于提前退休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下岗问题,一些地方采取了提前退休、降低退休年龄或买断工龄的做法,如四十多岁就被迫“内部退休”,女性职工45周岁退休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普遍现象。提前退休被认为是释放“改革阵痛”、实现减员增效的有效措施。
对于提前退休,我国制定有相关政策。一是国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照顾一些企业从事特殊工种和部分因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的一项福利政策;二是国家在90年代初,针对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的现实,对国有工业破产企业、有压锭任务的国有纺织企业、资源枯竭企业职工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正是在国家这些政策背景之下,一些企业为了减轻自身负担纷纷违反规定为职工办理提前退休,特别是那些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在大量职工下岗的情况下,也想尽办法钻退休审批程序的空子,违反规定办理退休,提前享受养老金。形形色色的违规提前退休现象愈演愈烈,一时间呈现出难以控制的局面。为此,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1998年发出了《关于停止执行有关下岗人员可以提前退休规定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发出了《关于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的紧急通知》,紧急控制提前退休潮。以后提前退休的态势逐渐减弱,但提前退休的黑洞并没有完全堵住。
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看,提前退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减少企业冗员,但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看,提前退休对社会经济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1.提前退休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由于提前退休,许多退休者退而不休,继续工作。单位从业人员减少了,但社会从业人员并未减少。退而不休者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想发挥技术专长造福社会;有的是因通货膨胀导致退休金贬值,通过再就业使生活宽裕一些;有的人不愿过早地离开工作岗位,还想有所作为,因不甘寂寞而再就业。这样,提前退休就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
2.提前退休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压力。提前退休使退休金积累减少和支出增多,加重了在职职工的养老负担,难以迎接老龄化的挑战。迄今为止,世界上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几乎都是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先富后老”型国家,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去迎接老龄化的挑战,属于“未富先老”型。与一般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承受老龄化负担的能力低,对付老龄化的挑战困难更大。一些困难企业千方百计让职工提前退休,实质上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会对十分脆弱的养老保险基金造成冲击。如果大面积提前退休,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来临时,我们根本无法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3.提前退休导致大量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源依附于人的生命体,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不可替代性。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指一个人成长为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人力流动投资费用等等。只有当人力资源产出大于投资,才能体现效益。提前退休等于将数量庞大、年富力强的人力资源推出生产过程,使他们身上的劳动力,特别是其中的经验、知识和智慧等高层次、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白白流失,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提前退休。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要求坚决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提前退休的行为:第一,对提前退休的情况进行清查处理,组织力量集中对1998年以后办理提前退休的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分别妥善处理。第二,加强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坚决制止违反规定提前退休的行为;规范退休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细化管理,切实做好企业职工退休的审批管理工作。第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核定提前退休人员的待遇,对因病或非因工致残以及按国家有关政策提前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按有关规定适当减发。第四,对于退休人员中的生活困难者,协助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在国外,也曾流行过提前退休的观点。认为降低退休年龄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的压力。如在亚洲一些高失业率和高人口增长的国家,提前退休被认为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也曾因为失业率上升而采取过鼓励提前退休的措施。如德国、奥地利等国曾规定失业1年以上的劳动者可以早于法定退休年龄5年而退休,到1985年有6个国家实行了这一规定。但事实上,提前退休并没有像倡导者最初设想的那样有效地解决了失业问题,反而对养老保险造成了巨大压力。为缓解养老保险的压力,许多国家又纷纷修改立法延长退休年龄。从各国实践看,提前退休与解决失业问题也没有必然联系,例如,美国是法定退休年龄最高的国家,但美国的失业率却一直保持在低水平,尤其90年代以来,失业率一直在5%左右。意大利是法定退休年龄最低的国家,但近年来其失业率长期维持在高水平,曾经一度达到20%以上。因此,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家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从而不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关于延迟退休的问题
与提前退休的观点相反,也有一些观点主张,当前中国应适当推迟退休年龄。他们认为,逐步延长职工退休年龄,既可以增加缴费年限,又可以降低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从而可以有效地缓解人口老龄化高峰对养老基金的压力。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延长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与男职工退休年龄相同。第二步再把男女职工的退休年龄逐步延长到60岁以上。
主张推迟退休年龄的理由有二:(1)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也要相应地延长。我国法定的退休年龄是5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为男性40岁,女性42.3岁,退休年龄远远超过了当时参见李珍:《关于中国退休年龄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保险》1998年第4期。
的平均预期寿命。而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8岁。与此相适应,适当地延长退休年龄是必要的。中年是人生比较成熟的时期,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稳健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思想素质,出色的敬业精神,以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等等基本品质都已成为基本定势,让他们提前退出劳动岗位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1995年我国城镇人口为3.7亿,如果以60周岁作为退休年龄来计算,则城镇达到退休的人口为9065万人;如果以65周岁作为退休年龄来计算,则城镇达到退休人口为3108人。也即是说,60周岁退休与65周岁退休相比,前者损失了将近6000万劳动力,这是劳动力资源的一大浪费。(2)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可以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减轻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不同的退休年龄会造成年龄赡养系数的变化(表6-3)。在未来30年中,60周岁退休的老年人口赡养率比65周岁退休的大约多3倍。
随着我国人口总量高速度的增长,退休人员的比例也不断加大。
1966年以前,我国退休人口平均每年递增7万人;1978年以后,每年递增100万人;“七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80万人;从2000年起将以年均300万人的速度增长。由于进入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绝对数不断增大,这使得养老金开支的比例也将以高比例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养老金供款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因此,适当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可以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相适应,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减轻社会保障的负担。有的观点主张,至少应首先实现男女退休年龄的统一。除了可以缓解社会保险金支付压力外,还有两条主要理由:(1)男女平等是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确立的基本原则。
从世界范围看,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反歧视法,将女性的退休年龄提高到与男性相同。(2)世界各国的统计数字表明,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都比男性长,我国妇女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长3年多,规定女性比男性提前退休没有合理性。这些分析从理论上说都有道理,但问题是: